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抒情散文 > 向北,再向北——回到冬季

向北,再向北——回到冬季

手機:M版  分類:抒情散文  編輯:得得9

  ??apr.3rd,2005(sun.)sun、wind

  ??已經感覺不到激情涌動,只剩下一種理性的自我約束機制在工作,驅策我不能懈怠……不敢縱容自己放下,一旦放下便是放棄,我知道。……既便時斷時續,既便晦暗無光,既便寫完也僅只是存檔……善終它對自己是個交代。

  ??我為什麼一直在勸慰自己?我真的需要說服自己嗎?是什麼令我拖延、搖擺、反覆折磨……

  ??九點三十分,先用了四十多分鐘從火車站坐四路公共汽車到終點站,再用四十多分鐘轉乘三路汽車到雲岡。破舊不堪的三路汽車除了運送雲岡的遊客,主要乘客是沿途諸多煤礦的工人和家屬。

  ??跪拄着拐杖的骯髒乞丐擠着從公共汽車前門上,乞討完畢從後門下;車廂里旁若無人的吞吐煙霧;售票員天女散花般隨手扔着票根在自己腳下;汽車剛停穩就圍堵住車門的兩輪摩托車手,頭戴黑線帽,身穿皮夾克,呼嘯而來又須臾散去,作派猶如黑幫……這些都是令人咋舌的大同“景觀”。

  ??大家都說起雲岡石窟的得名:因武州山石窟群一帶的山崗起伏、連綿如雲,故稱為“雲岡”。“雲”中國文化的概念中是個始終籠罩着一層神性的符號:仙人總是騰雲駕霧來去,得道高人總在白雲深處歸隱……這或者源自“雲”本身之縹緲輕盈、變幻莫測罷!

  ??維特根斯坦在《哲學研究》中說,“命名(naming)似乎是把一個詞同一件物奇妙的合併在一起……我們的確可以把命名想象為思維的某種奇妙活動,好比一個東西的洗禮。”

  ??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里,遠遠望去,不由得對為之命名的先人心生崇拜。

  ??不知該如何寫我的雲岡之行,如果每個窟詳盡介紹,不如抄襲一本石窟研究的專著,進入雲岡之前我全然沒有儲備,只是聽憑那種新鮮感受的衝擊。

  ??似乎該讓圖片出來說話,而我則完全可以閃在一旁了。

  ??得知我們一行是從洛陽來,有同行的遊客提問:“都說看過雲岡石窟之後,龍門石窟就沒必要去了。是不是這樣?”這個問題沒法回答,但我認真的記在心裡。並非刻意,但是比較龍門和雲岡兩地石窟藝術的差異而尋找理論根據幾乎成了我潛在的觀看目的,

  ??從數量上比較,龍門有大小窟龕二千一百三十七個,造像大小大約十萬,文字題記和碑刻三千六百多品。雲岡大小窟龕尚不足千數,造像不過五萬一千多軀。但“佛雕十萬聚龍門,完整今難百一存。”解放初期郭沫若的這句詩是龍門造像群的真實狀況。因為地處偏遠,雲岡石窟造像保存的完整性遠較龍門為好。從大門一道道進入,首先見到的是中區雕於公元470至493年間的六、七、八窟。“……走入一個洞,你便如走入寶山,如走到了山陰,珍異之多,山川之秀,竟使你不知先拾那件好,先看哪一方面好。……”鄭振鐸先生在其《西行書簡》中的這段充滿激情的話,道破了初到雲岡的人的心情。

