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弘揚五四偉大精神 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
手機:M版 分類:感想隨筆 編輯:小景
繼承弘揚五四偉大精神 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 標籤:會議精神
讓歷史告訴未來
——繼承弘揚五四偉大精神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今年對於廣大青年來說是很不平凡的一年,我們將以蓬勃的朝氣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也將和全國人民一起以喜悅的心情迎接新中國60周年華誕。
五四運動樹立了一座推動中國歷史進步的豐碑,也孕育了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偉大精神。90年前,中國青年站在革命隊伍的前頭,找到了認識中國、改造中國的強大思想武器,開創了知識分子與工農大眾相結合的歷史新紀元,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起點上起到了先鋒隊的作用。
紀念是為了更好地前行,弘揚是為了更快地邁進。90年前的吶喊求索,對中華民族而言是啟蒙的先聲和復興的曙光;90年來的拼搏奮進,對當代青年而言更是生動的課堂和鮮活的教材。觸摸歷史,進入五四,從中我們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啟示,進一步加深對繼承弘揚五四偉大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認識。
啟示之一:愛國主義是全國各族人民自強不息、團結奮鬥的一面旗幟,是推動我國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巨大精神力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愛國主義最深刻的時代內涵和最本質的時代要求。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一步步喪失獨立地位,淪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20世紀初短短几年間,甲午中日戰爭慘敗,八國聯軍佔領北京,西方列強紛紛爭奪勢力範圍,妄圖瓜分中國。中華民族蒙受着巨大的屈辱,人民在痛苦地哭泣着、反抗着。亡國滅種的陰影,籠罩在每個熱愛祖國的中華兒女的心頭。1919年,西方列強把持的“巴黎和會”竟然決定把戰敗國德國在我國山東攫取的各種權利轉讓給日本!人們再也無法沉默,再也無法繼續忍受下去了。5月4日,北京數千學生湧上街頭,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取消二十一條”、“還我青島”等愛國口號,火燒趙家樓,痛毆賣國賊,由此掀起了有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其他愛國人士廣泛參加的全國性群眾鬥爭。
五四運動是一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具有本質的進步和鮮明的時代特徵。在當時,愛國,首先是爭取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帝國主義的奴役和封建軍閥政府的賣國行徑。“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一時間革命浪潮風起雲湧,“智者竭其智,勇者奮其勇,富者輸其財,舉國一致,眾志成城”,整個中國沸騰起來了。
偉大的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核心,也是我們不斷開創新局面、開闢新未來的不竭精神動力。五四以降,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在愛國主義旗幟下,以牢不可破的堅定信念和感天動地的奉獻精神,不斷推進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迹”。經過30年的奮鬥,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世界上站立起來了;又經過60年的努力,一個極度貧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逐步變成了一個初步繁榮昌盛、充滿生機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在剛剛過去的極不平凡的2008年,無論是面對雨雪冰凍、汶川地震等自然災害,還是面對達賴集團和西方敵對勢力製造事端、奧運火炬境外傳遞遭到干擾破壞,中國人民特別是廣大青年煥發出飽滿的愛國熱情,自覺而堅定地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關鍵時刻豁得出來、頂得上去,以實際行動為愛國主義做出了最生動的詮釋。
90年來,這種歷久彌新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寄託着對民族命運的拳拳之心,傾注了對中華大地的茲茲之念,凝聚了對國家富強的殷殷之望。對當代青年而言,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關鍵是要堅持愛國主義、社會主義與黨的領導的高度統一。在中國,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在本質上是統一的,這種一致性是由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和中國的國情決定的,是中華民族在社會大變革的近現代通過艱辛的探索和英勇的鬥爭進行正確選擇的結果。中國共產黨是五四愛國主義精神最忠誠的繼承者和中國愛國者的領導核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面對不同的形勢和任務,始終把愛國主義與人民群眾推動社會進步的實踐結合起來。中國共產黨與抗日愛國力量結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與一切社會主義勞動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結成空前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為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強國而奮鬥。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振興;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這是我們理解愛國主義的歷史基點,也是我們弘揚愛國主義的現實依據。
