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範文大全 > 徵文範文 > 基層幹部我心目中的群眾觀徵文稿

基層幹部我心目中的群眾觀徵文稿

手機:M版  分類:徵文範文  編輯:得得9

基層幹部我心目中的群眾觀徵文稿 標籤:雨中的樹 群眾路線 學生幹部 幹部作風 班幹部選拔

  要使決策真正實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決策主體融入群眾之中是必要前提。首先,必須正確把握角色。應當明確,黨委和政府與群眾兩者之間是相互依存、完全平等的。領導行為只不過是聯結這種關係的手段。融入群眾之中,當前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把傳統的“領導”角色轉變為徹底的“服務”角色。只有沉下身心去了解群眾對決策的需求心理、對已出台決策的評價反映、對未來決策走向的企盼,才能與群眾一起平等協商,溝通內心世界,進而實現決策的完善與創新。

  其次,必須忠實履行職責。把決策真正變成人民群眾用來實現、維護和發展自身利益的法寶。為此,一是要準確把握決策依據。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是決策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二是要端正決策動機。是為謀求個人、小團體或某個組織利益而決策,還是為實現、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而決策,是判斷是否真正走群眾路線的分水嶺。決不能利用執政優勢,去干那些利己主義的決策行為。三是保證決策落實。再好的決策產品,不能到達人民群眾手中,就不能實現其價值。實現“貨”暢其流,一要充分發揮黨政組織在決策產品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防止和杜絕“截流”現象;二要高度重視基層組織、中介組織、群眾組織等在決策產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重構決策產品流通網絡;三要建立決策產品阻滯的應急處理機制,防患於未然。

  三、群眾觀點的傳統不能丟

  跨越了近百年的歷史長河,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風風雨雨,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們群眾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同時,黨的理論和領導方法,也在不斷豐富完善,黨的組織和黨的幹部也在不斷發展壯大。特別是近些年來我們的幹部隊伍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一大批年輕同志走上了各級領導崗位。欣欣向榮,社會生活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黨員幹部作為時代的領頭人,一些黨員幹部逐漸淡忘了黨的群眾觀點,不懂得或不熟悉群眾路線的原理和方法,不能自覺堅持群眾路線,產生了脫離群眾的現象。我們也,在堅持黨的群眾路線這個問題上,有少數領導幹部存在着認識不清、處理不好的問題,已經丟掉或部分丟掉了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有的甚至嚴重脫離群眾。相對來講,這些年輕領導幹部對於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還不那麼熟悉,對於依靠群眾的極端重要性體會得還不那麼深刻,對於貫徹執行黨的群眾路線在行動上還不那麼自覺。因此,要下大力氣抓好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再教育,使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成為各級領導幹部的基本工作方法和自覺行動。

  無論是在戰爭歲月還是和平時期,無論是困難年代還是改革開放,共產黨員的身影,共產黨員的奉獻,始終紮根於群眾之中,水乳交融,生生不息。

  在新時期新階段,我們面臨的形勢和任務雖然發生了重大轉變,但人民群眾作為時代主體的地位、推動時代發展的歷史作用並沒有變。群眾觀決定着群眾工作,群眾工作決定着群眾基礎。缺乏堅實的群眾基礎,什麼事情也辦不成。

  社會分化與重組是經濟發展的產物。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着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結構的調整,產業層次的升級,社會分工的細化,人民群眾的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許多新的社會階層、群體在迅速發展,因而社會階層、群體從過去的單一變得多樣,特別是形成了一些新的社會階層和群體。社會階層的分化、利益團體的出現、社會共識的滯后等,使得群眾概念在不斷發展延伸。面對複雜多變的新情況,有必要重點關注以下三方面內容,第一、新時期的群眾包括不同階層,凡是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維護祖國統一、遵紀守法的公民都屬於群眾範疇。第二、人民群眾的政治思想水平、見識與才幹顯着提高,政治鑒別力、參與意識和能力明顯增強,促使群眾的構成結構發生顯着變化。第三、隨着黨組織隊伍的日益龐大,普通黨員實際上具有雙重身份。相對於更為廣大的非黨群眾來說,他們是執政黨黨員,具有區別於一般百姓的政治身份;另一方面,與相對較少的黨員領導幹部相比,他們又屬於群眾。

