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大清相國讀後感

大清相國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大清相國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大清相國讀後感(一)

  看完了妻子給我借回來的王躍文先生寫於2007年的《大清相國》,因為書中的主人翁是山西300年前非常著名的入仕53年、歷任經筵講官(康熙帝的老師),《康熙字典》的總裁官,工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吏部尚書的陳廷敬,我又於2004年去參觀過他家的私宅皇城相府,所以看完一半時就迫不及待地寫了一篇《大清相國讀中感》,上周全部讀完后,頓時覺得醍醐灌頂,有一種酣暢淋漓的感覺,對人生也突然有了好多新的認知和看法。看看當今官場,一個個落馬的或大或小或高或低,或有德無才或有才無德者比比皆是,但能做到像陳廷敬那樣在人生的各個階段,很好地把握"等、忍、穩、狠、隱"的幾乎少之又少。全書的內容其實就是圍着"等、忍、穩、狠、隱"五個字展開的。

  " 等"——即厚積薄發,相機而動。陳廷敬的老師、山西老鄉衛向東大人告老還鄉之時送給陳廷敬的只有一個字,那就是"等".結合當時的形勢和陳廷敬所處的社會環境,其實我們不難理解。陳廷敬作為當時的青年才俊,可謂少年得志,在學業上一路高歌猛進,深受皇帝欣賞。但是,當時的制度環境下,就是中了進士,也得在翰林院繼續學習幾年。此時,如果陳廷敬守不住清貧、耐不住寂寞,過於急功近利的話,那估計也不會有後期的發展。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作為領導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在得意之時千萬不能忘形,在機會不好時也千萬不要強求,而要充分利用等待的這段時間,加強學習,從而做到厚積薄發、相機而動,等到機會到來的時候我們早已做好準備。

  " 忍"——即心胸豁達,顧全大局。正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陳廷敬的老丈人李祖望老先生送他一個"忍"字大概就是要告訴他這個道理。事實上,陳廷敬在日後的為人處事過程中也是這麼做的。官做得越大,他理解得越深。高士奇屢次拿假的古玩、字畫哄騙皇上,他雖心知肚明,但考慮到對國家、對君王不會有什麼大害,就一直沒有揭穿。像這樣的例子書中還有很多。"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身在官場,特別是身處陳廷敬這樣的高位,天天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活動,如果不能做到一個"忍"字,今天參這個,明天參那個,四面樹敵,那最終等待他的恐怕也只能是殺頭或流放。就算你再忠,皇上恐怕也愛莫能助。因為,"一把手"得顧全大局,很多時候他得綜合考慮、綜合權衡。泱泱大國,穩定與平衡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作為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在工作中,一定要做到以大局為重,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宰相肚裡能撐船"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 穩"——即遇事沉着,處事嚴謹。"穩"並不是說該說的話不說,該做的事不做,而是在說話與做事之前,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處事原則,不能毫無主見、人云亦云。山西鄉試,當學子們因考場腐敗而怒砸孔子像的時候,陳廷敬就感覺到了其中的不妥而未盲目參與;了解到老友張F想帶暗藏機關的硯台上考場,他極力勸阻,勸阻不成,就暗中拿走了機關中所藏之物,不但維護了張F的面子,也暗中救了老友一命;山東奏報全省糧食豐收,群眾為感激皇恩,自願捐建龍亭,正當康熙皇帝欲全國推廣的時候,陳廷敬卻提出了"大凡提群眾自願者未必真實"的觀點,后經查核果然發現問題,避免了一次全國性的決策失誤。像這樣的事還有很多,包括身在官場中的他從不輕易站隊等,無不體現了他的老成、智慧與穩重。當然,穩重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在豐富的實踐中加以歷練,經歷多了自然也就成熟了。我想這也是為什麼當前用幹部要注重幹部基層工作經歷、多崗位鍛煉的重要原因吧!

