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散文欣賞 > 重讀《歷史深處的憂慮》

重讀《歷史深處的憂慮》

手機:M版  分類:散文欣賞  編輯:pp958

  有些書,哪怕是“名著”,作者哪怕是“名人”,讀過即忘;有些書,哪怕“毫無名氣”,作者哪怕是“草根”,讀過之後卻老在回味,怎麼也忘不了。對我來說,《歷史深處的憂慮》就屬後者。

  此書的封面折頁開宗明義地點明了主題:作者以信件的形式講述美國現實生活中的故事,生動地介紹了美國法律、政治制度的思想原則、建立與發展過程、操作方式、歷史價值,以及為實行這套制度已付出的和將要付出的代價。

  第一次讀此書,是十多年前這本書剛出版的時候。對書中介紹的美國的法律、政治制度,言論自由,新聞出版免預檢制度,宗教信仰、政黨社團活動等,主要是抱一種旁觀的態度,對其中美國人的一些做法和想法還很難理解,甚至感到不可思議。這麼多年過去了,中國社會的畸形發展,改革開放的反反覆復,迫使人不得不思考。於是,想起了這本書。

  重讀此書,感受大不一樣。

  讀到精彩之處,自然而然會產生聯想和對比,然而,這種聯想和對比只會讓人無端的痛苦和無奈。畢竟,中國和美國,是兩個政治制度、意識形態、人權狀況、價值觀、歷史文化都存在巨大差異的國家。書中有這麼一個故事:當年揭竿而起的華盛頓率領大陸軍團打敗英軍,英國承認美國獨立,但這一干人馬並非以“開國功臣”自居而忙着組閣建國,居然作鳥獸散,各自回家“老婆孩子熱炕頭”去了。中國曆朝歷代,打天下的一定要坐天下,三千年帝制的歷史包袱,不坐都不行,而且還要坐到二代、三代……恨不得子子孫孫坐下去。一旦聯想和對比,就會陷入痛苦中。讀這本書,得換一個心態和視角,否則,讀書就不是樂趣而是自尋煩惱了。

  當純粹以第三隻眼通過這本書去觀察美國時,就平心靜氣多了,感到他們的立國理念是那麼崇高和超越,他們設計的制度是那麼嚴謹和雋永,他們的自由、平等是那麼實在和具體,他們的人民是那麼理性和睿智,不由得讓人肅然起敬。

  以上為例,那些貌似“傻瓜”的“華盛頓”們,之所以在勝利之後一鬨而散,是因為他們一開始就壓根沒把“打天下”與“坐天下”必然地聯繫在一起,他們為之而奮鬥的,是要實現他們的《獨立宣言》所追求的“人類的理想”,即“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之權”;《獨立宣言》甚至還否定了他們自己在打下江山之後必定要坐江山的合理性。他們深痛英國殖民政府的壓榨和掠奪,因此對建立一個新政府懷有戒心,擔心這個政府權利太大。他們不斷地思考、斟酌,怎樣去限制政府,怎樣將人民的自由最大限度地落到實處。

  基於這個理念,這些建國者們繼續“傻”下去:趕跑英國人後,並不急於建國,13個州各自為政,各自製定自己的州憲法,追求自己的“生命權、自由權和幸福權”去了;直到獨立戰爭勝利四年後,大家才聚在一起討論起草《聯邦憲法》,成立聯邦政府;憲法出來后,立刻就擔心憲法賦予政府的權利太大而損害人民的利益,馬上跟着就弄了一個《權利法案》來制約政府;弄完了這些都還沒有成立聯邦政府,又過了兩年才通過民主選舉,把回家務農的華盛頓“選”回來當美國第一任總統。自此,聯邦政府開始運轉,美國也才真正意義上的“建國”了。

  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政權更迭會像美國這樣讓人一頭霧水的了。他們“顛倒”了政府與人民的關係,他們認為,為了保障人民的生存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才建立政府。而不是通常認為,或者是天經地義的,成立個政府來給予(施捨?)老百姓的類似權利。於是,通過不斷地權衡、博弈,誕生了《權利法案》來達到這個目的。

  《權利法案》,是《聯邦憲法》補充的十條修正案,也稱《憲法修正案》。總之,他們制定的憲法要達到兩個目的——如何限制政府的權力和如何保障人民的自由。於是,《權利法案》也被公認為《人權法案》。

