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守望者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麥田守望者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篇一:麥田守望者讀後感
霍爾頓如果不是個少年,而是個中老年人,那他可真煩人。《麥田守望者》里的這位主人公,看什麼都不順眼。他討厭學校,討厭同學,討厭父母。他甚至討厭那些喜歡說“祝你好運”的人,以及那些說“很高興認識你”的人,以及在鋼琴演奏中瞎鼓掌的人。他當然還討厭數學物理地理歷史以及除了寫作之外的一切學科。一個甚至無法從學習中得到樂趣的人,可真煩人。
關鍵是他的痛苦也沒有什麼“社會根源”。生活在他的時代和國家,他既不能抱怨“扭曲人性*的專制社會”,也不能抱怨“愚蠢的應試教育”,他只是用雞毛蒜皮的方式討厭着那些雞毛蒜皮的事情而已。
但這一切唧唧歪歪,都可以以“無辜少年反抗壓抑的社會秩序”的名義而被寬容,甚至被喝彩——據說後來美國有很多青少年刻意模仿霍爾頓——因為他是個少年。在青春的掩護下,頹廢是勇氣,懶惰是反抗,空虛是性*感。有一段時間甚至有人為此類文藝作品起了個類型名稱,叫做“殘酷青春”。簡直沒有比這更無賴的詞了:什麼叫殘酷青春?老年殘不殘酷?殘酷到人們都懶得理會它的殘酷。童年殘不殘酷?殘酷到都孩子們都無力表達它的殘酷。更不要說倒霉的中年,殘酷到所有人的殘酷都歸咎於它的殘酷。所以說到殘酷,青春哪有那麼悲壯,簡直可以墊底。
但也許《麥田守望者》並不僅僅是一部青春小說。它是關於一個人在看透人生之註定失敗后如何說服自己去耐心地完成這個失敗的小說。小說里,中學生霍爾頓想:好好學習是為什麼呢?為了變得聰明。變得聰明是為什麼呢?為了找到好工作。工作又是為什麼呢?為了買卡迪拉克。買卡迪拉克又是為什麼呢?天知道。
當然他可以追求別的:知識、文學、音樂、和心愛的人坐在床邊說話,以及思考“中央公園的鴨子冬天上哪兒去了”。但是,追求這些,他就遠離了憤怒,而憤怒——只有憤怒——是感知自我最快捷的方式。
其實仔細想想,霍爾頓面對的“社會”並沒有那麼可惡。無論是室友、女友或老師,似乎都不是什麼黑暗勢力, 只是一群“不好不壞”的人而已。如果作者以第一人稱寫他們,也許會是一個一模一樣的故事。但這個社會最糟糕的地方,也許恰恰是它甚至不那麼糟糕——這些不好不壞的人,以他們的不好不壞,無情剝奪了霍爾頓憤怒的資格,而憤怒——至少憤怒——是一個人感知自我最快捷的方式。
其實滿世界都是霍爾頓。16歲的霍爾頓,30歲的霍爾頓,60歲的霍爾頓。他們看透了世界之平庸,但無力超越這平庸。他們無力成為“我”,但又不屑於成為 “他”。他們感到痛苦,但是真的,連這痛苦都很平庸——這世上有多少人看透人生之虛無並感到憤怒,而這憤怒早就不足以成為個性*、不足以安慰人心。事實上自從憤怒成為時尚,它簡直有些可鄙。
所以《麥田守望者》最大的悖論就是逃跑。一方面,霍爾頓渴望逃到西部,裝個聾啞人,了此一生;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想做個“麥田守望者”,將那些隨時可能墜入虛無的孩子們攔住。整個小說里,最打動我的不是關於“麥田”的那段經典談話,而是另一幕:霍爾頓經過兩天的遊盪已經筋疲力竭,過馬路的時候,每走一步,都似乎在無限下沉,然後他想到了他死去的弟弟艾里。他在心裡對艾里說:親愛的艾里,別讓我消失,別讓我消失,請別讓我消失。
《從頭再來》里,崔健唱道:我想要離開,我想要存在。在同一首歌里,他又唱到:我不願離開,我不願存在。
我想霍爾頓也許不是真的憤怒,他只是恐懼。他只是對自己的虛空人生感到恐懼,而出於自尊心,我們總是把恐懼表達成傲慢。他還熱愛小說呢,他還熱愛音樂呢,他還熱愛小妹妹菲比臉上的笑容呢。最後霍爾頓之所以沒有去西部,也許並不是因為軟弱,因為就算到了西部,也得找工作,也得去超市買1塊錢3斤的土豆,身邊還是會有無數喜歡說“很高興認識你”和“祝你好運”的人。與其到遠方去投靠並不存在的自由,不如就地發掘生活中那尚可期待的部分——小說音樂和小妹妹的笑容,善待因為迷路而停落到自己手心的那一寸時光,等那個註定的失敗從鐵軌那頭駛來時,閉上眼睛,呼拉,乾淨利落地消失。
篇二:麥田守望者讀後感
翻開J·D·賽格林的《麥田守望者》,封面的天空 是純凈的湛藍色,一片金黃的麥田一直延伸到地平線的盡頭。遠方,一個孤獨少年的守望身影在灼眼的陽光下傾斜着投在那大片的金黃上。
賽格林的書在他人看來活是一本“教育小說”。的確,主人公是一個大家眼裡的“問題學生”,再被學校 開除后遊盪於紐約街頭。在這幾天中,他看到並且看透了成人世界的種種醜惡,與他童年中那個理想的世界相去甚遠。於是,他便幻想守望自己的最後一片麥田,做“純真”的守護神。但現實的殘酷最終逼得他精神崩潰,最後只得在療養院度過餘生。
不知道為什麼,面對這本令教育家們爭執已久的書,我卻有一種想流淚的感覺。
合上書,封面上少年的背影又一次讓我有些莫名的感動,眼角濕濕的。想起以前曾在哪本雜誌中看到過一個名為“麥田守望者“的樂隊,那群年輕人是因為共同的愛好——喜歡《麥田守望者》這本書才這樣走到了一起。打開MP4,聽着《在路上》,吉他樸質自然地音色頓時流淌出來,是那種令人懷念的調子。“我們沒有理想/流浪沒有方向/總是夢中麥田/守着一片金黃”主唱有些沙啞似經風霜的聲音陡然使我聯繫到了那位的少年,在紛亂的鬧市中堅毅地守望着心靈的最後一片麥田。
抬頭,窗外的天空已不再湛藍。靜靜遠眺,我多想就在眼前尋找到自己的麥田。但滿街汽車的轟鳴聲與遮擋住視線的高樓大廈,嘲笑般地打破了我的幻想。許多黑暗將心中的麥田包圍,什麼也看不見。心也會漸漸變得麻木吧,在虛偽的世界中仿?着,有誰還在守望自己的麥田?
