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工作體會 > 初中歷史教育敘事

初中歷史教育敘事

手機:M版  分類:工作體會  編輯:pp958

  初中歷史教育敘事(一)

  學習了專題講座《初中中國歷史教學的難點及其教學策略》,我感受頗深。特別是這句話:“教學難點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來確定,同樣一個問題,對某些學校和班級的學生來說是難點,而對其他學校和班級的學生就不一定是難點”。

  下面我就談一下學習《初中中國歷史教學的難點及其教學策略》的前後自己在教授初一歷史《 江南地區的開發》一課時的幾點體會。

  國培學習之前的教法:

  1.教師可以提問:三國鼎立的最後結局如何?讓學生依據自己聽說的傳聞或者教材的敘述來回答問題。應該注意糾正學生回答中出現的不符合史實的傳聞。在學生回答以後,教師可以根據教學中的實際情況增加一些趣味性的講述。

  2.西晉統治集團的腐朽、皇族的紛爭、北方少數民族的內遷等問題可以教師講述的方式來處理。講述內遷問題時,應注意使用地圖,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內遷的形勢。然後,要求學生概括西晉短暫而亡的原因,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予以小結,指出其短暫而亡的原因,應包括西晉統治集團自身的腐朽、統治集團的內亂、內遷的少數民族趁機起兵三個方面。

  3.教師可以通過自制地圖或者在現有的圖上作標識的方式,介紹東晉和十六國的格局,以及前秦統一北方的情況。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學生是否知道“投鞭斷流”“草木皆兵”的成語,引入關於淝水之戰的教學內容。也可以鼓勵學生從教材中自己找出這兩個成語的含義和出處。

  4.關於淝水之戰的教學,一定要做到生動有趣,以調節課堂的氣氛,培養或保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可以根據實際條件採用想象圖、地圖、多媒體課件或者講故事等方式進行教學。最重要的是,在分析造成淝水之戰中前秦兵力佔優勢而失敗的原因時,應該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

  5.關於江南開發的問題,可以從本課的引導框進入教學,讓學生先說明漢朝江南的情況,再說明南朝時江南的情況。然後提問:“為什麼會發生上述巨大的變化?”要求學生掌握江南發展變化的條件和原因。因為這一部分是本課的核心內容,在學生動腦筋和進行活動與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切不可忽略了必要的講述和引導。

  6.最後,教師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小結,參照“重點和難點”中分析的本課基本脈絡和相應的重大事件,使學生對本課形成總體的認識。

  以上參加國培前的教學過程,儘管複習講解都很詳細,教學層次也清晰,但還是沒有擺脫老師牽着學生學的舊教學觀,學生在課堂中沒有自我意識,處於被動的接受狀態,要在教學中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必須在備課時,備學生。

  教師備課時所想的應是學生如何會學會,而不是教師如何教。在教學中應運用多種策略,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老師在《初中中國歷史教學的難點及其教學策略》一課中明確指出,“教學難點不是固定不變的。”“教學難點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來確定,同樣一個問題,對某些學校和班級的學生來說是難點,而對其他學校和班級的學生就不一定是難點。”“確定教學難點的主要依據是學生,教師要了解自己的教學對象。”“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要確定教學難點,就必須要了解自己的教學對象,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基礎等。”在以上四點中我覺得是最重要的,那麼老師教學肯定要與學生的學緊密結合起來,學生要思考,老師就

  學習了專題講座《初中中國歷史教學的難點及其教學策略》,我感受頗深。特別是這句話:“教學難點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來確定,同樣一個問題,對某些學校和班級的學生來說是難點,而對其他學校和班級的學生就不一定是難點”。

  下面我就談一下學習《初中中國歷史教學的難點及其教學策略》的前後自己在教授初一歷史《 江南地區的開發》一課時的幾點體會。

  國培學習之前的教法:

  1.教師可以提問:三國鼎立的最後結局如何?讓學生依據自己聽說的傳聞或者教材的敘述來回答問題。應該注意糾正學生回答中出現的不符合史實的傳聞。在學生回答以後,教師可以根據教學中的實際情況增加一些趣味性的講述。

  2.西晉統治集團的腐朽、皇族的紛爭、北方少數民族的內遷等問題可以教師講述的方式來處理。講述內遷問題時,應注意使用地圖,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內遷的形勢。然後,要求學生概括西晉短暫而亡的原因,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的情況予以小結,指出其短暫而亡的原因,應包括西晉統治集團自身的腐朽、統治集團的內亂、內遷的少數民族趁機起兵三個方面。

