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優秀散文 > 出世入世

出世入世

手機:M版  分類:優秀散文  編輯:得得9

  中國的傳統文化主要有三種:儒、釋、道。儒家講:“仁,義,禮,智,信”,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張“德治”、“仁政”,重視倫常關係。道家講“道”,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崇尚自然,主張清凈無為,反對鬥爭。釋為佛教,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本土化的佛教派別以禪宗為代表,禪宗的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儒,從字面解釋有兩種意思:其一,即有道之士;其二,即今所謂學者。 “儒”字本是古代對學者的尊稱,字義是“雅”、“優”及“和”的意思,從“人”從“需”,指他們的思想學問能夠安定別人,說服別人,為人所需。儒家思想基本分為“內聖”與“外王”,即個人修養與政治主張兩類。個人修養,無非“忠、孝、仁、義、信”;政治主張,無非“仁政”、“王道”以及“禮制”。“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是儒家政治學的代表主張。縱觀春秋戰國以來中國儒家文化數千年的歷史,莫不始終貫穿着一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積極入世的核心價值觀念在內。

  道,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道家哲學不同於儒家社會哲學的是,其直接從天道運行的原理側面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天道運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透過對此一世界運行秩序之無定限、無執着的認識,道家哲學發展出迥然不同於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只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形態的束縛。道家講無為方能無不為,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事物是以它的本意而為的,不用人為影響。老子主張出世,是為了讓人們明白,學會出世才懂得入世;同樣,入世才能懂得出世。以出世的心態,做入世的事情,功成而弗居,才算萬代功名,如同天地恩德一般。

  佛,全稱佛陀、佛馱、休屠、浮陀、浮屠、浮圖等等;意譯為覺者、知者,指徹底覺悟宇宙和生命真相的人。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原為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一位王子,名叫悉達多,后出家修道,成了無上智慧的徹悟者,也成了無量福德的圓滿者,更成了最高人格的究竟者,所以稱為“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但佛教不以佛陀是獨一無二的,佛教承認過去、現在、未來,有着無量無數的佛陀,乃至相信所有的人,所有的有情眾生不論信佛與否,將來都有悟道成佛的可能。佛教闡明:佛陀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尚未覺悟的佛陀。在境界上,凡聖雖有不同,但在本質上,佛性一律平等。佛教分大乘,小乘。小乘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了生死,達到出世之目的;大乘的主要哲學思想,則是修菩薩行,觀眾生苦,發菩提心,願成佛道,願度眾生,是積極的入世哲學。佛教認為,出世是獨善其身的自利行為,結果只能證得清凈無為的涅槃解脫。入世則兼善天下,自利兼他,結果福慧雙修,終成佛道。

  儒、釋、道三家。儒,是不出世而入世,是真入世。道,是入世而出世,入世是假,出世是真。佛,是出世而入世,出世是假,入世是真。

  習佛之人,若以出世為求佛之根本,則雖入小乘,終非大乘。入世之精神,為大乘佛法。大乘菩薩因觀眾生苦,發菩提心,願成佛道,願度眾生。佛道非但自利,還要利他,不僅修慧,還要修福;直至福慧圓滿,二利究竟,始可成佛。所以發菩薩心,既要上求佛道,增長智慧以自利;還要下化眾生,深入人間以利他。恆抱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一己求安樂的無畏精神,拯救世人的苦惱與不幸;本著無窮的弘願,不斷為度眾生、成佛道而犧牲自我,捨己為人。入世精神,是任重路遙的菩薩行,非發大心、立大願而又有大智慧、大慈悲的人,無法悟此善知識、擔此重任。

  我幼習儒學,一本《論語》伴我十年。大學時生活窘困,唯讀“四書五經”可以獲堅持之力量和勇氣。工作后努力打拚,亦是以儒家的要求來修鍊自己。但世事紛爭繁複,以年少之剛氣,奮孔聖之思想,非但自己涉世處事不夠圓通淡定,即於社會之中與人交際往來亦註定千挫百折。

  後來閑暇之餘讀《道德經》、《老子》和《莊子》,甚感其思想契合我心。相對儒家“建功名立事業”的思想哲學來說,道家強調得更多的是在社會中生存的智慧和道理。這種智慧是在任何歷史情境的社會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讀《道德經》后,我突然明白何以千百年來中國士大夫失意於儒家本位的官場文化之後,往往依託於道家的廣大心性世界以順遂人生。“天人合一”、“人天相應”、“齊物”、“逍遙”,是道家何其高遠深邃的思想。

  儒學教我在這個世界上安身立命。道學教我在社會中錘鍊打磨之餘休養生息。但是有時我仍然困惑於人生情感世界的遭遇和挫折,亦往往在漫漫的孤寂生命旅途中對思想、靈魂、生命等苦苦探索和思考之後迷失自己。此時佛教給我開闢了另一個廣闊的思路和想象空間。令我欣慰的是,佛教其實並不是如我之前想象的完全以消影遁世為宗旨。佛教宣揚的“眾生平等”、“修善懲惡”、“因果循環”等等思想,其實已是對人生積極的思考。“佛陀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尚未覺悟的佛陀”、“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等更是指明了其實佛學並不是虛無縹緲的迷幻學術,佛學只是修身探智,尋求人性、宇宙真諦的開悟之法。佛教的出世入世哲學,給予我對幸福、快樂、得失、功過、生命、生存、社會、宇宙等等萬事萬物、萬法萬相的思考裨益甚多。

  古學今漸。前人的智慧,其實往往替我們省卻諸多煩惱,破解諸多曲折的迷途。在這個繁華如許,物慾深重的社會,惟其心安,方可身定。聖人哲人,莫非一身;佛學道學,莫非一家;出世入世,莫非一心。悟者,圓滿圓覺;豈在乎出世、入世邪?

您正在瀏覽: 出世入世
網友評論
出世入世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