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初中作文 > 初二作文 > 尋找文化之根 1500字作文 ( 手機版 )

尋找文化之根_1500字

分類:初二作文  字數:1500字  編輯:小景

  尋找文化之根

  ——訪廣富林遺址

  頭頂灰白的天空,翻過塵土飛揚的馬路,我們終於可以停下腳步,注視屬於松江的根。

  ——題記

  樹因有根才顯得鬱鬱蔥蔥,顯得枝繁葉茂;花因有根才熬過風霜雨雪,熬過花落花開;草因有根才衝破層層黑暗,衝破岩石大地。我們生存的這一片松江古城底下,同樣也埋藏了深深的根,那就是廣富林遺址。它跨過世紀,穿越秋冬,安靜地沉思於華夏大地的一角。

  初春的日子,我與同學乘車前往松江新城的廣富林,我懷着幾縷新奇和神秘的渴望走進這充滿文化積澱的遺址。一邊和同學在其中漫步,一邊聽導遊娓娓地介紹廣富林。廣富林原稱黃甫林、廣福林古代屬於華亭谷範疇,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古發現並已證實:這是一處歷史大跨越的聖土,幾千年以來,廣富林地區一直沒有斷過人煙,先民們在今天的廣富林地段繁衍生息,以捕撈魚蝦、種地耕田為生存方式。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居住在長江中下游的先民們因洪澇遷移到松江佘山以南的區域作為最終的棲息之地,於是這處田園水鄉就成了他們的生長之地。這一文化遺存的發現超越了零星分佈在該地區的其他文化,是十分稀有的文化瑰寶,成為松江的驕傲!

  想知道廣富林遺址的發現歷程嗎?讓我來告訴你吧——

  1958年,當地農民開掘河道時,發現了大批古代遺物。1961年9月對其進行考古發掘,探明遺址為2層。上層面積10000平方米,出土大量陶片、陶紡輪、陶餅、帶紋飾、硬陶和帶釉陶等,系春秋戰國時期文化遺存。下層面積7000平方米,有灰坑1個,墓葬2座。通過考古和挖掘,初步證實了廣富林地區是一處相當有價值的考古寶地,為診斷松江悠久的歷史奠定了基礎。

  1999至2005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考古隊對遺址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勘探和小規模的發掘,首次發現了一類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文化遺存,推測出廣富林是松江最老最早的古城鎮輪廓。

  2008年,隨着這一帶的規劃建設,廣富林遺址開始搶救性考古發掘,現場發掘面積5000餘平方米,開探方196個,為上海目前規模最大的田野考古現場。從遺址發掘出大量極具考古價值的遺存,其中東周時期的青銅鼎殘器是上海考古工作首次發現,填補了環太湖地區新時器時代末期考古學文化譜的空白,為研究環太湖地區提供出新的材料。

  無意中目光瞥向手錶,發現時間已然過半。我和同學們來到晚明着名的文學家、詩人,陳子龍墓,它於1987年9月,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墓地1300餘平方米。松柏環繞,鬱鬱蔥蔥;碑亭墓室,莊嚴肅穆。入口處辟有3米寬甬道,石牌坊作墓門,高6。7米,牌坊正中由着名書法家李一氓書“明陳子龍墓”。過牌坊甬道,緩步三級,為小平台,北側新建3。3米高、2。7米闊的碑牆,嵌有着名書法家、學者顧廷龍先生撰書的《陳子龍事略》石四方,陳子龍畫象石一方,古樸端莊。過小平台,再步四級,為墓前大平台。墓室為三穴磚砌券頂,坐東向西。

  面對這歷史名人的墓碑,我內心不禁感慨萬千。不僅有對廣富林文化的讚歎,更飽含了對陳子龍烈士的欽佩!

  不知不覺中,和同學遊覽的時間所剩不多。我與同學向北走向在一座座小院,領略到各種式樣的裝飾品不同的風貌。再往前走是延伸公園的新建石橋,大多是復古的環龍橋,石橋大多是圓拱形,上面鋪就石板,重塑了當年古鎮的風貌。寬敞的路面上還有一座座橫跨的過路樓,烘托出廣富林的意蘊與不凡。這些跨樓造地很是奇偉,似有廊橋樓的特色,卻又有了一份自然的超越;似有竹門樓的婉約,卻又多了一絲剛毅……是的廣富林作為松江的一個區域,創造了松江歷史最悠久的神話。

  是什麼讓胡楊“活了三百年不倒,死了三百年不朽”?是什麼讓黃山上的松“飛檐走壁”?是根,是在地下伸開無數手臂趴着泥土的根;是用細微的管道努力允吸着露水的根。

  松江之根,我們的根。華夏存根,根扎華夏兒女!

  上海松江區二中(集團)初級中學初二:楊詩穎

您正在瀏覽: 尋找文化之根1500字作文
網友評論
尋找文化之根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