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

手機:M版  分類:現代散文  編輯:小景

  我記憶中的故鄉,是在我8歲以前。故鄉如夢如幻,夢與現實,界線不清。

  我的故鄉在山西介休,村子在城的東北方,距縣城7里地。叫南張家莊。南面是山,北面是平原。村子四周高,中間低,多雨時,村中內澇,道路泥濘。

  老家人說方言,特土,出了介休,沒多少人能聽懂。如;“介意——姥爺,斑斑——姥姥,羅——狼,夜來呀——昨天,見見地——剛才,害不哈——不知道,個就——蹲,花呀——白菜,嗎決子——辣椒...... ”土語很多,許多只有口頭流傳,沒有文字。語言貼近生活,儘可能準確表達生活狀態。

  母親說我出生在老院。山西有許多四合老院,訴說著晉商曾經的輝煌。張藝謀在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中的院落是山西老院的真實寫照。多數人家,不可能像喬家大院一般氣派,但一定要將四合院蓋的像模像樣。山西人曾經富有,富的殷實。老院有正房,朝南。東西有偏房。房頂多是平頂,方便涼曬穀物。西南是茅廁,土話叫“后樓”,文雅又突出文化內涵。東南角是大門,門頭有翹角,裝飾着虎、龍圖案的瓦。大門分兩扇,門板很厚。大門中間插門檻,門檻很高,顯示權力與富貴。插上門檻,行走不便,多是將自家人拌來拌去,尤其是讓孩子翻來翻去。

  我一歲多時,全家搬到新院,我對出生的老院沒有記憶,是照貓畫虎。我以為,母親說的老院就是這個樣子。在故鄉,這樣的老院隨處可見。爺爺是地道的農民,不會有如此豪華的大院。

  我記住的是新院,一排四間房,大大的院子,“后樓”仍在西北角。沒有高貴的門和門檻。新院體現出爺爺一窮二白的本色。我家住東頭,爺爺,奶奶住西頭。爺爺高大,帥氣。奶奶小巧,幹練。新婚的三嬸住中間。另一間是過道,也是放雜物的地方。

  三嬸結婚時,來了許多人,三嬸蹲在炕上,不敢下炕。夜深,三嬸大叫,說有“鬼”。一隻巨大的手從無玻璃、紙糊的窗框中探進來。於是我記住了,三嬸屋中愛鬧鬼。

  夏天,燕子在過道銜泥,築巢,喂小燕子。看小燕子出窩,飛走,我也在成長。

  我只穿背心,沒穿褲子,就到外玩耍。下身光着,很害羞。一個盡地拉背心,想蓋住屁股,卻怎麼也蓋不住。

  小姑比我只大兩月,是長輩也是玩伴。房前屋后,都留下我們的足跡。

  新院在村的北門,屋后是麥田、水渠,渠中流水時會有蛇,花皮,園頭,無毒,多在一米多長。水中有水螞蚱,長腿,漂在水上。

  出西門,向西走是縣城。一直記得去縣城的路上有井,井上沒有蓋。我自小怕井,每次路過井邊我都擔心掉到井裡,而每次,我都走的離井很近。從小到大愛做關於井的夢;天空布滿了烏雲,像是要下雨的樣子。每次就我一人,沒有家人,媽媽也不在。沒有夥伴。我走在去縣城的路上,一腳踩空,掉到了井裡,周圍一片漆黑,沒有聲響,我在驚叫,但發不出聲音。我在下落,沒有盡頭。我不知未來,只是驚恐,如黑夜裡快速行進的列車,風在吹,頭髮在飄。多數時侯,我知道自己是在做夢,努力讓自己醒來。醒來時一身冷汗。

  我愛進城,城裡有好玩、好吃的。我總是痴迷於土話叫“牛鈴咯嘣”的玩具。由玻璃燒制,長管底端帶一個啦叭。底薄,吹細管時底部發出“咯嘣、咯嘣”的聲響。清脆,悅耳。有兒歌曰;“牛鈴咯嘣,只吹一陣,時間大了,‘咯嘣’一聲”。底部爛了。回村路上,我一路吹着,沒等回到家,就“咯嘣”了。

  在城裡能買到土話叫“醋哩”,一串串,桔紅色。形狀像寧夏枸杞子。醋哩味酸甜,多汁。得慢慢吃,枝上有刺,扎嘴。吃后糊得滿嘴桔紅。

  春天,我拿小鏟到剛解凍的田裡挖蔥。剛冒出新芽的小蔥下面有一根長長的、去年遺漏的大蔥。

  夏天,在玉米地里發現一顆剛結果的甜瓜。隔幾天去看一次,期望瓜熟時摘走,但那顆生瓜還是被別人摘走。

  秋天,在收穫過的紅薯地里一遍遍尋找,順着紅薯根系,總能找到被遺漏的紅薯。

  冬天,和夥伴背框去挖高粱根,當柴燒。正挖柴,大風起,我和夥伴向家狂奔,夥伴嚎啕大哭,被我笑。

  姥爺家距我家20里,母親回娘家,多是姥爺來接。姥爺挑着筐,一頭是二弟,一頭是我,母親跟在後面走。

  我8歲時,我們全家隨父親遷到甘肅796礦。自15歲起,我幾次回到故鄉。兒時的記憶,有的早已失去。那如夢幻般的記憶無處找尋。比如那井,早已不見。我懷疑,那井從來就沒有存在過,是我在夢中臆造。多年來,我常夢故鄉,夢中的場景多是8歲以前的記憶。

  哦!我夢中的故鄉。

您正在瀏覽: 故鄉
網友評論
故鄉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