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範文大全 > 計劃方案 > 廣播電視事業局十一五期間發展計劃規劃

廣播電視事業局十一五期間發展計劃規劃

手機:M版  分類:計劃方案  編輯:得得9

廣播電視事業局十一五期間發展計劃規劃 標籤:科學發展觀 贏在規劃

  廣播電視是黨的重要宣傳陣地,是推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效載體,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高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讓廣大人民群眾聽好廣播看好電視是廣播電視系統的根本任務。按照國辦發[2004]60號文件要求,為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國家廣電總局關於廣播電視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工作部署,加快推進貧困山區以“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為載體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是今後五到十年**廣電事業的中心工作,在“十五”廣電事業發展基礎上,為科學謀划“十—五”廣播電視工作,編製“十—五”**廣電事業發展規劃是十分必要的。   一、**縣“十五”廣播電視事業的基本估價   1、“十五”以來我縣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期間**縣廣播電視事業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及上級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與大力支持下,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十六大”精神為指針,勵精圖治,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各項工作穩步推進,新聞宣傳振奮人心,網絡建設突飛猛進,系統改革不斷深化,行業管理規範有序。在改革和發展的進程中,我縣廣播電視事業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   第一,輿論引導有力,新聞宣傳取得新突破。高舉旗幟、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重點宣傳是廣電媒體的政治責任。五年來,廣播電視新聞宣傳工作在縣委、縣政府和縣委宣傳部的正確領導下,始終堅持“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仗”的總方針,以正面宣傳為主。積極圍繞黨的“十六大”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掀起幹部群眾投入小康建設主戰場的一個又一個高潮,圍繞每年的全縣經濟工作會和縣“兩會”展開動態報道,特別是加大縣委提出的“走一主三化之路,建生態水電大縣”目標和縣第十一次黨代會系列報道和戰役性報道,為跨越式發展營造了環境。積極服從服務於縣委縣政府的工作中心,贏得了“3·3”搶險、“5·5”塌方、“6·25”沉船事故、防“非典”、“防震”宣傳的主動權;積極做好農村稅費改革、農業結構調整、工業企業改制和重點工程的宣傳報道,為縣委、縣政府推進工作起到了應有作用;積極生產精神產品,宣傳先進文化,策劃錄製大量鼓舞人心、激發鬥志的文藝晚會,根據階段宣傳重點,配合中央台、省市台同步展播優秀影視片,為觀眾理性思維和辨別是非起到了較好的導向作用;積極宣傳**資源優勢和招商引資政策,提高了我縣聲譽和知名度,促進了開放開發。由於措施得力,近幾年對上宣傳始終穩定在全市前列,尤其是2002年,廣播電視對上宣傳取得新的突破,電視宣傳上省台15條,中央台4條,廣播宣傳排全省第七,廣播電視對上用稿創歷史最好水平。   第二,建設步伐加快,網絡發展得到新拓展。五年來,我局採取自籌、融資、借貸等辦法籌措資金1100多萬元用於縣鄉聯網工程和鄉鎮二級網建設,從根本上扭轉了事業建設落後的局面,目前已架設光纖505桿公里,聯網村163個佔全縣254個村的65%;用戶已達3.6戶佔全縣12萬戶的30%,2002年底,聯通了全縣17個鄉鎮的有線電視網絡,在全市率先實現了“鄉鄉鎮鎮聯網”的發展目標。同時,發揮網絡傳輸優勢,在鞏固和發展有線電視基本業務基礎上,開發了55餘套數字電視節目和1套**互動點播頻道,開通了廣電寬帶網業務,為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提供了服務平台。   