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新《三國》觀后感3篇

新《三國》觀后感3篇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新《三國》觀后感3篇 標籤:春晚觀后感 三國演義

  新版《三國》觀后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椎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談笑中。

  95集的宏篇史詩,在昨天晚上終於告一段落。也許是比較熟悉三國的緣故,看到最後一集時,倒沒有一種心頭無限的感覺,但並不是說不喜歡此劇,每天的生活彷彿有一部分都是為了在期待晚上的到來。而到了昨天,這樣的感覺也終於結束了。

  《三國演義》一直是我比較喜歡的故事,所以,有了新版就肯定會看。以前看過許多劇的翻拍,其中很難容忍的一點就是“改編”,把原故事改得亂七八糟,讓人皺眉不止。而對於四大名著來說,改編恐怕更容易讓人無法接受。但新版的《三國》雖然諸多,卻似乎還可以令人接受,只是有一些小的方面令人不太滿意而已。不過改編如此之多,爭議也不在少數,卻並未影響其收視率,可想而知該劇的播出還是異常成功的。下面就我個人的一些想法對該劇做出部分點評。

  重彩曹操

  從故事的開頭來看,彷彿對曹操表現不少,而劉備倒成了不見得很重要的人物。曹操在劇中成了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除了諸葛亮外,該劇中大概最有智慧的當屬曹操了。故事開頭便以他為起點,而且在當時便有勇有謀,而且頗有政治家的頭腦與思想。他重人才,收民心,可謂是把一個軍事家、政治家的形象演繹得淋漓盡致!這與老版把他描繪成一個反面人物頗為不同。但是,有個細節或許我有與其他人的不同觀點。也許有人會橫向評論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在下認為,此二戰不可同日而語。雖都為以少勝多,但意義、戰況與人物頗為不同。官渡之戰,是諸葛亮與周瑜設下了一連套的計謀,彷彿一盤棋,前面運用了許多讓對手根本沒看明白的套路,還以為只是一個庸手,然而突然車馬炮盡出,一舉將死了老帥,讓對手防不勝防,卻又不得不心服口服,然而,官渡之戰則不同,袁紹乃庸才,多次做出錯誤判斷與舉動,只需修改其中一個,局面便會有所不同。加之曹操糧草已盡,若無許攸突然叛投,曹操何來勝利?曹操之勝,有一定運氣成份,而在赤壁之敗,則更多表現為實力之敗。在原著中,其實曹操吃諸葛亮之虧未見得少於周瑜,自官渡之後,他沒少出現土頭灰臉的狀況,然而在此新版中,即使吃虧,每一次好象也是英雄了得,這大概就是導演所期待賦予曹操的一種形象吧?全劇中,曹操的謀士彷彿多為虛設,因為他自己便聰明絕頂,謀士好象只是給予他輔助作用,這與其他“主公”有着截然不同的效果。比如劉備稱帝后一脫離諸葛亮,便遭遇慘敗,而曹操彷彿缺了誰都是一樣的。在此版劇中,曹操是一個頂尖的人物,縱然因為原著的關係不得不有一些表現他的兇狠或是殘忍,但卻不得不承認他在劇中表現的歷史背景下,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若無他之存在,滾滾長江或許便不會循規蹈矩地向東逝去了。攜天子以令諸侯,雖有權力的掠奪,但也正是如此,天下才算有了向穩定發展的趨勢——縱然此後三國的戰爭其實並不輕鬆。在那個歷史背景下,人人都為自己,同時也兼顧天下,曹操此舉,不可謂不智也!只是從當時的思想觀念來看,反叛漢室便為不忠,於是“國賊”之名便降到了他的頭上。這種稱號的獲得是一種必然的情況,畢竟在那個年代就是忠君的思想;但從今天的人物來看,或許也是進步的一種表現。而故事中表現他在選擇繼位之人時,只試曹丕是否能堅持否認他的錯誤,而不在於他是不是犯過錯誤——甚至包括殺弟與圖謀弒父,他並不在意曹丕有否這樣的思想,只在意曹丕是否能堅持謊言——其實這也是一種能力,在那種可能會被父親砍頭的威脅下仍然堅持自己沒犯過錯,這種心理素質,也非常人所能取得。而曹操正是重視了他的能力而不是個人感情因素,於是曹丕才有機會成為篡位之君。曹操的一生可以說是成功的,雖未得天下統一,然而一生精彩,即使有過多次敗仗,卻不掩蓋他之勝利。高希希用突出他的方式來演繹此劇,也算是一種比較成功的手法了。

