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櫃員讀《不抱怨的世界》有感

櫃員讀《不抱怨的世界》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櫃員讀《不抱怨的世界》有感 標籤:平凡的世界 世界是平的 悲慘世界

  櫃員讀《不抱怨的世界》有感

  供稿:兗州聯社新驛信用社 邢麗麗

  最近讀了一本好書,名為《不抱怨的世界》。是美國的一名牧師威爾。鮑溫寫的,此書在書中陳述了抱怨的各種負面影響,而且倡導人們要學會轉化意識,常懷一顆感恩之心,逐漸培養自己將負面情緒轉化為積極向上的自我激勵的健康心態。此書在全球颳起了一場不抱怨運動,讀過此書,自己也有一種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的感覺。它好似一陣和煦的春風吹走了我內心本來想抱怨的陰霾。這本書像是一個知心舊友,在和顏悅色但又擲地有聲的文字里,溫柔的牽起你的手,引領你遠離抱怨,走向溫暖的陽光世界。它讓你真切感受到,在生活中,不抱怨,真的會過的更加開心和充實。

  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苦惱,有的人不滿足於現實,注目苦境;有的人容易被別人的思想所左右,處於一種自我矛盾狀態,苦於無從發泄,只好選擇身邊親近的人抱怨,發脾氣等等,而這樣的人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而是將自己交付給了外界和別人,抱怨過後,自己的現狀不但不會改善,還往往傷害了身邊的人。這樣的做法往往百害而無一利。就像書中所寫的那樣;當面對不如意的人生時,抱怨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困境也不會因為抱怨而緩解,反而促使事情像更糟的方向發展,進而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在生活中,我們習慣了抱怨我們所不得的,結果往往都是這樣:不得的還是不得,已得的也會漸漸失去。心理學家研究發現人的主觀意念能夠影響着事物的發展變化,抱怨只會讓本來美好、正常的事物發霉變質,就像我國古代思想家老子說的那樣: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與褔互相依存,可以相互轉化。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能引出壞的結果。關鍵是我們以何種心態去看待禍與褔。只是一味的抱怨肯定不能促使禍像褔的轉化,只有給自己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並為之付出努力,事情才會慢慢向著期待的方向發展,狀況也會一點一點的好起來。

  《不抱怨的世界》令自己獲益匪淺,它對自己的工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作為一名銀行櫃員,每天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時也有一些客戶帶着情緒來辦業務,面對客戶的無理取鬧,或是想插隊的情況,我開始慢慢學着不再去抱怨,因為我明白了,如果和客戶發生衝突,除了會多一個人煩惱外,沒有任何好的事情發生。既然是這樣,為什麼我要受客戶思想的影響呢?做好自己的工作,寵辱不驚,相信也會收穫客戶的理解,就像書中所說,"傷害者自己也是受傷的人",如果能換位思考一下,也許就不會產生逆反和抱怨心理。在生活中,我們本來想抱怨的許多事情也許根本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嚴重。"諸法皆以心前導,心是主宰,諸法唯心造。"佛陀如是說。學會轉化自己的意識,將抱怨化為努力的動力,我們將收穫更多的美好與開心。

  攔截抱怨,傳播正能量

  ——讀《不抱怨的世界》有感

  近段時間看了美國著名的心靈師威爾·鮑溫寫的一本《不抱怨的世界》,裡面沒有高談大論,裡面沒有靚詞美語,有的只是一個個平凡的小故事。恰恰就是這些小故事,讓我從中感受頗深,偶爾忙中偷閑,就不禁就會去想一想:抱怨是什麼,又有什麼影響?人為什麼要抱怨?怎樣才能消除抱怨?

  首先,抱怨是一種病,一種否定他人、同時也在否定自我的心理疾病,這種病具有流行性與傳染性。疾病是將人的身體機能搞垮,而抱怨確是將人的意志信念搞垮。抱怨是一個人對自己工作,生活,學習,周圍環境不滿意時,不自覺或無意識地向周圍同類遭遇、相同處境人"真情的吐露",這種"真情吐露"往往會引起周圍"同類人"的共鳴,於是抱怨人群變得越來越大,抱怨的範圍變得越來越廣。

  俗話說:"說著無心聽者有意".抱怨若流露於他人,常常會損壞人際關係,讓別人對你產生不信任感,讓別人認為你是一個不靠譜的人,一個不敢擔當的人,一個沒有秘密可言的人。抱怨若對着自己,將會使自己的情緒消沉,長此以往,可能成為罹患抑鬱症的導火線。