啟示之二: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毛澤東說過,“我愛進步的中國,不愛落後的中國”。在當時,進步,首先是反對阻礙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一切腐朽沒落的東西,推動中國社會向前發展。鴉片戰爭以後,由於西方列強的侵略和封建統治的腐朽,國家積貧積弱,社會戰亂不已,人民生靈塗炭,無數仁人志士奮起尋求救國救民、振興中華的道路。
“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一百年來,其優秀人物奮鬥犧牲,前仆後繼,摸索救國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天朝田畝制度》的空想藍圖,宣告了舊式的農民革命運動已經無法挽救捲入世界資本主義體系的舊中國;黃海之濱的隆隆炮聲,擊碎了封建士紳們企圖通過“洋務運動”來“師夷長技以自強”、維護封建統治的中興幻夢;菜市口的恍恍屠刀,斬斷了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通過溫和改革達到“君主立憲”、“天下大治”的奢望;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的屢戰屢敗,更證明了由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十月革命的一聲炮響,為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使中國的先進分子看到了“世界文明的新曙光”和中華民族的新希望。以五四運動為轉折點,以中國共產黨的建立為開端,我國早期的共產主義者,把尋求國家和社會出路的不懈奮鬥,提到了嶄新的高度,達到了空前的水平。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經歷了嚴重的鬥爭和艱辛的歷程。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同時存在的還有其他種種主義,諸如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實驗主義、改良主義、無政府主義、新村主義、泛勞動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等等。這些思潮在社會改造的浪潮中競相傳播,其間發生了從1919年到1923年的三次大論戰,馬克思主義先後戰勝了以胡適為代表的實驗主義和社會改良主義,以張東蓀、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以黃凌霜、區聲白為代表的無政府主義,為中國人民所接受並成為救國救民、振興中華的理論武器。中國的先進分子,為了救中國,通過比較,從各種各樣的主義中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這是中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歷史選擇。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中,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這兩次飛躍,所致力於解決的都是決定中國前途命運、影響世界發展進程的歷史性課題。第二次飛躍發生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我國經驗和研究國際形勢的基礎上,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的主旋律,也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於它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們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今天的中國是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中國。今天,我們黨領導改革開放所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一條被實踐證明了的“好的,往上的道路”。對當代青年而言,弘揚進步精神,就是要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進一步深刻認識為什麼要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為什麼在改革開放問題上不能走回頭路,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啟示之三:民族的復興離不開政治文明的發展。當代中國的民主道路是中國人民在近代以來的歷史困境中進行反覆探索的結果。在中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基本規律是:在民主政治實踐中,把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