第三,增加廣播設備投入,調頻廣播覆蓋得到加強。為發揮廣播這個傳統媒體在全縣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我局把調頻廣播覆蓋工程納入了基礎建設重點內容,在上級廣電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順利開通了4套調頻廣播節目,並自籌資金添置音頻工作站等相關設備,使以城區和寶豐為中心的周邊地區能夠收聽調頻廣播節目,進一步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時對我台廣播頻率的節目內容和節目設置進行了重新定位和調整,改善和提高了廣播節目的收聽率。   第四,積極爭取扶持,“村村通”工程紮實推進。通過積極爭取,國家確定我縣三批“村村通”工程為102個,在“村村通”項目實施過程當中,對公路沿線和集鎮周圍的行政村採取了聯網方式解決;對光纖一時難以覆蓋的部分邊遠村採取了集中收看方式解決。目前,此項工作已基本完成。   第五,宣傳條件改善,宣傳功能得以增強。幾年來,克服資金困難的矛盾,先後自籌資金近百萬元購買非線性編輯機3套和提詞設備1套,數字式攝像機10台,進一步提升了自辦節目的采編播能力,改善了對內對外宣傳條件。同時,添置相關設備,實現了新聞日播,重大活動直播的目標。使自辦電視節目實現了硬盤播出,增設了**二頻道,自辦頻道達到2個。《**新聞》以嶄新面貌進入《今日**》新聞網。   第六,實施信息網絡傳輸平台建設,啟動網絡改造升級工程。在全縣17個鄉鎮光纖聯網基礎上,對我縣西北二片實施主幹光纖擴容升級工程,為廣播電視VPN專線接入和多功能業務開發奠定了基礎。同時為配合城鎮統一規劃建設和改善用戶收視效果,我們在資金極度困難的情況下投入近百萬,對城區主幹網進行了地埋、重新架設和改造升級,使城區電視用戶收視信號大為改觀,保證了廣播電視節目高質量傳輸和網絡運行安全。   第七,實行垂直管理,理順鄉鎮管理體制。經縣委、縣政府研究同意,2002年底,撤消了鄉鎮廣播站,將17個鄉鎮廣播電視站人、財、物管理權劃歸縣廣播電視網絡有限責任公司統一管理,解決了困擾網絡建設的體制性障礙,形成了建管一體化的管理體制,實現了“全縣一張網、縣鄉一條邊”的格局。   第八,實行政企分開,創新管理體制。按照市場經濟條件下做大做強廣電產業的要求,我們引入市場機制,以股份制形式於2002年7月組建了全市首家縣級廣播電視信息網絡有限責任公司,把網絡資產剝離出來,實行財務單列,企業化經營,有效改善了發展環境和投資環境。同時,進一步創新管理機制,按廣播電視發展趨勢,在撤消17個鄉鎮廣播站的基礎上,在全縣成立8個分公司,縣公司對所屬分公司實行“四統一”管理;廣播電視台在堅持“局台合一”體制基礎上,相對獨立運作,實現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局機關按各部室性質定崗定責,實行目標考核,量化管理。   第九,突出體制和機制創新,系統改革與時俱進。廣電系統改革,着重圍繞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來進行。在體制創新上主要圍繞建立三大體系來進行,構建“以廣播電視宣傳為主的公共服務體系、以網絡公司為主的市場開發體系、以局機關為主的政府監管體系”的基本框架,並形成分塊管理(經營)、各司其職、共同發展的格局。在機制創新上,廣播電視台重點推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和績效掛鈎的分配機制,網絡公司重點推行全員聘用、績效掛鈎、末位淘汰的企業化管理機制,局機關重點推行部門預算和量化考核的管理機制,從而使全系統幹部職工的責任感和工作積極性得到明顯提高。   第十,確保正確輿論導向,綜合管理進一步加強。以綜合治理文明創建,黨建和黨風廉政建設等為主的管理進一步得到創新並不斷加強;以衛星地面接收設施、宣傳紀律等為主的行業管理在相關部門的配合下取得新的進展;以網絡安全、播出安全為主的安全管理在縣610辦公室的正確領導下,防範體系進一步健全,幹部職工的防範意識進一步增強。   第十一,實行民主科學決策,班子建設日益成熟。在班子建設上,始終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堅持政務公開,堅持分工負責制,堅持目標管理。班子成員都有明確的職責和權限,堅持做到大膽放權與宏觀控制相結合,使每位成員都充分發揮模範帶頭作用。正是由於領導班子的精誠團結和各負其責,才使得全局各項工作得以圓滿完成。   第十二,事業發展實力和媒體的影響力不斷增強。我縣的廣播電視事業是從50年代起步並在改革開放時期迅速發展壯大起來的,截止2004年底,全縣擁有縣級廣播電台一座,縣級電視台一座,已建龍背山衛星地面收轉站,觀山寺中心轉播台、寶豐山中心轉播台各一座;擁有縣局至觀山寺和觀山寺至寶豐山兩條微波線路;已建衛星地面收轉站、單收站1488座;全縣廣播電視系統總資產達到2185萬元,其中網絡資產達1789萬元。