  三國勢力的紛繁複雜

  三國乎?然也!然而,卻並非只有“三國”在戰。這裡是指在三足鼎立的時候。那麼除了魏蜀吳之外,還有何種勢力存在?答案是並沒有,那麼多種勢力存在豈非矛盾?其實很簡單,“三國”的每一“國”里,都並不專心,而分幾股勢力明爭暗鬥。先談魏,曹操存在之時,局勢相對穩定,但也有幾個兒子在爭鬥。此劇中其他兒子並不明顯,但曹丕之禍卻時時顯現。為奪位,提前將最有希望PK掉自己的幼弟殺死,甚至想過謀得父親性命……當然在計劃失敗后,他又堅決否認,並且為父親捨生忘死,只有這樣,才能在父親眼中不失為一個“孝子”形象——雖然曹操對許多發生過的事其實心知肚明。曹操死後,曹丕並沒有大的作為,直到其子曹壑繼位,諸葛亮北伐,朝庭幾股勢力開始彈劾司馬懿,而司馬懿不得不想各種辦法去與之周旋。他深知,他的存在是以諸葛亮北伐作為基礎的,所以後世有個別人甚至這樣說:所謂“空城計”是司馬懿故意撤退,因為他羽翼未非,此時若傷諸葛亮,自己回朝後必被排擠而失勢。當然,大多數人更願意相信這是諸葛的神奇而不是司馬的狡詐。不過在劇中,有人彈劾司馬時卻曾提出過這個理由。司馬的敵人一方面是諸葛,另一方面是朝廷部分官員,甚至還有又用他又防他的皇帝。如果按劇中的思想(其實原著也大同小異),司馬是成功的,當他終於拖死了諸葛亮之時,他的羽翼已豐,又秘密培植勢力多年,終於一舉奪得朝廷大權,成為最後的贏家——這份勝利也算是整部“三國”故事的最終勝利。再談蜀。也許在原著中並沒有表現的太過明顯,就是關張與諸葛亮之間的思想隔閡。當火燒博望坡一役后,關張對諸葛的佩服已經五體投地,然而在此劇中關張一直在質疑諸葛的用心。最大的表現是在“美人計”之時,關張竟然兵諫,將諸葛亮逼得已經手足無措……好在並沒出大的過錯。在劉備稱帝后,他與諸葛亮之間又生二心,諸葛亮已經被架空,他一心伐吳,終致慘敗。再後來諸葛亮北伐之時,李嚴在後方仍然在想辦法算計諸葛亮,雖名曰反對北伐,但卻仍不失奪權之爭,諸葛亮在形式大好、明知是司馬懿反間計的時候,卻也不得不回朝先解決報顧之憂,辦了李嚴——而且只貶不殺,這樣後方異常穩定,他才能專心伐魏。原著中最為祥和的蜀國,異如此錯蹤,可看出高希希確實下了一番功夫去營造局勢。最後提吳,吳國最重要的便是吳主孫權與“大都督”們的暗鬥。直到呂蒙死後,陸遜看出孫權之意而請辭,孫權方才言道,此前一直受大都督控制,此時才有了當主公的感覺。周瑜大概是權力用慣了,所以已經並不考慮孫權的想法了,而時常擅自用兵,此種行為,任何一個主公都會忌之,直到魯肅方才好了許多,但呂蒙不顧主公之令,私自追殺關羽,孫權終於按捺不住,不息改變關公追魂的原文而暗殺了呂蒙。在劉備伐吳舉國震驚時,他才不得不再啟用陸遜,此後因為故事少了,也才沒再表現出更多問題。以上便是三國各自的複雜形式,這裡大都是高希希的大作,而非原著的思想,但有此一變,也算是呈現了一種新的精彩,應當算是一種成功的改編,值得誇獎一下。