  抱怨的人往往是弱者,通過向他人訴苦、抱怨來減輕或消除自己的壓力,或者是博得周圍人的同情與憐憫。但是,抱怨多了,抱怨久了,就成了祥林嫂了,不但得不到別人的同情,反而招來別人的嘲笑與奚落。

  有位哲人曾說過:抱怨過去的困苦,將導致未來的困苦。所以,抱怨是一種病態的情緒表現,是一種心理上的疾病。

  抱怨是一個人惰性的反映。當一個人抱怨時也就代表着這個人放棄了主動改變自己周圍不平等現狀的觀念,放棄了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去拼搏的勇氣,放棄了初入職場時豪言壯語的信念,放棄了曾經也會面對困難時的堅持。因為他沒有理解到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沒有理解到不去拼搏就不會成功的道理,沒有理解到不堅持到底就不會取得最後勝利。

  抱怨是負能量。抱怨,不僅在於是對他人、對社會的否定,更是一種負性情緒的表達與傳播,更折射出抱怨者心胸的狹隘與認知的偏激。其認知不僅是單向度的,更是受着一種極端民粹心理支配:他們內心裡就把自己歸於弱者之列,然而從來就不願公開承認自己是弱者,是一個不思進取、不願主動順應外在條件變化而主動改變自我的懦弱之輩。他們看什麼都不順眼,什麼事也不能讓他們順心。他們不敢、不願正視現實,也不敢、不願正視自我。這便實是懦弱者的典型表徵。抱怨者從來就沒有察覺到自己真正的存在感、價值感、意義感,只能以抱怨來"確立"自身的存在、自身的價值與自身的意義。抱怨者也沒有擔當感和責任感,不想付出,卻想回報,超常的回報。對一個集體而言,抱怨是集體的耗散力,是集體的退堂鼓,是集體的絆腳石。衡量一個集體凝聚力、執行力、創新力的大小,只要看集體中抱怨者的多與少足矣。

  其次,人為什麼要抱怨。抱怨是人們的一種情緒表現或發泄渠道,其產生有深刻的心理因素:一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面臨困難或挫折,而產生的情緒不良反應;二是當某種需求和願望被壓抑,得不到滿足,因而以抱怨作為宣洩的渠道;三是遭受某種人際關係或職場工作上的沉重壓力,抱怨就成為一種減壓的方式;四是由個人不良情緒或病態人格造成的。

  再次,怎樣消除抱怨。要消除抱怨的情緒,一個好心情是不可缺少的,學會處理問題的態度和技巧也是很重要的。抱怨就是一種心理疾病,俗話說"心病終須心藥醫"一個好的心情,一個積極向上的態度是治療抱怨情緒的最好心藥。

  要消除抱怨,可以採用以下的心理策略應對:一、暫時把問題放下或休息一下,不要立即"開戰",使自己面臨很大的壓力。重新獲得能量后再去面對它。二、承認和接受問題,讓自己鎮定和安靜下來,如果對問題過於敏感和情緒化,只會使不滿或痛苦之輪轉得更快。三、正面地看待問題,學會與問題交朋友。即使有的問題表面上是負面的,也必須嘗試着看它正面的部分。挫折常常是下一個成功的基石。四、處理恐懼心理和焦慮。它們都是由我們自身產生出來的,應學會盡量放鬆。如果不對焦慮感到焦慮,焦慮本身將失去它的刺激性,不會形成傷害性力量。五、嘗試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否認。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本身就是一種智力遊戲和精神樂趣。

  然而,當一個人"病入膏肓"、心理策略無用時,不妨學學心靈大師威爾·鮑溫的"紫手環法"用一種代替、轉移、強迫的方法讓自己看得見自己的抱怨,讓自己明白自己是在抱怨。

  "生活是一根線,也有那解不開的小疙瘩;生活是一條路,怎能沒有坑坑窪窪。"任何人在生活,事業,工作上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越是成功的人,經受的苦難,挫折越多。一個人就像一塊鐵,生活中的苦難就是錘,沒有艱難困苦的千錘百鍊,一塊銹鐵如何能變成精鋼。

  最後用一首詩作為我的感想結尾: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不要悲傷,不要心急!

  憂鬱的日子裡須要鎮靜:

  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心兒永遠嚮往着未來;

  現在卻常是憂鬱。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

  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您正在瀏覽: 櫃員讀《不抱怨的世界》有感
網友評論
櫃員讀《不抱怨的世界》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