也許,他們不是這樣……我的思考又漸漸退回遙遠的歷史長河中,我驚喜 地發現了許多“麥田守望者”們的身影在浪花中閃爍。莊子與濮水之畔守望,心如澄澈秋水,心如不系之舟。面對官場功名,他持桿不顧,保留了心中金黃的麥田;於是歷史記錄了他那至今還在茫茫天域回蕩的聲音:“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與之相隔百年後,凡·高在世界的另一端守望,他深愛着歐維爾那片燦爛的麥田。他的作品中便充斥着與這個世界不和諧的熱烈,難以為世人所接受。他是在歐維爾的麥田中選擇離去的。當夕陽欲頹,金黃熱烈的麥田中一個最後的守望者綻放出自己最後的美麗,那片燦爛的麥田會陪伴他走向天堂。
他們是麥田守望者,在紅塵滾滾、物慾橫流的世界中堅守着心中的最後一塊聖地。回望從前,許多“守望者”們站在風揚起的麥田邊,目光堅定淡然,望向遠方。尼采,北島,海明威……大片大片的金色麥浪在我的記憶中搖曳。
我想,我也要做個麥田守望者。縱然會孤獨,會寂寞,但我也想像賽格林筆下的少年一樣,守望自己最後的麥田。
讓我們成為麥田守望者吧。守望最初的純真、善良,守望一片金黃。
篇三:麥田守望者讀後感
《麥田裡的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塞林格帶有自傳性質的一部小說。小說主人公霍爾頓因5門功課中的4門不及格而被學校開除,但他又因種種因素而無法回家,於是在外漂泊流浪了兩個多星期,他原本打算到西部去,但因妹妹菲芘的跟隨而打消了這個念頭。他最大的願望是做一名麥田裡的守望者,保護在麥田裡玩耍的孩子不掉下懸崖去,但最終,他在大病了一場之後不得不再回到學校繼續上課。大病也就意味着霍爾頓的大徹大悟,意味着一個人的生活最終要與現實接軌,意味着我們的叛逆是錯誤的。
主人公身上充滿了叛逆色彩,他打架、逃課、吸煙、酗酒、等等,都是青春期孩子身上典型的叛逆特徵,他厭惡學校,以及學校里的老師、同學等一切的人和事,他總是希望逃離現實生活而到自己理想的世界中去,卻又一次一次被現實打擊的失望彷徨,一次次的提醒着他,理想與現實之間是具有差距的。
的確是這樣,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着反差,你的理想,往往就是你在現實中無法得到卻又渴望得到的東西,現實越糟糕,理想就更美好。而理想只有通過我們的努力才能夠得到實現。小說中主人公的理想很美好也很樸素,但對於他來說,依然是很難實現的。他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還沒有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因此他不能也不可能離開家離開父母獨自一人到西部去生活。小說的最後,也許正因為作者認識到理想的不切實際,才乖乖的回到了家,回到了學校。
現實中的我們也是如此,和主人公霍爾頓有着一樣的叛逆,總想着脫離社會規則而按照自己一個人的意願去生活,然而理想和現實之間存有差距,人本來就是群體動物,成年人也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完全獨立的一個人存在,更何況是還沒有自立能力的我們呢?但也不要否認理想的存在,正因為有正確的理想鼓勵我們,引導我們,我們才能夠不斷發展、不斷進步。
理想和現實之間是有距離的,承認現實是我們實現理想的基礎,而美好的理想又是鞭策我們不斷進步的動力,只有正確的把握好理想與現實的關係,以現實為基礎,以理想為目標,腳踏實地,我們才能不斷前進,實現自己遠大的理想。
相關範文
- ·麥田守望者讀後感
- ·風中居住的街道里的麥田守望者
- ·麥田守望者
-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1500字
-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
-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1000字
-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800字
-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3篇
- ·麥田的守望者讀後感
-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1200字
-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850字
-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600字
-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書筆記500字
-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書筆記1000字
-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書筆記
- ·麥田守望你/1
- ·麥田裡的守望者英文讀後感
-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
-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後感——親情的滋
- ·讀《麥田裡的守望者》有感1000字
- ·讀《麥田裡的守望者》有感1500字
- ·讀《麥田裡的守望者》有感
- ·《麥田裡的守望者》讀書筆記
- ·讀麥田裡的守望者有感
- ·麥田裡的守望者
- ·麥田裡的守望者
- ·我們,是麥田的守望者
- ·麥田裡的守望者
- ·在路上麥田上最美的守望者
- ·麥田的守望者
- ·守望者罪惡迷途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