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后感 > 瑪麗與馬克思觀后感

瑪麗與馬克思觀后感

手機:M版  分類:觀后感  編輯:小景

瑪麗與馬克思觀后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瑪麗與馬克思觀后感(一)

  看完《瑪麗與馬科斯》,這一部風格輕快可愛的黏土動畫,竟讓我陷入沉思。

  8歲的瑪麗居住在墨爾本,是一個胖乎乎的有些抑鬱和孤獨的小女孩。為了交到真正的朋友,她給遠在紐約的馬克思寫了一封信,由此建立了他們之間長達20年的筆友情誼。

  38歲的馬克思是一個有點亂糟糟的患有亞斯伯格症的猶太人。他無法解釋很多生活中的事情,卻努力解答小瑪麗信中每一個奇怪的問題,雖然這一度使他焦慮不已。

  長大后的瑪麗將馬克思的病情研究寫入了她的書里並且一舉成名,但馬克思卻因此感到焦慮和苦惱,便不再回她的信。瑪麗感覺自己失去了馬克思,她失去了所有。其實馬克思並沒有過分責怪瑪麗,他只是因為焦慮而不知所措,瑪麗想着他的時候,他也無時不刻想着她。

  馬克思有三個人生目標:1.購買足夠享用一生的巧克力, 2.集齊全套喜愛的動畫玩偶, 3.擁有一個真正的朋友。伯納德哈斯豪夫醫生說,人應該有目標,但是不要像他的這樣看起來可笑。可馬克思就是這樣自顧自得過着單調而人畜無害的生活,這些暗淡無光的畫面卻讓我倍感溫暖。

  有多少人是為了尋求溫暖而擁抱在一起,因為不想成為可恥的人,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尋找朋友,而又因此感到疲憊不已。

  這讓我想起了三毛的那句話,我們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價值,我們過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參與。於是,孤獨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們惶惑不安。

  馬克思在生命終了時對瑪麗的告白引人深思

  "我原諒你是因為你不是完人,你並不是完美無暇而我也是。人無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門外亂扔雜物的人。我年輕時想變成任何一個人,除了自己。伯納德哈斯豪夫醫生說,如果我在一個孤島上,那麼我就要適應一個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說我必須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點和我的全部。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缺點,它們也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必須適應它們,然而我們能選擇我們的朋友,我很高興選擇了你。每個人的人生就是一條很長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潔,而有的像我一樣,有裂縫香蕉皮和煙頭,你的人行道像我一樣,但是沒有我的這麼多裂縫。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會相交在一起,到時候我們可以分享一罐煉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我們必須接受完整的自己,我們普通的願望,虛擬的幻滅,美好,仇恨,接納與排斥,因為我們終將擁有我們自己,我們終將奔赴向前。

  瑪麗與馬克思觀后感(二)

  我們都不完美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瑪麗和馬克思》,很多感觸。

  瑪麗和馬克思,一個南半球,一個北半球,一個東半球,一個西半球,因為一枚小小的郵票以及各自孤獨的心而連接在一起,最終成為知己。

  影片的最後寫着:"上帝賜予我們親人。感謝上帝,我們可以選擇朋友。"

  直到這句話的出現,我才煥然大悟,這是一部歌頌友誼而非親情的電影,所以裡面關於親情的內容總是那麼的令人悲哀,甚至連愛情也變得不堪一擊。

  馬克思的童年的悲傷的,所以成年了的馬克思一直都是一個人,而且有着嚴重的心理障礙。瑪麗的童年也是悲傷的,一個意外產生的瑪麗,長着一雙泥巴色的眼睛,額頭上還有一塊粑粑色的胎記,這樣的相貌使得瑪麗很不自信而且交不到朋友。於是瑪麗和馬克思成為了無話不談的筆友。8歲的瑪麗總是有許多事情想知道,於是在心中談起了太多太多自己的想知道的事情,同時也向筆友——也是自己唯一的朋友訴說自己痛苦的經歷。44歲的馬克思患有亞斯伯格症,感覺世界很混亂,無法辨別表情,過於敏感而且有點神經質,喜歡解決問題,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感情,每次收到瑪麗的信之後都會感到焦慮不安,但是這樣的馬克思還是會很耐心地一一幫瑪麗解決問題,而且推心置腹地將自己的情況告訴瑪麗。是瑪麗讓馬克思開始敞開心扉,是馬克思讓瑪麗感到自己不再孤單。是瑪麗讓馬克思不再停留在幻想的世界里,因為馬克思已經有了真正的朋友,不再需要幻想中的拉烏利先生啦,是馬克思讓瑪麗選擇繼續深造而且很好的完成了大學學業。