  劉關張的形象

  雖然無法改編原著的思想、刻意把曹操表現成完美形象,但在故事中曹操一直很洒脫、壑智,不失為一個英雄形象。而反觀劉關張——不少觀眾留言說,看過此劇,劉關張的形象在心目中一落千丈!其實並不是他們到現在才了解此三人的真實,而是受此劇之影響也!劉備始終很“蔫”,沒什麼氣質,角色又沒表現出更多的亮點,而直到稱帝后,他開始從正面變成了反面形象——主要是表現為與諸葛亮的不和。他屢屢算計諸葛亮,而諸葛感念三顧大恩,肯定不會與之作對,只能默默承受,否則哪有劉備後來的囂張與再後來的慘敗?劉備成了一個暴戾之君,並且一意孤行,終招惡果。這版中他並沒哭幾次,但卻有着這樣的一段並不樂觀的結局——雖然與原著同為鬱鬱而終,卻少了原文中那種令人感念其為弟報仇的決心與意志而深受感動的情況,只是感覺是一個沒頭腦的人物,於是劉備無法給人留下好的印象。劉備的“善”也在新劇中有一定的詮釋,最明顯之處便在於奪蜀之時。他明確地表示是怕自己奪了蜀后,堵不了天下人之口,於是錯失許多良機。其實他的這種猶豫也矛盾,在現代人身上也有,有時為了口碑而優柔寡斷,於是錯失良機。在那個年代若何不得而知,但至今在今天的商場上,若似他一般,肯定不行,在今天的時代得膽大心細,敢於作為,才會有所斬獲。無論是歷史還是今天,雖然我們總說“不以成敗論英雄”,但其實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觀成敗為定論的,所以只有成功了,才是正道。再如伐吳時,表面上是為關張報仇,然而到底是何居心,劇中也有了一定的交待,那便是欲奪吳地,後攻天下。劉備從原著中的至少表面上的完全純善,變成了很明顯外露出來的“心機”,也算是高希希版的一種特有的氣質了。而再看關張,更是顛覆了他們在我們心中的美好印象。+關羽的戲有許多,每一幕都是異常顯赫,然而在此劇中,不知為何,無論是斬顏良誅文丑,還是過五關斬六將,都沒感覺他有多英雄,包括後來的在魯肅幫助下的單刀赴會以及後來的水淹七軍也感覺並沒出什麼彩,反倒是他在劇中與張飛並無二致的屢屢犯諸葛的形象在大家心中更是根深蒂固。而張飛更不必說,整個一個梁山李逵的形象,完全無法給人“有勇有謀”的感覺。於是此劇他們二人的逝去並沒給人太多的留戀感覺,反倒是感覺算是一種理所當然了。如此顛覆此三人形象,是高希希有意為之么?不解!只有問其本人了。

