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網絡散文 > 青海書籤

青海書籤

手機:M版  分類:網絡散文  編輯:小景

  青海與家鄉民樂,雖然有巍峨壯觀的祁連山相阻隔,但依舊是襟山帶水唇齒相依的好鄰居。也許是近鄰的緣故吧,青海藏區的大美風光和淳樸人情猶如神女倩魂一樣,總是牽動着我按捺不住的心,便招引得我五次三番地去親近她,零距離地去擁抱她。因為,青海湖的鳥島是那樣的令人心馳神往,廣袤無垠的大草原是那樣的美麗可人,極度虔誠的藏傳佛教是那樣的神秘莫測,精雕細琢的熱貢藝術是那樣的魅力四射,九曲黃河第一灣是那樣的壯觀浩蕩。所有這些,猶如一張張愛不釋手的書籤一樣,都足以使你夢牽魂繞般地去慢慢地品味和小心地珍藏。

  群鳥自由安家的樂園

  美麗而浩瀚的青海湖鑲嵌在青藏高原的東北部,是我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每當在高原上行駛的汽車駛入剛察縣境時,遙遠的天邊定會有一幅懸浮的深藍色的巨幅飄帶撲入你的視野,甚至令你驚訝得大呼高叫。這個時刻,你千萬不要以為在天邊懸浮的深藍色的巨幅飄帶也是別樣的天空,其實這就是鑲嵌在青藏高原上的美麗的青海湖。隨着距離的拉近,浩瀚無邊的青海湖的容顏也就一目了然了,這個時刻,你用“從天而降的藍寶石”這個詞語來形容和讚美它,是一點兒也不過分的。如果說青海湖是“從天而降的藍寶石”,那麼令人心馳神往的鳥島就是坐落在這枚碩大無比的“藍寶石”的西北隅的一位飛來仙客。說到底,遊人探訪青海湖的終極目的,就是奔着群鳥嘰嘰喳喳而熱鬧非凡的鳥島而來的。不信請聽,就在距離鳥島很遠的地方,你准能聆聽到嘰嘰喳喳的、音色各異的鳥叫聲。這對於久在鋼筋水泥築造的城市裡生活慣了的人來說,簡直就是諦聽到了天籟般的享受。

  人們嚮往的鳥島,包括西邊的蛋島和東邊的鸕鶿島。我首次探訪鳥島,是2007年的7月初,舊地重遊正值2011年的“五一”,在不同的季節探訪,均有異樣的景觀和收穫。

  蛋島原名叫海西山,面積較小,形似駝峰,是斑頭雁、棕頸鷗、魚鷗的世襲領地。每年春天,大批的斑頭雁、棕頸鷗、魚鷗等鳥類一同飛赴這裡,它們來不及洗刷身上的塵土,顧不上片刻的歇息,便在島上嘰嘰喳喳地搶佔地盤,忙忙碌碌地築巢建窩,熱熱鬧鬧地安家落戶。我首次探訪是2007年的7月1日,當時正是群鳥產蛋的黃金季節,為了不驚動鳥媽媽孵育後代的自在生活,遊客是不能接近群鳥的,只有隔着地道中的觀賞玻璃窗口向外看過去,才能觀賞到蛋島的風景。映入眼帘的是,天上島上,儘是鳥兒的身影。群鳥舒展着翼翅在不停地飛起又落下,落下又飛起,嘰嘰喳喳地游弋追逐,真格是熱鬧喧騰的樂園。島上的鳥蛋窩窩相連,如兒童的拳頭般大小的鳥蛋密密麻麻地擺布在細沙亂石間,多的不可勝數。如果你用照相機的長焦鏡頭拉近來看時,還會發現鳥窩裡剛出殼的雛鳥正依依呀呀地張着嫩黃的小口等待慈愛的媽媽親昵餵食呢。

