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喪鐘為誰而鳴讀後感

喪鐘為誰而鳴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喪鐘為誰而鳴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篇一:喪鐘為誰而鳴讀後感

  《 喪鐘為誰而鳴》這本書並不是很出名 , 也因此它可以說是 一部被引用最多,卻少有人讀過的經典名着。

  初次閱讀這本書我並不是十分喜歡,因為我覺得這本書枯燥乏味,實在不適合我們這些青少年閱讀,一想到這本書是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而淘來的卻一點都激發不起我的興趣我就十分氣惱。但是,再次拾起這本書細細品味時,卻發現其中趣味無窮 ……

  《喪鐘為誰而鳴》的作者海明威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查閱資料后我知道:海明威是 美國着名小說家,出生於一個醫生家庭。 他的作品具有獨特的風格,不僅文體簡潔,而且語言生動明快,對美國文學界產生了很大影響。1954 年海明威獲諾貝爾文學獎。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任紅十字會救護車司機,在意大利前線受傷。後作為《多倫多明星日報》駐外記者赴法國,開始在報刊上發表作品。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在我們的時代里》於 1925 年出版。 40 年代出版成名作《太陽照樣升起》,描寫戰後一批流落歐洲的青年的迷惘、彷徨和幻滅感,小說被稱為迷惘的一代代表作。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 1927 )和《勝者無所得》( 193 )塑造了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硬漢性格”,確立了他短篇小說大師的地位。長篇小說《永別了,武器》( 1929 ),以他在意大利戰場的經歷為背景,描寫一對戀人的幸福被戰爭摧毀的悲劇。中篇小說《老人與海》( 1952 )描寫一個古巴漁民面對失敗時的頑強拼搏精神,此書獲得普利策獎。《喪鐘為誰而嗚》( 1940 )以反法西斯主義為主題,描寫一名美國志願兵在西班牙內戰中的英勇犧牲精神。它以及《永別了,武器》這兩部反戰小說被譽為現代世界文學名着。 此書的特點無外乎有三點,第一點: 此書是偉大詩人和聖公會主教多恩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書中收錄的二十三篇緊急時刻的禱告,其中每一篇包括 “ 思考 ”“ 自我勉勵 ”“ 禱告 ” 三部分,此書在西方神學、心理學和詩歌着作中具有極高地位,思想深刻,影響深遠。第二點:此書具有極為重要的心理學價值,細緻入微地分析了病人的心理特徵。第三點:書中配有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 · 布萊克的經典插畫,實在令人賞心悅目啊!

  這部小說主要講述的故事是:美國青年羅伯特 · 喬丹在大學里教授西班牙語,對西班牙有深切的感情。他志願參加西班牙政府軍,在敵後搞爆破活動。為配合反攻,他奉命和地方游擊隊聯繫,完成炸橋任務。他爭取到游擊隊隊長巴勃羅的妻子比拉爾和其他隊員的擁護,孤立了已喪失鬥志的巴勃羅,並按部就班地布置好各人的具體任務。在紛飛的戰火中,他和比拉爾收留的被敵人糟蹋過的小姑娘瑪麗亞墜入愛河,藉此抹平了瑪麗亞心靈的創傷。在這三天中,羅伯特歷經愛情與職責的衝突和生與死的考驗,人性不斷升華。在炸橋的人,自己卻被炮彈炸斷了大腿,獨自留下阻擊敵人,最終為西班牙人民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羅伯特 · 喬丹的無私奉獻以及捨己為人的精神深深得震撼了我,一時之間我竟無法用言語表達出自己的那份感受 …… 其深沉的人道主義力量感動了我,讓我十分地佩服這位主人公,又不得不自我反思自己是否有如此的情操 ……

  讀完《喪鐘為誰而鳴》這本書,我確實思考了很多,此時我的心情百感交集,不知大家是否有這興趣去閱讀一番,同我一起細細品味呢?