  龐統與姜維

  卧龍、鳳雛,得一而安天下。諸葛亮自不必說,龐統第一次出現,應當是赤壁之戰前的獻連環計上。但此劇卻略過了這一段,而成了于禁提出連環戰船。可是此劇卻出現了一個烏龍,在諸葛亮弔孝后,龐統終於出來了,而他剛剛出來便提赤壁之戰的連環計是他獻的——高希希有意為之還是忘了此前沒設此戲了?龐統表現的是一種玩世不恭的形象,與司馬懿有一定相似,所以才有人期待他們二人能夠對決——當然那是不可能的。當他當耒陽縣令之時,一月公務半日完成,原著表現得很模糊,老版用的是審案,而此版用的是對各種統計的核算,這個當然是仁者見仁了,談不上哪個更準確。龐統自跟了劉備后,並沒有大的建樹,為貪功面隕命落鳳坡。但在此版中,他的去世是有意為之,是為了給劉備一個伐蜀的理由。這麼一設計,龐統的形象高大了許多,也令人肅然起敬,唯一的問題便是改了原著,當然這一改還是能夠令人接受、甚至為一些人所喜的。與此類似的便是黃忠,他老人家七旬高齡了,因為劉備一句“老朽已無用、英雄出少年”而心中不忿,私自出兵,從而中了埋伏而死,而此劇中卻改為他以自己為餌,同樣提升了形象。對此二人之修改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成功的,讓英雄人物更加英雄了。其中尤其是黃忠,本來他有幾次大勝的戲都沒給演,最終留下這樣的一個形象也無可厚非了。但與此二人的改編令人還算滿意所不同的是,姜維的戲就令人頗為不滿了。如果姜維出現在三國前期,他也當不失為與五虎上將類似的人物——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他一出現,就令諸葛亮吃了虧——三國演義中只有兩個人讓諸葛亮吃過虧,一個是司馬懿,另一個便是姜維了。文的不行來武的,又派趙雲出馬,然而也只打了個平手。於是才有了對他的一種略顯誇張的評論:文可及諸葛,武可及子龍。雖然誇張,但文武水平都能達到此種程度中,縱觀整部《三國演義》,恐怕也唯此一人而已。諸葛亮見之便愛其不已,便設計困死姜維,令其投降,從而收為弟子。在諸葛亮逝后,姜維稟承武候遺志,再度三伐中原,與魏國新秀鄧艾、鍾會屢戰,雖不似武候能夠屢勝,卻也是勝多負少,若非劉禪之故,僅姜維便可攻取中原,完成諸葛亮未竟之業。惜哉!姜維之智繼承武候只有大半,而其愚忠卻完全繼承了。於是北伐終以失敗告終。即使在蜀漢幾乎已經滅亡之際,他仍以計讓鄧艾鍾會反目,但終於還是以失敗告終,在計劃進行中心臟病突發……姜維是傳奇的,但可能就因為其傳奇的一面,才讓高希希還讓他在新劇中露了臉。上面講的,皆為原著中的姜維,而新劇中他的出現也只是魏臣向皇帝報告時提了一句天水姜維降蜀,而後文武皆未有所建功,武候死後他的北伐更成了子虛烏有……惜哉,此一人物未在新三國中重現,也算是一種無奈了。

  被趕下神壇、變成了憂鬱王子的諸葛亮

  說是被趕上神壇,其實也一樣很神。在此劇中,他算無遺策,幾乎無一不中。但他卻缺少了老版中的那種氣度,時常面帶微笑,彷彿一切都已經在他的掌握之中,而此版中,他似乎時常對自己的計策並沒有把握,滿面憂心之色,只不過結果往往沒出他所料而已。在六齣祁山前,他雖然表現的很厲害,但卻給人感覺不出那副原本該屬於他的瀟洒自如的形象。到了“美人計”時,他被張飛逼得還發起了小脾氣,甚至“離家出走”。而在赤壁之戰前,他借來東風后,在小喬的幫助下才脫離周瑜的追殺。當時一度讓我擔心,在他與那個瘋癲卻厲害無比的司馬懿鬥智時,豈能高出一頭?還好,在祁山時並沒貶低他的智慧,屢次算計司馬懿,只是運氣與後主的緣故才未得勝。諸葛亮變成了一個“普通人”,在劇中他很少笑,大都是一副憂鬱的樣子,於是總給人感覺缺少那樣的“神奇”感覺。不過六齣祁山時,至少給予了諸葛亮幾乎在智慧上的全勝記錄,而司馬最後的勝利,則多少有運氣相助的因素。如果諸葛亮贏了,沒有人會說諸葛亮不如司馬懿,而正是因為最終是司馬贏了,導致有一小部分人這樣說。那麼僅僅針對這一小部分人來說,那句“不以成敗論英雄”則成了空話。而最終失敗還會有如此名氣的,正是諸葛孔明而已。至於走秦嶺之犯險,是魏延的主意,而諸葛亮則不許,理由是如果魏軍在路途中伏一軍,則蜀軍便會全部被殲滅。而正是這樣的一種不願冒險的作為,許多人認為是他的失誤。在劇中,司馬懿亦曾提及此戰法,說諸葛亮若如此,魏則亡矣。奇怪的是,此法其實很易破解,只需伏一隊兵足矣,他明明看出此法兇險卻不去設伏,偏偏只是擔心。莫非他料定諸葛亮肯定不會用此法?那麼他又為何料定此法必使魏亡呢?似乎有點解釋不通。於是劇中在這個觀點上便因此而偏向於說諸葛也有錯誤之見解了。從“神”變成了“人”,是一種成功還是退步呢?眾人見解不一,在此不作評價。