  急匆匆地觀賞過蛋島后,便沿着木製的棧道大步流星地駛向東面的鸕鶿島去觀賞別樣的風景。鸕鶿島原叫海西皮,地勢東高西低,狀如跳板。面積比蛋島要大好幾倍。島的東面是瀕臨湖面的懸崖峭壁。島的西面是一處緩坡地帶,與蛋島緊緊毗連。島的前面有一塊嶙峋突兀的巨石高高矗立湖中,周遭波光粼粼,倒影清晰壯觀。另有一道人造的碼頭從緩坡處伸入湖水中,在碼頭的盡頭系栓者一架遊船,供遊客搭乘或拍照留影。當你登上觀景台想看個究竟時,只見嘰嘰喳喳的群鳥盡情地追逐嬉戲在蔚藍的天空和碧藍的湖水之間,有的振翮高飛,在藍天上掠過一道道白色的蹤跡;有的追逐嬉戲,在碧透的水面劃下一道道銀亮的波紋;有的安詳地浮在湖面上,伴隨着湖水的波浪上下起伏;有的成雙成對地比翼齊飛,卿卿我我地談情說愛;還有的拿着七平八穩的架勢在湖岸上懶洋洋地曬着太陽。特別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就在碼頭灣里棲息於湖水邊的那些機靈可愛的斑頭雁們,更是嘰嘰喳喳地鳴叫不止,扇動翅膀飛上飛下地追逐不已。他們在湖水邊熱鬧歡騰的目的,就是毫不羞澀地等待好奇的童男童女們爭先恐後地向他們拋灑美食呢。孩子們把食物灑在湖邊,它們就膽大妄為地俯衝到湖邊爭着搶食。孩子們把食物拋向空中,它們就機敏地張着大嘴騰空而起攔截食物,始終展示給人們的是一種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勝利者的姿態。海西皮是鸕鶿的王國,尤其是島前的那塊形似特大饅頭狀的巨石上,鸕鶿窩密密麻麻地排列着,鸕鶿們一個個守護在自己的窩巢里,有的安詳地睡覺,有的靜靜地佇立巡視,有的相互梳理羽毛,有的張着大口仰天長嘯,有的振翅在高空巡視一周后又躋身在自己的伴侶身旁。整個饅頭狀的巨石,儼然就是一座鸕鶿的城堡,數十萬鸕鶿的大家園。

  由於青海湖獨特的地理條件和優美的自然環境,加之繁多魚類的誘惑和國家保護政策的關照,鳥島理所當然也就成了群鳥繁衍生息的理想家園。當然,人與動物的距離拉近了,國家保護自然的政策也就不是一句空話了。還是請我們慕名觀光的遊客們共同來關愛和珍惜群鳥的這片理想家園,縮短人與鳥之間的距離吧。

  永遠戴着美麗面紗的大草原

  美麗的大草原,始終是青海版圖的主流色,更是青海牧民賴以繁衍生息的生命線。青海高原如果沒有了草原,那它就永遠失卻了美妙的光環。在我的心目中,無論何時何地,大草原始終是美麗而迷人的景緻。春天的大草原,雖然是衰草連天,但只要有了成群氂牛的點綴和珍珠灑滿坡似的綿羊的裝飾,死氣沉沉的大草原陡然間就充滿了生機和活力,它奉獻給行人的是視通萬里目不暇給的壯觀闊達之美。夏季的大草原,小草叢生,遍野馨香,滿目的綠油油和翠茵茵,牛兒咀嚼得舒坦,羊兒啃食得攢勁,它展示給行人的是生機無限滿含希望的清爽亮麗之美。秋天的大草原,百草豐茂,綠浪滾滾,太陽照得金燦燦,處處牛壯羊又肥,它折射給行人的是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的豐收之美。冬季的大草原,雖說是充滿了肅殺凄涼寂寞蕭條之感,但只要天公洋洋洒洒地飄落一場瑞雪,就足以將凄涼寂寞的大草原巧裝打扮得潔白無瑕晶瑩剔透。再輔之以膘肥體壯的氂牛和歡蹦亂跳的羊群,整個大草原呈現給行人的是一種至純潔凈的安詳寧靜之美。

