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生門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羅生門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篇一:羅生門讀後感
《羅生門》是芥川龍之介的代表作之一。
我看的是一本以《羅生門》為名的小說集,小說第一篇即名為《羅生門》。這不同於電影《羅生門》,電影《羅生門》實際上是根據芥川龍之介的另一篇小說《叢林中》拍攝。
據說《羅生門》本身是一個來自佛教禪經裡面的故事。講的是在戰爭年代,一個破產的農民因迫於生計,拿起屠刀,決心作強盜。但是或許是因為他人心本善,抑或是膽子太小,總之一直沒狠下心來動手。一天,他來到一個剛剛經歷了浩劫和瘟疫的城市。那裡到處是殘垣斷壁,且屍橫遍野,一片蕭索絕望的情景,他希冀能在此尋到一些財物。結果在一處廢棄的門樓里他發現有一個衣衫襤褸的老婦人正從一具年輕女屍頭上拔頭髮。他衝上去怒斥道:“你這個沒人性的,竟然對死屍也不放過!”老太婆說她只是想用這些頭髮做個頭套賣錢謀生罷了,“而且,你以為她生前是個善人嗎?她可是把蛇晒乾了當成鱔魚來賣。”“我這麼做完全是為了生存啊!”。這一番話讓強盜完卻放下了最後的一點善心了,既然是為了生存,還有什麼是不可以的?丟棄了僅存的良知后,他就搶走老太婆的衣服,揚長而去。
初讀《羅生門》時,不太能懂其中的深層含義。其實即使現在,我也不確定自己理解是否正確。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每一次讀《羅生門》都會有種莫名的壓抑和憂悶感。小說開場即描述了一個地獄一樣的場景:日落黃昏,陰霾密布,淫雨綿綿,杳無人煙的街道,斷壁殘垣的廢墟,頭上盤旋着吞噬人肉的烏鴉,腳下重疊着無人認領的屍體……總之是滿目瘡痍。據說為了描寫屍體,作者芥川龍之介曾專程到醫科大學的解剖室去取經。真是佩服他,為了完成這篇小說對着恐怖的屍體看上幾個小時,還要忍受屍體濃烈的腐臭味。也許正是這些描寫及小說人物的為了謀生的舉動讓人感受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人們的苦難。
其實無論是那個不積陰德的老婦,還是那個由樸實農民蛻變成的強盜其實都是可悲而可憐的。天災人禍,為了生計,這是一切犯罪的借口,也是致使人性墮落的原因。這就是說吃不起飯的時候什麼都幹得出來,這樣推理下去,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作出的任何事都是可以原諒的。然而縱觀中國歷史,違背這種生存至上理論的不在少數。古有“廉者不受嗟來之食”“不為五斗米折腰”“貧賤不能移”等等說法,就正好論證了這個世界上還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事——人的尊嚴。
篇二:羅生門讀後感
《羅生門》以令人窒息的緊湊布局將人推向生死抉擇的極限,從而展示了 “ 惡 ” 的無可迴避,展示了善惡之念轉換的輕而易舉,展示了人之自私本質的醜陋,傳遞出作者對人的理解,對人的無奈與絕望。
羅生門,一隅殘破的斷壁頹垣,在瓢潑的雨水中,邊嗟嘆人世的紛亂邊試圖為躲雨的凡夫俗子示範接受洗禮的暢快。然而,在這個悖逆的時代,說教顯得如此蒼白,各種人性的罪惡與墮落早就以失控的速度滋長,道德瓦解,價值崩潰,連基本的底線在利益面前都不堪一擊。
一、無望的惡中寄寓有限生的希望
《羅生門》中,具有芥川特色的那種濃重陰沉的氣氛得到了最大的發揮。 荒涼景象中,便有狐狸和強盜來乘機作窩。白晝,這些烏鴉成群地在高高的門樓頂空飛翔啼叫,特別到夕陽通紅時,黑qq的好似在天空撒了黑芝麻,看得分外清楚。所以一到夕陽西下,氣象陰森,誰也不上這裡來了。落魄流亡的家將,骨瘦如柴的老嫗,搭配着烏鴉死屍,全都在昏暗的雨天下散發著消極腐爛的氣息,呈現着行將就木的可憎狀態。 老婆子眼睛睜得更大,用眼眶紅爛的肉食鳥一般矍鑠的眼光盯住家將的臉,然後把發皺的同鼻子擠在一起的嘴,像吃食似的動着,牽動了細脖子的喉尖,從喉頭髮出烏鴉似的嗓音,一邊喘氣,一邊傳到家將的耳朵里。 “拔了這頭髮,拔了這頭髮,是做假髮的。” 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還想到美髮, 這就是無望的惡中寄寓有限生的希望。
二、惡的謊言的對立面不是真誠