  有關一些改編

  大凡某些劇一用明星,便會加重該角色的戲份,此劇還好,並沒有刻意增加太多。但呂布與貂嬋還是略顯增加了。一個好色之徒與一個只能接受命運擺布的古時女子,竟然成就了一段愛情的演繹,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也算是一種改編的成功吧。但其改編也未見得盡如人意。此劇中表現某些細節過細,導致雖然比老版集數更多,卻表現了更少的內容,例如開始時的桃園三結義,只是幾十秒帶過。而當看到劉備伐吳時,我便感嘆,這都八十集了,劉備還不死,那麼後面的七擒孟獲、六齣祁山、九伐中原、司馬篡權怎麼在最後的僅僅十幾集里表現?答案便是,這些除了六齣祁山之外,其餘的都消失了。即使是六齣祁山,也沒有完全表現,只表現了幾個部分。而且,諸葛亮與司馬懿的爭鬥也與原文不盡相同,許多戰役都進行了調整,好在還不算失敗。劇中的許多思想也進行了調整,比如華容道為何要放走曹操,原著中的意思是,若此時殺了曹操,蜀弱吳強,自己的形式不利,只有放了他,三足鼎立,才能藉機會壯大自己。而此劇中卻言,誰若殺了曹操,誰便成為了曹氏子孫的頭號敵人。聽起來合情合理,細究恐怕多少有些站不住腳——但畢竟只是一劇,也不必細究。而周瑜也從原來的羽扇綸巾,變成了一個幾乎只會算計諸葛亮的人物,如果初看此劇,恐怕都不會對他有所好印象。最後提一下戰爭場面,此劇大多數戰爭場面都是打着打着中途就用淡黑的轉場淡出結束了,而許多戰爭根本略過沒演。但演出來的戰爭確實有一定的恢弘場面,只是從整體上看,未必一定比老版的強了。但單打獨鬥卻確實比以往強過許多,因為這是老版的最大失敗之處。

  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眼前飛揚着一個個鮮活的面孔……新版三國就這樣演完了。其實想說的還有很多,看的時候便有寫這篇評論的想法,只不過一個多月過去了,許多當時的想法有些遺忘了,於是暫時只能寫出這麼多了。無論如何,此劇不失精彩,如果另三部名著的新篇也如此等水平,當然不可不看。何時能上演呢?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看完了新版《三國》的觀后感

  從5月2日開始到6月10日耗時40天,終於把新《三國》看完了,整整95集共分3部分,恰巧接上了11號的世界盃開幕,新《三國》從一開始我就在網絡觀看,比電視上出的快,有時候用周末兩天連續看十幾集,網上有太多的評價了這裡不一一敘述了,總的說來我非常滿意新版《三國》,並不像網上之前盛傳的新《三國》有多糟糕,裡面很多演員演得都很到位,爭議頗大的曹操、諸葛亮、劉備我都覺得演得很到位。