  四季美麗的大草原不僅僅是一道道絕美的風景,更是一幅幅充滿動感和展現獨特人文氣息的壯麗畫卷。2007年的“五一”,我在俄博大草原捕捉到了這樣的景緻:小雪初霽后的晴天麗日,照耀着鋪滿薄薄白紗的大草原。牧民房頂上的縷縷炊煙,在半空中四散氤氳蒸騰開來。一群群黑色的氂牛低垂着頭顱靜靜地啃食着泛黃的豐草。一座規模不大的山寺中,處處飄蕩着五彩的經幡和哈達,喇嘛陣陣的誦經聲和着偶爾敲打法器的鐘鼓聲,清脆琅琅地達于山野,三五個老阿媽一邊念誦着佛經一邊轉動着經桶,是那樣的虔誠和安詳。這時的大草原,處處洋溢着淳樸和諧的神秘氛圍。難道你不覺得這樣的大草原很美嗎?就在同年的6月底,我在祁連大草原幸逢了這樣感人的場景:藍天白雲籠罩下的大草原,騎着高頭大馬戴着頭巾的男男女女的牧民,趕着脊背馱滿家當和日用物資的托牛,吆喝着哞哞的牛群和咩咩的羊群,緩緩地行走在轉場子的草原上,一位藏族姑娘雙手牽着一對嬉戲打鬧的牧羊犬,寫滿高原紅的面頰上,向陌生的行人綻放着羞澀的笑靨。這時的大草原,到處充滿了嚮往美好生活的人文氣息,難道你不認為這樣的大草原很壯觀嗎?也就在這一天,我們從鳥島奔赴西寧的途中,恰逢了魅力十足而又神秘莫測的金銀灘大草原。在這寬廣美麗的大草原上,野花盛開,百鳥歡唱,雄鷹展翅飛翔。茵茵綠草鮮嫩碧透,恰似給平展展的大草原鋪上了一層厚厚的綠地毯。浮雲般的羊群和棕黑色的氂牛,就在這漂亮柔軟的地毯上各自表演着憨態可掬的舞姿。騎在走馬上的藏族漢子或姑娘嘶啞着嗓門吼唱着聽不懂什麼意思的藏歌,急匆匆地向天邊逼近,似乎正在演繹着王洛賓與卓瑪之間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坐落在原子城西邊的金銀灘藏家風情苑,完全被盎然的綠色所包圍,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明艷誘人。一座座白底子藍花紋的新式帳篷掩映在隨風飄搖的五色經幡中,平添了幾許神秘的色彩。曼妙的音樂聲伴着動聽的歌聲,回蕩在闊達的草原上。醇濃的酒香混合著芬芳的奶香,飄灑在天然的空氣中。坐擁風情苑中心的一座大帳里,正在為遊客表演着激情飛揚的藏族舞蹈。安卧在金銀灘邊緣的金湖和銀湖,恰似兩面透亮的明鏡,散射着碧藍的光,藍天祥雲倒映其中,亦真亦幻。明鏡似的金湖和銀湖,又如大地母親的一雙豐乳,蓄滿了甘甜的乳汁,將她的藏家兒女養育得生龍活虎,把成群的牛羊滋補得膘肥體壯。置身於這樣艷麗迷人的大草原中,還真有點兒樂不思蜀流連忘返的念想。

  虔誠動人的佛教信仰

  誘人的藏傳佛教,真可謂博大精深。而藏族同胞們虔誠的佛教信仰,更顯得魅力無窮。只要你行走在青海高原,隨處可見的是祭鄂博的祭壇和規模大小不等的寺院。可以說是家家戶戶設祭壇,村村寨寨建寺院。瑪尼石堆、鄂博壘遍布山崗,經幡、哈達乘風飄舞。藏族同胞無論男女老少,見了祭壇和寺院就虔誠地長跪叩拜,早已是約定俗成的生活習慣。海拔3600多米高的景陽嶺埡口和海拔4122米高的大冬樹山埡口,稱得上是祁連山脈的交通要隘,選設在這兩個埡口上的大祭壇,經幡哈達舞動飄飄,瑪尼石堆層層疊疊,規模極其壯觀,每時每刻都是飄蕩在山巔的一道艷麗迷人的景觀。每逢每月十五月圓之日,更是藏族同胞們祭祀祈福的最佳時刻。附近家家戶戶的藏人都要在十五的清晨帶着孩子來到祭壇前敬獻哈達,供獻祭品,叩首頂禮膜拜瑪尼石堆,放一捆柏枝在不太高的白塔里點燃,捧一把糌粑炒麵放在火焰上焚燒,再用柏枝從碗里沾凈水或鮮奶淋灑上,他們稱之為煨桑。順便還要念念有詞地將印有圖案經文的一沓沓小方紙片(風馬)

