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抒情散文 > 藍橋調

藍橋調

手機:M版  分類:抒情散文  編輯:pp958

  藍橋調(散文)

  金礦

  也許我喜愛聽淮劇唱段,大概就是因為從喜愛聽“藍橋調”開始。因為這“藍橋調”本身就是我們白馬湖畔南閘民歌中最優美的鄉土小調之一,從我童年起就喜愛聽母親哼唱的戲文民歌“藍橋調”,這種曲調旋律輕柔悠慢,音韻甜美,聽后就像有一股清徐的泉水流淌進心田,給人一種很優美的享受。

  淮劇藝術家們都公認這優美的“藍橋調”是來自江淮農村的民間小調。之所以被稱之為小調,也就是說它是民間音樂園地里很平常的小小調式,與大調、長調都有較大的區別,是一種標準的鄉土音樂小草。它進入淮劇曲調大概也就是大幾十年時間,由早先輔助曲調后逐步上升為主要曲調。因為一些歡快的淮劇折子戲中多調度這“藍橋調”,這樣可以使情節優美、唱腔優美、表演優美。比較突出的有“藍橋會”、“千里送金娘”、“天女散花”、“花園數花”等,我曾被這優美的曲調唱腔沉醉過,反覆聽上好多遍,仍然還感到很有滋味。

  至於為什麼叫“藍橋調”,我曾經刨根問底了一番,但也總有點說不清楚。不過在好多說法中每一種也都有點道理。從一些有封建傳統觀念的老者口中得知,說這種“藍橋”就是民間傳說的“奈何橋”,也就是人死了以後,魂靈就必須要從這座橋上走過,只是傳說中一種虛擬的橋。還有一種說法,說之所以是“藍橋”,這裡面有一種舊時愛情悲劇的意味,一般的有情人生來沒有團圓,只有在死後到藍橋上會面。難怪有一齣戲叫《魂斷藍橋》,是一個很古典的愛情悲劇故事。

  家鄉民間傳統的鄉土民歌“藍橋調”歌詞內容雖然表現多種,其主要內容多是“數花”,也叫“對花”。這大概是“藍橋調”最早出彩的唱詞。這種“藍橋調”又多採用女聲對唱形式,歌詞句很樸實無華,多是反映現狀,沒有多少比興地深奧。這種“數花”又多是高雅名貴的花,都是長在花園裡的花,表現的是深居閨門小姐在丫鬟陪同下來到家庭的後花園,在一唱一答,有一種情感釋放而又奔放的感覺。花園裡的花多是牡丹、芍藥、月季、玫瑰,在很輕鬆自由地演唱中,把這些名貴花卉的特點、形狀都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這大概是富貴小姐孤傲的自比吧。( : )

  在舊時的民間,雖然能夠經常聽到“藍橋調”,但唱得精彩的人不多。主要是因為“藍橋調”的旋律調式要比其它民間小調顯得複雜,起落跌宕,演唱難度大,也就是說只有優秀民歌手才有資格唱好“藍橋調”,那沒有味的“藍橋調”或者說表現不到位的“藍橋調”是異常難聽的。

  不過一般能進入草台班子的旦角演員,都應該能唱好“藍橋調”。這“藍橋調”也是幕表戲中的打彩唱段,或者叫保留曲目。上世紀八十年代,幕表戲剛剛興起,有些民營劇團到我們公社來演出。我做文化站長,他們要接受我管理,邀請我看戲,因為我喜愛聽“藍橋調”。到場就要聽一段,只要我一到那裡就向演員點唱“藍橋調”,隨叫隨到,就是再苦的苦情戲,都可以隨時進行調節,那花旦和彩旦就飄飄地上台轉圈子,一個是小姐,一個是丫鬟,輕歌曼舞好不恬然。在現在想來,當時是有點特殊化了。

  這“藍橋調”究竟屬不屬我們南閘民歌曲目,我也曾經在多方面進行探究。要從這些典雅的歌詞看,看出許多地方有文人二度創作的斧鑿痕迹,不像是植根在我們白馬湖鄉野,可能是舶來民歌。但從民歌進淮劇來說,又表明是我地的原作。那是一九五六年,淮劇的第一部電影戲曲片《藍橋會》上映,比《女審》要早上銀幕。《藍橋會》中主要曲調就是“藍橋調”,而主要演員就是淮劇著名的楊派代表人楊占魁。而淮劇楊家班的出道處又正在我們水鄉南閘。我反覆聆聽了楊的“藍橋調”唱段,裡面還保持着我們白馬湖畔水鄉的鄉野風味,還保持着當年早期鄉土流行的原型口語。旋律簡單,沒有多少裝飾音。儘管樂器伴奏把過門搞得很複雜,但畢竟唱段還表現出原生態。這大概也是楊派傳人的演唱風格。如果是楊占魁的一種發明的話,那把“藍橋調”說為南閘民歌也就不過分了。至於我後來聆聽過淮劇名旦梁國英、黃素萍、何長秀等演唱的“藍橋調”,那就更美了,成了淮劇女角出台的主要演唱曲目,用我們鄉野的俗話說“那甜味兒直到人心裡鑽。”有一種醉人的刺激感。

  上海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博士單林老師幾次來南閘聽了好多首鄉土民歌,他就很驚嘆地斷言說:南閘民歌幾乎囊括了中國所有的民歌種類。有及其土氣的下里巴人,也有帶洋味的陽春白雪。大概“藍橋調”就屬於陽春白雪的一種,它是一種鄉土的高雅,是鄉野的名貴小姐,是鄉野的名貴花卉。我倒想音樂家們如果想對我們南閘民歌進行藝術包裝的話,就可以選“藍橋調”作為包裝演出的主打曲目,讓這鄉野的名貴曲目登上音樂殿堂,既表現出一種鄉野的原生態之美,也調度傳統音樂那種大度的高尚美,將自然美與藝術美進行高度的結合和組合,那我們的南閘民歌在音樂園地里不是就更出彩了嗎?

  賜教處:淮安市楚州區南閘鎮文聯

您正在瀏覽: 藍橋調
網友評論
藍橋調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