  3.教師可以通過自制地圖或者在現有的圖上作標識的方式,介紹東晉和十六國的格局,以及前秦統一北方的情況。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學生是否知道“投鞭斷流”“草木皆兵”的成語,引入關於淝水之戰的教學內容。也可以鼓勵學生從教材中自己找出這兩個成語的含義和出處。

  4.關於淝水之戰的教學,一定要做到生動有趣,以調節課堂的氣氛,培養或保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可以根據實際條件採用想象圖、地圖、多媒體課件或者講故事等方式進行教學。最重要的是,在分析造成淝水之戰中前秦兵力佔優勢而失敗的原因時,應該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

  5.關於江南開發的問題,可以從本課的引導框進入教學,讓學生先說明漢朝江南的情況,再說明南朝時江南的情況。然後提問:“為什麼會發生上述巨大的變化?”要求學生掌握江南發展變化的條件和原因。因為這一部分是本課的核心內容,在學生動腦筋和進行活動與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切不可忽略了必要的講述和引導。

  6.最後,教師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小結,參照“重點和難點”中分析的本課基本脈絡和相應的重大事件,使學生對本課形成總體的認識。

  以上參加國培前的教學過程,儘管複習講解都很詳細,教學層次也清晰,但還是沒有擺脫老師牽着學生學的舊教學觀,學生在課堂中沒有自我意識,處於被動的接受狀態,要在教學中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必須在備課時,備學生。

  教師備課時所想的應是學生如何會學會,而不是教師如何教。在教學中應運用多種策略,給予學生自主學習的機會,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老師在《初中中國歷史教學的難點及其教學策略》一課中明確指出,“教學難點不是固定不變的。”“教學難點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來確定,同樣一個問題,對某些學校和班級的學生來說是難點,而對其他學校和班級的學生就不一定是難點。”“確定教學難點的主要依據是學生,教師要了解自己的教學對象。”“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要確定教學難點,就必須要了解自己的教學對象,了解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習基礎等。”在以上四點中我覺得是最重要的,那麼老師教學肯定要與學生的學緊密結合起來,學生要思考,老師就得給學生思考的問題和時間,這就需要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進行探究互動,通過探究互動來激勵學生進行思考,讓學生自主去學習,才能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下面是我國培學習之後的嘗試:

  在《經濟重心南移》一課中,學生對理解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有一定困難,因為初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缺乏直接的生活經驗,對農業生產了解得非常少。

  《耕穫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是我們了解宋代江南農業生產狀況難得的形象材料,教材中採用了《耕穫圖》來說明宋代江南農業生產發展的狀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挖掘《耕穫圖》蘊含的主要信息,找出南方農業得到發展的幾個原因。

  主要做法如下:

  第一,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耕穫圖》畫面上的青山綠水,片片肥田,再聯想江南溫暖濕潤的氣候,認識江南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自然條件。

  第二,通過《耕穫圖》描繪的人們緊張而有序的勞動場面和莊主悠閑自得欣賞田園風光的情景,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這種景象只有在社會安定的條件下才能夠出現;再聯繫晚唐到北宋黃河流域戰亂頻生的史實,使學生認識到,那時候江南社會比較安定,為農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第三,從《耕穫圖》上出現翻車,教師要引導學生悟出北方人遷移南方,不僅為南方農業生產提供了勞動人手,還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加快了南方農業發展的速度。

  第四,用《耕穫圖》上描繪的南方一人一牛犁耕的方法,跟敦煌壁畫上描繪的北方一人二牛犁耕的方法進行對比,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宋代南方耕作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並超過了北方。

  第五,從《耕穫圖》上插秧與收穫同時進行的情景,教師要引導學生領悟它描繪的是江南一年兩熟的雙季稻生產情況。宋代江南形成較為穩定的一年兩熟制,在我國農業耕作制度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它標誌着我國農業耕作制度自春秋戰國實行連年種植制度之後的又一次飛躍,它說明我國農業精耕細作水平攀升到一個新高度。

  優越的自條件、較為安定的社會環境、北方生產力(包括勞動人手和先進農業技術)的南遷,是促進南方農業發展的原因。而這幾條原因都能從《耕穫圖》得到啟示,這說明《耕穫圖》是認識宋代南方農業發展的形象史料,十分珍貴。

  感悟:學生必須通過自己的探索才能學會難點。始終給學生以創造發揮的機會,讓學生自己在學習中扮演主動角色,教師不代替學生思考,把難點放在教學情境的設計上,本節課採用這種教學設計對學生理解和消化當堂課的知識點,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了他們通過觀察、比較、概括,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很大的突破。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和不斷探究的思維空間。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把增強了趣味性,初步培養想象能力,同時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這裡,運用了老師教與學生自主學結合這一重要歷史思想方法,化難為易的作用,對今後的歷史學習有深遠的影響。

  初中歷史教育敘事(二)

  一、背景

  新課程的改革中,出現了許多的新鮮的事物。特彆強調教師眼中要有學生,加強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對話與情感上的交流。將學生看作有生命有情感、活生生的個體,而不是學習的機器,這是一種觀念上的轉變。然而這種轉變是不是很理想呢?

