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達摩百相》有感

讀《達摩百相》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小景

  讀《達摩百相》有感

  王國文

  楊慶聰、李幼琴伉儷共同創作的《達摩百相》一書即將出版,書的清樣我反覆看了幾遍,感覺很美。書中詩文配圖、裝幀排版,如同一陣陣清風吹來,清爽醇香,禪味撲鼻,賞心悅目,美不勝收。

  多年前,我曾鼓勵慶聰、幼琴多看書、多學習,在藝術創作上厚積薄發。不曾想,他們真的沉靜下來,用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潛心研究達摩文化和雕刻藝術。這次他們用四年多時間,一千多個日夜,創作達摩130尊,入書100尊,定名"達摩百相",其工程龐大,耗費時間精力難於想象,沒有堅強的毅力是做不到的,這讓我感到讚歎與驚喜。

  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慶聰家裡的展廳里排滿了一尊尊達摩雕塑,高低不一,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神韻有別,好一派禪韻境界。作者深諳根雕創作"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藝理,巧妙運用於達摩百相的創作中,着力尋找選擇天然石材,包括九龍壁、黃河石、木化石等,保持石材的自然造型、奇異怪狀,但又符合達摩入相,再配上不同形態、不同材質、不同顏色的底座,更顯奇秀,兩者看似矛盾有很統一,驚險中有雄奇,跌宕中有平穩,線條流暢,旋律節奏感很強。作者可謂匠心獨運巧安排,達摩百相展宏圖。美矣!妙哉!在《達摩百相》一書即將出版之際,我衷心祝賀,真誠點贊!

  綜觀《達摩百相》一書,也是哲學和科學結合的書。它有着極強的思想性,周易寫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哲學的範疇,講思維、思想,是為抽象;而器是科學的範疇,講具體,是為具象。具象和抽象有機結合是藝術創作中很高的境界,也正如慶聰所強調的"造型大寫意,細部小寫實",這種悟道難能可貴!

  作者在創作中,根據石形確定達摩相的位置,勾畫達摩的外形。"鼻挺顱高顴骨顛, 眉發須髯呈漩渦。骨骼神奇胡國僧, 長袍翕袖佛中仙。"猛一看似有雷同,但經過作者苦思冥想,別出心載,匠心獨運,又讓人覺得都不一樣,唯此才是作者成功的創作。比如,同為達摩,有的站立行走,有的仰天長嘆,有的低頭沉思,有的靜躺安詳。有時雙手合十誠心向佛,有時專心與弟子對話論道,有時在石洞面壁靜思。就是同一串佛珠,有時掛在頸上,有時拽在手裡,有時放置胸前,那個香爐也是放在不同位置,那濃密雪白可愛的鬍鬚也各有差別,疏密粗細多少不一,表現出形態的"百相".

  更讓人拍手叫絕的是,作者對達摩不同心理狀態的細緻刻畫,刀法深刻有力又輕鬆平穩 細膩,刀鋒使轉,走向、粗細、深淺各有不同,都讓達摩內心世界起變化,表現出不同的情懷,將達摩祖師"直指人心,明心見性"的禪意表現得淋漓盡致,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達摩形象躍然而動,藝術再現一葦渡江、面壁九年、斷臂立雪、只履西歸等動人故事,更是令人追思懷古。時光流轉,達摩雖然已去,而又彷彿還活在世人面前。達摩與梁武帝不歡而別,憤然一葦渡江,北上少林面壁九載,殫精竭慮,食草飲泉,禮佛忘軀,自然體型消瘦,但因作者的用心塑造,卻使達摩尊尊有相有神,其深邃睿智的氣度長存天地。

  達摩百相,形態百種,但究竟殊途同歸,重點刻劃達摩祖師對大乘佛教傳播發揚的專註。憂愁眾生的疾苦,又要有普渡眾生的擔當。淡定從容,剛毅不屈,禪定靜慮,正信正行,這些都是我們要認真吸取的達摩精神。

  幼琴說,她是看到一本書,受到達摩故事的啟發,從而喚起了創作達摩百相的靈感和熱情,支撐了四年的努力,走了一次藝術創作的長征之路。達摩提倡"二入四行"之禪法,所謂二入是"理入"和"行入",即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有想法就去勇於實踐,慶聰、幼琴用達摩精神創作達摩百相,也是體會,也是經驗。值得肯定,值得提倡。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慶聰、幼琴才四十多歲,正值盛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希望他們繼續前行,以這次達摩百相創作為動力為起點,堅持不懈,更上一層樓,讓藝術之花盛開得更加絢麗多彩!

  以上是為勉勵!

  王國文

  2016年3月15日

  (作者系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原甘肅武威地委書記、現任甘肅龍文化研究院院長、龍源書法院院長)

您正在瀏覽: 讀《達摩百相》有感
網友評論
讀《達摩百相》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