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散文欣賞 > 偷得半日閑

偷得半日閑

手機:M版  分類:散文欣賞  編輯:pp958

  昨一夜秋雨淅淅瀝瀝,讓江南的秋天變得溫暖而濕潤,並沒有多少蕭瑟之意。突然想在雨後登山,想覓一處凈土,把這周末半天的時光送給山上的空氣,送給渺渺的煙雲,送給悠悠的江水,哪怕送給一片落葉,一陣清風……

  兩個隨性的人一拍即合,就徑直奔向采石磯公園,一是可以登山,都說秋山易登,極目抒懷;二是感受一下詩人李白的浪漫情懷,沾點書香靈氣也可。

  采石磯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的核心景區,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5公里處的長江東岸,南接著名米鄉蕪湖,北連六朝古都南京。采石磯的得名據說是因三國東吳時,此處曾產五彩石,又固其形狀如蝸牛,又有“金牛出渚”的傳說,故又名“牛渚磯”。它和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合稱“長江三磯”。其中,采石磯峭壁千尋,突兀江流,地勢險要,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這裡曾發生“宋金采石之戰”。這樣的江南名勝,古往今來,吸引着許多文人名士,像白居易、王安石、蘇東坡、陸遊、文天祥等都曾來此題詩詠唱,特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在這裡飲酒賦詩,相傳最後因酒醉赴水中捉月而淹死,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可以說:名山得詩仙李白而益著,詩仙則望名山而流連忘返!如此歷史悠久,名勝眾多的小山,不愧有“千古一秀”之美譽。

  一進公園大門,青翠的山峰依然矗立,由西向東,綿延而下,就像一個躺着的青黛色的螺絲,故名為“翠螺山”。我們向西沿着山腳濕潤的山路前行,清風柔柔,右邊山峰煙雲飄渺,亭台樓閣隱約其間;左邊一條細長的河流抱着山腳而走,碧波的水面上還有三三兩兩的竹筏悠閑地飄蕩,水邊一排排高大的水杉樹,挺拔俊朗,樹枝頭小鳥的歡唱,讓人步履輕飄,心也輕盈起舞,彷彿你就是那片雲,那隻鳥,那陣風……

  路過林散之藝術館,館坐落在青翠山腳之下,綠樹掩映,環境十分僻靜。林散之藝術館是“大江繞絕壁,草聖伴詩仙。”大自然造化了采石磯,采石磯挽住了李白,李白吸引了林散之。為了紀念這位當代傑出的書法大師、詩人、畫家,經國務院辦公廳批准,決定建立林散之藝術館,並於1991年10月15日在馬鞍山採石風景區建成,了卻了先生“歸宿之期願與李白為鄰”的心愿。

  沿着河邊曲幽的小路一直向前走十幾分鐘,來到一帶長長的白牆黑瓦的太白樓前,這是一座宏偉壯麗的古建築,與湖南的岳陽樓,湖北的黃鶴樓,江西的騰王閣並稱“長江三樓一閣”,素有“風月江天貯一樓”之稱,此樓也叫“謫仙樓”。大門門額上藍底金書“唐李公青蓮祠”,門兩側蹲一對石獅,雕刻精細,形態活潑。進門兩壁迴廊嵌有清代重建紀事及李白生平碑刻。三樓檐下高懸“太白樓”匾額,字體遒勁,為郭沫若手筆。緣樓內木梯而上三樓推窗遠眺,但見長江如練,白帆點點。太白樓後為太白祠。祠順應地勢,就坡而建,借迴廊與前樓二層相連。

  遊客大都參觀完太白樓后,由此登山。拾階而上,雨後空山,有一種清新是用語言無法描述的,這種清新不同於早晨的公園,不同於河面上的煙霧撲面,是很深很深的呼吸,彷彿這一呼一吸,便把所有的悲歡離合排出九霄雲外。

  山上的遊人並不多,三三兩兩,不過興緻不減。濕滑的台階上被雨打落了很多落葉,園林的工人還來不及清掃。這種沉靜與淡定的美,讓人想起印度詩人戈爾的詩句:“生如夏花般燦爛,死如秋葉般靜美”。“死若秋葉”是一種對生活的滿足,一種對生命的感激、和一種由感激和滿足衍生出的豁達啊。真的很慶幸我們生活中誕生了一個個很偉大的詩人,是他們讓我們覺得生活是一種輕鬆、豐盈而美趣的享受,同時也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與滿足。“生如夏花,死若秋葉”是一種偉大的謙恭。

  從半山腰再向下沿着陡峭的山路直到濱臨長江邊的三元洞,這是採石風景區五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此閣上依千仞之壁,下臨不測之淵,洞內面積很大,洞內置石床、石灶、石几、石凳和石龕,並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以祀之。三元洞由此得名。此後,又有一些僧人陸續來此面壁修行,並在“洞外鋤熹地插棘種蔬”,三元洞逐漸有了生機。

