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高二歷史教學反思

高二歷史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小景

高二歷史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

  篇一:高二歷史教學反思

  一、基本情況分析:

  1、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普遍對歷史感興趣,但是最大的缺點是不願意記,導致基礎知識掌握較差,成績普遍不好。學生成績斷層較大,前五名和第六名距離很大。后層落差更大,對歷史的學習有畏難情緒。

  2、教材分析:

  高二歷史主要是學習經濟史和文化史,同時在學完本學期的內容的同時,歷史班要把選修二學習完畢。

  二、教學目的及任務:

  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通過高二歷史課程學習,擴大掌握歷史知識的範圍,深入地了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學會運用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認識歷史和現實問題,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樹立不斷完善自我、為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和關注民族與人類命運的人生理想。

  三、具體措施:

  1、提高課堂效率。落實備教輔批改的各個環節,上課力求精幹、實在。上課要求每個人做好筆記,課後進行知識整理,定期檢查筆記情況,將做得很好的作為樣本展出。

  2、抓好課前預習及課後及時鞏固。落實每個人的作業,作業實行輪流當面批改,做到每次當面批改三分之一以上。單元複習和考試落實到個人,完善課前檢查和試卷的單獨評講。

  3、落實個別輔導計劃,着力培養優生。

  4、幫助學生樹立學科信心,大幅度提高歷史成績。

  篇二:高二歷史教學反思

  如何有效地使用高二期工程歷史新教材,既是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也是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

  一、 弄清歷史教材與課程標準的關係

  《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一項重要成果,凸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強調學習方式的轉變和個性化學習的全面發展。在課程目標上,分為三個部分表述: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課程結構上,充分體現了高中教育的基礎性、多樣性和選擇性。在強調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同時,關注學生個性化的學習;在文本內容上,指導功能更為全面,不僅規定了學習內容,而且指導如何學,學到什麼程度。《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對於教科書的編寫,既有明確的規定,又有較大的彈性。 顯然,高中歷史教材是課程專家和歷史學科專家編製的一種較好的教學用書,對教師是教本,對學生是學本。

  如何有效地使用這種教材,我們應確立這樣的認識:(1)認真研究課程標準,要從課程性質上明確“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是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闡釋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門基礎課程”。深刻理解課程標準所闡釋的有關教材與教學課程理念以及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課程目標,並依此建構科學的教學目標;(2)認真研究高中歷史實驗教材,要從教材的角度揣摩編寫者對課程標準的理解,從課程標準的角度評價高中歷史實驗教材的特色;(3)認真研究學情,即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狀況,依此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

  二 、擺正歷史教材在課堂教學中的位置

  教學中,有兩種現象要力求避免:一種是本本主義,教學“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種是將教材邊緣化,教學遠離教材。

  歷史教材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資源,不僅要使用,而且要優化。對於歷史教師來說,用之於教學是職責,完善並使之利於教學也是職責。這是新課程背景下歷史教師應該具備的態度。

  客觀地講,這種教材在體例結構、內容旨趣、圖文結合、自我檢測以及拓寬學生視野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切實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但從教學實踐的情況來看,教材內容還有不夠完善的地方,需要補充和加工。

  (一)內容的補充。為彌補高二文科生歷史基礎的薄弱,可以就中國古代社會的歷史概念,利用2007年版必修(一)第19頁“學習延伸”的內容“中國古代歷史朝代簡表”進行如下補充說明:中國古代史,按照發展進程,先後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三個階段。在原始社會末期,原始人群的社會組織由氏族、部落發展到部落聯盟,在此基礎上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政治形式——“國家”,傳說中的黃帝、堯、舜、禹,就是國家形成過程中或者說是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的政治領袖。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其後經歷了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西周(約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到春秋末期(公元前476年),約歷1560年。奴隸制度趨於瓦解時,我國出現了封建社會。它始於公元前475年的戰國時期,歷經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遼宋夏金元、明清五個時期,到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為止,共歷2300多年。這樣就對中國古代歷史作一完整概述,改變教材內容給人造成的“缺乏前奏”的感覺。

