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擺脫貧困讀後感

擺脫貧困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擺脫貧困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擺脫貧困讀後感(一)

  《擺脫貧困》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從1988年至1990年在寧德工作期間的29篇講話和文章,11萬字,全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圍繞閩東地區如何早日脫貧致富這一主題,將一系列極富創造性的戰略思想、極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論和極富針對性的實踐觀點娓娓道來,思想深刻、篇章雋永,真知灼見、擲地有聲,發人深省、催人奮進。

  原福建省委書記項南為此書作序,他說道:"雖然近平同志已調離寧德,但今天是從昨天走過來的,他留下的這份精神財富,肯定會對繼任者起承前啟後的作用".

  我讀完這本書後第一感覺就是:真是值得一讀的好書!官樣文章的彙編讀得多了,有的是讀一半讀不下去扔了,有的即使看完了也沒多少印象,最多了解一下都有那些新鮮的說法、做法、經驗就好了。這本書確實讓我觸動頗深。雖然時過境遷,時代不同,書中一些具體的提法對當前經濟建設不一定有實際的指導意義,但書中透出的那種理想信念、思想精髓、積極精神、辯證思維、務實的態度、精彩的語言風格等等確實給我留下了深深印象。正如項南同志說的:"一個擔任重要職務的年輕幹部,對改變本地區的落後面貌有什麼抱負、有什麼想法、有什麼作風,關係著這個地區整個工作的成敗。因此必須開動腦筋,大膽地去想,勇敢地去闖。即使有些想法不一定完全切合實際,有些做法一時看不出效果也不要緊。要求每個人做到每句話、每件事都完美無缺,是不可能的。從這個意義上說,近平同志也不例外。我們地市縣鄉的幹部,如果看一看這本小冊子,是會獲得許多啟發的。"

  習總書記自己的評價是:" 我也明知白駒過隙,逝者如斯,又值改革開放的大潮洶湧,我們必須以審視的眼光看待不適應我們獲得更快發展的一切並對其進行改革。未來可能講更有意思的話,著更其完美的文,做其壯麗的事業,但今天只是今天,我只提供一份我閩東實踐、思考的記錄,這對於閩東脫貧事業和其它事業之宏偉大廈或可成為一石一本,對於後來者或許也有些微意義——若留下探索,後人總結;若留下經驗,後人咀嚼;若留下教訓,後人借鑒;若留下失誤,後人避免。我亦斷定此書會被人遺忘。遺忘乃是大好事,足以證明我們前進得很快。"

  下面結合自己的學習和體會,談幾點感想。

  1.堅定的信念。讀完這本書後就有一種感覺:習總書記是一個具有非常堅定的理想信念的共產主義者。書中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他那種對理想信念毫不動搖的堅持,那種面對工作、面對困難必勝的信心。如《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之光》、《困境的突破》、《我們怎樣辦好教育》等篇目明顯感受到他不懼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如在《弱鳥如何先飛》中習總書記講到,"地方貧困,觀念不能‘貧困’。‘安貧樂道’,‘窮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等,這些觀念全應在掃蕩之列。""對閩東,我是充滿信心的,經過我們的不懈努力,我們一定可以創造‘弱鳥’在許多領域先飛的奇迹。""在講‘貧窮’的同時,不要忘記講閩東的光彩;在講壓力的同時,不要忘了講動力。"這種精神和信念是我們每個黨員領導幹部必須具備的,是我今後不斷努力的方向。

  2.極高的站位。文章中習總書記高瞻遠矚,事關寧德發展、穩定、改革等等,都能從全國、全省的角度去理解、分析、定位,思路清晰。如在《新形勢下閩東財政經濟的辯證觀》中從"正確處理全局和局部的關係"、"正確處理緊縮和發展的關係"、"正確處理增加財政收入與搞活企業的關係"、"正確處理多辦事和量力而行的關係"等四個方面"用唯物辯證法的觀念來研究和解決閩東財政經濟運行中的諸多矛盾".不僅站位高,分析也很透徹。

  當時全國正在進行經濟環境的治理整頓,閩東經濟建設中有三個熱門話題:修建福溫鐵路、開發三都澳港口、建設中心城市建設。在《對閩東經濟發展的思考》中對此進行了論述:"像港口、鐵路等的開發建設有賴於國家的宏觀決策,中心城市的形成也是經濟長期發展的結果。……事關地區發展全局的決策,要充分考慮到國情、省情、區情,不要把近期內難以實施的發展目標超前化。"

  在《制定和實施產業政策的現實選擇》中提出,"產業結構調整不能計較一時一地一事的得失,應着力於增強後勁,着眼於最終發展。""在充分調查研究溝通協調的基礎上,預測宏觀經濟背景下我區經濟環境的演變趨勢,我們就可以大致制定出指導實施產業政策(包括近期、中期、長期三個層次)的統一規劃。"