  ??第六窟窟內面積很大,窟室四壁除後壁雕刻釋迦坐像大龕外,其它三壁各雕為三層並列的佛龕和一些佛傳故事浮雕。所有的佛龕上多雕有華美的龕楣裝飾,中心的舍利塔分上下兩層,比起其它“塔廟”窟中的要變化繁複。上層塔身較小,四角雕飾的大象除了作為兩層大小懸殊的調劑,同時也是下層塔的角檐裝飾,並且在象背上各雕出一座九層出檐的小舍利塔。塔的正面龕側雕有各種供養天人和金翅鳥、菩提樹等,上層的八軀供養菩薩立像如純真少女,矜持淺笑……這樣,再加上所有龕楣的邊緣幃幕花紋裝飾以及窟頂的天花浮雕,使得全窟之內琳琅滿壁、燦爛繽紛,令人目眩神迷。

  ??七到十窟屬於中前期作品。

  ??七、八兩窟的拱門內側壁,左右對稱雕有護法天王像。第八窟中天王像的上部雕飾有三頭八臂的“濕婆天”(亦稱“摩醯首羅天”)、五頭六臂的“毘紐天”(亦稱“鳩摩羅天”)。他們分乘青牛、朱雀(亦稱金翅鳥),他們都是佛經中所說的為佛所降服的外道。將神怪形象人性化表現,運用富有中國漢、晉雕刻古樸單純的藝術手法,使得浮雕人物形象肌肉圓滿豐碩,造型優美。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雕像面部那種喜悅的表情,極富感染力,體現了樸實淳厚的性格神態。共4頁,當前第1頁1≤作者:伊澗≥

  ??七、八兩窟的在形制上屬於前後室連接的廳堂式,四壁間也滿雕佛龕、佛傳故事浮雕,龕邊雕飾飛天伎樂和南北朝時代多見的忍冬紋作為邊飾。

  ??尤為突出的是后室窟頂的天花裝飾浮雕。整個窟頂仿平棋式,分成了六大格,每一格以蓮花作中心,周圍環繞八個不同姿態的飛天;雙十字式的井樑上,每段也雕有兩個對舞的飛天。如此,六十二個縱橫飛舞的飛天浮雕把整個窟頂裝飾的旋轉風動,但覺滿窟裙裾翻飛,窟室為之動搖,呈現出一處天國仙界的幻境。唐代詩人宋昱在五言詩《題石窟寺即魏孝文之所置》中吟道:“梵宇開金地,香龕鑿鐵圍。影中群像動,空里眾靈飛。”詩的后兩句形容此處恰切無比。

  ??輝哥哥扛着攝像機,為了拍窟頂和拱門的浮雕時能保持鏡頭的連貫性,需要將機位從平視緩緩拉到仰視。一組長鏡頭下來,身體保持的高難度姿勢幾乎要將他的腰和脖子閃斷。由之,進而想到為西斯廷教堂穹頂畫而落下殘疾的米開朗基羅……然而雕刻工程的難度要遠遠大於繪畫,在沒有碘鎢燈照明的北魏時期,寂寂無名的民間雕刻家們在這黑暗的洞窟中是如何工作的?完成如此輝煌奪目的作品,他們要付出多少艱辛?今人是難以想象得出的!

  ??根據記載,當北魏拓跋氏建國的開始,由於山西北部人口稀少,曾強迫河北、山東各地人民遷徙於代京(大同)附近,從事各種生產勞動,其中包括工匠技藝人才。又史載“魏元明帝拓跋嗣於泰常二年(公元417年)滅後秦,遷徙長安工匠二千家到平城(大同),至太武帝末年滅北涼,遷徙三萬戶民吏工巧到平城及平定中山等地,又驅迫百工技巧十萬戶到平城。”……無數工匠經過若干代人傾注心力,才為後人留下如此精美的藝術作品,而雕塑歷史上只記載着對開窟造像的帝王們的功業頌揚!同樣是藝術家,古人和今人境遇懸殊,但藝術創造的激情卻毫不遜色,這不能不令人思索藝術創作動力的緣來。

  ??向西的第九、十兩窟是一組雙窟,它們所具有的特點在於窟門列柱和窟內中國化的建築裝飾。列柱的形式顯然受有印度佛窟的影響,遠觀猶如神廟。但窟內龕楣卻又模仿木構建築的樣式,極度中國化。

