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讀《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有感

讀《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有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pp958

  讀《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有感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祖籍涿郡。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武術家,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在位期間,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后北"的策略,致力於統一全國。趙匡胤先後兩次"杯酒釋兵權",罷去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了自唐朝中葉以來地方節度使擁兵自擅的局面。

  對於這類書,我原本是拒絕的,我跟朋友講,我拒絕是因為,我想讀第一手的史料,不願接觸這類前人咀嚼而再吐出來的東西。我不想讀了這類書,duang,自己好好像就成了專家,批評人家兩個不對——"這也不對,那也不對".但朋友執意推薦,我就抱着試一試的態度翻閱了一遍。

  荀子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淵,不知地之厚也".當我讀過之後,duang,深為前輩的學識所折服,特別是他們認真的態度,讓我輩後生汗顏。也為曾經的坐井觀天而自愧,話不多說,直接進入正題。

  一 帶着問題意識讀歷史

  鄧小南教授開篇即點明讀書的要求:以問題意識為研究導向。對我輩小子來說正如醍醐灌頂,道理雖然淺顯,人人都懂,但未必人人會做。我以前看歷史,只沉浸於其中的故事權謀,對事件、人物的品評,而忽略了更多的為什麼,可謂只見樹葉而不見森林,這對歷史的研究來講顯然是不夠的。更需要從歷史的橫向、縱向擴展研究,才有助於從歷史中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比如玄武門之變,我們不能僅看到骨肉相殘的人倫慘劇,而應該問問為什麼,事件的發生是偶然還是必然?對唐中期的歷史影響?作為李淵他如何才能避免兒子相殘?又比如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在為太祖的謀略所折服的同時,更應該問問其中的意義,他為什麼會發生?對後代的影響?

  這種種問題都是歷史研究的前提條件,在這方面,西方其實已走在我們的前面,如《舊制度與大革命》、《論法的精神》等著作,都是史學研究的典範,對問題的分析堪稱經典。在今天,只有提出更多的問題,徜徉於浩瀚的史料之中,才能有所得、有所獲。

  二 歷史真實與歷史想象的辨別

  鄧小南教授提到的第二個觀點:某些歷史信息不過是"歷史想象"的表述,與真實的歷史是存在差異的,而我們所獲得的第一手歷史資料,其真實性是需要我們審慎的打個折扣。真實的歷史比我們想象的可能更複雜,但我們作為後人,研究歷史又只能依靠這些史料。所以在閱讀這些史料的時候,必須保持清醒,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需要從多方面還原歷史。

  比如現代對歷史文物的挖掘,真實的還原歷史場景,同時從邏輯上推導事件的經過。做到這些,才能避免閉門造車,想當然的推導歷史的發展過程,把今人的思維和行為習慣強加給古人。這般主觀的臆測,其價值恐怕是難以說服人的。

  三 祖宗之法對兩宋政治的影響——事為之防,曲為之制

  兩宋祖宗之法的精髓就在於"事為之防,曲為之制"八個字。懲於前代之失以及種種亡國的因素,從而提出這八字方針。北宋自太祖趙匡胤便開始打造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大體上"專務以矯失為得",比如集中於如何防範文武權臣的篡奪之禍;防止人事、財政、軍事等大權旁落;禁制百官朋黨比周,以致蒙蔽主上;消除地方上已存在或潛在的割據勢力。這些種種因素集合起來就形成文武相制衡、上下相軋、強根本弱地方的原則,體現出"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的精神。

  兩宋後代君主都把這些歸納為祖宗之法的範疇。前代外戚、宦官、權臣、藩鎮所引發的朝政動蕩,甚至改朝換代,都沒有在兩宋發生,皇權基本上呈現為穩定的狀態。然"事為之防,曲為之制"作為一套制度,成為基本的治國之法之後,也必將帶來致命的弱點,比如守內虛外,兩宋都對此缺乏深刻的反省,以致北宋亡於金,南宋亡於元。

  祖宗之法始終強調保持對意外事變的警惕之心,強調防範於未然,同時加強制度上的建設,以制度來保證政治的穩定。這一原則有效的禁絕內部重大變局的發生,但也形成一系列負面影響,比如朋黨問題,就是因為皇權刻意製造分權造成的,但卻沒有形成朝政的良性循環;比如守內虛外、強幹弱枝的軍政部署,這種穩定超過一切的政策,註定是守成猶顯不足,更談不上進取了。而一旦外部有強敵崛起,則將造成亡國覆種的命運。畢竟這只是皇權下的制度,核心只是圍繞一家一姓,這必將帶來制度根本上的缺陷。

