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寫景散文 > 行走,在中原的歷史深處(下)

行走,在中原的歷史深處(下)

手機:M版  分類:寫景散文  編輯:pp958

  三、小浪底水利工程:高峽平湖安危瀾

  十月十八日,星期六。天明朗,無雲,有微風,氣溫27度。

  當我們驅車趕到吉利區時,已近十一點。在吉利區委辦任職的耿同學、在辦事處任黨工委書記的成同學,邀旅遊局劉局長已在路邊等候着我們。走了約十公里的路,看到了一條巨而高的紅牆斜殼的大壩遠遠迎入眼帘,就到了小浪底景區門前。我們進入景區后,在一家專營農家飯的店前停車就餐。就着紅薯葉菜、蒲公英、黃河鯉魚、小蝦等時新菜蔬,老同學為報昔日赴嵩我的“熱情”之仇,非讓中午喝點酒。打開了一瓶汾酒,四人均分了,喝着入口辛辣的汾酒,注目四周青山綠水,天風時吹,別有韻致。

  飯後,我們第一站到了小浪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看了整個小浪底的微型縮圖模型,聽了解說員對整體工程的介紹,對小浪底工程有了深入的了解。幾個展覽室內掛滿了圖片,有國家三代領導人對黃河的關切,有工程建設期間,中央省市各級領導視察的身影,有中外建設者們勞碌的工作場面,還有那年央視春晚日月潭、長江、黃河三水注入一瓶的實物……

  小浪底位於河南洛陽以北40公里的黃河幹流上,上距三門峽水庫130公里,下距鄭州花園口115公里,是黃河幹流三門峽以下唯一能夠取得較大庫容的控制性工程。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是治理開發黃河的關鍵性工程,屬國家“八五”重點項目,工程1991年開工,1997年截流,時任總理李鵬參加了截流合龍儀式,2001年底竣工。工程總投資400億元,庫容126.5億立方米。小浪底是面對國際招標的工程,中外建設者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勞動。

  出了展廳,右折即到大壩上。大壩長約1600餘米,巍然佇立黃河幹流上。壩頂鳥瞰,壩內但見一天碧水,靜卧於群山懷抱,三兩遊船駛出道道水線。秋日天高氣清,叢叢綠樹,靜立無語。壩外側,憶改道的幹流上被修葺成人工湖,波光躍金,左首山坡上各色樹木青翠欲滴。

  我們下到壩外側中腰的地方,下臨察看。看見三層泄洪洞。朋友們對我介紹說,到汛期時,最上面的一個洞是汛期水太大時才放水的,正常年份的汛期,中間的兩個洞先放出清水,沖刷河道淺層淤物,最下面的四個洞接着放出壩底含沙的水,流量大,壓力大,裹挾着泥沙直衝下去,一直衝到黃河入海口。2001年以來,小浪底每年汛期都調沙,黃河下游的懸河已下降了20至30厘米。壩下北邊的山體下,隱藏着年發電量180萬千瓦的發電機組,整個工程地質條件複雜,核心工程都是由德國、意大利人中標建設的。2001年建成后,集防汛、防凌、發電等於一體,把防洪功能由原來五十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不料到2003年汛期就遇上了這個“千年一遇”,當年黃河中游連降暴雨,為確保下游安全,黃委會嚴禁小浪底排洪,小浪底工程受到了嚴峻的考驗,周圍有的山體就滲出了幾百個流量的水。好在,小浪底經受住了考驗……

  順着壩北公路而下,便到了公園,在此我們看到了黃河微觀模型。在一面山坡上,人工再現了黃河的全景。發源於巴顏喀拉山麓的黃河,全長五千多公里,沿途先後建設了劉家峽、青銅峽、龍羊峽、萬家寨、三門峽、小浪底、西霞院等七個水電站,還有黃河壺口等地段標上了牌子,也是適宜建電站的標誌。一步一步走到了入海口。從中可以看出黃河的一部歷史。

  昔年讀書,古人讚美孔子說,“聖人出而黃河清,孝經成而赤虹化”,俟河之清,人壽幾何?一部治黃史,簡直就是一部中國歷史。毛澤東也曾憂慮的說,黃河漲上了天,怎麼辦?

  黃河東流去,不只是詩人筆下的壯觀美景,更是數千年來人與自然搏鬥的血淚史。往事越千年,而今終於高峽出平湖,一壩安危瀾……

  小浪底下游八公里處,又建成了西霞院水庫。壩長三公里許,起着反調節作用,與小浪底水庫相輔相成。因小浪底蓄水發電造成下游水量不穩,故建此水庫調節徑流,穩定水源,保證下游各地用水及壩堤安全。站在西霞院水庫,隨行的劉局長為我講述了一番洛陽市的西霞院旅遊規劃,將來大壩兩側上下都會有很多開發性建設,屆時將成為一個旅遊度假會議休閑的中心。我聽得意興遄飛,不覺神往。

  晚餐時,我知道躲不過去喝酒了。我與耿、成、劉四家人加上兩個年輕人,圍坐了一大桌子,還是汾酒。中間的時候,我向大家敬酒,我說:“很感謝老同學的招待……今天看了小浪底,千年黃河水,今日始見清。千年水患今無擾,心裡得勁,我敬大家一杯!”

