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風語者影評

風語者影評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小景

  風語者影評(一)

  《風語者》是香港導演吳宇森進軍好萊鎢之後的重頭戲,不必說那些戰車的數量,也不必說出動的飛機數字,更不必說動用的攝像機和膠片,單是這部電影的情節設計就註定了它慘敗的命運。

  我是在上個星期得到的D版,對於吳導的這一記重拳出擊,我抱了很大希望。因為在此之前《拯救大兵雷恩》給人對戰爭片耳目一新的感覺,然而隨後情況卻高開低走。《珍珠港》除了十幾分鐘的戰爭場面,乏善可陳;《黑鷹降落》從頭殺到尾,幾乎變成了軍事迷最愛的記錄片。看完一班庸人在華山上以黑虎掏心對白鶴亮翅達一個春季之久,我熱切地期待着吳導的“一劍西來(香港於米國之西),天外飛仙。”

  作為一部重點投入的大片,《風語者》的故事線索相當糟糕,根本不利於吳宇森手法的展開。挑選吳宇森出任導演,我相信很重要的一點是:在他所拍攝的 “英雄片”中,感人致深地表現了男人與男人之間的偉大情誼。比如說《喋血雙雄》,裡面表現的男人之間的友誼,只能用“泣下”一詞來形容,看完了片子,直教人對如此男人、如此朋友心生嚮往之情。剛好,《風語者》講述的剛好就是這麼一個故事。

  唯一的一點小麻煩在於,在情節的設置上,《風語者》里有兩對男人。這只是個小問題,然而它所引起的後果卻是致命的。我們先看《珍珠港》,《珍珠港》里出現了一段三角戀,而且三角關係以明線形式出現,這就導致了《珍珠港》永遠也成為不了《卡薩不蘭卡》。因為在戰爭片中,要明確地講清楚一段三角關係,浪費的不止是大量的口水,還有觀眾的注意力和耐心,以及戰爭場面的刻劃力度。

  《風語者》的情況更糟糕,兩對男人形成了搶戲的局面。我們可以確定,如果是在小說中,這種兩兩呼應的方法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在一小時多的電影中,均分戲份於四個人,其結果是災難性的。誰是主角?主角能否分到足夠的時間去表現?尼古拉斯 凱奇毫無疑問的是這片子的主角,但是在他身上,除了表現出了一種病態的戰爭綜合症外,其人面目模糊。他與印第安戰友的友情發展表述不充分,這就導致最後他的死亡令人生疑,缺乏震撼人心的力量。

  印第安戰友是密碼員,凱奇的任務是保護他,而在他有可能被日軍生擒的時候殺死他。這一點本身就很有張力了,能把這一組關係表現好,本片就能成功。但是,相同的另一組關係也出現在影片中,而且沒有什麼對比和不同,形同虛設。這就造成了浪費,情節變得一點不緊湊,東寫一下,西畫一筆,讓人生厭。

  影片最後,凱奇做痛苦狀倒在地上,胸口血泡炸裂。我開口對我朋友說:“《上海灘》,我要去法國。”朋友大笑,我們飛快地關掉機器,一致決定趕快忘掉這部片子。

  風語者影評(二)

  我這人喜歡看戰爭片,估計是從小養成的習慣。

  本片,二戰題材,太平洋戰爭,塞班島,打小日本,吳宇森執導的美片。

  塞班島戰役也是太平洋戰爭中最為慘烈的戰鬥之一。不過此時戰爭的結局已經註定,小日本節節敗退,只有挨打的份。塞班島日本守軍4萬多,島上還有偷襲珍珠港的大人物南雲忠一海軍中將。塞班島打了20幾天。日軍除2000多人被俘外,其餘全部死光光,包括島上的實際最高指揮官齋藤中將剖腹自殺,南雲開槍自殺。美軍陣亡3000多,傷1萬多。塞班島上的日本居民死了3分之2,2萬多人,其中有數千人在塞班島北端海崖大規模集體自殺,很慘,儘管美軍不停的勸告日本平民,沒有屠殺只有食物,但還是不斷有人抱着孩子往下跳。日本人真是個很奇怪的民族。

  影片中涉及的那瓦霍語密碼,給我的感覺,這種密碼主要應用於實際作戰,其最大的優點可能是,在強調電報快速傳譯的同時又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同時還具有一定的抗干擾能力。不過影片沒有給我們展示那瓦霍語密碼的優點,感覺片子里需要用到密碼電報的時候,普通的英文明碼電報也能夠起到一樣的作用,甚至感覺根本不需要用密碼,直接呼叫就結了。

