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小學作文 > 六年級作文 > 木棉島的故事 1600字作文 ( 手機版 )

木棉島的故事_1600字

分類:六年級作文  字數:1600字  編輯:小景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我是六年級一班的樊懿萱。今天,我要和大家走進一個島嶼,它不大,卻處處充滿溫馨,處處流露出古老文化的氣息。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我演講之前想和同學們探討兩本書:《木棉·流年》和《記憶的碎片》。這兩本書的故事背景是哪一個地方?

  (木棉島)

  宋朝的劉克莊在《潮惠道中》曾寫到:

  春深絕不見妍華,極目黃茅際白沙。

  幾樹半天紅似染,居人云是木棉花。

  是呀,火紅的的木棉花明艷動人,淡淡的幽香,醉人心扉。滿枝殷紅的鳳凰樹,宛似身着盛裝的麗人,迎風搖起曼妙的舞姿。那是開放在高大喬木上的木棉花,花兒嬌艷,彷彿是蔥綠的山野里悠然吐出的燙手的火苗。紅得那麼奇特,花朵是那樣大,像一隻只火紅的號角仰天而鳴。不像牡丹花那樣紅得非常嬌媚,它紅得熱烈持重,把天際映得紅彤彤的。

  木棉島,就是鼓浪嶼。

  1841年8月英政府艦隊攻戰鼓浪嶼,設炮台于山頂控制廈門。1842年8月,清政府和英國簽定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廈門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爾後英、美、西班牙三國相繼在鼓浪嶼設領事,其他國家則以商人、洋行經理等兼任領事在鼓浪嶼活動,1902年中國政府被迫同日、美、德等簽定了《廈門鼓浪嶼公共租界章程》,鼓浪嶼被列強正式明確為公共租界。英、美、德、日、西班牙、荷蘭、奧地利、挪威、瑞典、菲律賓等國都曾在島上設立領事館,創辦教堂、學校、醫院、洋行。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獨佔鼓浪嶼。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鼓浪嶼回到廈門人民手中,從此結束了100多年的被奴役的歷史。

  廈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於唐代,而鼓浪嶼一直到了元朝末年才有人跡的,“園沙洲”或“園仔洲”就是它的乳名。這個島嶼的西南端有一塊礁石,礁石已被海蝕成洞,每當海濤拍擊,發聲如擂鼓,便有了“鼓浪石”之譽。而島也因之得名“鼓浪嶼”予以正名。後來海岸抬高,浪濤再也打不到鼓浪石了,改叫鼓風石更貼切了。

  皓月園是鼓浪嶼的着名景點之一。位於鼓浪嶼東部,覆鼎岩海濱,佔地二萬平方米。大家知道這是誰嗎?他成功驅逐荷夷,收復台灣的歷史功績讓人讚歎。他就是鄭成功,又名福松,本名鄭森,字明儼。他的巨型石像已於1985年8月27日落成。這位虎將之雄威,從此永駐皓月園的鼎岩上。如今,頂天立地的鄭成功雕像成為園中的主體建築,它也是中國歷史人物雕像中最大的一座。園內青銅大型群像浮雕,再現了當年鄭成功揮師東渡,驅荷復台的歷史場面。皓月園景色迷人,明代建築特色與海濱的沙鷗、樹木、海景山色相輝映、構成了一幅天然的圖畫。這是皓月園,這是皓月雄風。

  到了鼓浪嶼,怎能不到日光岩?

  日光岩俗稱“岩仔山”,別名“晃岩”,相傳1641年,鄭成功來到晃岩,看到這裡的景色勝過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開,稱之為“日光岩”。日光岩遊覽區由日光岩和琴園兩個部分組成。日光岩聳峙於鼓浪嶼中部偏南,是由兩塊巨石一豎一橫相倚而立,成為龍頭山的頂峰,為鼓浪嶼最高峰。

  站在日光岩山門處,看到一塊高40多米的巨岩,凌空而立,在那巨岩峭壁上,有1915年許世英題刻的“天風海濤”四字橫書;其下還有兩行大字題刻,右側為“鼓浪洞天”,系明萬曆元年江蘇丹陽人丁一中所書,這是日光岩最早的題刻。左側為“鷺江第一”,是清道光年間福建長樂人林鋮所寫,兩者靠近,字跡相當,林鋮署名特別大,遊人常誤為二者皆是林鋮所題,其實後者比前者晚刻二百多年。進入山門,便是日光岩寺,重修於明萬曆年間,至今有400多年的歷史。日光岩寺是一塊巨岩覆蓋的山洞,稱“一片瓦”,因每天凌晨,朝陽從廈門五老峰冉冉升起,該寺首先沐浴在金色的陽光下,因而得名,後來日光寺又改名為“蓮花庵”。這是明正德年間建尼姑庵而更名的。