  篇二:喪鐘為誰而鳴讀後感

  這本書的評論是不是很難寫?那麼多條評論里沒看到幾篇是跟內容有沾邊的。對西班牙內戰我了解並不多。短短三天里的故事,中譯本洋洋洒洒四十萬字。也可以說是主人公羅伯特?喬丹DD一個思想複雜的青年知識分子在三天里的心靈軌跡。生與死的問題,愛情與戰鬥職責的矛盾,道德倫理與嚴酷現實的矛盾交織在一起。

  你反對一切殺人的行為,可你既殺過人,而且還要繼續殺人。因為要打勝仗就必須多殺敵人。

  雙方都在屠殺,游擊隊員絞死長槍黨,法西斯分子血洗擁護社會黨的村莊。為了自由,尊嚴和所有人都有工作而不致挨餓的權利,我們對他們也干下了令人髮指的暴行,“但那是因為我們缺乏教養,不知道該怎麼辦,而他們是蓄意地、深思熟慮地乾著。”游擊隊員們射擊,投擲手榴彈,炸火車。可是殺掉的人有幾個是真正的法西斯分子?那些鐵杆兒長槍黨們都躲在後方屠殺平民。而在戰壕里向我們瞄準的是和我們一樣的窮人。聯合政府內部也是成分複雜,鬥爭重重,軍隊缺少武器裝備,指揮不暢。有着種種官僚主義,工作無能。黨內的清洗鬥爭連在國際縱隊里也難逃一劫。內部還有第五縱隊活動。奧威爾當年志願參加西班牙內戰,身負重傷后回國,還有他的同志因為政見不同要追殺他。

  儘管這樣,為了所擁護的一切,為了這種感情以及這種必要性*,你還是參加戰鬥,為你接受的教育中所提到的新世界而戰鬥。然而,有誰能像青年牧師和軍人始終保持着忠誠?是我們蛻變了,還是世界並不是我們原先想象的那樣?根本沒有完美的事業,以前沒有,今後也不會有。

  我們意識到這一點,但我們並不能心灰意冷,就此投降,還是要接着進攻,繼續殺人。因為不這樣干戰爭就要失敗。那些行不通的混蛋命令明明會奪去你的命,你也只能去豁出命來堅決執行。是啊,誰也沒權奪取別人的生命,可不這樣我們自己就要遭到更大的不幸。誰也不想和愛人分別,白白送死,可不這樣最終的危險就不會過去。這確實是陳詞濫調,但這也是真話。世界上還有什麼事情是比戰爭更壞的呢?

  篇三:喪鐘為誰而鳴讀後感

  從《喪鐘為誰而鳴》的書名開始,一直讀完最後一頁的那首詩。那首像是對所有的世界人民發出號召一般的詩,是我的心靈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始終都在被一種精神震撼着。

  三天在作家的筆下通常是短暫的,而海明威卻用大量筆墨將這區區三天時間刻畫的歷歷在目。當我的目光在白紙黑字間流淌時,我的心就已經跟着主人公羅伯特一起度過了那驚心動魄的三天。我為羅伯特得到了愛情而高興,為巴勃羅的畏縮不前而厭惡,為羅伯特失去戰友而難過,為羅伯特的英勇犧牲而惋惜。在整個過程中,我所有的感受都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而變化。

  直到讀到最後一頁,我才真切感受到作者所宣揚的精神是多麼博大,它所宣揚的人道主義精神不僅只存在於虛幻的小說之中,更溫暖充盈着整個世界。經過二戰的炮火洗禮,無數國家走到了一起;經過印度尼西亞的巨大地震,無數孤兒又重獲家庭;經過汶川8.0級大地震,從四面八方寄來的匯款和物品散發著人性的溫暖;經過08年的北京奧運會,在體育賽場上更加體現出世界人民的友誼與熱情……

  除此以外,還有很多很多的例子,它們充分地說明了這個世界被一種博愛的溫暖的人道主義精神所包圍着,呵護着,無時無刻不感受到愛的溫暖這個世界是我們共同的世界,每個人都是這個世界的一份子,每人都應該將自己心中最真摯的愛去溫暖每一個角落。讓周圍的人都感受到溫暖,將愛與溫暖永遠傳播下去。

  在二千年前的中國,偉大的孔子就已經對世界提出了設想,也就是所謂的“大同世界”。子曰:“力惡其不出於身 ,不必為己。”所指的正是人道主義思想的理念。人人都為公眾事業盡心儘力,面對戰爭,面對死亡的威脅,面對全人類共同的災難,同生死共進退,別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越是在危急存亡的緊要關頭,越能體現出這種精神和人性的偉大。

  沒有人是自我一體的孤島,人人都是世界本土的一份泥土。無論是誰被海浪給沖走,都使這個世界不再完整。當喪鐘再度響起時,它不再只為一個人而鳴,它是為全人類而鳴!

您正在瀏覽: 喪鐘為誰而鳴讀後感
網友評論
喪鐘為誰而鳴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