全縣廣播電視混合覆蓋率分別達到89%和90%,形成了以光纖HFC網絡傳輸為主,衛星地面單收為補充,微波與有線電視傳輸相結合的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網。縣電台開辦了一套調頻廣播,開通3套市廣播節目;電視台開辦了兩套自辦節目。廣播電視節目實行光纖共纜傳輸到全縣各地,廣播電視節目製作達到一定水平,編製製作、錄像設備基本能滿足縣內宣傳需要,自辦電視欄目有《**新聞》、《堵河視線》、《**經濟報道》、《**新聞周末版》每周7檔節目滾動播出;廣播欄目有《全縣各地》、《科技天地》、《法制之窗》,每天播出時間達290分鐘,廣播電視作為主要輿論工具,在推動全縣“三個文明”建設中發揮着應有作用。城鄉有線電視傳輸基本節目套數達到27套。傳輸數字電視節目55套。開通廣電寬帶網業務和VPN專線接入業務。在實施主幹光纖擴容改造基礎上,加大城區和鄉鎮HFC網絡的改造力度,為數字化電視和網絡多功能業務開發奠定了基礎。 2、主要特點   回顧我縣廣播電視事業“十五” 以來事業發展取得的成就,我們的基本經驗是:   第一,始終把優化服務作為宣傳工作的中心任務。按照縣委、縣政府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總體思路,廣播電視宣傳工作把握團結鼓勵和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堅持正確輿論導向,主動超前地搞好服務,對各階段工作中心有計劃、有重點地策劃宣傳戰役,引導和激勵全縣人民自覺投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主戰場,促使縣委、縣政府各項工作部署落到實處。同時,精辦頻道,精辦欄目,辦活節目,打造有特色的亮點和品牌,精心策劃,加強包裝,抓好對內對外宣傳,擴大對外開放形象,提高媒體社會影響力。   第二,始終把加快發展作為執政興局的第一要務。大力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實施覆蓋工程,在重點項目建設上,網路建設抓住國家扶持“村村通”建設和全市大聯網契機,千方百計激活資金來源,拓寬廣電網絡市場融資渠道,採取多種覆蓋方式,努力擴大農村覆蓋,推進光纖聯村到組,為廣大農村農民接受先進文化,脫貧致富奔小康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在此基礎上,為滿足多層次消費需求,先後開發了數字電視、付費點播等多功能業務,為有線網絡深度開發利用奠定了基礎。   第三,始終把深化改革作為推動事業發展的動力。在全系統推行並深化聘用制改革;在網絡公司深化公司化改革,在廣播電視台推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等。通過系列改革,增強了幹部職工責任感和緊迫感,形成了積極向上,共謀發展的合力。   第四,始終把科學管理作為提高兩個效益的重要手段。廣播電視台在圍繞縣委、政府中心抓宣傳的同時,加大廣告創收力度,建立成本考核機制,逐步向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管理方式轉變;網絡公司按照現有實力和區位優勢,合理設置機構,成立8大分公司,同時在內部實行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按現代企業制度建章立制,強化財務管理,嚴格成本核算,推行承包經營和目標管理,提高經營性資產運營效益,使廣播電視在與市場接軌中成為新崛起的一項新興產業,發揮為政府、社會提供信息指導與服務的最大效益。局機關轉變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通過目標量化考核機制,獎勤罰懶,重獎重懲,激發了後勤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第五,始終把黨的建設作為事業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根據新形勢下廣播電視工作的新特點,賦予了黨的建設新的內涵,着力抓好乾部職工思想政治工作,弘揚和培育廣電職業道德規範建設,提高全系統思想道德水平和業務技能;着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人多能、一人多技的複合型人才隊伍;着力加強黨風廉政建設,重點抓好領導幹部思想作風、工作作風、生活作風、領導作風建設;着力鞏固民主集中制建設,充分發揮黨內民主、實現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民主施政;着力抓好精神文明建設,組織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開展“文明樓棟、文明部室、雙學雙比”、“十星級”文明創建等活動,增強黨組織的戰鬥力和凝聚力。   