  用力拋灑在空中,然後注視着一張張紙片紛紛揚揚地沙沙落地,其全神貫注的神態虔誠到了極致。

  2011年正月十一日,我與幾位搞攝影的朋友專誠趕往黃南州的同仁縣隆務大寺觀看抓拍曬大佛法會。當汽車在向大山深處彎彎曲曲地行駛時,我們與佛的距離也在不停地縮短着。正當山重水複疑無路時,端踞在高山峭壁上的一尊巨幅石佛早已等候着我們去瞻仰和朝拜呢。不信請看,公路在高山峽谷間延伸,傍依公路的是一條潺潺的河水一路歡歌,隔河相望的是一處平展展的懸崖峭壁。就在這平展展的峭壁上,一尊人工雕塑的釋迦牟尼大佛盤腿端坐在蓮台上。佛祖兩耳垂肩,面目富態慈祥,袒露着右臂和雙乳,黃色肉身上着紅色袈裟。佛的左右兩邊,反彈琵琶樂伎和飛天舞伎飄飄欲仙,佛祖的兩個弟子畢恭畢敬地侍奉在蓮台左右。佛的頭頂光環籠罩,周身祥雲環繞。整個佛像端莊大方,惟妙惟肖,巧奪天工。就在佛像的下端石壁上,影影忽忽地發現雕刻着六個藏文,大概就是他們的“唵嘛呢叭咪吽”吧。連接公路、河水、峭壁、石佛的鏈條,就是簡單的一座軟橋、Y字型的攀登石階和無數條乘風起舞的五彩經幡哈達。極其險峻的峭壁,陡峭難攀的石階,真想不到如此氣勢恢弘的大佛像是怎麼雕塑而成的。藏族同胞對佛祖的虔誠信仰,真讓人震撼不已。當車行至同仁縣蘭采鄉時,發現柏油馬路上行走着兩男兩女藏族同胞,他們背着行囊說說笑笑地徒步趕路,時不時還要畢恭畢敬地磕着等身長頭。我們感到好奇,便下車與他們進行簡單的交流,原來他們是兩對年輕夫妻,行囊里背着簡易帳篷和飲食物品,他們是徒步到甘肅的夏河拉卜楞寺專誠去朝聖佛祖祈求平安吉祥。問及他們一路行程有多遠時,他們笑着說也記不清有多少里程,只知道一個來回約莫二十七天,天黑了就地露宿,順便吃點糌粑炒麵充饑驅寒,天放亮就接着趕路。為了執着的信仰,他們即使用自己的身體丈量與佛的距離,也是在所不辭的,更值得人們去咂舌驚嘆啊!

  同仁是佛教的聖地,以隆務大寺為主,上、下梧桐寺、郭麻日寺等大小寺院林立,到處殿宇重重,佛塔巍巍,香煙裊裊不絕,雕琢彩繪色彩明艷,一派金碧輝煌的靚麗世界。坐落在隆務大寺前面的熱貢文化廣場,塑有9。369米高的普度眾生之綠度母三面聖像,真可謂金光閃閃、瑰姿瑋態、慈祥莊嚴。依照藏族同胞們的說法,左手是佛,右手是人,雙手舉過頭頂叩下去,佛就與人在一起了。一隻只的轉經輪轉過去,就等於認認真真地誦讀了一卷卷佛經。所以,每當晨曦微露后,酣睡了一夜的藏族同胞們,無論男女老少,大都爭先恐後地趕赴大寺廣場朝拜佛祖。有的步入轉經道口中念念有詞地按序轉動經輪,有的一起一伏地認認真真磕等身長頭,緩緩向佛祖靠攏,有的面對綠度母三面聖像畢恭畢敬地長跪叩拜。年邁的行動緩慢,年輕的乾脆利落,看上去他們用心專一,虔誠至極。特別是那些身背孩童虔誠朝拜的婦女,真令人感動和唏噓不止。她們將尚不能獨立行走的孩子巧妙地背負在脊背上,同樣一起一伏認認真真地磕等身長頭,畢恭畢敬地轉經輪拜佛祖。自己在虔誠朝拜的同時,也讓孩子們早早地廣結善緣與佛靠攏,其良苦的用心和可嘉的精神,足令你刮目相看和感動不已。信仰佛教痴迷到了如此的程度,是我等很難理解和想象的到的。