五四運動既是政治上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救亡運動,也是在思想文化領域高舉民主與科學旗幟的啟蒙運動。五四運動的孕育與爆發不僅在政治意義上把中國帶進了一個新時代,而且在思想文化上也為中國開闢了一個新紀元。——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從此走進了“現代”,中國的革命與政治從此走進了“民主主義”的新階段。
五四時期提出的民主,鋒芒所向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面對帝國主義列強覬覦我國領土、北洋軍閥政府剝削壓迫民眾的嚴酷現狀,“德先生”的廣泛傳播發出了振聾發聵的聲討。“帝國主義壓迫的切骨的痛苦,觸醒了空泛的民主主義的噩夢”,五四前後賄選、暗殺等舊中國的多黨競選和議會民主的歷史鬧劇,充分證明了西方的資產階級民主在中國行不通。“所以學生運動倏然一變而傾向於社會主義”。中國的先進分子在接受馬克思主義以後,賦予民主以新的內容——民主不再是指狹隘的資產階級的形式民主,而升華為消滅剝削制度的人民民主或無產階級民主,也是李大釗所說的“庶民的民主”、“勞工的民主”。
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便以實現無產階級及其它勞動人民當家作主作為奮鬥目標,並在此後28年艱苦卓絕的鬥爭中不斷建設和推進工農民主政權、抗日民主政權等民主制度實踐,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使一個毫無人民民主可言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成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實現了五四先驅建立民主的新中國的理想”。60年來,中國的民主實踐遭遇了一些波折,最終在改革開放30年中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它從國體上看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人民民主專政,從政體上看是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儘管還處於不斷建設完善的初級階段,但它無疑是五四民主精神的有力傳承。回顧歷史不難發現,民主始終以與時俱進的姿態為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提供着強大的制度支持和保障,民主“對於正在致力於現代化建設和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來說至關重要”。
當代青年既見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最新發展,也將是繼續推進中國民主化進程的中流砥柱,因此,正確認識民主、實踐民主是當代青年健康成長的重要環節。當前,人們對我國經濟建設方面的成就給予了充分肯定,但對政治制度層面則存在種種疑慮。有人認為我國應該像西方那樣實行多黨制、議會制;有人對西方“三權分立”制度滿懷憧憬……必須看到,民主是各國民眾普遍的政治訴求,但並無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而是形成於不同的歷史現實環境和客觀條件。我國的歷史機遇、國際環境和自身基礎決定了我國與西方國家形成了不同的民主模式。第一,我國實行的共產黨領導、多黨合作的政黨體制,不同於西方國家的兩黨制或多黨制。辛亥革命之後,中國也曾模仿過西方的議會制、多黨制,但無一不在帝國主義、北洋軍閥等反動勢力的阻撓之下宣告破產,而中國共產黨在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鬥爭過程中,形成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度“有着特定的國情基礎和社會歷史條件,是中國近現代歷史演進和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中國人民的理性選擇。”第二,我國實行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同於西方普遍採用的“三權分立”制度。“三權分立”是資產階級革命的產物,是封建社會末期通過議會限制王權以爭取民主的手段;但是在資產階級制度之下逐漸淪為“資產階級獨佔、不與他人分享的政權制度。”而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植根於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賴以生存發展的深厚土壤,產生於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爭取民主自由和人民解放鬥爭的光輝實踐,發展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進程”,人民代表來自工人、農民等各個社會階層,充分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原則,是符合中國實際情況、順應歷史潮流的政治制度。
啟示之四:科學精神是五四運動的寶貴財富,科技事業是中華民族騰飛的基石。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在五四運動中,科學即“賽先生”與“德先生”一樣,是反封建、反迷信的一面大旗。對中國而言,近現代意義上的科學是外來之物。在科學思潮的不斷衝擊下,近代中國無論是思想界、知識界,還是政界、實業界乃至社會民眾,都已經或多或少地認識到先進科學技術的巨大作用和效能,因而激發了人們傳播科學、追求科學、發展科學的信心與熱情。誠如胡適先生所言:“近三十年來,有一個名詞在國內幾乎做到了無上尊嚴的地位,無論懂與不懂的人,無論守舊與維新的人,都不敢公然對它表示輕視或戲侮的態度,那個名詞就是‘科學’。”
五四時期所講的科學,主要是指近代西方的自然科學。那時,中國的先進分子“相信尊重自然科學實驗哲學、破除迷信妄想是我們現在社會進化的必要條件”,“而惟真理是從的科學精神,最適於教養國民之資格,此科學精神之直接影響於社會國家之安寧與穩固者也。”五四時期先驅者大力提倡與宜傳的,主要是與封建蒙昧主義相對立的科學精神,即主張凡事要通過自己的思考,得出符合實際的結論。宣揚這種科學精神,目的在於從封建主義的精神栓結下解放出來,廣泛地吸取各種思想營養,找到解開精神鎖鏈的鑰匙。