  二、描述

  我教的這一屆雖然不是新課改的教材,但作為老師,要隨時把新課程理念貫穿在課堂上。在講《甲午中日戰爭》這一課時,因為這一章是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主要是近代中國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一系列鬥爭。在準備這節課的時候,我將黃海海戰作為一個典型事例典型處理,搜查了大量的關於黃海海戰的史料,尤其是黃海海戰中以死報國的鄧世昌的一些留學前後的事情和黃海海戰前清廷的準備情況做了詳實的考訂。爾後我用一種非常感性的語言開始講述這段歷史。

  這一節課我用了很長時間做情感上的鋪墊。當我講到鄧世昌抱着他心愛的“太陽犬”沉入黃海海底時,許多學生的眼睛也濕潤了,他們與我一同沉浸到了那段歷史中,雖然我的語言是哽咽的,但是學生濕潤的眼睛告訴我,學生的心被一種情感所激蕩着,而且有些同學的淚水流了下來……在學生的淚水中,我順勢一轉,提出了一個我自己認為非常“人性化”的問題:鄧世昌的水性那麼好,為什麼要選擇死?在他沉入海底的一瞬間他會想什麼?

  學生在淚水中試圖去走進鄧世昌的內心世界,他們沒有交流,大多數學生都在思考,試圖將自己變成鄧世昌,去人性的解讀那段歷史。學生好長時間沒有說話,但是從學生的眼神中我看到一種別樣的東西,那是一種堅定,是一種對信仰的堅定。我知道我的教學目的達到了,此時課也臨近結束,我沒有讓學生說出他們的理解,而是將我的想法給了他們:我並不知道當時的鄧世昌在想什麼,但我寧願這樣去揣度他,他在想,這個國家太昏暗了,這個國家需要一些有血性的人來換起這個民族的血性,我就做這個有血性的人,用我的死來喚醒這個國度求生的慾望,再振興起這個古老的民族。

  課堂到此戛然而止,一切都在不言中了。孟子說過的“捨生取義”,我用鄧世昌給學生做了詮釋。

  三、反思

  似乎這堂課是完美的,一堂課讓學生的心被高尚“摸”一下,應該是成功的。可是這堂課過了好久我一直都不能釋懷,心中隱隱的有些東西讓自己牽挂,可又一直抓不住是什麼。

  我要讓學生在歷史中學到什麼?一節課我洋洋洒洒,可以說將鄧世昌講得蕩氣迴腸。可是一堂黃海海戰之後,學生學會了什麼?學生學會了如何走向死亡。難道我講述這段歷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如何去死嗎?沒錯,不能明白什麼樣的死是有價值的,其生也就沒有價值,但是如果沒有了對生的追求,明白了死的價值又有何意義呢?畢竟我不是想將學生送到死亡之路上,而是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活得更加精彩、活得更有意義。其實在生死存亡的時候,轟轟烈烈的死固然值得稱頌,但是忍辱負重的活比死更加艱難也更加有意義。因為自己對鄧世昌已經產生了一種跨越時空的價值認同,這種情緒不但左右了我,也左右了我的課堂,讓我的課堂走向了一種我並不期望的價值走向。

  無獨有偶,就在我剛剛從這節課中有所悟的時候,我聽了一節課。這位老師講的是日本侵華戰爭,中間有這樣一個環節:

  教師打出了一張張日本在中國犯下罪行的圖片,每張圖片都極有震撼力,日本在侵華戰爭中的罪行罄竹難書。教師用一種極富穿透力的聲音在講解着這些圖片,從教師的聲調中明顯地感覺到了老師自己已經深深地被這些圖片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所激怒……教師講解好了之後,用一種極為低沉的聲音問學生:“面對日本所犯的滔天罪行,今天的我們應該怎麼辦?”學生七嘴八舌,群情激蕩,紛紛表示要報復日本。這位老師很理智的引導着學生,“日本在歷史上曾經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傷害,這種違背人性的行為是我們一直都譴責的。但是如果我們‘以牙還牙’報復日本,那麼我們是不是也在違背人性呢?”我為這位老師暗暗叫好,理智的引導學生譴責日本的罪行,而不是在學生的心中播下仇恨,不讓自己的情緒左右課堂,真的是堂好課。