  ??在壁龕的龕楣上,多以殿宇建築代替了帷幔,即所謂“廟式龕”。每一龕楣都形成一座殿堂,從屋脊吻獸到檐下斗栱,無不細加雕鑿,務使宛如真實建築。

  ??第九窟前室的門楣部分,是應用中國木構宮殿建築的屋頂和垂檐斗栱作為裝飾的。屋頂雕有鴟尾鳳鳥,檐下斗栱作並排的三斗幕股式,這是中國古建築中多見的構造形式,但在屋檐斗栱以下又加入了飛天、火焰、花蔓、寶蓋以及卷草蓮花等類似波斯、印度裝飾風格的藝術成分,組成垂幃式的裝飾,構成了中外合壁的門楣圖案,其結構組合之完滿精美極為罕見。

  ??第九、十兩窟中連環畫式的佛故事浮雕是雲岡雕刻中的精彩之作,內容和數量都最為豐富。題材上不僅有佛傳故事,而且還有佛本生故事。(所謂佛本生,是指釋迦佛前生的種種苦行或善行經歷,如熟知的捨身飼虎、割肉貿鴿或舍子濟人等,都是根據《六度集經》、《百喻經》、《賢愚經》等所述的內容衍化而來。)在製作方法上,這些浮雕和東漢墓室壁雕相比,已經由繪畫式的線刻平雕形式發展為完整的浮雕藝術,但在構圖和表現手法上仍然延續了漢代浮雕富於裝飾性的傳統。舉目望去:金縷玉宇,仙山瓊閣,滿堂絲竹,盡日笙簫,佛生蓮花中央,環繞着聖眾;前有樂隊鐘鼓齊鳴,後有彩鳥繚繞,飛天散花……這是北魏文化中特有的華貴絢爛的造型、圓潤流暢的線條、豐滿柔和的構圖、熱鬧歡樂的氣氛。

  ??與第六窟同屬於中後期第十一窟是個較為標準的“塔廟”窟。塔身下層正面龕的兩個脅侍菩薩周身只穿戴着極其簡潔的衣帶裝束,使得造像的風格顯得特別冼練、素雅。

  ??在十一窟四壁壁龕的結構上也有特殊的形式,如西壁雕出的七尊立佛大龕,龕楣是中國木構建築的殿檐樣式,檐下是一個廣闊的堂宇,其中雕出並排站立的“七世佛”。(為了宣揚佛教的歷史悠久,說在釋迦牟尼以前就有六世佛陀,“七世佛”即:毘婆屍佛、屍棄佛、毘舍浮佛、拘摟孫佛、拘那舍牟尼佛、迦葉佛和釋迦牟尼佛。)七佛各高約2.5米,形象裝束類似,都是北朝晚期造像上多見的“褒衣博帶”式的中國服飾。在造型和神態表情上都顯得活潑真實,充滿人世間的生動氣息。共4頁,當前第2頁2≤作者:伊澗≥

  ??第十六至二十窟即著名的“曇曜五窟”,是北魏名僧曇曜奉文成帝旨意開鑿的。北史中記載,北魏滅北涼(今甘肅武威),曾俘虜僧眾數千人,並令北涼國數萬戶遷徙平城,形成“沙門佛事俱東,像教彌增”(《魏書•釋老志》)。沙門統曇曜原來就是涼州僧人,加之北涼篤信佛教,敦煌莫高窟、永靖炳靈寺等石窟都有北涼的造像,故而“曇曜五窟”的雕像很有可能是吸收了北涼造像匠師而集體雕制的。

  ??這五個窟中的大佛是:十六窟釋迦佛立像,高13.5米;十七窟彌勒坐像,高15.6米;十八窟釋迦佛立像,高15.5米;十九窟釋迦佛坐像,高16.8米;二十窟釋迦佛坐像,高13.7米。……仔細端詳這五軀大佛,多是廣額高鼻,很近似北魏鮮卑族的形象。據說“曇曜五窟”是為拓跋家族造福而雕刻的,如此用心雕出氣勢磅礴的大佛,其目的也就是為了用石像來比附太祖以下五位帝王。