  從蓮花庵向上前進,有“九夏生寒”、“鷺江龍窟”兩處題刻皆在石巷旁,石巷乃兩塊森然壁立的高大岩石夾峙而成。

  繼續走便是龍頭山寨。這是鄭成功在此山上屯兵時遺留下來的寨門,我國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題詩一首:“叱吒天風鎮海濤,指揮若定陣雲高,蟲沙猿鶴有時盡,正氣觥觥不可淘”。寨門右側有“宛在亭”,“宛在亭”下有一巨石,上端平坦,與廈門隔江相望。巨石下方刻有“閩海雄風”四字,蒼勁有力,右上方有“鄭延平水操台故址”字樣;另一石刻鄭成功五絕詩一首:“禮樂依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開壽域,東海釀流霞”。這是鄭成功手書行草,後人於1918年拓印刻上的。

  在“閩海雄風”附近,還有清代着名書法家何紹基題刻“腳力盡時山更好”七個大字,筆法俊逸瀟洒,自成一格,意在鼓勵遊人奮力攀登,更上一層樓,風光在頂峰。

  從寨門拾級而上,有兩塊巨岩相互傾斜而成“人”字形洞穴,稱“古避暑洞”,洞寬五丈見方,兩端洞口相通,洞頂上方有清代台灣詩人施士潔的隸書“古避暑洞”石刻。

  洞左邊的岩頂,有一個“仙人”洗腳的石盆,長年累月積水,近旁還有“仙人”的“腳印”,其實乃海蝕地貌的一種。岩頂平台不大,四周環繞欄杆,就象一隻升入天空的“吊籃”。遊人登臨,看雲天近在咫尺,憑欄放眼,縱目遠眺,美不勝收。

  鼓浪嶼自19世紀起,半隨基督教的傳播,西方音樂開始湧入鼓浪嶼,造就了今日的音樂傳統,培養出了眾多的指揮家,音樂家。2002年,被中國音樂家協會命名為“鋼琴之島”“音樂之鄉”。

  着名的鋼琴博物館在菽庄花園。

  林叔臧祖籍福建龍海角美,先輩遷居台灣淡水,在那裡建有一座宏偉綺麗的花園---板橋別墅。林叔臧少年時代在那裡渡過。1895年,清朝依“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叔臧的父親不願當亡國奴,憤然舉家遷回鼓浪嶼。林叔臧曾任六年的廈門保商局總辦兼商會總理,熱心地方實業,提倡創辦公用事業,資助公益事業。隨着年歲漸長,鄉愁倍增,他決定選藏址建造一座花園,寄託對“板橋”以及台灣的懷念。1913年聘名師巧匠,建造菽庄花園。

  1905年林維源去世,林爾嘉繼承父業。1913年,他為懷念台北板橋故居,選定鼓浪嶼金帶水之湄,草仔山之下的一面坡,仿造台北板橋別墅,參照江南名園修建花園,取名“菽庄”,乃主人“叔臧”的諧音,也是“稻菽主人莊園”寓意,因為林爾嘉的祖先是以墾殖發家而富甲台灣的。他花1萬銀元的“潤筆”費,請徐世昌題寫“菽庄”園匾。林爾嘉對花園的結構布局精心設計,力求再現台北板橋別墅的風貌,又具江南園林的韻致。他利用一塊不到十畝的坡地,創造出寬闊的空間,把能看到的景色全納入花園的懷抱。花園內設置眉壽堂、壬秋閣、真率亭、四十四橋、聽浪閣、頑石山房、十二洞天、亦愛吾廬、觀潮樓、小蘭亭等十景,小巧別緻,自成一格。

  這是徐世昌所題寫的菽庄二字,這是枕流石,這是剛剛提過的四十四橋。

  四十四橋,建於叔臧44歲時,故名。橋長百餘米,蜿蜒曲折,探頭入海。橋上有觀釣台、渡月亭、千波亭等亭榭和“海闊天空”疊石,盡頭處為摺扇形的招涼亭。

  鼓浪嶼鋼琴博物館位於福建廈門鼓浪嶼,由旅澳華人、鋼琴收藏家胡友義先生捐贈修建,佔地45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2000年1月落成,共收藏鋼琴70餘架,展現了世界鋼琴發展史,博物館以傳播鋼琴音樂知識,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突現鼓浪嶼音樂之島、鋼琴之鄉的形象,是目前中國唯一的鋼琴博物館。

  謝謝大家。

  六年級:雨季蔚藍 樊懿萱

您正在瀏覽: 木棉島的故事1600字作文
網友評論
木棉島的故事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