3、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回顧“十五”期間廣電事業的發展,雖然取得了較大成績,但工作中還存在着許多不足,面臨著許多壓力,制約着事業的健康發展。   (1)、辦公條件落後,影響宣傳功能的正常發揮。因目前建設任務繁重,現有辦公用房是60年代的戰備用房,經縣消防部門鑒定為危房,嚴重影響了廣播電視節目傳輸安全和正常辦公需求。作為全縣新聞宣傳與輿論監督主體的廣播電視台,棲息在百餘平方米商品房中,不能發揮節目生產的高標準要求,興建集廣播電視節目製作、收轉發射、宣傳辦公為一體的業務樓建設己迫在眉捷。   (2)、基礎設施建沒滯后,有線數字電視發展緩較慢。目前,儘管通過負債發展有線廣播電視,聯通了17個鄉鎮的有線電視,通過上級三期扶持解決了102個村的收視難問題,但目前仍有128個行政盲村,1651個自然盲村(20戶以上),4萬戶邊遠農戶無法收聽、收看廣電節目。這些農戶強烈要求解決看電視難的問題,因縣鄉財力不足,農民也不富裕,單靠部門自籌資金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國家廣電總局己制定《我國有線電視數字化過渡時間表》,並明確到2015年全部關停模擬信號傳送,節目全部實行數字化傳輸和接收,而目前我縣網絡發展極不平衡,數字電視推廣僅限城區高收入家庭,數字化整體轉換任重道遠。   (3)、資金包袱沉重,致使山區覆蓋難度增大。由於近年來,縣鄉聯網建設累計負債800多萬元,且鄉鎮廣播站回收后,又增加債務300多萬元,形成了既要消化歷史包袱,償還銀行貸款,又要發展事業的被動局面。   (4)、知識和年齡結構不合理,影響着改革的順利推進。目前,系統內年齡結構嚴重失調,業務技術水準參差不齊。一方面50歲左右的老同志佔總人數的30%,從事技術和一線崗位,老同志難以勝任;另一方面對數字技術更新換代,大多數同志是半路出家,難以適應新技術新崗位的嚴峻挑戰,影響了廣電系統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5)、廣播電視作為一項文化產業面臨著市場經濟的激烈競爭。加強文化體制改革是機遇也是挑戰。隨着改革開放的逐步推進,開放廣播電視局部領域業務將成為可能,行業保護遲早要打破,競爭將日益激烈,而我們的管理手段、服務質量、施工技術標準等諸多方面比較粗放,還不夠規範,面臨電信、網通、移動、聯通、鐵通等相近行業的競爭,勢必會造成網絡市場相互擠占,相互進入,稍不留神甚至會被吞併的潛在危機。   (6)、廣播電視作為事業單位享受的優惠政策日漸減少。從現行政策走向來看,隨着政府機構改革的推進,廣播電視作為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性質,已納入事業單位改革範疇,其財政經費呈逐年減少之勢,甚至面臨斷奶的邊緣。   二、**縣“十一五”期間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機遇和挑戰   “十—五”期間是**廣電部門認真落實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階段,也是**廣電事業大幹快上、奮力推進的重要機遇期、關鍵期,做好“十—五”期間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當前形勢看,廣電部門的發展優勢日益顯現。   一是具有明顯的政治優勢。廣播電視是黨委、政府的喉舌,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工具和明顯標誌。其擔負的宣傳、輿論引導、監督和教育的特殊職能,使其成為我黨宣傳政治思想領域的排頭兵,時刻放在黨委、政府的心中,其特有的政治優勢必將在實際工作中不斷轉化為部門的政策優勢、經濟優勢和人才優勢,決定了其進一步發展的必然性。   二是具有強大的宣傳優勢。與其它傳媒相比,廣播電視具有傳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形象、直觀、生動、真實、富有感染力等特點。廣播電視深入千家萬戶,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大力發展廣播電視事業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三是具有超前的科技優勢。廣播電視節目從采編、製作到播出、傳輸,都凝聚着現代高科技電子技術成果的開發和應用。我縣廣播電視事業經過近50年的發展,培養和造就了一批具有先進技術基礎、超前創新和經營管理意識的科技人才,擁有一批包括數字技術在內的先進技術裝備和遍布全縣城鄉的擁有用戶最多的立體廣播電視覆蓋傳輸網,全縣的技術維護管理水平較好。這一優勢,將為我縣廣播電視搶佔高科技電子技術的制高點,進而推動我縣廣播電視技術事業的大發展、大突破,提供堅實的技術保障和有力的人才支持。   四是具有突出的產業優勢。