  曬大佛是藏傳佛教中極其壯觀隆重的法會活動,就是選擇神聖的時間把繪製有佛祖的大型巨幅唐卡鋪在山樑上讓太陽光照射一陣工夫。寺院每年曬大佛的具體時間都不一樣,據說這個神聖的時間得由德行高深的活佛精打細算而來。據多次觀看過曬佛情景的同行們說,所曬的大佛像總會在陽光的照耀下徐徐展開,所以,無論是大雪天還是大霧天,只要曬佛時間一到,儘管不好的天氣驟然間總能灑出縷縷陽光供喇嘛們曬佛,等曬佛活動結束后,不好的天氣再接着下雪或是拉霧,真是神奇得很。正月十三是隆務大寺曬大佛的吉日,我們也正是衝著這一神聖的時間而來一瞻大佛尊容的。就在這天,同仁的天氣算不上麗日晴空,大清早就是灰濛濛的,我們匆忙用過早餐就立馬向曬佛台奔過去。無論是同仁的街道,還是大寺周圍,煨桑用品沿街陳列,經幡哈達乘風飄舞,朝聖者絡繹不絕地轉經叩首,喇嘛們忙忙碌碌地往來穿梭,來自全國各地的攝影師們眼觀六路地尋找着各自的攝影位置,一派熱鬧繁忙的景象。約莫中午一點多鐘,位居半山腰的曬佛台下,更是人頭攢動,數以萬計,或坐或卧自在安詳,嘻嘻哈哈姿態萬千。等到大隊喇嘛抬着大佛列陣登臨曬佛台時,更是海螺長鳴,鼓樂高奏,香煙裊裊,鞭炮聲聲,天地之間,籠罩着一種喜慶祥和的節日氛圍。這時的天雖不是麗日晴空,但太陽公公也完全綻放了容顏,似乎就是德行高深的活佛精打細算而來的神聖的曬佛吉時吧。就在太陽灑滿光芒的瞬間,在眾多喇嘛虔誠而細心的打理下,繪製着佛祖的巨幅唐卡徐徐展開,大佛顯得慈祥而莊嚴。等到大佛顯露天顏的剎那間,雪山、喇嘛、芸芸眾生彷彿都籠罩在金光閃爍的佛國中,人群呼啦啦擁上去,力所能及地用無數的頭和無數的手掌觸摸鋪平在曬佛台上的巨幅唐卡。而那些在遠處觀看的藏族同胞們,都呼啦啦地紛紛起身肅立,面對大佛虔誠地叩首長拜,誦經祈禱。在信仰藏傳佛教的藏民心目中,唐卡飽含有平坦、舒展、廣闊的深意,把這樣的深意繪製進曬佛時用的巨幅唐卡上,是再貼切不過的了。規模壯觀極其隆重的曬大佛法會活動,確實令人震撼不已。而就在這數以萬計的人山人海中,沒有行動詭秘的,沒有偷偷摸摸的,沒有嚷嚷鬧鬧的,沒有打架鬥毆的,這種和睦相處的民族精神同樣是讓我感動不已的。這除了說明藏人們對佛祖和神靈的虔誠信仰外,還證明藏族同胞們是真誠、善良、淳樸、友愛的。

  瑰麗奇偉的熱貢藝術

  崇尚佛教的同仁縣,藏語稱作“熱貢”,其意為“金色的谷地”,藏傳佛教中著名的熱貢藝術就誕生於這塊神秘的地方。它涵蓋唐卡、壁畫、泥塑、雕刻、堆綉、刺繡、建築裝飾圖案彩畫等多種藝術形式。在這些藝術形式中,對我而言,唯有唐卡既讓我陌生又令我鍾情。據藏族朋友們介紹,瑰麗的唐卡是松贊干布時誕生的。在五世達賴所著《釋迦佛像記·水晶寶鏡》一書中記載說,藏王松贊干布在得到一次神示之後,忽然流起了鼻血,於是就在文成公主帶來的絲綢上面信手塗抹成了一幅白度母像。相傳這就是人間的第一幅唐卡。藏人所崇尚的唐卡,其實就是一種便於懸挂收藏的捲軸畫。在藏人的心目中,唐卡是極其神聖而又神秘的供品,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將唐卡懸挂起來,藏族同胞們就可以誦經祈禱了。我看到的第一幅唐卡,還是前幾年祁連縣文聯贈送的印刷品唐卡,上面所繪人物和其他圖像均是藏傳佛教的題材。而真正領略到唐卡藝術之瑰麗奇偉的,還是在同仁縣隆務鎮吾屯村的熱貢畫院裡面。