  (二)結構的調整。如《辛亥革命》一課,教材將帝國主義支持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果實的內容安排在“中國民主進程的豐碑”這一目內,不盡合理。教學中可以把這個內容提前安排到辛亥革命高潮“中華民國成立”這一子目后,作為“革命后隱藏的危機”單獨列出,體現革命的曲折性,也利於學生理解和接受。根據最近新課程改革的嘗試,我們感到,高中歷史教學的過程,應成為高中歷史教材完善的過程,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科建設本身才能不斷進步和發展。

  三 、探索歷史教材的有效教學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課時與教學內容之間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而解決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就是採用歷史教材的有效教學模式。

  何謂“有效教學”?即教師遵

  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教學的有效性包括三重意蘊:(1)有效果,即指對教學活動結果與預期教學目標的吻合程度的評價; (2)有效率,即指教學活動是一種精神性生產活動。教學效率可表述為:教學效率=教學產出(效果)/教學投入,或教學效率=有效教學時間/實際教學時間;(3)有效益,即指教學活動收益,或者說指教學目標與特定的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的評價。從國外研究狀況來看,有效教學模式,較為著名的有認知指導教學模式、認知複雜性教學模式、真實性教學模式、交互教學模式,合理整合教材是進行有效教學的關鍵。因此,教師首先要有充足的學科知識儲備,既要有對於歷史經典着作的熟悉,也要有對於史學研究動態的了解;其次,還要具備對於教材的整合能力,對照新課程標準,理順知識的內部聯繫,形成清晰易懂的間架結構,以此作為教學展開的基本思路。特別要指出的是,高中歷史新課程教材,不再追求完整的學科體系,而在於從學生出發,力圖構建一種新的學習體系。再次,要有駕御課堂的教學能力,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全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發展。

  篇三:高二歷史教學反思

  本學期我擔任高二年級3--7班的歷史教學工作。通過不斷深入學習以及全心投入地努力工作,較好地完成了學校交給的教學任務,完成了學科知識的教授和基本科學素質的培養,同時促進了優秀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和提高。在前半學期中有成功也有失敗和不足,對此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歷史課要寓教於樂。高二的歷史課難度深,要求學生基礎知識掌握要十分紮實。因此我在備課時,注意史論結合,課上通過啟髮式教學,和學生討論,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和經驗,同時加入許多歷史背後的故事輔助教學,讓學生認識歷史真相,客觀看待歷史。與此同時,我加強對基礎知識的考查,每一堂課都進行提問,讓學生逐漸養成每天複習鞏固的習慣,增強緊迫感。

  二、一定要重視學生的感受,帶領學生共同努力。在教學過程中,我十分注重知識的形成。我還介紹自己高考時的學習和生活,告訴她們我是怎樣從成績的低谷步步努力,最後考上大學的,這不僅給了他們經驗,也鼓舞了他們的勇氣和信心。他們經常向我請教方法和經驗,與我探討,及時向我報告學習狀態和心態,我從來都是耐心、高興的聽取,並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形成了良好融洽的師生關係,並取得了好成績。

  三、不要放棄學習困難的學生。我了解到很多學習差的學生是遇到了困難,他們渴望老師的幫助卻又不敢,於是我分別找他們談話,了解他們的真實感受,表示了我願意幫助他們的心情。學生都很感激,於是我提出了一些要求,讓他們分批利用課間、自習等時間來找我背書、做練習。他們平時沒有養成堅持的習慣,容易忘記,於是我就經常提醒和督促他們,或者直接到班上去找他們,使他們養成了習慣,終於都能夠按時找我複習,甚至一有空就來問問題,因此在段考前,他們的成績都獲得了很大的提高。

  雖然這一學期工作很辛苦,教學任務也不輕,但我始終充滿了熱情、信心和愛心,在上半個學期里,我不僅收穫了知識和經驗,還得到了學生的愛戴和信任,這樣的情感和經歷將繼續鼓舞我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一如既往的努力!

您正在瀏覽: 高二歷史教學反思
網友評論
高二歷史教學反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