  當然,電影不是紀錄片。

  影片還是一貫地、以常見的電影語言展示戰爭的殘酷性。片子里有個美國兵在烤了n個小日本后,最後被自己的火焰噴射器燒死。火焰噴射器是美國人在太平洋戰爭中廣泛使用的一種武器,對付地堡旮旯比較有效,即使不把敵人燒死,也能把地堡里的氧氣迅速耗光。這種武器還具有相當的心理恐嚇作用。因其有些殘忍,火焰噴射器的使用也曾有一些爭議。但戰爭畢竟是戰爭,最後美國人把原子彈都用上了,何況一個小小的火焰噴射器。

  戰爭畢竟是戰爭,為了戰爭,必要的時候還要把自己人幹掉。這是吳宇森傾心本片的核心主題。每個那瓦霍語密碼戰士,都配了一個保鏢。影片里的尼古拉斯-凱奇就是干這個活的。他的任務除了保護,在必要的時候為了防止密碼戰士落入日本人手裡,就要把密碼戰士幹掉。保護任務的實質核心並不在於密碼戰士,而是在於密碼。

  但這樣的矛盾衝突在戰爭中討論,顯得非常虛弱。是與非很難有一個界限。也正因為如此,在這個主題上,影片沒有做深,也很難作深。影片似乎更多地在展示吳宇森固有的英雄主義的道義情懷。很多戰鬥場面也帶有很深的香港動作片的烙印。因此在展現戰爭真實性的程度上,感覺還趕不上另外一部太平洋戰爭題材的影片,《細細的紅線》(紅色警戒,Red Thin Line)。

  風語者影評(三)

  影片的政治意味太重,充滿了說教,弄得好像美國要分裂一樣,要全名族團結起來,當然大兵鄙視的印第安人是有需要的時候利用的好對象,因為對方敬業,愛國,最重要的是肯為美國犧牲!

  可能看過太多的戰爭片了,對這種根本乏味無益的片子缺乏最基礎的好感。吳宇森還是那個吳宇森,少了幾隻鴿子,演員依然是這幾個人,大家好像都很熟悉了,兩個保護那瓦霍族的男一號,男三號肯定不會陌生,一個吳宇森《變臉》的主角——尼古拉斯凱奇,一個吳氏《斷箭》的主角克里斯汀·史萊特,看來多少年過去了,還是用自己熟悉的人在行,老美是這樣,老吳也是~~~~

  大家是不是覺得裡面那個被士兵叫做“槍頭”的上尉很眼熟?對了,他就是彼得·斯特曼,基努里維斯的《地獄神探》總看過的吧?裡面最後出場的死神大人可就是他啊!雖然前後不到十分鐘,但那駕輕就熟的演技,將閻羅王大人演得入木三分,另人拍案叫絕,回味無窮,真不愧是好萊塢的王牌老戲骨啊!

  但到了這部片子裡面,全場就看見凱奇一個人在那裡耍酷擺POSE,要麼神經病一樣的發癲!打仗要象他那麼打的話,1000個替身都不夠死的,戰爭片拍的象文藝片,這個就是吳宇森最大的不足,今年的赤壁也充分顯示了這一點,要拍戰爭還是要多點真實,少來點花絮和好萊塢的英雄主義,建議吳大導演空的時候多看看《黑鷹墜落》和《拯救大兵雷恩》,這是樣本,不能隨便糊弄個欺騙消費者!結果到最後是票房和口碑一樣慘!凱奇最後的死亡和《拯救大兵雷恩》中湯姆漢克斯的死亡,哪個更震撼人心?相信應該不言而喻了。

  論演技,凱奇這部戲里沒有任何演技可言,那個演“白馬”的印第安人都比他強十倍!難怪票房慘淡,人家要看POSE的話,情願看帥哥去,幹嘛要看個老男人?凱奇的優勢不是擺酷,而是深情,從內心爆發出的那種情感,歇斯底里的衝動,《變臉》就是最佳範例,當然一個好劇本確實重要,不過從反面來看,吳宇森更擅長這種槍戰片,而不是戰爭片。

  這部片子也不想多說什麼了,沒看過的可以看一下,作為反面教材可以好好學習學習。

您正在瀏覽: 風語者影評
網友評論
風語者影評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