  2006年建成的熱貢畫院背依青山,面對柏油馬路,建築造型美觀,藏傳佛教文化藝術特色鮮明。極其考究的彩繪大門上,左面掛著名書畫家羅家寬先生所題“青海熱貢藝術傳習所”的牌子,右面掛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一誠大師所題“青海黃南州熱貢畫院”的牌子。畫院裡面只有一位中年的值班人員,也不接納遊客觀光,顯得過分寂靜。當我們說是甘肅來的文藝界人士期盼觀賞熱貢藝術時,值班人員很通情達理地帶領我們到展廳觀賞,但不允許拍照,我們只好遵守制度仔細觀賞領略瑰麗奇偉的熱貢藝術了。寬敞明亮的展廳四壁懸挂得都是大幅唐卡,展廳中間的台案上擺放着繪製唐卡所用的各色顏料和刀筆工具,還有畫院院長娘本先生獲得的一張張榮譽證書和收藏證書。唐卡題材有釋迦牟尼、無量壽、菩薩、文殊、觀音、白度母、羅漢、護法神等。畫面上的神、佛、山水、花草、樓台亭閣、各種鳥獸等繪得很細緻、生動而色彩鮮艷,特別是一些被誇張變形的密宗造像,性格鮮明,形態各異,對不同身份的神給予不同身份的性格,真是千變萬化,姿態各異,各盡其妙。從畫面上看,這些唐卡所用的畫布光潔挺括,據說是塗過動物膠和滑石粉的,沒有布的空隙,很適合細節的描繪。所用畫筆是選用上等的鼠毛或狐狸毛所特製的細小柔軟之筆,宜於細緻而繁複地描摹。使用的顏料極為考究,多以礦物顏料及金屬顏料為主,有石青、石綠、雄黃、白堊、雲母、赭石、金、銀箔料、泥金、泥銀等,選材均是化學性質穩定之物,即使歷經千年也不容易褪色,能夠長期保持畫面色彩的鮮明艷麗。為了避免蟲蛀,畫師們還在顏料裡面摻加少量的砒霜,便於長期珍藏。徜徉在這麼聖潔而精美的唐卡藝術中,簡直就是平生難得的一種藝術享受。

  我們雖沒有拜訪到娘本本人,但見到了他的照片。照片上的娘本顯得年輕瀟洒,還相繼與李長春、回良玉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留過影。他是地道的土族人,一生勤奮好學,博採眾長,大膽創新。《釋迦牟尼本生故事》、《四臂觀音》等多幅唐卡獲得國家、省級專業部門的獎勵並收藏。他自籌400多萬元資金建畫院,培養了180多名唐卡畫師,將熱貢藝術推廣到校園和課堂,並逐步漫延滲透到廣大成人。在當地人們的心目中,繪製唐卡就是生活中的“金飯碗”,一幅精美的唐卡售價過萬元。娘本的家鄉吾屯村更是“家家能作畫,戶戶有畫師”,熱貢藝人的年收入均在兩萬元以上。傑出的貢獻,使娘本贏得了“熱貢藝術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中國知識產權文化大使”、“首屆中國唐卡大師”、“青海省勞動模範”等一頂頂桂冠。2009年10月,熱貢藝術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土生土長的娘本,讓瑰麗奇偉的熱貢藝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其成就和貢獻也是常人很難達到了。

  記憶猶新的貴德景觀

  美麗的貴德縣坐落在青海的東部,九曲黃河中的龍羊峽、李家峽流經縣境。知道貴德這個地名,還是從錢其琛副總理“天下黃河貴德清”的題詞中得知的。由於錢其琛副總理的特意題詞,着實讓貴德聲名遠播魅力無窮了。今年的“五一”,我慕名到貴德去體驗其美麗的姿態。它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壯觀的丹霞、清清的黃河、殿宇重重的古城,它既有青海高原的粗獷博大之美,又兼有祖國江南的溫婉雋秀之美。