  "狠"——即意志堅定,行為果斷。一旦看準了,就得堅持不懈。遇山開路,遇河架橋。這才是英雄當有的氣魄與擔當。陳廷敬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後期康熙南巡期間,在幕後組織的那場連環參,皇上身邊的大臣彼此間幾乎被參了個遍,包括太子也未能倖免,但誰能想到幕後的指使者和組織者卻是這個老謀深算的陳相國。對於"狠",可能我們理解起來會有所偏差,總認為這樣做似乎不太地道,有點背後捅刀子的味道。但實際上,我理解這恰恰體現了一個官員的執行力,有了前期的"穩",必須要有後期的"狠",它體現的恰恰是一種敢於擔當、勇於碰硬的膽量和一往無前、一抓到底的氣魄。

  "隱"——即審時度勢,急流勇退。能夠在風華正茂的年齡不斷追求、積極向上,成就一番事業,固然令人欣喜;人到暮年,能夠審時度勢、急流勇退,愉快地將接力棒交給後人,又何嘗不是一種智慧呢?其實說實話,書中的明珠大人同樣是一個比較厲害的人物,他的智、他的謀絲毫不遜於陳廷敬,但他在"隱"字上的功力卻顯然比陳廷敬差了很多,位高權重卻不能正確定位,終於落得一個老來深陷圇圄的下場。反而,陳廷敬70高齡時的裝聾賣傻讓他得到了一個完美的收場。身在官場,善始者未必能善終,如何把握好一個度,掛好前進擋,踩好急剎車,確實是當前很多官員需要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

  大清相國讀後感(二)

  一個十一長假又拖上兩天,終於把《大清相國》看完了,看的很是過癮,不禁就想說點什麼。

  說起買《大清相國》這本書,還是有一段機緣。下午下班往家趕的漫長的一個多小時很是熬人,沒有早上的昏昏欲睡,就想找點樂子來打發時間。這還要感謝智能手機的多種功能,打開收音機漫無目的的搜索,無意中就發現了一個不錯的頻道,每天下午有一個小時的講書時間。斷斷續續的聽了《侯衛東官場筆記》、《大清相國》、《步步驚心之年羹堯》,每天只講兩集,有時候忘了聽,有時候別的事耽誤了,覺得《大清相國》的故事還算吸引人,於是就淘了一本。後來,一百度,知道這還是一本挺出名的書,是王岐山多次推薦的。作者王躍文也是個寫故事的高手,只是以前從來沒看過他的作品。

  最初看《大清相國》是帶着看故事的心態去看的,就跟看《隋唐英雄傳》、《七俠五義》、《神探狄仁傑》、《宰相劉羅鍋》沒什麼區別,看完之後還是有一些收穫的。

  首先,《大清相國》的故事能夠引人入勝。雖然一部書從頭至尾寫了陳廷敬的一生,卻沒有敘述生平事迹的感覺,故事環環相扣,跌宕起伏,同時把該介紹的人物和主要事件都交代的比較清楚,更深刻的刻畫了陳廷敬這個人物形象。整體感覺不是在寫歷史,而是在演繹故事。把陳廷敬寫成了一個完人,無論事業還是家庭雖然經過一些波折,卻是幸福美滿。出身富賈,連中三元,父慈子孝,妻賢妾美,位居相位,難怪連皇帝都要羨慕嫉妒恨。同時,他身邊的人物,大清皇帝順治、康熙,名臣明珠、索額圖、高士奇、徐乾學,個個特點鮮明、栩栩如生,險惡的官場爭鬥、權力與良心的較量、利益的取捨、情義的交織,讓人一讀起來就欲罷不能。只是這種人物只有小說中才能出現,陳廷敬作為歷史人物,他的整個官場生涯最終完美收場,只不過各種細節去靠各種猜測了。