  這樣的全局觀,高視角也是需要我們在不斷學習和實踐中努力提高到。

  3.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習總書記提出"滴水穿石"的精神,提倡腳踏實地,循序漸進,"不能只熱衷於做‘質變’的突破工作,而更要注重做‘量變’的積累工作。"《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充分體現了他的這種思想,如滴水穿石"喻之於人,是一種前仆後繼,勇於犧牲的人格的完美體現。""在整個歷史發展進程,在一個經濟落後地區發展進程,都應該不追慕自身的顯赫,應尋求一點一滴的進去,甘於成為總體成功的鋪墊。""我們需要的是立足於實際又胸懷長遠目標的實幹,而不需要不甘寂寞、好高騖遠的空想;我們需要的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幹精神,而不需要新官上任只燒三把火希圖僥倖成功的投機心理;我們需要的是鍥而不捨的韌勁,而不需要‘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的散漫。"

  在《為官一場造福一方》一文中說,"我不主張多提口號,提倡行動至上。過去採取的很多有效的辦法,要像接力賽一樣,一棒一棒接着幹下去,腳踏實地干出成效來。""我是崇尚行動的。 實踐高於認識的地方正在於它是行動。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不擔心說錯什麼,只是擔心‘意識貧困’,沒有更加大膽的改革開放新意;也不擔心做錯什麼,只是擔心‘思路貧困’,沒有更有力度的改革開放的舉措。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我們作為黨員領導幹部如何能真正投身到改革中去,非常需要這種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要勇於打破各種自身約束和禁錮,甘於做默默無聞的"鋪墊性"工作,扎紮實實推進一些具體的改革措施落實到位。

  4.辯證的思維。書中習總書記對每項工作、每件事的論述都能很全面地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分析,論證、有對策思路。《滴水穿石的啟示》、《正確處理閩東經濟發展的六個關係》、《新形勢下閩東財政經濟的辯證觀》等文章充滿辯證思維光輝。更難能可貴的是,習總書記用辯證法不是空談,而是很接地氣,如《從政雜談》中談到:"不能只熱衷於做"質變"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變"的積累工作。我讚賞"滴水穿石"的精神,讚賞默默奉獻的精神,提倡幹部埋頭苦幹,着眼於長期的、為人鋪墊的工作。因為事物的發展變化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質變要有量變的積累。"

  在談論如何理解中央治理整頓經濟秩序問題時,說到:"我想強調的一點是,治理整頓不是改革要收、要停,而是為深化改革創造良好條件,是為了使經濟更順利、更健康地發展。""對我們這個地區的發展是個新機遇。""要求我們既要顧全大局,又要結合本地實情,既不能強調特殊性而不貫徹執行中央的方針,又不能搞‘一刀切’。所以,我們應該有亂治亂,有熱消熱,有冷加溫,做到有保有壓,有促有控,以推動經濟健康穩步發展。"

  在《我們應怎樣辦好教育》中提到:"我們除了要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的基本國策,創造條件,增加投入,保證教育事業必要的、合理的速度和規模以外,還必須做到兩個相結合:一是把數量發展和教育結構的調整結合起來;二是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等等。

  5.群眾的觀念。習總書記提出了"四下基層"制度,這是閩東踐行群眾觀點的特色制度,也是貫穿《擺脫貧困》始終的一個鮮明觀點。在《幹部的基本功——密切聯繫人民群眾》中,指出:"貧困地區的發展靠什麼?千條萬條,最根本的只有兩條:一是黨的領導;二是人民群眾的力量。""無論是從發揮黨的領導作用,還是從調動群眾積極性這兩方面說,都要求我們的各級幹部始終同廣大人民群眾保持密切的血肉聯繫。這是幹部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深刻地指出:"領導要有水平,水平從哪裡來?水平來自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掌握,而規律性的東西,正是蘊藏在廣大群眾的實踐中。"這篇文章深刻地論述了群眾路線問題,是真正的經典。

  書中其他篇章像這樣精彩的論述比比皆是。如在《建設好貧困地區的精神文明》中提出,"走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一大政治優勢。我們必須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參加精神文明建設的自覺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組織精神文明建設不是哪一個部門、哪些人的事情,而是全黨全民共同的事業。""組織活動要立足於多辦使群眾滿意和高興的事情,而不是搞一些讓群眾厭煩的花架子,徒增群眾的煩惱。應尊重群眾的醫院,積極引導他們參與,而不是硬性地要群眾干這干那。"在《加強脫貧第一線的核心力量——建設好農村黨組織》中,提出,"我們不能還是習慣於過去‘台上講、台下聽’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而應當是深入家家戶戶,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一個農民的心坎上;""我們不能還是想依靠什麼行政力量來管住農民,而是應當通過為農民辦實事,密切黨群關係來使廣大農民緊緊地團結在自己的周圍。"等等。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擺脫貧困讀後感
網友評論
擺脫貧困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