  在多元社會中,不同階層間容易產生利益糾葛和問題。因此,提高黨的社會整合能力,是轉型時期堅持群眾路線的關鍵所在,黨的群眾工作的“對象”也變得更加廣泛。近年來,快速發展起來的各種社會組織為執政黨合理利用社會力量來提高自身的整合能力及開展群眾工作提供了可能。當前,中國根本的決策規範是群眾路線

  四、應用群眾觀點要與時俱進

  領導幹部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和黨的群眾路線,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紮實做好聯繫群眾、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服務群眾、團結群眾的工作,不斷提高群眾工作水平。

  (一)新時期群眾觀的內涵不斷豐富、外延不斷延伸,豐富了黨的群眾路線,擴大了黨的執政基礎

  群眾觀點是群眾路線的核心所在,是貫徹群眾路線的思想基礎和前提。

  社會分化與重組是經濟發展的產物。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着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經濟結構的調整,產業層次的升級,社會分工的細化,人民群眾的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許多新的社會階層、群體在迅速發展,因而社會階層、群體從過去的單一變得多樣,特別是形成了一些新的社會階層和群體。社會階層的分化、利益團體的出現、社會共識的滯后等,使得群眾概念在不斷發展延伸。面對複雜多變的新情況,有必要重點關注以下三方面內容,第一、新時期的群眾包括不同階層,凡是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維護祖國統一、遵紀守法的公民都屬於群眾範疇。第二、人民群眾的政治思想水平、見識與才幹顯着提高,政治鑒別力、參與意識和能力明顯增強,促使群眾的構成結構發生顯着變化。第三、隨着黨組織隊伍的日益龐大,普通黨員實際上具有雙重身份。相對於更為廣大的非黨群眾來說,他們是執政黨黨員,具有區別於一般百姓的政治身份;另一方面,與相對較少的黨員領導幹部相比,他們又屬於群眾。

  在多元社會中,不同階層間容易產生利益糾葛和問題。因此,提高黨的社會整合能力,是轉型時期堅持群眾路線的關鍵所在,黨的群眾工作的“對象”也變得更加廣泛。近年來,快速發展起來的各種社會組織為執政黨合理利用社會力量來提高自身的整合能力及開展群眾工作提供了可能。當前,中國根本的決策規範是群眾路線總書記告誡幹部要從人民群眾最關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見效的事情抓起,不斷讓人民群眾,特別是廣大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廣大幹部要弘揚求真務實精神,做到關心農民群眾、尊重農民意願、維護農民利益、增進農民福祉。他指出:“從我國的未來發展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最繁重、最艱巨的任務在農村。我們說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差距也主要在農村。”“進一步解決好‘三農’問題,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是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農業是安天下的戰略產業。無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水平,無論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下降到什麼程度,農業的基礎地位都不會變。古語說: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我國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確保解決十二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

  “進一步解決好‘三農’問題,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是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對於我們這樣一個農村人口佔大多數的國家來說,保持農村穩定是保持全國穩定的重要基礎。沒有農村的穩定,就沒有整個國家的穩定。近年來,農村一些地方幹群關係緊張,群體上訪事件增加,社會治安不好,其中固然有很多種原因,但農民收入增長緩慢、部分群眾生產生活困難等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只有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在廣大農村形成和諧安定、健康向上的良好局面,保證廣大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穩定才能有堅實的基礎,國家的長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總之,我們必須從鞏固工農聯盟、加強國家的政權基礎,從我們黨堅持執政為民、更好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高度,深刻認識進一步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下更大的氣力做好工作。”

  “以群眾利益為首”是和諧社會理論和科學發展觀基本內容,也是新時期群眾路線的特色

  總書記同志提出和強調,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不斷探索促進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新途徑,實現更好更快發展,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在總結改革開放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他又提出和論證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他說“構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統籌兼顧、突出重點,堅持把群眾利益放在首位。”(《中國共產黨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版)把這個戰略思想歸結為我們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們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們黨實現執政的歷史任務的重要條件。因此他要求我們: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把人民群眾以及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都充分發揮出來,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奮鬥;必須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協調好各方面的利益關係,不斷在發展的基礎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必須抓緊解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突出問題和困難,夯實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