  中日的歷史事件是很難講述的,因為越是深入地了解那段歷史,心中就越痛,也就不自覺地會產生對日本的憎恨。但是我們不能以自己的情緒左右了課堂,並且由此而影響了學生,我們讓學生學習這段歷史,並不是想讓他們時時刻刻恨着日本,而是在發展自己的同時警惕日本的軍國主義,並且也防止自己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一種強權意識。更加重要的是,我們要讓學生在這段歷史中感悟到“和”的重要,在學生的心中播下“和”的種子,期望着他們構建新的中日關係。法德百年世仇都可以和解,那是因為德國的反省和法國的大度,中日為什麼不可以和解?如果若干年後日本真的反省了這段歷史,而我們還是仇恨的,那麼中日能和解嗎?

  不要讓自己的情緒左右了課堂。我們的歷史教學要從“目中無人”走向“心中有人”,但並不是任由各種情緒在學生中漫延。在有情有義的歷史教學中,我們還要有理有節,讓課堂在充滿人性關懷的基礎上煥發出睿智的光輝。

  初中歷史教育敘事(三)

  昨天在九4班,我感覺歷史複習課上的特彆扭,課堂上提的問題沒人回答。我發了一通脾氣,並揚言今後再出現這種情況,堅決不客氣。

  課後我冷靜下來,和九年級歷史學科組的同事議論了這件事,他們也給我出了許多好主意。針對這種情況我布置了一個作業,讓大家寫一下歷史課的感受和對老師的建議,而且我覺得任何事只要動腦筋思考,就會不斷完善。

  第二天,我早早來到辦公室,四班的作業已擺在我的桌子上。一個上午,我一直沒出辦公室。在那裡認認真真地閱讀同學們寫的內容。做了下面的分析,之後又根據同學們的要求對一些問題進行了解答。

  一、不回答問題的原因:

  1、不會,懶得思考。2、缺乏自信,覺得答案不夠完善,不敢說,怕嘲笑。3、沒聽講,不知道老師的問題。4、太簡單的,不想回答;太難的又不會回答。

  二、學生困惑及急需解決的問題

  1.上課思想不集中。2.對老師所講的內容,整體上把握不好。3.如何答好歷史材料解析題。

  三、問題與解答:

  1.設計問題要有針對性

  老師講課要有吸引力,讓學生時刻關注老師,關注課上知識;不斷思考問題。特別是每一個問題的設計,都要深思熟慮,考慮到學生的水平,而不能草率地提問,沒有任何的價值。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這就是教師點燃起來的勤學好問、渴求知識的火焰。老師的思考能點燃學生的學習願望。老師的思考能激發學生對書籍的不可遏止的嚮往。

  2、我自信我能行

  有一句教育名言是這樣說:要讓每個孩子都抬起頭來走路。“抬起頭來”意味着對自己、對未來、對所要做的事情充滿信心。任何一個人,當他昂首挺胸、大步前進的時候,在他的心裡有諸多的潛台詞——“我能行”、“我的目標一定能達到”、“我會幹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對我來說不算什麼”……假如每一個學生,都有這樣的心態,肯定能不斷進步。有自信才能增強自己的實力,有實力你會更自信。

  3、怎樣答好歷史卷子的材料解析題

  仔細審題,讀懂題意、這是成功解題的基礎, 它可以有效地避免“文不對題”“答非所問”的現象。同學們在答題時首先要讀懂題意,弄清材料所反應的歷史事件,確定中心。其次,要讀懂試題的設問,明確用什麼方法來回答什麼問題等。

  圍繞問題,尋找知識的落腳點、開放性試題的命題依據及答案取向是以教材為導向的。同學們在解題時必須以教材為基礎,以問題為中心向教材求索,尋“根”問宗,找出解答問題的相關歷史知識,切忌隨心所欲,想答什麼就答什麼。注重發散思維,全方位解答、正確運用發散思維是解答開放性試題最為重要的思想武器。

  我作為一個歷史新課程教師,尤其是畢業班的老師,在教材、教法、學生情況等把握不到位,應該多下苦功夫,多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使學生苦幹加巧幹,考出優異成績。

您正在瀏覽: 初中歷史教育敘事
網友評論
初中歷史教育敘事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