  貴德之美,美在丹霞。乘車從西寧赴貴德,迎接遊客的第一道美景就是獨特的丹霞地貌。由丹霞山形成的阿什貢峽谷,地處黃河北岸,兩側山巒夾峙,高聳入雲,紅的如火,青的似黛。山崖經億萬年的風雨侵蝕,形成了無數道奇形怪狀的景緻。有的像久經風霜的老人面孔;有的像西天取經的唐僧師徒;有的像動物世界里多種動物的造型;還有的酷似男人的雄器、女人的陰戶。簡直就是鬼斧神工、渾然天成、惟妙惟肖的藝術傑作。汽車進入阿什貢峽谷,柏油馬路像巨大的黑蟒蛇一樣爬行在四圍的丹霞峽谷中,一座國家地質公園的大門就站立在馬路的旁邊。大門兩柱對峙,上坐飛檐歇山頂,門柱正面黑色石板上鑲嵌着黃色的對聯:“土脈綿延根在地,人緣千古情為源。”一塊形似中國地圖的巨石端踞在大門裡面的正中,上刻“國家地質公園”的草書字樣。柏油馬路和地質公園的大門完全被高聳入雲的丹霞山所包圍,似乎只有一個峽口通向外界。峽口峰巒林立,如刀劈斧斫而成,奇偉瑰怪,大氣磅礴,攝人魂魄。兩側的山巒呈數十米高的丹霞赤壁,挺拔而陡峭的崖面上清晰地呈現出當年沉積層的水平線條。崖頂被雨水沖刷成窗欞宮殿式的建築群,有的像塔林,有的像歐式尖頂樓房。崖面酷似天公地母的碩大蒼臉,萬千條溝壑如細密的皺紋一樣,清晰地排布着,顯得愈加蒼老愈加慈祥。峽口兩壁對峙,相距不足百米,雄險異常,酷似“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雄關要隘。而這雄關要隘的峽口,又好似經歷了戰火紛飛的年代一樣,通體被燒得通紅通紅。在我的心目中,貴德國家地質公園裡的丹霞山,恰似上蒼灑落人間的一個和諧大家園。挺拔陡峭的,就是偉岸高大的威猛衛士,在日夜守護着自己和諧的家園。而低矮嫵媚的,就是身着裙裾的慈祥淑女,用心血和汗水滋潤着這個和諧的大家園。如果不是,那麼它們的形狀和姿態又如何極其地相似而嫵媚動人呢?

  貴德之美,美在黃河。浩浩蕩蕩的黃河之水,在美麗的貴德境內轉了一個彎,變得風平浪靜般地溫順了。站在黃河清大橋的橋頭凝望黃河,堪稱是一種愉悅身心的美的享受。西來東往的黃河,橫無際涯,逝水茫茫。水天相接處,煙波浩渺,雲霧蒸騰。先前貴德高峻挺拔的丹霞山,仰卧在寬闊浩蕩的黃河岸邊,陡然間就萎縮低矮了許多。那些鑲嵌在河心中的一片片濕地及其林立在濕地上的樹木,猶如黃河母親的心肝寶貝一樣,將它們滋養得枝繁葉茂鬱鬱蔥蔥,顯得格外引人矚目。遠遠望過去,一叢叢樹木和一片片水面交織而成的黃河,就已經空靈美麗到了極致。岸邊的碼頭上,綵帶乘風起舞,恰似招攬顧客的舞女在撒歡。系攬的遊船,親吻着波浪,一起一伏地漂浮不定,似乎在含情脈脈地與清粼粼的黃河水談情做愛呢。移步到岸邊,目不轉睛地俯視黃河之水,簡直清透得深不可測,與別處的渾濁的黃河之水相比較,那肯定是天壤之別,幾乎就沒有可比的資格,難怪錢其琛副總理視察貴德后激動地欣然揮毫題寫了“天下黃河貴德清”的題詞。而貴德人精心製作的提升了貴德知名度的這個大幅題詞匾牌,就高高地佇立在大橋的另一頭,顯得格外醒目。站在碼頭上再仰視黃河清大橋,數十根水泥墩柱聳立水中,將寬闊的橋面支撐得穩穩噹噹,把兩岸的陡坡鏈接得平平順順。兩道黃色的弧圈跨越在橋面上,恰似長虹卧波般美麗。不經意間,一陣噼噼啪啪的鞭炮聲來勢兇猛地招引了行人的眼球,只見橋頭邊停放着一輛披紅挂彩的嶄新的小汽車,原來是車主和他的朋友們正在燃放鞭炮共同慶賀道喜呢。真想不到,在貴德人的心目中,這座大橋還有如此的魅力和吉祥啊。站在橋上看黃河,水平如鏡的黃河在日光的映照下顯得波光亮閃閃,一去不復返。站在橋下看黃河,碧波蕩漾的黃河清澈通透,嘩啦作響,為貴德創作奉獻了一路歡歌。

  貴德之美,美在古城。貴德的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城牆基本保存完好,佔地面積約3。5萬平方米。城牆內的建築群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又經清朝道光、光緒年間擴建重修,才形成了今日的規模。