  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必須改進工作作風,創新工作方法。正確的方式方法是做好群眾工作的重要保障。要在總結運用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工作作風,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尤其要在密切聯繫群眾上下功夫、在解決實際問題上下功夫、在增進信任上下功夫、在增強法治觀念上下功夫、在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上下功夫,把實際情況和工作部署向群眾講清楚,虛心聽取群眾意見,努力滿足群眾在教育、勞動就業、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嚴格按照法律和政策開展工作,以模範行動帶動群眾,增強群眾工作的親和力、感染力,把群眾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豐富多彩。

  針對從群眾中來的方式方法,我們要在繼續堅持完善傳統的以民主、法制的為主要手段的基礎上,切實暢通群眾利益和訴求表達的渠道,解決群眾問題。同時應高度重視信訪、媒體、網絡在了解社情民意、反映群眾訴求、徵求群眾意見、教育引導群眾中的作用,注重發揮信息化通訊科技工具作用,充分運用高科技時代提供的一切手段、渠道及時了解群眾意見,排查矛盾,解決群眾困難,創新領導方式、工作方式。切實把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落在實處。要建立正常的信息反饋機制,最大限度地消除黨委、政府和群眾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網絡的開放性和互動性,信息傳播的快速與便捷、內容的及時與廣泛,形成了一個信息透明、交流暢通,直接對話、平等溝通的網上社會。“網絡通四海、網絡達網民”,網絡連接社會的方方面面。這一切,都為人民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當家做主”提供了便利和保證。廣大人民群眾通過網絡真實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喜、所憂、所怨、所盼;黨委、政府利用網絡可以最直接地聽到社會各方面的反應,做到下情上達,上情下傳,增進網民和幹部之間的相互了解,相互溝通,使政府與群眾之間聯繫更為緊密。網絡已成為黨和政府聯繫群眾的重要載體、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凝聚民智的重要方式。

  利用網絡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是新形勢下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體現,也是黨委、政府工作的一個創新。關注網絡、重視網絡、充分利用好網絡,是各級黨委政府深入群眾、發揚民主、推動發展的一種嶄新方式。研究熟悉網絡,善於運用網絡,學會用網民能夠接受的語言和方式開展網絡交流,是現代領導幹部必備的素質之一,必須掌握的一門學問。我們相信,只要善待善引,蓬勃發展的互聯網將為實現公眾有序政治參與、政府汲取民間智慧提供一個重要平台,必將成為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建設性力量。

  群眾工作信息化。在當前信息化的背景下,黨一直強調的“密切聯繫群眾”“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工作方式,正通過全新的途徑和方式--互聯網絡的渠道來補充實現,以實現更廣泛的群眾聯繫和“零距離”接觸。截至底,我國網民總數達到4.57億,網民規模已佔全球網民總數的23.2%,網絡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深刻地反應和影響着當今社會。網絡的開放性和互動性,信息傳播的快速與便捷、內容的及時與廣泛,形成了一個信息透明、交流暢通,直接對話、平等溝通的網上社會。黨委、政府利用網絡可以最直接地聽到社會各方面的反應,做到下情上達,上情下傳,增進網民和幹部之間的相互了解,相互溝通,使政府與群眾之間聯繫更為緊密。繼總書記總書記與網民在線交流后,溫家寶總理也在網上直面網民、真情互動。溫家寶首次和網民在線交流時就說:“我覺得這種交流能使我看到網友的意見和要求,網友也知道政府的政策。一個為民的政府應該是聯繫群眾的政府,與群眾聯繫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但是利用現代網絡與群眾進行交流是一種很好的方式。”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賀國強11月在考察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絡信息工作時強調,要充分認識互聯網發展帶來的深刻影響,切實加強新形勢下反腐倡廉網絡信息收集、研判和處置工作,拓寬了解社情民意渠道,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在反腐倡廉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網絡已成為黨和政府聯繫群眾的重要載體、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凝聚民智的重要方式。利用網絡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是新形勢下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體現,也是黨委、政府工作的一個創新。關注網絡、重視網絡、充分利用好網絡,是各級黨委政府深入群眾、發揚民主、推動發展的一種嶄新方式。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基層幹部我心目中的群眾觀徵文稿
網友評論
基層幹部我心目中的群眾觀徵文稿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