  但是,就這樣,矛盾出現了,瑪麗把馬克思當成病例出了一本關於亞斯伯格症的書。當瑪麗將書寄給馬克思的時候,馬克思憤怒了。他覺得被信任的人出賣了,這麼多年來,他以為瑪麗會理解他,但是他好像錯了,瑪麗把他當成案例分析,這令他感到非常非常的震怒。當瑪麗收到馬克思寄來的打字機上的"m"字條的時候,她突然醒悟,自己做錯了,這樣的做法並沒有幫到馬克思,反而深深地傷害了最愛自己的朋友,於是瑪麗步入了他母親的後路,開始以酒為伍,開始對生活失去信心,開始愧疚的等待着馬克思的原諒。

  但是真正的友誼是經得住考驗的,儘管憤怒,儘管失望,但終究會過去的,時間會洗刷掉一切,於是順理成章地馬克思原諒了瑪麗。同時萊恩也克服了自己的"陌生環境恐懼症"救了正要自殺的瑪麗。

  "your american penpal, max jerry horowitz. "

  沒有仇恨的世界是美好的,圓滿了,世界也恢復了平衡,從此馬克思的世界也有了"紅色".

  記得在悉尼只住了兩個月的女房東某天在廚房裡幽幽地對我說,Raymond,你相信么,人從終極上都是孤獨的。我說是的。可是其實我腦子裡轉悠着的確實很不近人情的想法:雖然是孤獨的但也要努力去愛別人。我不知道我有沒有把這話說出來,我現在知道這話是自己欺騙了我自己。因為如果要愛別人,必須要先愛自己,正如要原諒別人,先要原諒自己。love yourself first. 心理醫生告訴我們要悅納自己,這是心理健康的根本。可是從小到大,我們都被告訴要變得更好,學習成績要好,穿着要得體,要懂禮貌;長大后,社會告訴我們,要有個體面的工作,要有不錯的收入,最好呢,還要有車有房,否則就不是一個正常的人,甚至不配得到友情,愛情,甚至親情。這是我們的困惑,這是我們的疾病,於是我們強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學沒有意義但是可以考到證書的東西,去跟自己厭惡的人攀關係。這些還是簡單,最要命的是,我們要日三省吾身,要減肥要美容,要給自己貼標籤,總之,to be somebody else but myself.

  Max:"我原諒你是因為你不是完人,你並不是完美無暇而我也是,人無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門外亂扔雜物的人,我年輕時想變成任何一個人除了自己,伯納德哈斯豪夫醫生說如果我在一個孤島上,那麼我就要適應一個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說我必須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點和我的全部,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缺點,它們也是我們的一部分然而我們必須適應它們,然而我們能選擇我們的朋友,我很高興選擇了你。每個人的人生就是一條很長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潔,而有的像我一樣,有裂縫香蕉皮和煙頭,你的人行道象我一樣,但是沒有我的這麼多裂縫。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會相交在一起,到時候我們可以分享一罐煉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瑪麗與馬克思觀后感(三)

  接受不完美

  人生是不完美的,社會是不完美的,因為人是不完美的,不僅你我不完美,實際上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按照基督教的說法,人是帶着原罪而生的,只有神是完美的。

  既然人是不完美的,那麼如何面對不完美的自己?對大多數人而言,這根本不是個問題,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候因為眷戀生命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甚至縱容自己的缺點。

  澳大利亞粘土動漫電影《瑪麗與馬克思》則講述了一個人從不接受自己到接受自己的極端故事,告訴我們不接受並不完美的自己和別人是多麼巨大的痛苦,而接受自己和別人的不完美有多麼巨大的心理障礙。

  馬克思是個自閉症患者,他既不願意接受不完美的他人,也不願意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所以他陷入孤獨之中,沒有任何朋友。他唯一的筆友瑪麗,因為出版了一本關於如何治療他心理疾病的專著而傷害了他,他不能原諒瑪麗,以致瑪麗酗酒而離婚。但最後,馬克思原諒了瑪麗,因為他發現,正是因為自己的不寬容——對別人的不寬容,使他沒有一個朋友。試想,人孰無過?但一旦有了過錯,或者有了缺點,就可以拋棄這個朋友嗎?他可能是你有缺點的朋友,但如果你是他真正的朋友,你不正應該幫助他克服弱點,逐漸成長為接近完美的人嗎?

  當馬克思原諒瑪麗並重新接受瑪麗為他的朋友的同時,他也開始接受自己了——在童年,他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嚴重的傷害——他願意成為任何人,就是不願意成為自己——這是對自己何等的厭惡和不滿意啊!

