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后感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小景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東方中國夢 中國夢 我的中國夢 感動中國

  手寫漢字的魅力

  ——觀《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有感

  文/曉輝

  在當今這個快節奏,創新層出不窮,信息瞬息萬變的年代,我們難免眼花繚亂。在快得心煩意亂時,不妨回頭看看,我們是否遺失、漏掉了什麼?

  近期在中央電視台周末黃金時間熱播的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吸引了我的目光,感觸頗深,一些以寫字為基本功的中小學生對有的常用字,習慣用語不能正確書寫,試問這些孩子的父母又會正確書寫多少?相信有些父母還不如他們。隨着電腦、手機的全方位“吞噬”,人們有事打電話、發短信、發微博,方便、快捷、根本不用紙、不用筆、不用手寫、按按健全部搞定,而且還有一個好處,不用擔心漢字不會寫,認不清,又能擺脫手寫不堪的“尷尬”,何樂而不為呢?所以大量的打印、印刷文本出現,雖乾淨、工整,但總給人生硬、呆板、程序化,沒有感情,沒有靈魂的感覺。我們早年寫信常說“見字如面”,說明寫的漢字是一個人的載體,代表本人,字寫的清新雋永或渾厚圓潤抑或龍飛鳳舞,不管何種字體,字裡行間都包含本人待人的態度。

  現代優秀通訊工具的大量使用,雖然讓撰寫文章、與人交流都變得更加快捷,但文字錄入形式的變化卻在一定程度上帶給漢字本身意蘊的湮滅,也養成了人們的懶惰和依賴的壞習慣。中國的方塊漢字是世界上最具東方神韻、意境最深遠的字體。當評委們將某個字的構成、來歷解析道來時,我們便意識到,這一筆一劃不僅是用於交流和記載的符號體系,更承載着中華文明的文化內涵和深厚底蘊,我國的漢字發展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甲骨文到金、隸、篆、楷、行,再從繁體到簡體,一路走來,五千多年的光輝燦爛史,沒有理由不珍惜。

  看看我們古代的一些書法大家:王羲之、顏真卿、虞世南……他們用畢生的精力在書寫、研究漢字的精髓。元朝有個書法家叫康裡子山,蒙古族人,他為了練好字,從小給自己規定,每天早晨必須寫完一千個字才能吃飯。幾十年過去了,子山一直保持着這個習慣,終於成為當時有名的書法家。這些書法大家留給後人的墨寶在現在的名山大川、樓台亭閣中可見一斑。

  記得去過一個歷史文化古城河北正定縣,光塔寺就有七座,歷史名人手跡、碑刻比比皆是。讓我印象最深的是開元寺,裡面有一個唐代的巨型石碑,碑座是一個叫“贔屓”的大獸,碑身是一個殘存的斷碑,碑文的內容雖不明確,但碑文的刻字讓不懂書法的外行都嘆為觀止,字字蒼勁有力、飽滿,歷經唐代千年,“容顏”不變。

  我們有責任繼承發揚中國的漢字,熱愛漢字,就是熱愛中華民族的文化與傳統,這是每一個中國人應主動承擔起來的歷史使命。雖然在信息時代,幾乎所有社會生活都要通過電腦和手機終端來完成,但我們也要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要多讀書,多記筆記,感受筆在紙上飛馳,字在筆尖流淌的愜意!

您正在瀏覽: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后感
網友評論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