  蜀漢這邊的劉備我覺得很特別,一開始由於受老版的影響一段時間內並不適應新劉備,直到諸葛亮出山後,慢慢開始欣賞這個版本的劉備,於榮光演得關羽也不錯,沒有原版的那麼舞台化。陸毅的諸葛亮的確是個亮點,只是到諸葛亮老年時期,台詞說的故意很慢,有刻意裝老的成分,不過一個年輕人演成這樣就不錯了。最討厭的就是這個版本的張飛,演得真的很差,我其實以前很欣賞張飛的,歷史上張飛還是個書法家,很多地方值得欣賞的,而且張飛很有做生意的頭腦,劉備關羽很多時候都靠張飛的財富得到機會,但是新版張飛簡直就是個李逵,眼神也不夠犀利,是個敗筆。至於趙雲,我感覺只要長得帥誰都可以演,是最沒難度的角色,聶遠演的還算中規中矩。最可憐的就是魏延,演員叫不上名字,但演得不錯,到最後人家也沒造反,全被諸葛亮害了,我一直不明白諸葛亮到底為什麼那麼討厭魏延,新版《三國》從一開始諸葛亮就不喜歡魏延,沒有理由。

  東吳派在新版《三國》是個亮點,以前老版《三國演義》根本就沒怎麼關注過東吳,這次東吳的俊才們演技可圈可點,除了沙溢演得孫策是個敗筆,其他的都很棒,還讓我發現了扮演孫權這個帥哥張博,最近貌似很火,周瑜、陸遜、魯肅都演得很棒,老版的三國幾乎都沒印象。

  最後說說我的最愛曹魏,三國內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陳建斌演得曹操很好啊,可為什麼網上這麼大爭議呢?可能深受《喬家大院》的影響吧,只不過這版本里曹操隨地大小便的次數太多。曹丕演得也很好,荀彧演得很正派,後來我看了兩集電視劇《手機》的反差讓我逗的不得了,司馬懿扮演者倪大紅感覺和《三槍拍案驚奇》《滿城盡帶黃金甲》里沒啥變化。

  另外三國的四大美女我不太喜歡,貂蟬太老太胖,孫尚香沒那麼英雄氣(還珠格格演得不錯,讓紫薇格格演有點弱弱的感覺),大喬比小喬漂亮,我一開始一直把她倆顛倒過來看,說白了就是小喬太丑大喬漂亮,可惜那麼早守寡。

  就評到這吧,羅里啰嗦的快耽誤看世界盃了。

  電視劇≤三國演義≥觀后感

  博主按:這是衡山的譚松林老先生看了三國后不禁詩興大發,聞余平時也喜舞文弄墨,因此昨天來我處複診特捎來之,與吾共享。但感覺總有不妥之處,邀吾推敲。作為醫者見老先生八十高齡還這麼才思敏捷為之震,又擔心其身體容不得他苦思,因此毅然受之,至於改得好不好,請愛好者多提寶貴意見,以便下次老先生複診時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鷓鴣天.放歌華容道

  燕舞蜂飛笑浪尖,華容古道艷坤乾。善融湖水魚龍躍,義注云山草木妍。

  迎旭日,步英賢,人神聚會弄琴弦。碑廊寄韻千秋月,墨海揚風萬里天。

  一斛珠.華容古道

  三江奧妙,阿曹敗走華容道。源看仗義臻風貌。願獻頭顱,看日月長笑。

  三國英雄天地造,神州遍地關公廟。青龍偃月寒光照,靈氣清香,富貴榮華到。

  註:老先生認為富貴榮華四字不妥,說不符合當今主流,吾左思右想將富貴榮華四字改為和諧社會四字,不知是否能合老先生之意。

  感悟

  三國英雄數百千,關公忠義最當先。人文典故風光在,古往今來艷楚天。

  註:楚天之楚能否改為昊呢?

您正在瀏覽: 新《三國》觀后感3篇
網友評論
新《三國》觀后感3篇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