廣播電視既是社會公益事業,又是國家信息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廣泛的宣傳、教育、娛樂、服務等多方面的功能,必將使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過程中,逐漸形成並不斷壯大成為一大支柱產業。隨着信息時代的到來和知識經濟、網絡經濟的興起和建立,廣播電視的多功能將進一步開發,廣播電視潛在的產業化勢將會變為現實優勢,其產業優勢更加明顯。   同時,**廣電事業也面臨著難得的機遇和有利條件。   一是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的巨大需求,為廣播電視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源泉。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人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對精神文化的需求迅速增長,消費能力大大增強,呈現出多層次、多樣化、個性化的特點。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把文化與經濟、政治的發展擺在同等重要地位,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既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這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二是市場經濟的縱深發展,為廣播電視創造了良好的經濟環境。市場機制在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各個領域的資源配置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極大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和質量,拓展了廣播電視生產流通和消費空間。隨着我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資金、勞動、技術等生產要素已開始從日趨飽和的物質產品領域向精神產品的領域轉移,這給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三是隨着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和沿海地區經濟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外資加速吸進,為我縣招商引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條件。特別是縱橫控股集團實質性投資開發堵河水能資源,我縣必將成為生態建設的重點區域和全省水電開發主戰場,縣域內必將成為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交匯中心,而廣播電視是實現大開發、大開放戰略的信息傳播工具,必將會給廣播電視事業的大發展帶來難得的歷史性發展機遇。   四是國家、省扶持貧困地區的政策將繼續給我縣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帶來機遇。十六大明確提出扶持老少邊窮等中西部地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國家和省實施的貧困地區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等,將大大推動我縣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可以相信,作為受國家保護的廣播電視業和國家對新興產業的扶持政策,國家和省將會繼續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進一步改善貧困地區廣播電視的落後狀況。   全面分析當前的發展形勢,既要看到加快發展的有利條件,增強發展的信心,也要看到制約廣電事業發展的不利因素,正視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廣播電視事業雖然具有眾多的發展優勢和機遇,但也在着諸多的不利因素,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一是與平原地區相比,提高廣播電視的人口覆蓋率難度大。**是典型的山區貧困縣,境內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山大人稀,居住分散,高山和半高山地區佔到了全縣總面積的66%以上,廣播電視覆蓋的難度很大,需要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的投資才能趕上平原地區的覆蓋水平。   