  其中的第一修正案是關於“言論、宗教、和平集會自由”的內容,對美國影響巨大。字不多,不妨引用一下:“國會不得制定關於下列事項的法律:確立國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剝奪人民和平集會和向政府請願伸冤的權利。”

  美國人民和媒體所享有的一切自由都源於“憲法第一修正案”,它幾乎成為美國媒體或個人言論自由的護身符,不可動搖,以至於美國人把它頌揚為“美國生活方式”的主要內容。

  其實,它這個內容既不新鮮也不特別,世界上很多國家的憲法上都有,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中國人最關心、最敏感、最說不清楚的“言論自由”,在美國是個怎樣的概念呢,書中是這樣介紹的:

  “如言論自由,只要是一個人,就有表達自己思想的權利,這跟發表言論的這個人是好人還是惡棍沒有關係,這和表達出來的東西是真理還是謬誤也毫不相干。哪怕他的思想是徹頭徹尾的謬誤,哪怕假設有一種方法,可以鑒定出他的思想不論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絕對是謬誤,他作為一個人,還是有權利說出他的想法來。說出來,是合法的。”

  而讓全世界的記者們都眼紅的“新聞出版免預檢制度”,則使美國的記者們“英雄有用武之地”,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把這個國家發生的事件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直接向全世界播報,而且,越是為這個國家“抹黑”的事,越是播得起勁。於是,全世界也就在第一時間看到了美國總統里根遇刺的那一瞬間,看到了基地組織劫機撞擊世貿大樓的那一瞬間,看到了校園槍擊案的真實慘狀,看到了警察與華爾街靜坐者對峙衝突的火爆場面……

  書中講的這個故事頗有代表性:1997年俄克拉何馬州聯邦大樓爆炸案,這是911之前在美國本土發生的最大一起恐怖事件,死亡168人。案發當天,一個電台女記者正好路過此處,聽見震耳欲聾的爆炸聲,看見從聯邦大樓冒出的滾滾濃煙,不問三七二十一,她立刻抄起電話,一邊奔向現場一邊向電台大叫:讓我播音!讓我播音!而電台的導播也立即中斷正常播音,接上她的電話……。她和她的同行,不僅有職業的敏感,更有“新聞出版免預檢制度”的保駕護航,於是,一條很有可能獲得“普利策獎”的新聞,就這樣誕生了。

  還有這麼一個故事:一份在華盛頓州麥迪遜市發行的《進步》月刊,準備發表一篇《氫彈秘密》的文章,儘管文章所涉及的氫彈製造的內容,都來自公開發表資料的拼湊。但美國能源部以國家利益的名義,要求司法部把《進步》雜誌給停了。然而,第一修正案對新聞制度最根本的一點,就是預先不能限制,司法部停不了《進步》。他們清楚,在美國,除了憲法,誰說了也不算。於是,一場力量極其懸殊的較量展現在公眾眼前,一方是國務院、能源部、防衛部和核武專家,一方則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刊物。政府還動用《原子能條例》來打壓雜誌,這是美國極少特別授權政府可以進行新聞預禁的法規之一。最後,地方法院認為:“在這個案子里,我們生的權利受到威脅,出版的權利變得可以商榷。”權衡再三,法官“遺憾”地簽下了這份預禁令。這個回合,政府贏了。但《進步》雜誌馬上提出上訴,與此同時,被這樁案子攪得激動不已的全美國的新聞界和有關社團,甚至個人,興趣十足地也加入到對這個案子的追蹤調查之中。最後,一個好事者竟然把自己在調查中七拼八湊的氫彈的秘密在一家小報上發表了。第二天,政府就對《進步》雜誌撤訴了,司法部長承認政府的起訴已經毫無意義。於是,《氫彈秘密》在《進步》雜誌一字不落的全文發表。雜誌贏在了最後。

  這就是“國家利益”與“新聞自由”博弈的結果,美國人真這樣迷戀“新聞自由”而無視關乎自己生死存亡的“國家利益”嗎?他們是不是又“傻”了?本書的作者是這樣評論的:

  一旦“國家利益”這個重磅炸彈有朝一日炸開憲法第一修正案的一個缺口,整個美國的新聞自由就很可能全線崩潰。這不僅僅是美國新聞界的恐懼,這是美國人的恐懼。他們認為,這個社會從根本上的運作正常,才是他們自由自在生活的保障,而新聞監督是整個遊戲規則在操作過程中最強有力的束縛力量。如果沒有這樣的約束,一個聚集了巨大財富的美國政府,會迅速腐敗下去;一個擁有強大權勢的美國政府,會很容易地製造一些借口,輕易地拿走公民的自由。這是制憲、建國二百多年來,美國人真正感到害怕的東西。

  儘管如此,我還是感到不可思議。

  此書還列舉了美國法律、政治制度,特別是《權利法案》的框架下,一些與我們的觀念和認識大相徑庭的事件,如轟動全球的“辛普森案”,爭論不休的民間持槍,不可侵犯的私有財產,如火如荼的民權運動……這些案例,使我們看到美國人在捍衛《權利法案》時所付出的代價,和這個代價所彰顯的他們的價值觀。

  兩百多年來,《聯邦憲法》一字未改,而修正案至今也才增加到27條。當新聞自由糾結於國家利益的時候,他們選擇了前者;當言論自由衝突於公眾安全的時候,他們同樣選擇前者。為此,他們為堅持這個法案付出了極大的,甚至是慘痛的代價。奇怪的是,兩百多年來,美國“長治久安”,一直在“和諧、穩定”的發展,儘管他們還要為這個發展付出代價,但美國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將在自己認準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的道路上,“執迷不悟”地繼續走下去,哪怕還會付出代價。

  美國的先哲,華盛頓、富蘭克林、傑斐遜、麥迪遜……一群“狂熱”的理想主義者,為締造一個強大、自由、平等、幸福的國家,遠在建國之初1787年的費城制憲會議,就為這個目標的實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個基礎,摒棄了“槍杆子”,摒棄了殘酷鬥爭,摒棄了政治運動,建立了在民主、平等之上,充滿了憲政與共和精神的治國方略和政治制度。當初,華盛頓認為《聯邦憲法》能夠管20年就不錯了,但直到今天,《聯邦憲法》還在被不折不扣的奉行着,這是他們都沒有想到的。

  著名學者易中天在他的著述《費城風雲》中這樣評價《聯邦憲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憲法,其中包含着一個精巧的設計。正是這個設計,創造了一種既民主又共和的體制,並充分地體現了憲政與法治的精神,從而使這個稚嫩的國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為也許你不喜歡但卻不能輕視的超級大國。

  “華盛頓”們傻嗎?他們是何等的聰明和遠見!

  美國人傻嗎?他們是何等的理智和執着!

  鑒於《聯邦憲法》及其修正案的歷史、現實與未來的作用,我想,都可以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了,如果這樣,我願意為此而驕傲和自豪。因為,它就是人類理想、智慧的結晶,就不僅僅屬於美國,而屬於全人類了。

  總之,閱讀《歷史深處的憂慮》,在對美國的法律和制度及其立國理念、治國精神有一個基本認識和了解的同時,還對產生這些法律和制度的歷史背景也有了一個大致的印象和輪廓。歷史與現實,讓我們重新認識美國;或者說,讓我們認識一個真實的美國。

  如果還想深度了解美國的建國史和制憲史,可以延伸閱讀另外兩本書:作者的另一本《總統是靠不住的》,易中天的《費城風雲》。當然,不要去聯想和對比,否則,這些書就讀不下去了。

  最後,讀此書還悟出一些道理:為什麼中國的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投資的首選是美國;為什麼美國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為什麼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國債持有國;為什麼中國高官的子女、孫子女大多在美國;為什麼中國的學生大多選擇留學美國;為什麼以精英階層和企業家為主流的中國移民潮大多湧向美國……

  感謝作者寫了這麼一本好書,然而,作者卻名不見經傳,“林達”還是筆名,網上查詢,也只知道為兩名作者,一說為兩夫婦。他們都於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進入大學,現居美國,如此而已。復讀時,在版權頁發現,此書由三聯書店1997年出版,至2012年3月,已經再版十九次,印量超過22萬冊。看來,引起共鳴的大有人在。

  《歷史深處的憂慮》為作者所著“近距離看美國”系列叢書,除此書外,還有《總統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個夢想》以及《如彗星劃過夜空》。這些書,都被我一一收進書櫃。

您正在瀏覽: 重讀《歷史深處的憂慮》
網友評論
重讀《歷史深處的憂慮》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