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罪與罰讀後感

罪與罰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罪與罰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罪與罰讀後感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國着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罪與罰》是他的一部最深刻最富於現實意義的作品,是一部催人淚下的社會悲劇,是一部發人深省的哲理小說。他以犀利的筆觸無情的剖析那個時代俄國的社會現實,深入地觸及社會底層的各個角落,令人窒息的感到,走投無路就是小說的主旋律。種種社會的原因把窮苦無告的人們逼到左右為難、進退兩難的困境。

  故事發生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彼得堡的貧民區,在一座公寓的斗室中住着一個窮困的大學生拉斯科爾尼科夫。他原本在法律系就學,但因困輟學,靠着母親和妹妹從拮据的生活費中節省下來的錢維持生活,已經很久沒有交房租了。房東停止供食,催租甚緊。這個時候他遇到了馬爾美拉陀夫,他是個因失業而陷入絕境的人,他的長女索尼婭被迫當了街頭妓女。尼科夫聽了,他不想像這樣任人宰割,他想要“證明”自己是一個“不平凡的人”。有一個心狠手辣放高利貸的老太婆,尼科夫計劃着要殺了她。一晚,他趁他一個人在家的時候,闖進老太婆的房間,將其殺死。但是這時她的妹妹正好從外面趕來,尼科夫在慌亂之中也將其殺死。第二天清晨,他收到傳票十分恐懼,當知道是追繳欠款才鬆了一口氣。事發后,他病倒了,幾天不省人事,後來並有所好轉,但是內心卻一直處於更痛苦的矛盾衝突中。馬爾梅拉多夫因車禍身亡,尼科夫將身邊僅有的錢接濟孤兒寡母。律師盧仁因為沒有成功娶到尼科夫的妹妹而懷恨在心,想要誣陷索尼婭偷錢,但是尼科夫揭穿了他的無恥行為,因此索尼婭十分感激他。殺人事件之後,雖然他沒有露出痕迹,他無法擺脫內心的恐懼,感到美好的感情泯滅,是比法律懲罰更嚴厲的良心懲罰,他意識到他自己的“實驗”失敗了。他懷揣着痛苦的心情來找索尼婭,受到其宗教思想的感召,並且在索尼婭的勸說下,說出了犯罪真相和動機。在索尼婭的勸說下,向警方自首。他被判八年的苦役,來到了西伯利亞。不久之後,索尼婭也來到這裡和他相聚。他們決心以懺悔的心情承受一切苦難,然後獲得精神上的新生。

  書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尼科夫犯罪前後的心裡描寫。他具有典型的雙重人格,他心地善良、樂於助人、有天賦、正義感,但是同時擁有陰鬱、孤僻的性格。他在馬爾美拉陀夫被撞后,看見他們連葬禮的錢也拿不出來,又拿出母親今天剛寄來的錢送給他們一家孤兒寡母。可是這些錢是他的母親以養老金作抵押向別人借的,是他所有的錢了。但他又讓人捉摸不透,他蔑視一切,有時候卻非常注意細節。正是這種雙重人格之間的激烈衝突,使得他不斷動搖在對自己的“理論”:做“平凡的人”還是“不平凡的人”的肯定和否定之間。

  “罪”是開頭,只佔了一章,後面寫的全是“罰”。“罪”是貧困生活和觸目皆是的社會不公。“罰”,他現實逃避懲罰,再來接受精神上的懲罰和折磨,也是指自首后的服刑。最後把“罰”導向救贖,從索尼婭一人認罪,到向廣場上的人認罪,尼科夫靈魂擺脫煎熬,走向解脫和救贖。

  通過尼克爾,作者揭露了資產階級的“弱肉強食”原則對小資產接濟知識份子的毒害,批判了這一原則的反人道主義的實質。

  小說場面轉換很快,場景的推移很迅速,主要情節過程只用了幾天的時間,在濃縮的時空中容納了豐富的思想內容,小說的時代色彩和政論色彩十分的鮮明。小說的結構方面,因果到歷史敘述模式的退場和以對話和獨白為中心的新的結構的建立。在對心理現實主義的推進,盡量不脫離人物自我意識以及最大限度挖掘人物潛意識的心理描寫,以“復調”對“獨白”的超越。

您正在瀏覽: 罪與罰讀後感
網友評論
罪與罰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