二是與發達地區相比,廣播電視的經費嚴重短缺。廣播電視是高科技、高投入、高消耗、重裝備的現代化傳媒工具,它需要強大的經濟基礎作保證。**是全國貧困縣,縣級財力十分有限,難以給廣播電視更多的投入,而廣播電視部門自籌資金十分有限,這必將制約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速度。   三是中國加入WTO后,廣電事業產業壓力巨大。按照對等開放和逐步取消保護的承諾,廣電產業已越來越激烈地感受到來自境外文化產業、傳媒產業、信息產業、通信產業的競爭,國際傳媒巨子們對中國內地市場早已垂涎三尺,這就意味着我們已與國外傳媒展開了一場看不見硝煙的,以爭奪市場份額為主的“戰爭”。   四是多媒體的競爭使廣播電視的業務開發受限。互聯網媒體的興起,手機的普及以第三代移動通信、無線局域網的發展,電信網、計算機互聯網在不斷融合廣播電視業務,不斷擠壓廣播電視陣地,由於我國廣播電視沒有儘快實現數字化,技術水平、網絡水平仍停留在僅能提供公共類節目,網絡資源利用率低,服務方式單一,難以滿足多樣化、個性化需求。   廣播電視具有很大的優勢和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同時又面臨極其嚴峻的挑戰。我們必須充分認識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把握機遇,加快發展,揚長避短,主動出擊,積極迎接挑戰,把客觀存在的戰略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發展優勢,從而使廣播電視在未來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三、**縣“十一五”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基本思路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廣電總局等部門關於鞏固及推進“村村通”廣播電視工作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4]60號)以及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廣播電視工作的重要工作部署,科學制定“十—五”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規劃,不僅極大促進**廣播電視事業快速發展,而且對於**縣經濟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產生重大影響。   1、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中心工作,落實“三貼近”,以宣傳為中心,以改革為動力,以科技為先導,以發展為主題,以管理為主線,牢牢抓住做大做強廣播電視這個根本目標不放鬆,進一步加強宣傳管理,加速覆蓋建設,加快能力提升,加大環境改善,加緊機制建設,加速人才培養,不斷增強縣委政府喉舌的導向力,強勢媒體的影響力,廣播電視的作用力,努力推進廣電產業化改革,為全縣社會經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2、發展目標   經過五年努力,全縣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躍上新台階,宣傳業務、事業建設、體制創新、節目製作、管理水平、科技進步和產業經營等方面均保持全市先進水平。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不斷提高宣傳的水平和質量,努力為改革、發展、穩定和全縣三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輿論支持;基本建立起比較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廣電運作體制;大力提高廣播信號覆蓋率和多功能業務開發,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明生活需求。到2010年,使廣播電視覆蓋率達到90%和95%,有線電視聯網村達228個,通村率達到90%,聯網用戶6.5萬戶,通戶率達到65%,積極發展調頻廣播,力爭15個鄉鎮通調頻廣播,調頻節目達到10套;實現技術手段和技術設備的更新改造和升級換代,形成天上衛星、地面無線、有線相結合的立體覆蓋網。   