《羅生門》從頭至尾保持了沉重而直接的風格,這也是背景部分簡化的優點。家將思維的變化,從起初的“當強盜還是餓死”到見到老嫗后“對一切罪惡引起的反感愈來愈強烈”和最後急轉而下的“這也是為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餓死”的“惡”的覺悟, 《羅生門》是對人性中 “ 惡 ” 的暴露、揶揄和鞭撻。
這也告訴我們,惡的謊言的對立面不是真誠。完全感覺不到這些句子有任何對於人類生存哲理說教般的突兀與做作,有的只是關於良知與人性的專註思考。
總之,這是一篇將人性自我困惑集中在如此密集的時間空間加以劇烈地激化呈現的作品,作者用冷峻的語氣磨平了世俗思考問題時略帶慣性的稜角;用簡潔的文字把“惡”那光怪陸離的醜態直接暴露於作者面前進行審視與拷問。
篇三:羅生門讀後感
《羅生門》是芥川龍之芥創作的短篇小說,本身是一個來自佛教禪經裡面的故事。
《羅生門》尤其精短,在他的小說中什麼也沒說,他只講了故事,他沒有任何議論和交代,故事甚至講的有些唐突,初讀《羅生門》時,不太能懂其中的深層含義。其實即使現在,我也不確定自己理解是否正確。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每一次讀《羅生門》都會有種莫名的壓抑和憂悶感。小說開場即描述了一個地獄一樣的場景:日落黃昏,陰霾密布,淫雨綿綿,杳無人煙的街道,斷壁殘垣的廢墟,頭上盤旋着吞噬人肉的烏鴉,腳下重疊着無人認領的屍體……總之是滿目瘡痍。
其實無論是那個不積陰德的老婦,還是那個由樸實農民蛻變成的強盜其實都是可悲而可憐的。天災人禍,為了生計,這是一切犯罪的借口,也是致使人性墮落的原因。這就是說吃不起飯的時候什麼都幹得出來,這樣推理下去,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作出的任何事都是可以原諒的。然而縱觀中國歷史,違背這種生存至上理論的不在少數。古有“廉者不受嗟來之食”“不為五斗米折腰”“貧賤不能移”等等說法,就正好論證了這個世界上還有比生存更重要的事——人的尊嚴。
面對複雜的社會,善與惡都不是那麼容易定義的。更何況,人心之複雜多變,善惡觀是以人對社會認識的深度和目標取向為依據的,作為一般人,總是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方向。
只有在生活無憂、風氣淳樸的社會裡,人才會活得有尊嚴,有善良的願望和對罪惡的憎恨。在一個貧窮、不公正、風氣惡劣的社會裡,罪惡感會被消解,善良和正義成為一種擺設和借口。
當下,人們對社會公權力的濫用已經習以為常,對官員和國企經理貪污款額的接受程度已經越來越高,對各種各樣的愚弄和欺騙已經不再憤怒,對種種的不公平已經無話可說。罪惡感正在道德的集體淪喪下慢慢消解,並且,催生新的罪惡。
《羅生門》是一篇風格特異,技巧精湛的短篇小說,其文就如他的作者一樣,清晰而沉重地看到了問題,展現了問題,卻無計解決問題,看到那黑暗之中光明的門扉,卻只能在門外的黑暗中無力的嘆息。大概是這樣的困惑並不只是局限在一個時代,而是人類自我的終身枷鎖。可在某一個國度,某一個時代里,又有幾人能擔負起這種思索的重任呢?
相關範文
- ·羅生門觀后感
- ·從《羅生門》看日本人的性格淵源
- ·三重門讀後感
- ·當幸福來敲門讀後感
- ·腰門讀後感
- ·老師領進門讀後感
- ·小鯉魚跳龍門讀後感
- ·四年級寒假讀後感:《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 ·小學生寒假讀後感作文:《綠山牆的安妮
- ·童話讀後感:《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讀後
- ·教育專著讀後感:《我的教育理想》讀後
- ·教育方面的書讀後感:《好教師就是好教
- ·秋天的懷念讀後感|秋天的懷念讀後感6
- ·教育方面的書讀後感:“教育需要擁抱的
- ·兩學一做讀後感:《把信送給加西亞》讀
- ·2013年暑假讀後感:可怕的巧合讀後
- ·寒假讀後感作文|《蘋果樹上的外婆》讀
- ·《第七條獵狗讀後感》讀後感600字
- ·500字讀後感:《渴望讀書的大眼睛》
- ·《解讀後現代主義》讀後感
- ·鹿和狼的故事讀後感
- ·你不知道將來有多好讀後感
- ·《做懂孩子的父母》讀後感
- ·小學生《魯賓遜漂流記》讀後感
- ·教育的智慧讀後感
- ·《六項精進》讀後感
- ·《狗牙雨》讀後感
- ·《海底兩萬里》讀後感750字
- ·《漢書·藝文志》讀後感
- ·《人生不設限》讀後感
- ·狼王夢讀後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