  透過那杯中那白亮亮的液體,我彷彿又看到小浪底上那靜靜的、清澈得讓人心都柔軟的黃河水……

  每人端的酒,男同胞們都喝了下去。我喝得最多,老同學報了仇,我喝得性起,也樂意讓他們報仇。喝得最後好象飄着飛出了酒店……

  四、王鐸故居:千秋書法壯山河

  年少時我有兩個夢想,當個作家,出一本書,當個書法家,出一本字帖。儘管我至今文章不成,書法不就。但這兩個夢,常讓我時時想起。

  中原河南是書法大省,多年前,我訂過《書法報》,河南的書風大多剛勁古拙。有一批潛心研究與不懈創作的人。現今中國書協主席張海是河南洛陽人,還有陳天然、唐玉潤、李進學等人,往古上說起,就不能不提到明末清初的書法大師王鐸,他是史上稱得着的開書法變局的人物。

  大書法家、畫家、詩人王鐸,字覺斯,又字覺之,號嵩樵、石樵、痴庵、雪山。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生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雙槐里(現在的孟津縣會盟鎮老城村)。王鐸14歲開始讀書,16歲入庠,30歲中舉,天啟二年31歲中進士,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崇禎十一年任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經筵講官、教習官等職。弘光朝廷建立,入閣為次輔,次年(1645年)入清。清順治三年,以原官禮部尚書管弘文院學士,充《明史》副總裁。順治六年,授禮部左侍郎,充太宗文皇帝實錄副總裁,同年晉少保。順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

  我閑時愛看名帖,喜好二王、米芾、黃庭堅、王鐸、文徵明、何紹基等人的字,他們的字帖我都買過,惜乎用心不專,始終沒有認真臨摹過。王鐸是遠年鄉親,他的字我至愛。王鐸故居在孟津老城鄉,九一年師範院校畢業曾在此地實習,專門到他老家去看,到了很失望,一個破舊院子,瓦上長滿蒿草,村人說,大門常鎖,進去只有幾塊斷碑,沒看頭的,就悵然而歸。還聽人說,八十年代,曾有一個日本人到此地購得他的真跡,賣真跡的人因此家裡發了,蓋了新房,還買了台新手扶拖拉機,似乎笑那日本人的呆,羨那賣字人的祖上有德。但似乎此地的風俗仍可見文化與書法的遺風,村落中凡有娶媳婦的,各家就持上一幅大紅對聯前去賀喜,在人家牆外貼滿紅紅的一牆,字體龍飛鳳舞,很見功底。

  十月十九日有幸到新修葺的王鐸故居一游。天還是響晴。與老同學穿過龍馬負圖寺、漢光武帝陵,到有名的鐵謝羊湯館吃過早飯,就直奔王鐸故居。

  村道逼仄,車輛嗚嗚來往,走進老城村深處,看到了一個青堂瓦舍的仿古建築,就到了王鐸故居。免費參觀的,我們從後門進去,一共五進院落,都是四方院子,裡面拾掇得很乾凈。每進院子門前都有匾,都有楹聯,裡面分別是王鐸生平介紹、詩文、楷書、行書、畫作展廳,還有儀仗官服室、會客室等。

  走到前院時,有一個穿旗袍的模特正擺着姿勢,讓一溜照像的人拍照,堵着我們進不去,一問是個攝影培訓班在練習攝影。背景是古磚古瓦,中心人物是那個模特,與王覺斯先生沒有一點關係。

  我細細地看了有關方面的介紹與展覽,在王鐸的類柳公權的楷書,學“二王”的行草書間欣賞,看那滿紙煙雲,有不盡的妙處,又說不出來。

  王鐸年少時很苦,他母親賣首飾度日,少年老成的他為人勤奮刻苦,三十歲就考中進士入仕,一生宦跡多處,有政聲。明亡后,仕清,內心很愧疚,心理負擔很重。在家鄉人望很高,但為當時明朝遺民所不齒。後來被列入清史貳臣傳。時人好象是傅青主,還是黃道周說他的書法有媚骨。但近些年來日本等地很推崇他的書法,國內也興起學習他書法的浪潮。

  論古人得失,須設身處地而想,不能妄加評論,我想。

  但無論如何,神筆王鐸在家鄉留下了千古的聲名。“獨尊羲獻”,好學“二王”法帖的王鐸五十歲后自開局面,自成風格,形成了不朽的書法風格。他的書法諸體皆能,而草書成就最高。其草書風格集二王、摻入唐人狂草之法,同時還吸收黃庭堅、米芾之優點,自樹一幟,將草書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影響中國書壇400餘年。王鐸草書大氣磅礴,多姿多彩。筆法極其豐富,以中鋒為主,八面出鋒。結構緊密,連綿飛動,姿態欹側,奇險生姿。王鐸善用墨,首創“漲墨”之法。王鐸章法之奇,奇在對作品空間形式的分割上。正如古人所云:“疏者自疏,密者自密,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王鐸的書法,對行筆的輕重,書寫的疾徐,線條的曲直,點畫的斷連,排列的參差,字組的錯落,行間的疏蜜,無一不細心着意。完美地體現了高古與雄強的審美特徵,有着極強的衝擊力和震憾力。

  走出王鐸故居,見一老者,我問他,這是王鐸真的老居不是。他說,不是,真的在左邊,那才是他家的老屋。我一看,就是十七年前去看的真正故居。這新的“故居”,是當地政府征地而建的。

  千年書法壯山河,王鐸的書法,不僅影響着過去,影響着現在,一定還會影響着未來。我默憶着王鐸故居的那副楹聯——

  “北對黃河鳥朝鳳,南臨青山魚化龍”

您正在瀏覽: 行走,在中原的歷史深處(下)
網友評論
行走,在中原的歷史深處(下)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