  但我們也要看到祖宗之法好的一面,對於國家政事及君主皆形成一定的制約,因而宋代的皇權並沒有走向極端,這些方面遠超明朝的制度,同時形成一個較為開放自由的政治風氣,這也是後代皇權難以比肩的。

  對於祖宗之法,我們應該認識兩宋君主的"說法"與"做法"之間的差別,特別是南宋,對祖宗之法奉行拿來主義,為自己的所做所為尋求合法依據,而對於祖宗之法中存在的矛盾視而不見,這種"說法"與"做法"的區別,我們需要仔細的體會,萬不可根據臆測而想當然的認為祖宗之法完全左右了兩宋格局,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祖宗之法也如同歷史一樣,只是一個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已。

  結語

  今天的我們很容易理解祖宗之法救不了兩宋的滅亡,而生活在當時的人們或許對此卻抱有很大的信心,這其中的無奈我輩豈能感受?我們應當認識到祖宗之法在歷史上只是其中的一環而已,一套守成猶顯不足,更談不上進取的理論罷了,這套理論難以跟上時代的發展,當外族強敵崛起之時,便是他覆亡的日子。而當代鄧小平提出的"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這八字方針才是歷史中亘古不變的道理,沒有永不變的法,永不革的制度,今人當識之。

  由《祖宗之法》看北宋前期政治

  《祖宗之法》作為儒家禮制的核心,祖宗崇拜的原則與實踐對於中國古代的政治、法律、社會等諸多方面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在宋代,這種原則與實踐凝聚為所謂"祖宗之法".圍繞"祖宗之法",在宋代曾有許多不盡相同的提法,例如"祖宗法"、"祖宗家法"、"祖宗之制"、"祖宗典制"等等。前不久,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推出的《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便探討了這一問題。

  作者鄧小南把"祖宗之法"處理為一個核心明確穩定、而外緣寬泛富有彈性的綜合體,其基本精神是"事為之制、曲為之防";它既包含着若干"做法",如守內虛外、以文馭武、壓制宦官外戚、尊重士大夫等;同時也包含着各種"說法",呈現為一個"話語的集成",由"塗抹"、"層累"和"疊加"而形成,對之的理解可因人因地因時而異──其立意有匠心獨具處,其闡發是"立體"的,手法嫻熟、剖析細膩又富於分寸感;其所揭示的政治與文化間的複雜互動關係,為從文化角度透視中國政治,提供了新鮮啟示。

  趙宋王朝的所謂"祖宗之法",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論題。遵行"祖宗之法",說得淺白一些,就是"一切按祖宗的既定方針辦"."祖宗之法"在宋人看來,是治理國事的"法寶",既包括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也包括統治者該有的治事態度;既包括維繫制約精神的規矩設施,也包括不同層次的具體章程。該書就是討論"祖宗之法"與宋代基本政治格局之間的關係,宋代的政治格局在與"祖宗之法"的互動中得以最終確立。通過這種討論,不僅揭開了宋代政治史的奧秘,同時也抓住了宋代制度史的精髓,揭示了北宋專制官僚文化精神的特點。(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圖書信息:

  書名:《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作者:鄧小南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內容簡介:

  本書論述"祖宗之法"在宋代的發展與變化,雖以北宋前期為重心,實則闡明兩宋君臣因時事變異,選擇祖宗言行,做出不同的解釋和利用的過程,既塑造可供仿效的祖宗形象,也為其為政施治的護身符。作者以豐富的資料,精練的文字、嚴謹的態度,深度挖掘宋朝祖宗之法話語背後的涵意與事實之間複雜多變的關係,有敘述,有分析,有議論,不僅是理解宋朝政治特性的主要線索、整體把握宋代政治發展的主要課題,更是近年來對宋代政治與文化透析最深、最具創見的學術專著,值得深思細讀。

  作者簡介:

  鄧小南,1950年6月生於北京,198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現任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多年從事中國古代史教學與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宋史、中國古代官僚制度史、唐宋婦女史。

您正在瀏覽: 讀《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有感
網友評論
讀《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有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