  當然,你要說, 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我們哪個人沒有三五個朋友?我們盡可以放棄某些友誼,離開某些朋友,我們還盡可以結交新朋友。正是因為抱着這樣的利己主義和機會主義,不寬容成為我們最常見的毛病。我們不寬容朋友,經常因為一點小小的問題而心生嫌隙而疏離朋友。我們也不寬容我們的同事,僅僅因為他比你多得到幾次領導的表揚,或者先提拔了,而你不僅不祝福,還處處揪着他的小錯不放,處處跟他為難,或者諷刺他,打擊他,等等。

  其實,你不是不寬容你的朋友或同事,而是不寬容你自己,因為你接受不了自己比你的同事比你優秀或者更受領導重視,你接受不了自己在才能或順服方面比同事差的現實,實際上,你一直以為你比他優秀。至於同事為什麼升遷你還在原地踏步,你從來不認為是你自己的原因,而是領導不能慧眼識珠或偏聽偏信,或者是同事用某種不光明正大的手段獲取的……總之,你不接受自己的失敗,不接受自己有若干缺點和毛病。

  其實,接受失敗接受自己的缺點和毛病又如何?天會塌下來嗎?會受不了因而要尋死覓活嗎?哈哈,當然不是了。天既不會塌下來,我們也沒有一抹脖子二上吊,因為我們可以在發現自己的弱點和缺點后,修正自己的行為,改正自己的缺點,彌補自己的不足。這樣苟日新又日新天天自新,每天都有點小進步,就會離充滿弱點和缺點的過去越來越遠了,我們就會對自己更少一點厭惡,而更多一點滿意。

  馬克思終於想通了這個道理,所以開始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接受朋友的不完美了。而一旦他開始接受自己和朋友的不完美,他就發現一切都變得奇妙了:自己心情出乎意料地好了起來,也找到了最適合他的工作了。最後馬克思終於在安詳與滿足中離開人世。

  我不知道別人會怎麼對待自己和別人的不完美。我呢,我願意像馬克思那樣,適當地妥協,對自己有點寬容,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當然,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我也要對別人適當地寬容,接受別人的不完美,接受社會的不完美。要知道,別人和我們一樣,也是有弱點的人,也會如我們一樣犯這樣那樣的錯誤,;同時他也和我們一樣,有向善之心,也願意改正自己的錯誤。第三步,大家一起商量一個辦法,如何幫助自己和別人改正缺點,彌補弱點,這樣大家不僅和諧共處,而且能共同成長。

  也許你會說,你說的簡直是童話!呵呵,《瑪麗和馬克思》誠然是童話,可是童話並不等於是謬論。我們之所以不相信童話,是因為我們沒有純真的心,不願意相信自己,也不願意相信別人,更不願意付出一點時間來努力改變自己,哪怕是為了自己好。

  其實,人生要面對的挑戰,何止是不完善的自己,還有不完美的人生,不完美的世界。對待不完美的人生,大多數人仍然會選擇不接受:他們通過努力奮鬥來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當然他們的奮鬥有合法也有非法的,有道德的也有非道德的);也有一部分人選擇另一種不接受方式,那就是自殺,如楊元元不能接受自己讀那麼多書後仍然不能改善自己和母親的生活。到目前為止,沒有人能理解她為什麼選擇自殺而不是繼續奮鬥。

  面對這樣有着種種問題的不完美社會,我們怎麼辦?擁有超級中國式智慧的超級牛人諸葛亮選擇苟全性命於亂世。大多數時候智商如我等的大多數恐怕也還是願意苟全性命於亂世的,因為中國人大多數還是願意信奉"好死不如賴活着"的人生智慧。而有一種人則甚至願意生活在有重大缺陷的社會中,比如那些亂臣賊子,恨不得天下大亂,好趁渾水摸魚,至於別人是否生活中水深火熱之中,他根本不關心,甚至以此為樂——看見別人痛苦,他們更體驗到一種別樣的快感(這就是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痛苦的基礎上的一種表現)。當然,還有一種人,不願意同流合污,隨波逐流,他們寧願選擇死亡,如屈原。

  我們也不難發現還有些特別的人,他們看見社會不完美,就覺得不可忍受,於是改良之、改革之。其實,人內心需要和諧就必須對自己適當妥協而沒有必要革自己的命,而社會需要和諧則社會各階層要互相適當妥協,因為沒有人沒有缺點,也沒有人不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您正在瀏覽: 瑪麗與馬克思觀后感
網友評論
瑪麗與馬克思觀后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