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中國抗戰史讀後感

中國抗戰史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中國抗戰史讀後感

  古語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要看一個國家的發展淵源,讀史便是很好的一種途徑,而抗戰史又是歷史長河中的方舟。那些浴血奮戰,那些奮勇殺敵,種種的記憶鐫刻着一個國家的興衰成長。讀史知興衰,徜徉在歷史中,個人的修養、人生境界也便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飛躍式突破。

  從小就喜歡看關於歷史方面的書籍,總覺得在那些沉睡的歷史中能夠感悟很多做人的道理,品味出人生的百態。高中成為黨員,對於政治素養的提升又有了更高的要求,關注時事政治,閱讀紅色經典書籍成了課後的一種習慣。或許很多人都覺得這類的東西讀起來過於枯燥,但對我而言,那是一種心靈上的洗滌。最近在讀一本名為《中國抗戰史》的書,讀罷,感觸頗多。

  《中國抗戰史》全書以中國全民抗戰為經緯,由“七七”盧溝橋事變起,根據時間,地點,事實,作橫剖面寫述。書中所引用的有關數據、敵我隊伍實情,均根據當日統計,對於全面、深入研究抗戰史具有一定參考價值。書中很多是作者身歷各戰場前線,詳悉各前線之情況及軍事配備情態,又曾為新聞記者的作者,在寫作風格上也別具一格。“為重振中華民族之復興,奠定世界和平,吾人切不能遺忘抗戰中之經驗教訓。”便是作者作此書的目的了。《中國抗戰史》一書,用較為客觀的的態度批評了敵我得失,不屈不饒地為國家的安危奮戰,打壓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在錯綜複雜的抗戰史有條不紊地梳理時,展現出來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尊嚴,誘人聯想,導人深思。

  回顧抗戰史,從“七七”盧溝橋事變,到1938年10月廣州、武漢失守;平津會戰、淞滬會戰、徐州會戰、太原會戰,一場場的戰役,粉碎了日軍3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企圖。接下來的戰略相持階段,著名的“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到後來的一場場戰略反攻戰役,充分突顯了我國軍民一心抗戰,保家衛國的決心。每一場戰役在歷史前沉澱下來的都是染血的輝煌。讀之,心中總不由地涌動一股複雜的情愫,感嘆於我們軍隊的智慧的同時又為著死去的烈士哀傷。

  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過這樣一段話“不要忘記一個國家的歷史,因為一個國家的光榮可以讓13億中的每一個人去分享。而國恥,同樣需要每個人來承擔。為了和平,收穫戰爭;為了未來,收穫教訓。”是的,我們要時刻銘記過去的歷史,記得國家在水深火熱中的奮力掙扎,記得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多少場戰役,多少條生命換來的。用我們的行動詮釋一個中華兒女的愛國節操。在我們得知日本惡意篡改侵華歷史的行徑時,我們憤懣了,挖掘出很多史實去抨擊日本,我們大規模不買那個島國的東西。很多事情不想定奪對與錯,但是每個人的心裡都會有個槓桿,往哪邊傾斜自己懂得。歷史已經成為過去式,你改得了課本,卻永遠顛覆不了歷史的正義。你承認或不承認,歷史就在那裡,不增不減。我們也明白“以史為鑒”不是仇恨的延續,而是為了吸取歷史教訓,在教訓中求得國家的穩步發展。

  抗戰史,復蘇了我們不屈不饒的民族精神,為民族的崛起和復興注入了強勁的精力。這些對當今現代的我們依然有很深刻的教育意義。作為當代大學生,應有怎樣的愛國情懷和政治素養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是不是讀讀經典,念念時事就可以了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和平年代,國家穩健發展,不需要我們衝鋒上陣,也不需要我們為國家犧牲自我。但是,國家依舊需要我們,需要我們這些未來的社會中堅力量為國家做貢獻。孫中山曾說過“做人的最大事情是要知道怎樣愛國”。是的,愛國,這個永恆的話題。我們該如何去度量我們的愛國情操?也許我們會不假思索地說,去國家需要的地方服務人民,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屬於自己不平凡的人生。而現今的我們,還是在校的大學生,努力地提升個人的各方面素養,把自己培養一個綜合素質高的人才,或許這才是最貼切的愛國行為了。

  讀史明志,以史為鑒,在歷史這面鏡子中反省、深思,從而延伸人生的長度,提升人生的深度,達到人與國家合二為一的境界。鏡,乃形;境,乃影。鏡中境,形影不離。

您正在瀏覽: 中國抗戰史讀後感
網友評論
中國抗戰史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