  從狹窄筆直的夾縫路上爬出,額頭已有汗珠滲出,且氣喘吁吁。順着指示的箭頭繼續向山頂登爬,來到蛾眉亭,在這裡能一覽江南的無限風光,“出大江而山曰採石,昔人因其山雄麗,亭絕壁上,以盡登覽之美,前望東西梁山,夾江相對,宛如蛾眉,遂以亭名”,從明初當塗名士陶安的《蛾眉亭記》中,不僅可以看到古人在絕壁上建蛾眉亭的良苦用心,同時也表述了夾江相對的東西梁山,恰如一對彎彎的蛾眉,“蛾眉亭”因此得名。

  亭內有數方珍貴的古碑。蛾眉亭據險而臨深,憑高而望遠,景色秀麗。亭前左前方臨江之處,是一塊平坦巨石為聯璧台,此石嵌在蔥鬱陡峭的絕壁上,伸向江中,險峻異常。就是民間傳說的詩人李白是在這裡跳江捉月、騎鯨上天的,故又稱捉月台或捨身崖。當年詩仙李白曾於此流連忘返,寫下了很多不朽詩篇,現在江邊還有他駐足遠眺時留下的大腳印呢!

  聯璧台左下側的臨江絕壁之上有燃犀亭,四方小亭簡樸典雅。傳說東晉將領溫嶠在此燃犀角照金牛水怪。亭下滔滔江水穿過天門一瀉而下,浪擊峭壁,捲起千堆雪,氣勢壯觀。

  在燃犀亭也眺逗留了片刻,小亭簡樸典雅,亦可臨江遠眺。繼續攀階而上,半山腰處就是李白的衣冠冢,四周松柏簇擁,芳草菲菲,詩人的英魂常綠常青!

  最終我們登上山頂,三台閣落在山之巔,飛檐翹角,雕樑畫棟,氣勢壓人。翹角的風鈴,隨風清脆鳴起,唱着千古不絕的傳說。三台閣始建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清朝時毀。據康熙時太平州州守楊霖在《採石三台閣記》中所載:周文襄公(即工部右侍郎周忱)提升為大中丞時,捐俸買下了松蒔山。光祿公(曹履吉)也自願捐三千金建閣于山巔。閣建好后,以“三台”為名,以祀“文昌”之意。當時閣的東西各有三楹,以居黃冠。由此可見,“三台”是星官的名字,為大熊星座的六星。曹履吉建三台閣不只為了觀星象,而是兼有觀天時、世時、水時之用。曹履吉身為當塗人,在外做官后回到家鄉,“念採石要地,患巨測”,乃“自建高閣翠螺之巔,假風水署‘三台’,實閱江防飛渡也”,希望藉助文昌帝君來保護一方的平安,此為一說。也有人認為,曹履吉在京都為官多年,用了一生的積蓄建三台閣供奉文昌君,是想以此激勵鄉鄰賢士認真讀書,將來好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材。傳說曹履吉的後代果然不負眾望,其中一個叫曹忠文的被欽點中了狀元,並且也為家鄉做了不少好事。

  閣有六層,站在閣的最高處,一切盡收眼底,往西眺大江東去不復回,往南望天門中斷楚江開,今天雨後煙霧飄渺,天門山可看不到了,往東一覽新城的風光。一條銀白色的江練,耀眼的江水,波光粼粼,恰似兩山的眼波,濃郁的翠松綠林,彷彿兩山的眉,秀麗而又嫵媚。身在此處,會有大江東去的豪邁,會有江山如此多嬌的感慨,會有天地獨高唯有我小的渺小!

  從另一條路歡快而下,有一萬竹塢,叢叢環抱,竹枝輕搖,真的引人興趣。走進萬竹塢,站在青翠高大的竹林間,竹的氣清節高,小徑的曲幽深遠,小橋流水的靈動曼妙,都是一種無形的蠱惑力,讓人不自覺得走向竹塢的深處,去探尋竹影疏斜,滿地青翠的密境。(也許心情美妙,引起些許的詩興,且讓我附庸風雅一回。)

  信步竹塢賞風雅

  叢叢相抱英姿颯

  西橋流水如歌韻

  青枝搖曳棲暮鴉

  幽徑帶人去探花

  密林深處有人家

  小扣柴扉且入內

  悠然抱琴品香茶

  秋來瀟湘雨輕灑

  覓得靜幽思年華

  塵埃暫棄洗凡心

  人間君子天造化

  悠悠然,想起一首歌:紫竹花兒飛,竹隨風輕吹,聽漫天葉落心扉,心中往事無法追;紫竹美,月影醉,與君再來夢一回,生死相依情相隨,此生無憾愛無悔……有竹相伴,有琴為伍,真是此生此情足矣!

  借詩人的感召與靈氣,借自然的純凈與靜美,偷得半日清閑,與時光纏纏綿綿,與風輕歌曼舞,與綠葉書寫心情,與江水共付情愁東流!

  山青青眉黛垂

  煙渺渺霧青翠

  舟遙遙以放逐

  江滔滔不復回

  情悠悠思緒飛

  歸去兮,煙外曉雲輕,浮生長恨少,莫負光陰,得失輕一笑。

您正在瀏覽: 偷得半日閑
網友評論
偷得半日閑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