五四以後,在科學精神的普及下,中國科學事業得到巨大發展。首先,科普性讀物大量湧現,廣泛介紹了西方科學,大力普及了科學知識。以旅美留學生創辦的《科學》雜誌為代表,大量科普性刊物不僅將量子力學、顯微鏡等重大科學成果介紹到中國,還具體闡述了科學對振興國家民族的巨大推動作用,使中國人對西方科學有了一個比較系統的認識,豐富了中國人的知識,開闊了中國人的視野。其實,逐步建立起一批新的學科和科研機構,培養起一支初具規模的科研隊伍。在五四啟蒙者和科學工作者的努力下,中華醫學會、中國農學會等一批學術團體相繼成立;培養了“社會角色意義上的中國第一代科學家”,如竺可楨、李四光等,都是在五四科學精神的影響下走上科學之路的。再次,知識分子與工農群眾結合得越來越緊密。科技的理性工具最終致力於社會和諧、百姓福祉,致力於人文和自然的關懷,同時,工農群眾也是科技發展的思想源泉。可以說,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和實際應用都離不開知識分子同工農群眾的共同勞動和奮鬥。
新中國成立以來,科學精神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揚。60年來,我國科學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指引下,我國逐步建立起以中國科學院、高等院校為主體的科研機構體系,海外知識分子紛紛歸來報國,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教育全面鋪開,科技隊伍不斷壯大,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我國成功地掌握了原子能技術,相繼成功試爆了原子彈、氫彈,成功地發射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從“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重要論斷的提出,到“科教興國”發展戰略的實施,再到“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的決策,有力促進了我國科技事業的快速發展。從超級雜交水稻,到高峽出平湖,再到神七太空漫步,科學技術日益彰顯出在人民生活、基礎建設和發展空間上的強大助力。
強國的希望在創新,創新的希望在青年。90 年前,五四先輩們以他們的革命精神和智慧力量衝破精神的桎梏,神州大地上科學思潮滾滾而來。90年後,“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已得到全國人民的公認和推崇,科學報國成為歷史賦予當代青年知識分子的神聖使命。當代青年要甘坐冷板凳,發奮學習、刻苦鑽研,增進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豐富創新實踐;還要深入群眾,貼近生活,將科學的種子播撒到人民群眾中去,為提高國民素質做出切實貢獻。
五四運動點燃的革命火炬,已經傳到當代青年的手中。五四以來幾代青年夢寐以求的實現中國現代化的理想,將通過當代青年的繼續奮鬥得以實現。
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的偉大目標是,到我們黨成立100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掐指算來,到2021年,我們這一輩應是30歲左右,精力旺盛、思維活躍,年富力強、堪當重任,正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力軍和頂樑柱;到2049年,我們這一輩是60歲左右,大多數人可以看到現代化國家建成的那一天。這意味着,我們的國家將通過我們這一代的共同努力從初步繁榮邁向全面發展,我們的民族將憑着我們這一代的共同創造從空前覺醒邁向偉大復興。這也意味着,小康社會能否全面建成,現代化能否順利實現,主要取決於我們這一代青年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的貢獻有多大。
躬逢盛世,高歌以詠;適有佳期,揮戈奮蹄。我們這一代青年生來就與時代前進的節奏同頻共振,與祖國發展的軌跡同步合拍;生來就註定要承擔如此特殊而又極其重要的歷史責任。讓我們繼承和弘揚偉大的五四精神,把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結合起來,把個人成就和社會責任結合起來,以更加廣闊的視野、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執著的努力,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上不斷創造新的絢麗業績,譜寫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青春之歌!
相關範文
- ·她是一片雲彩
- ·what is
- ·we visited&nb
- ·2a m3u1
- ·會 議 議&nb
- ·no zuo a
- ·紀念五四運動94周年心得體會
- ·英語演講稿:the sto
- ·學校管理經驗 走科研興校之
- ·英語演講稿:the sto
- ·弘揚五四運動精神演講稿範文
- ·弘揚五四運動精神中國青年節演講稿
- ·“五四”運動90周年系列活動的通知
- ·在紀念五四運動九十周年暨十八歲成人宣
- ·學習《毛澤東
- ·關於學習習慣的英語演講稿:devel
- ·i love m
- ·六年級家長會發言稿:溝通
- ·英文演講稿:make mo
- ·敬業就是愛國(紀念五四運動演講稿)
- ·團員青年紀念五四運動文藝晚會程序及串
- ·紀念五四運動主題晚會上的致辭
- ·紀念五四運動演講稿範文--敬業就是愛
- ·紀念五四運動團日活動策劃書
- ·五四青年節國旗下講話稿:發揚五四精神
- ·五四演講稿—弘揚五四精神 做好本職
- ·弘揚長征精神
- ·端午節國旗下講話稿:傳承中華文化&n
- ·世界是平的《the wor
- ·實踐科學發展
- ·《12 years&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