3、主要任務   隨着廣播電視產業的體制由計劃主導向市場主導的戰略性轉變,行業服務於社會的特徵越來越明顯,社會需求的多元化、人們需求的多樣化,要求廣播電視的服務內容越來越多,服務手段主要朝“廣播”、“窄播”、“點播”的方向發展,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人群的需要。   第一,廣播電視擁有豐富的傳輸資源,“十—五”期間,除保證安全暢通的傳輸廣播電視節目信號外,還應加快廣播和電視的應用與開發,因地制宜地廣泛開展多功能業務。   廣播傳媒 繼續辦好現有FM無線和有線共纜傳輸廣播節目,隨着社會的需要,不斷調整節目版塊結構內容,精辦節目,針對廣播靈活、快速的特點,擴充實時信息量,保持傳統廣播手段的優勢。   電視傳媒 在數字電視推廣普及以前,繼續辦好已有的**一、二兩套有線節目,採取模擬與數字同時並存,逐步過渡到數字化的辦法。在內容上和社會需求上保持與時俱進,充分發揮電視傳媒的優勢,為人民群眾帶來豐富多彩的節目。   增值業務 開拓增值業務是廣播電視產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服務領域,增值業務的主要形成是滿足個體需求的點播,如:視頻點播,同時繼續發展寬帶互聯網業務,如:地稅網等專網接入業務的服務。   第二,強化廣播電視產業功能,開發與利用並重,服務與創收雙贏,使廣播電視主要業務和經營創收能力不斷增強。   (1)繼續鞏固拓展電視、廣播廣告市場,到2010年力爭實現廣告業務收入100萬元。   (2)鞏固有線電視基本維護費收費業務,到2010年實現收入800萬元。   (3)開發有線電視網視頻點播業務,力爭到2010年實現收入150萬元。   (4)增值業務力爭實現50萬元。   第三,今後五到十年,將是廣播電視高新技術普遍應用,廣播電視機制、體制變革的關鍵時期。**縣的廣播電視科技工作、要順應和跟上新技術和新形勢的發展,加快廣播電視的數字化進程。   (1)地面有線寬帶網   主要採用HFC(光纖電纜同軸分配網)與DWDM(電纜網)技術組成物理網絡,2010年完成全縣17個鄉鎮的光纖主幹網絡改造與建設。完成A平台HFC網

  全程全網750MHZ改造,進一步增加光節點數量,城市區域(含鄉鎮所在地)基本實現光纖到樓棟,農村地帶實現光纖到自然村,同軸電纜放大器級數在城區不超過一級,村不超過三級,到2015年全縣基本完成雙向化改造。   (2)無線廣播覆蓋率   無線廣播實現數字與模擬混合覆蓋,覆蓋率達到95%,條件成熟后,停止模擬廣播。   (3)無線電視覆蓋率   無線電視仍然以模擬覆蓋為主,人口覆蓋率達到99%,2015年後過渡到數字電視,並停止模擬電視播出。   (4)有線廣播電視入戶率   有線廣播電視入戶是產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建設。在未來的五年內,力爭達到6.5萬戶。   (5)衛星廣播電視   配合國家直播衛星工程項目,及時做好衛星廣播電視的“落地”入戶工作,為人民群眾提供多種接收手段與更加豐富的廣播電視節目。   (6)積極推進廣播電視的數字化、網絡化建設。   1)、廣播電台   2010年前,廣播電台實現采、編、播數字化。   2)、電視台   2010年,基本實現采、編、播數字化。2015年全部實現數字化。   3)、有線廣播電視網   力爭2010年數字電視用戶達到1萬戶,2015年過渡到數字電視,逐步停止模擬播出。   4)、建立採集、編輯、製作、播出於一體的電台、電視台節目生產網絡系統;通過衛星、有線傳輸網實現廣播電視節目的電子交換,提高節目、節目數字庫的利用率。   4、重點項目   十一五”期間,重點事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4個,即邊遠貧困山區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項目;廣播電視運營維護中心項目;廣播電視覆蓋工程項目;廣播電視數字傳輸系統項目。   5、保障措施   完成“十—五”上述目標,就必須高度重視廣播電視在貧困山區的公共服務職能作用,注重引導,加大投入,使廣播電視事業更好地為**三個文明建設服務。   1、加大改革力度,推進體制和機制創新。廣播電視體制改革的重點是着力推進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在管理體制創新方面,由微觀管理向宏觀管理轉變,由直接管理為主向間接管理為主轉變,由主要管理直屬單位向進行社會管理轉變,真正做到“管得住、“放得活”。在運行機制創新方面,進一步深化勞動人事、分配和社會保障三項制度改革。在幹部人事制度改革上,全面推行聘用制、任期制、任期目標責任管理制,積極實行人事代理制度。在人事改革上,全面推行勞動合同制,在分配製度改革上,建立按崗定酬、按任務定酬、按績效定酬相結合,以崗位工資為主要內容的多種分配形式和辦法,崗酬設計向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積極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着力做好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險等方面的工作,建立科學高效、充滿活力的運行機制。   