  ??“是年詔有司為石像,令如帝身。既成,顏上足下各有黑石,冥同帝體上下黑子。”——(見《魏書•釋老志》)

  ??十六窟主像可能體現的是當代帝王文成帝拓跋浚,而在他以上的四帝都是他的前輩,所以高度都超過他。這一釋迦立像為波狀發,胸前結帶下垂,褒衣博帶式佛裝,衣紋作平直階梯式,屬於太和改制后的樣式。雕像胸部以下雖有剝落殘損,但上身完好。雕刻手法顯得鋒利清新,雕像莊嚴中帶有和藹的神態,體現了北魏早期雕刻的造型特點。

  ??十七窟中其所以雕為彌勒像,因為彌勒的地位不是現世佛,所以可能是比附未登帝位即被文成帝所取代的拓跋余。

  ??十八窟立佛較為完整,造型圓渾勁健,頂天立地十分挺拔,加之衣紋貼體,似乎體軀分外堅實,整個袈裟上雕出千百個小化佛作為裝飾,來加強佛的神聖尊嚴。特別是舉在胸前的左手,豐腴的肌肉感十分突出,質感強烈。在造型藝術中,無論繪畫還是雕塑,對“手”的表現是相對較難處理好的,雕刻因是立體的,也就更困難些。正因此,有許多古代大型雕像多將手與軀體分別雕成,再連接一起,包括木雕亦如此。可是此十八窟中的大佛的左手是連接軀體雕成,而非接裝上去……其工作難度之大令人為之驚嘆。

  ??十九窟的釋迦佛面相方圓,兩耳垂肩,雙肩齊挺,著袒右肩式袈裟,衣邊飾折帶紋,內著僧祗邊,邊飾環狀忍冬紋條飾。坐像低於地平面,據說是因為工匠將尺寸計算錯誤,致使雕完上身之後發現比例過大。為了佛像的完整,工匠們只好鑿開地面繼續,這樣就造成了這尊大佛比其它佛都“坐的低”的最終效果。

  ??雲岡第二十窟的坐像帶有一定的標誌性,是石窟群中最著名的“露天大佛”。某次地震災害中,二十窟的前半山崖崩塌,致使坐佛暴露在外,也正因其成了露天的雕刻,所以雖是坐像,卻顯得分外高大。並且由於可以遠觀,更增加了它的莊嚴肅穆的氣氛。雕像臉形的刻劃於莊嚴中寓有慈祥,是體現了佛經所賦予的佛的胸懷氣度的。雖然兩臂和下肢均已風化,坐台也可能埋沉地下,但觀其適稱的比例和簡練概括的造型手法,它仍可稱得上是北魏佛像中的典型作品。

  ??從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的“曇曜五窟”中,彷彿可以清晰地看到拓跋家族營造的盛世歡歌,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雲崗石窟為何如此大氣磅礴、偉岸逼人了。

  ??再向西的二十一至四十五的窟群屬於雲岡晚期的作品,類型繁雜不一,有四壁三龕窟、四壁重龕窟、四壁列龕窟及塔廟窟等。窟壁所鑿多是千篇一律缺乏變化的“千佛”,有的也在窟中央鑿成舍利塔。其造像風格多以清瘦為特徵,與早期的不同,具有濃厚的漢化格調。

  ??日近正午,異常疲憊。從西邊折返向東,又沿途補拍了些照片,發現備用的相機電池和“記憶棒”都忘記帶在身上。而這一上午拍下來,相機的電量和內存都將告罄,這個發現讓我沮喪不已。因為一至五窟還未曾進呢……我十分後悔自己的疏忽!

