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遊記隨筆 > 游雲岩寺

游雲岩寺

手機:M版  分類:遊記隨筆  編輯:得得9

  真沒想到,在距故鄉黃營西面還不足五里的半山腰上,竟也藏着這麼個好去處。名山大川,我也曾慕名涉足,但遠隔千里,來去匆匆,走馬觀花般留不下什麼深刻印象。加之這些地方名氣大、遊客多,鬧嚷嚷地讓我覺得反而失去了尋山覓水的那份閑趣和心境。豈如移步就在眼前的雲岩寺,在輕煙繚繞之中,去靜靜地體味禪的意境和感悟生命的升華?

  雲岩寺,又名三台寺,其上為真武殿,其中為雲岩寺,其下為南無洞。三寺之中以中寺最為有名。據有關資料記載,該寺始建於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大唐時期,原名聖國寺,后邑人見寺內有甘泉噴涌,遂改名湧泉寺。明洪武十九年,平西侯沐春遊寺,見岩上雲霧繚繞,紫雲騰空,又易名雲岩寺。清康熙四十年縣令李密游寺后揮毫題書“雲岩古剎”匾額及“岩開處別有洞天;雲過時自成古今”楹聯。可惜僅過10載之後,因山崩而毀於一旦。后雖按原貌重建,但舊跡已不復存,留下的只是些神秘傳說和浸透着禪意的滿山碧翠……

  入得山來,但見一突兀怪岩之上,長一棵三杈青香樹。樹下依勢建寺,窄窄地像是貼上去一般,倒也別出心裁,別具一番模樣。拾級而上,灌木叢生,一片蔥籠,雖值盛夏,燦燦的陽光也只能擠下幾點,錯雜斑駁地落在長滿青苔的石階上,讓人在六月的酷熱中還覺到絲絲涼意。脆脆的幾聲鳥啼,和着遍山的蟬鳴,猶仙樂般飄滿了整個山中。

  行不過數百步,即到中寺——雲岩寺。寺門正中,懸一大匾:雲岩古剎。一進寺門,端坐於神台的彌勒佛便笑口相迎,其後牆卻倒立着手持法器的韋駝菩薩,其旁有聯云:“問菩薩為何倒坐;因世人不肯回頭。”明白如話的聯語,隱含的豈止是一種規勸,更是一種永遠的無奈和悲哀。

  韋駝的面前,是一大天井。兩側各植桂樹,但左側早已沒了蹤影,只有右側的那棵依然枝葉繁茂,泛着耀眼的日光寂寞地生長。天井之上,即是三寺之中最負盛名的大佛殿了,正殿之左側為聖母殿,右側為觀音殿。左右偏殿之兩前側,又各有數間廂房左右相配,形成一個對稱協調的殿宇整體。然在我看來,此殿之中最為精華之處,全都聚於右側的觀音殿。殿中觀音菩薩之下,又是一眼小巧的天井。天井之中,劈一月牙形小池。池內后側正中處雕一龍頭,清泉便汩汩地從龍嘴中噴涌而出。龍嘴處,偏就生些豬鬃草,如龍鬚般飄拂在龍唇的周圍。池內置一假山,精巧的山上,萬年青樹疏影橫斜,樹根穿插盤旋,如龍身般纏住了假山,佔據了生存的空間。池水雖不大,但旱時不幹,澇時不溢,總是那半池清波,倒映着藍天白雲。置身殿中,聽到的只是泠泠和淙淙清響的水聲。

  正對觀音殿的樓房上,透過那些對句工整、書法精妙的許多題句聯語,我彷彿又走進了昔日歌聲錯雜的熱鬧之中,與那些文人騷客或是吟詩作對、撫琴長歌,或是輕揮長長的衫袖,起舞於神仙居所。興之所至,這邊就隨口吟出:

  “歌管樓台聲細細;閑雲潭影日悠悠。”

  吟聲剛止,那邊早有人提筆往壁上寫下了:

  “水色相連山色靜;歌聲錯雜鳥聲幽。”

  有善丹青者,就着色壁間,或描繪門上,把一幅幅筆法簡練的淡墨畫點染了出來,畫極簡單,但卻精巧。有畫瓶插梅花、對雪煎茶的,就題詩其上:

  古瓶異樣插梅花,對此煎茶味更佳。

  映雪窗前開數點,冰肌玉骨任人誇。

  有畫花中之王的,便作詩讚曰:

  十分春色映池塘,富貴花開滿苑香。

  掩映水仙尤絕俗,賜名不愧百華王。

  可惜這全都是舊時盛事,但從中也可窺見當年寺之興盛是怎樣一番景象啊!

  出得寺來,再上一段彎路,就是最高處的真武殿了。寺是近年興建的,無人把守,只有一把鐵鎖把門鎖了個結實,進不去的。遺憾之際,忽一個鳥影,從眼前閃入雜木叢林之中,急尋,哪裡還有什麼蹤影。但鳥的叫聲卻不停地和着遍山的蟬鳴把個山谷和古寺叫得空靈和神秘起來。不多時,便紛紛揚揚,飄起了細雨。雨雖不大,但山裡特有的嵐氣和輕煙卻飄浮開來,薄薄地像層輕紗,籠了天,籠了山,籠了寺,使我分不出自己是置身山中,還是移步仙境。

您正在瀏覽: 游雲岩寺
網友評論
游雲岩寺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