  古城的東半部建有文廟、關岳廟和玉皇閣,它們是貴德縣現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這裡的古建築群規模宏大,風格複雜多變,木作精美細膩,碑刻、壁畫較為珍貴,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水平和遊覽觀賞價值,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廟包括欞星門、泮池、鄉賢名宦祠、七十二賢祠、大成殿等建築。大成殿供奉着中華民族偉大先哲孔子之神位,歷來為文人祭祀孔子和集會的場所。關岳廟,又稱馬祖廟,俗稱武廟,供奉着關羽、岳飛和馬祖三尊神像。萬壽觀(玉皇閣)供奉有玉皇大帝、文昌諸神位。據史料記載,明萬曆十八年(公元1590年),為鞏固統治,教化民風,保佑“皇圖永固,時歲享昌”,乃“恭擇城中場地,創修玉皇聖閣”,歷時四年峻工。至清道光十七(1837)年,玉皇閣重建、擴建工程告峻。清同治六年,回民暴動,玉皇閣毀於戰火,現存古建築群是光緒年間依次重建。閣的底部以夯土築實,外用青磚鑲砌而成,上建三層歇山頂樓閣,內有梯級直達閣頂,通高28米,雕樑畫棟,斗拱飛檐,古代建築的藝術成就在此展示得淋漓盡致。玉皇閣是一處廟、觀相互毗鄰,集儒、道、佛為一體,擯棄門戶之見,並存相依,布局獨特的古建築精品。站在玉皇閣的頂層向四周觀望,只見厚實的城牆雖保存尚為完好,但也是殘垣斷壁、溝壑縱橫了。唯有那些供人們經常拜謁朝聖的泥神、泥菩薩們靜坐的古建築,由於得到了歷朝歷代的修復,才得以較完整地保存到了現今,以至於依舊顯現出了殿宇重重、雕樑畫棟、規模宏偉、氣勢巍巍、香煙裊裊、人頭攢動的熱鬧繁華景象。

  不僅如此,我所以鍾情於貴德古城的,主要是雕刻、懸挂在重重殿宇門額門柱上的那些對聯和匾牌。大成殿上的匾額鐫刻着“萬世聖功”四個大字,由於“聖”字書寫成了草書繁體字,大部分人很難辨認準確,以至於導遊向遊客考問了幾聲都沒有回答準確,我在旁邊拍照時聽到了導遊的考問才隨口吟出,算是給那批遊客解了圍。孔子塑像兩旁的對聯是:“先師首重倫常尚修齊力隆世道,夫子推崇務本求平治必正人心”;關岳廟大門上的對聯是:“晨鐘暮鼓驚醒世間名利客,朝吟夕誦喚回塵寰夢迷人”;靈官殿大門上的對聯是:“三目威光能分世間善惡,一鞭電閃司驅天下妖魔”;財神殿大門上的對聯是:“廣生食為用之源有求自應,裕眾寡疾舒之策隨感而達”;戲台大門上的對聯是:“傳千秋佳話贊忠良面目,唾百世遺臭剖奸佞心腸”;與“明鏡高懸”匾額相配套的對聯是:“是非不出聰明鑒,賞罰全由正直施”;等等。所有這些對聯,遣詞用語極為妥帖,善惡的教化作用一目了然,雕刻之功也很精到。至於那些題寫匾牌對聯的書者,由於時間倉促來不及仔細記錄,現在也記不清他們是出生何時何地的何人,但從他們的筆法和結體上來衡量,其功力和氣勢決非等閑之輩。在我看來,題寫匾牌對聯的人,他們十有八九不是權重一時的地方行政長官,更不是因腰纏萬貫而名噪一地的大款闊佬。一個少數民族聚集的高原縣城,竟然保存有如此完好的古城、古建築群及其處處充滿了傳統人文氣息的歷史文明,足以是難能可貴和令人傾心仰慕的了。

  古城的西半部建有藏傳佛教寺院大佛寺,留有清光緒時期壁畫的城隍廟和圖書館等。由於毀損較大,在此不必一一贅述。

  “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揮動鞭兒響四方,百鳥兒齊飛翔。要是有人來問我,這是什麼地方?我就驕傲地告訴他,這是我的家鄉……”大美青海雖不是我的家鄉,但它勝似家鄉。因為,我的心時常嚮往之,我的魂始終牽繞之。

  作者:中國散文學會會員,甘肅省作協會員,甘肅省雜文學會會員

  地址:甘肅省民樂縣文聯

  郵編:734500

  電話:

您正在瀏覽: 青海書籤
網友評論
青海書籤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