  ??第三窟位於石窟群東部,內部面積特別大。一踏進洞窟,那種神秘的光影氛圍令我立刻想到電影《天脈傳奇》中的場景。在窟內西部的一側,雕有三尊巨型造像,坐佛像高約十米,左右脅侍高約七米,三像的造像風格明顯不同於雲岡一般北朝雕刻。從雕像的造型和雕刻手法看,它已沒有北魏時期所具有的挺直銳利的刀鋒,而變為圓熟的表現手法。特別是佛、菩薩的顏面輪廓,比北魏時期圓渾,但又沒有盛唐時期的成熟豐潤,所以被疑為隋代作品。在姿勢和裝束方面,大佛採取倚坐式,兩脅侍菩薩寶冠上的壁璫裝飾都是隋及初唐才盛行的造像特徵。共4頁,當前第3頁3≤作者:伊澗≥

  ??屬於中後期的第一、二窟的窟室中心皆鑿出一個連接着窟頂的方形舍利塔,窟內四面滿雕佛龕。這種佛窟形制,在印度稱為“制底”或“支提”,中國稱之為“塔廟”,意思是石窟中葬有佛舍利的塔廟。這種石窟形制出現在中國的北魏後期和東魏、北齊,直到隋代,原因很可能是當時印度的這種佛窟制度傳來中國,因而有所仿效。但畢竟不是完全模仿,第一、二窟中的舍利塔雖系石雕,而外形上卻是中國特有的木構塔的建築形式了。

  ??與龍門石窟被盜掘的破壞情形不同,雲岡石窟殘損的最主要原因是風化。石窟開鑿在侏羅紀雲岡流沙岩層中,這種岩層質地鬆軟,很易風化,由於受風的大小和部位不同,風化的程度也有不同。很多洞窟的下部雕塑都已模糊難辨,一些剝蝕嚴重的早期洞窟下部只有一圈圈深淺不一的光滑的溝槽……這是雲岡的遺憾,也是雕刻藝術的遺憾!

  ??鄭振鐸先生在其《西行書簡》中寫到游雲岡石窟時,有以下的一段描寫:“……雲岡的莊嚴偉大,是我們不能想象得出的,必須到了那地方流連徘徊了幾天幾月,才能給你一個大略的美麗輪廓……每一個石窟,每一尊石像,每一個頭部,每一個姿態,甚至每一條衣襞,每一部火輪(背光)或裝飾,都值得你仔細的流連觀賞,仔細遠觀近查,仔細分析研究。七十尺、六十尺的大佛,固然給你以宏偉的感覺,即小至一、二寸的人物,也並不予人以渺小不足觀的缺憾。全部的結構,固然可稱是最大的一個雕刻博物院,即就一洞、一方、一隅的氣氛而研究之,也足以得着溫膩、柔和、慈祥、秀麗之感。他們各有一個完整的布局,合之固然極繁賾富麗,分之也能自成一個局面。假若你能夠了解、讚美希臘的雕刻/欣賞雅典處女廟的浮雕;假若你會在米羅島的維納斯女神下流連徘徊,不思即去,看兩次,三次數十次而仍不滿足者,我知道,你一定能在雲岡徘徊着十天、八天、一月、二月的……”

  ??到了下午二點,的確不忍離去。但不得不離去了。

  ??在二十窟前的廣場上,我們想拍張合影作為臨別留念。沒帶三角架,只好請一個正在用炮筒般長焦鏡頭對焦的年輕人幫忙。我拿着相機說明意圖,他會意愉快的接過去開始準備取景。圍觀的一群當地人指指點點,一個人指着lcd屏不停說著“沒佛,沒佛。”那年輕人口中支吾,尷尬的點頭,手的位置動了一下……這時我才發現他竟然是個日本人,心裡暗呼自己“眼瘸”……這算是雲岡之行的一個小插曲,中國人都會對“日本”有種特殊的敏感吧。

  共4頁,當前第4頁4≤作者:伊澗≥

您正在瀏覽: 向北,再向北——回到冬季
網友評論
向北,再向北——回到冬季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