  其次,很多人可能是衝著陳廷敬的為官之道去看的,那就來說說陳廷敬做人和做官的原則。陳廷敬之所以能夠屹立官場幾十年,雖然也有起起落落,但是結局是圓滿的。他的總結的那些圍觀之道也有一定的道理,不管為官還是為民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等、忍、穩、狠、隱",前三個字都比較讚賞。"等"就是要耐得住寂寞,堅持做好自己的事情,積少成多、積土成山,終究能夠發揮自己的最大能量。對我們這個快節奏的社會尤其適用,多少人思想踏上了快車道,抱着等不及的想法,什麼都求新求快,反而限制了長遠的發展。只有耐得住寂寞,撲下身子,專心做事。"忍"對任何人都適用,不是指一味退縮避讓,而是堅持低調做人,留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做該做的事。不說別的,就說我們所謂的"易怒"一族,開車的"路怒族",一旦有車超過自己,就要想方設法超回來,甚至還送對方几個白眼。更有甚者,車停在你的前面,人走到你的車窗前"哥們兒,想找事是吧,不行下來練練",這種意氣用事的"怒"只能害人害己。"穩"字自不必說,記得駕校考試前大家都很緊張,教練說了一句話"心慌者無知",通俗卻在理,雖然大家知道遇事越緊張越對處理事情無益,卻控制不了自己的心性,要練得"穩"很不容易。對於"狠",大概是官場一種自我保護或者是為了良心正義必須做出的選擇,卻不想提倡做人如此。"隱"已經談不上,到了年齡該退休退休,不用再把自己當回事。五個字看似簡單,卻包含了很多人生的道理,不是簡單看一部小說,談點體會就能懂得,需要的是在人生中細細體會,不斷實踐。

  再次,小說的語言也值得好好去欣賞。文筆帶着一種古樸的文風,讀小說彷彿人也跟着回到那個年代,讀快餐讀多了,猛然換回來有一種愉悅的感受。就像一個年少貪玩的孩子,喜歡纏着老人聽故事,除了故事,還有說故事人的那豐富多彩的語言、抑揚頓挫的聲調,每每讓人流連忘返。那些詩、那些句、那些詞,讀來朗朗上口,想來內蘊豐厚。另外,看書加上最近看《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突然覺得,自己有點像個半文盲,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有太多的東西需要去學習。作為一個學習者,有必要多讀多思。

  讀者筆拙,自以為洋洋洒洒幾千言要寫,落諸筆端,卻覺得詞窮,只有以此聊以自慰。但望勤學勤思,耐得住寂寞。

  大清相國讀後感(三)

  最近讀完了王躍文著的《大清相國》,按慣例這本書應歸入官場小說一類,而我平日極少讀此類的書。知道這本書還是因為去年曾經在新聞上看到,王岐山曾向下屬推薦過,加之小說的主人公陳廷敬曾經是《康熙字典》的總裁官,在《清史稿》中對他的為官、做人也有極高的評價,最近才抽空找來讀了讀。

  讀完這本書,整體感覺小說很好讀,語言明快、乾脆、利落,不拖泥帶水,也不故意裝成歷史腔,顯得自然和樸實。但是讀後的感受卻有些複雜,用兩句話來簡單概括,一句是:這是一本官場的教科書;另一句就是: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說這是一本官場的教科書其實很好理解。古往今來,其實官場的形態都差不多。作者所寫的清代的官場,其實細想想於當下偉大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官場多有相通之處。在書中,作者借主人公的口總結近50年的為官之道,說:"當年衛大人告訴他一個等字,岳父告訴他一個忍字,自己悟出一個穩字,最後又被逼出一個狠字,虧得月媛又點醒他一個隱字。若不是這一隱字,他哪能全身而退?"這"五字真言"其實就是為官的精髓,當然,對此我不了解,不過據多位讀過本書的,位居高位的領導讀後都很是認同。當然這樣的信息也是來源於媒體或網絡,真假無從考證。

  有人說,官場如戰場,其詭譎多變,瞬息之間決定一個人的沉浮和生死。當然,現今還好些,還有個叫"制度"的東西擺在那裡,至少面子上還是要執行的。而古時可真是伴君如伴虎,而官場上的那些同僚更像那些緊緊盯着你,隨時準備下口吃掉你的狼,主人公如履薄冰為官數十年,其實是很不容易的。主人公在為官數十年後,感慨到:為官"說到底實在無趣。"其實何止無趣,在官場上混得久了,人性很容易被扭曲,或者說,異化了。

  至於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更好理解。在書中,作者主要選取了幾個事件來刻畫主人公,一是科舉舞弊案;二是到山東、山西、雲南查驗;三是督理京省鑄錢;四是晚年陪伴康熙南巡。這裡別的不談,就拿科舉舞弊案和山東、山西、雲南查驗案來說,就很容易找到"現實版"的例子。

