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令人憂慮,不讀書的中國人》有感

讀《令人憂慮,不讀書的中國人》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讀《令人憂慮,不讀書的中國人》有感 標籤:我的中國夢 讀書思廉 東方中國夢 中國夢 感動中國

  讀《令人憂慮,不讀書的中國人》有感

  作者:勞婷

  春節之際,微信、微博上都是無盡的祝福語。這時候我們就會感慨,科技的進步給我們帶來多大的便利,連一聲輕輕的問候都是指尖的事情。 於是,為了增進我們與朋友之間的感情,我們每天都忙於刷微信、微博,在車站我們要刷、吃飯時我們要刷、就連上個廁所的時間都不放過。我們那麼忙,哪裡有時間看書?

  當我們都在玩微信、刷微博時,是否有注意到一篇由印度工程師孟莎美所寫的文章《令人憂慮,不讀書的中國人》?這篇文章可謂亮瞎了眼。作者孟莎美在飛往上海的飛機上,驚訝地發現已熄燈的機艙里,不睡覺玩ipad的乘客基本上都是中國人,而且他們基本上都在打遊戲或看電影,沒見有人讀書。由此作者想起了愛讀書的德國人,在飛機上他們大部分是一杯咖啡、一份報紙、一本書,或者一部kindle、一台筆記本,安靜地閱讀或工作。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中國人並不是不讀——很多年輕人幾乎是每10分鐘就刷一次微博或微信,從中獲取有用的信息。但是這卻讓作者擔心,它們會不會塑造出只能閱讀片段信息、只會使用網絡語言的下一代?當一個局外人都替我們擔憂時,可想而知,這確實足夠讓我們反省自己了。高爾基早就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若我們都沒有閱讀書籍的習慣,又何以謀求進步?我們的民族又何以生生不息、歷久彌新呢?

  讀書到底有什麼用?曾有過許許多多的人這樣疑惑過。殊不知,這樣的疑問同樣應該出現在刷微博、微信上,可是發出這樣疑問的人卻寥寥無幾。刷微博、微信到底有什麼用?無疑它只是為我們空閑的時間增添一點樂趣罷了。 網絡上各種信息鋪天蓋地地向我們席捲而來時,我們可曾想過自己的選擇權?只是被繚亂了眼睛罷了。我們總以為在網絡上也可以獲取信息,這便也是閱讀。可殊不知這樣碎片化的閱讀,根本無法形成系統的框架。這樣一來,我們真正能從中學到什麼呢?

  作為中國人,有多少人真正耐心閱讀過我們的四大名著?恐怕有些人連四大名著的作者是誰都全然不知吧?有些人總是痛恨古人留下來的文言文,讓我們費解,卻從來不懂得抱着欣賞的心態去嘗試閱讀。不閱讀《西遊記》,又怎能真正體會到唐僧師徒四人取經的艱難險阻?不閱讀《水滸傳》,又怎麼理解這梁山好漢的情與義?不閱讀《三國演義》,又怎麼領略這三國的風雲呢?不閱讀《紅樓夢》,又怎能感受到寶黛愛情的幽怨纏綿呢?不閱讀,又如何去學習外國他鄉的風土人情呢?又如何去學習借鑒甚至超越外國發達的科技文明呢?

  近年來,"抄襲風"席捲着我們的周圍。許多論文、科技成果都被copy亦或是模仿。能真正踏踏實實地做自己學問的人又有多少呢?的確,歸根結底這一切都是功利心理在作怪。進而,沒有多少人願意沉下心來,耐心地看一本書,做自己的學術研究,那麼研究成果也不盡人意,都是再次嚼別人嚼過的成果。這樣,我們又何以尋求進步?又如何不令人擔憂?無庸質疑,浮躁的心態在社會中大行其道,許多人往往無法靜下心來,自然無法自我沉澱,去看一本書。

  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應當時刻保持憂患意識,摒棄浮躁的心態,為自己的未來不懈努力,也為民族的未來而拼搏。喧鬧的世界里,我們應當學會沉澱自我,品茗着手中的茶,閱讀着我們心愛的書籍,這便是美好的場景。

您正在瀏覽: 讀《令人憂慮,不讀書的中國人》有感
網友評論
讀《令人憂慮,不讀書的中國人》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