2、加快建立廣播電視科技新體系。按照“統一領導、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積極推進、分步實施”的方針,加快廣播電視的數字化進程。建立覆蓋全縣的網絡體系,節目生產與交換體系、技術維護與管理體系。   3、實施聯盟經營戰略。隨着進一步的改革開放,無論是一個地區還是一個行業,閉關自守就意味着落後被拋棄。在行業資金、人才和科技能力都相對有限的情況下,努力與全市或省內外同行和相關信息業建立事業與科技發展戰略夥伴關係,爭取科技界、產業界、金融界的大力支持,實現社會資源行業和廣播電視事業跨越式發展。特別指出的是,改革開放以來,我縣的民營經濟飛速發展,目前已具備相當實力,已經成為當地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於我有利”、“為我所用”的前提下,拓寬融資渠道,吸收社會資本投入基礎性建設,對發展廣播電視事業具有積極的意義。   4、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事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建立一個多層次的廣播電視人才結構體系。全面開展在職人員的繼續教育,提高從業隊伍的整體素質。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勵機制,積極培養和引進產業發展急需高層次人才和複合型人才。大膽使用、充分發揮人才資源在廣播電視事業發展中的基礎性作用和先進作用。   5、將貧困山區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列入扶貧攻堅項目。小康建設的重點在廣大農村,而貧困山區脫貧致富是農村小康建設難點,要縮小城鄉差距實行共同富裕,就必須把貧困山區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納入農村扶貧的重要組成部分,搭建指導農民脫貧致富的信息平台。建議以信息化基礎建設為重點,把貧困山區廣播電視基礎設施建設作為一項福利事業納入國家社會發展項目預算。第一,加大邊遠山區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農村廣播電視投入,並逐年提高,做到專款專用,建立責任制,層層落實。特別偏遠的地方,繼續實施“村村通”工程,同時對“村村通”工程實行目標管理,資金直接到縣,制定標準,限定時間,由縣一級按標準、按時間組織購進材料設備,組織建設施工和管理,由省市組織驗收,確保村村通工程長期通、永久通。第二,針對特困縣縣情,實行轉移支付、貼息貸款或宏觀調控,給予新一輪的扶貧政策,支持貧困地區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增強發展後勁和造血功能,減輕單純靠貸款擴大覆蓋率的壓力。第三,繼續將“812”覆蓋工程作為常抓不懈的扶貧項目給予扶持,加大對廣播電視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給予扶持,解決山區廣電人多年來的未了心愿,使山區廣電幹部職工能紮根山區安心工作,集中精力抓好網絡覆蓋工程,加快推進農村小康建設進程。   6、加快數字化進程,政府要加強政策引導和推動。有線電視數字化是國家信息化的組成和城市化的標誌,有線電視數字化應納入經濟整體發展規劃和信息化建設中去,納入政府為群眾辦實事的內容中。有線電視從模擬向數字轉換,要加大政府政策和資金支持。   7、建議國家應投入專項資金,加大對貧困山區宣傳基礎設施建設扶持力度。縣級廣電媒體是最基層的宣傳機構,承載着承上啟下的宣傳職能,決定着地方黨委政府的政令暢通和小康建設速度,但廣播電視的設備不配套,嚴重影響了對上宣傳用稿率,無法形成“拳頭”產品,無法推介縣域優勢資源、特色產業、招商引資以及拉動小康建設中新的經濟增長點。目前,貧困縣財力受限,上級對廣播電視的扶持不大,縣級廣電媒體的功能開發受限,制約了宣傳水平正常發揮。建議國家、省計委、財政部門加大對貧困山區宣傳基礎設施扶持力度,盡量縮小與先進發達地區差距,特別是加大調頻廣播的扶持力度,在山區建立高功率多布點的調頻覆蓋網絡,擴大廣播收視群體,通過廣播讓山區人民了解政策,了解信息,早日脫貧致富,使廣播這個傳統媒體早日發揮現代傳媒作用。     **縣廣播電視局  

  廣播電視事業局十一五期間發展計劃規劃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您正在瀏覽: 廣播電視事業局十一五期間發展計劃規劃
網友評論
廣播電視事業局十一五期間發展計劃規劃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