  作者的切入點是科舉舞弊案。通過科舉選仕,源自隋代。總體上說,科舉制度是利大於弊。而有考試就有作弊,越到後來,舞弊也就越來越嚴重。書中描寫的無論是山西的鄉試,還是北京的會試,都存在着比較嚴重的舞弊。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今日的高考和其他各種各樣考試中的作弊現象。封建社會對科舉舞弊的處罰是很嚴厲的,動輒就是殺頭。儘管如此,還是不斷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不惜以身家性命一搏。相比之下,我們對高考和其他各種各樣考試中的作弊的處理好像有些太輕鬆了。

  作者描寫的山東、山西和雲南所謂的"政績工程"、"民心工程",也很容易使人想到今日一些官員的胡作非為。山東本來連年災荒,山東的巡撫富倫卻不準往朝廷報災荒,反而說今年豐收,並說老百姓自願把收成的十分之一捐贈給朝廷,請求朝廷批准。而山西陽曲縣的官員向朝廷謊奏老百姓自願捐建為皇帝歌功頌德的龍亭,大臣明珠藉機建議皇上嘉許,並推廣全國。雲南省的巡撫王繼文好大喜功,沽名釣譽,一方面隱瞞吳三桂留下的庫銀,充作"小金庫",供己揮霍;另外一方面不惜挪用國庫抵財政上交,以搏取任務完成得很好的美名。這些人的動機一致,都是為了升官發財。這些人的手段一樣,都是借"政績工程"、"民心工程"盤剝老百姓,從中漁利。

  由此我也想到前幾年從媒體上讀到的,某年前國務院總理朱F基到某地視察的情況。為了"迎接"朱F基的到來,縣、鄉兩級政府臨時為農戶增添傢具,擺設一新。由縣婦聯主任扮作村婦,由鄉長扮作村民,合演一出"夫妻觀燈",接受朱F基考察時的詢問。以致朱F基認為,農民的覺悟就是高,生活水平就是好。至於雲南的王繼文為了企圖矇混過關,借商家的銀子充抵庫銀和私設"小金庫",現實中的例子就太多了,舉不勝舉。

  更有甚者,其實康熙時期的"反腐"與現在某些地方上的反腐,無論是方式還是結果,都有相似之處。十八大之後,中央的反腐力度加大了,才看到一些位高權重的領導幹活被查處,在之前,多數案件的處理以我這種外行人看來也不過就是拿職位低的人當替罪羊而已。真正位高權重的責任人往往逃避處罰,被罷免或者降職的都算處罰嚴重的。當然,這樣的結果古往今來都如此,這也算歷史傳承下來的"潛規則"吧!

  讀完這本書,還讓我遇到一個對主人公的道德評價問題。陳廷敬這個人,說他是個好官,我想多數人還是能夠認同的。書中有一段評價,說:"清官多酷,陳廷敬是清官,卻宅心仁厚;好官多庸,陳廷敬是好官,卻精明強幹;能官多專,陳廷敬是能官,卻從善如流;德官多懦,陳廷敬是德官,卻不乏鐵腕。"這其實是為康熙皇帝所說"幾近完人"做的一個註腳,算是溢美之詞吧。但你說他真是好官嗎?其實也難講,舉個例子,主人公為什麼明明知道山東巡撫枉法徇私,但仍然不去參他,反而保他。當然,這裡有利弊的權衡,參,不但是不能救濟山東災荒,反而會把自己賠進去;保,雖然不能逞快於一時,卻可以達到自己想要救民水火的目的。但這也是拿原則來做交易,就像十八大以後正在深入開展的反腐敗工作,如果我們在查處某位領導幹部時,也考慮到他曾經為黨和國家做過貢獻,考慮到他能力強水平高,正在為全人類的解放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可以不予追究他的法律責任,這樣可以嗎?生活是複雜的,書中的人物也是複雜的,歷史人物如此,現實中的人物又何嘗不是呢!

  僅記於2014年05月19日22時45分。

您正在瀏覽: 大清相國讀後感
網友評論
大清相國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