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小景
篇一:高二語文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學主體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育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新課程改革把教學反思提到了一個突出的位置,指出“反思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會促使教師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明確提出“新課程強調反思”,並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據此做出相應的變化。
語文教師的反思能力是反思性教學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是語文教師反思能力的外在表現和語文反思性教學得以實施的根本保證。所謂語文教師的反思能力,是指語文教師為了保證自己反思性教學的成功,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將教學活動本身作為意識對象,迅速地認知教學情境中各因素間的關係及其變化,並不斷地對其進行積極主動的計劃、監控、調節、改進,進而選擇最適宜的教學策略,對教學活動做出最佳調節和修正的能力。
成為一個研究型、學者型教師應成為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一個目標。教師除應具備專業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外,還應具有較深厚的教育理論修養,廣闊的教育前沿視野,敏感的教育問題意識,過硬的教育科研能力。並能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對自己在教學中作出的教學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反思,不斷探究和解決教學問題,使教師的教學和反思有機地結合,讓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行動。
筆者做為一個工作二年半的新教師深感教學反思的不易與有益。在不斷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中,對教材與教學有了些許反思,以下列舉我高中語文教學反思的實例如下:
1、為往聖繼絕學,從自己做起,從紮根的教育抓起。
做為語文教師,我們肩負着繼承弘揚發展傳統儒釋道醫等優秀文化的艱巨使命。宋代理學家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我們投身教育事業,理當“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就要從自我的修身做起,學習儒家經典,力行學做謙謙君子,從儒家的根“孝悌”做起,從《弟子規》做起。近年來,老師越來越難當,學生在家裡對父母不恭敬,來了學校對課本、對聖賢、對老師缺少恭敬。《弟子規》成為中小學生的必讀書,從孝敬父母抓起,有助於良好學風與做人態度的培養。相信一個孩子孝心提起來了,時時處處想到讓父母放心、寬慰,這個孩子一輩子就不讓人擔心了。學習《弟子規》,不是口號,要抓落實。本人利用課前二到五分鐘時間與學生共同學習《弟子規》,適當做講解並穿插古今小故事,得益最大的是自己,大多數孩子都有所覺悟,可喜的是個別孩子學習態度有明顯的好轉。
2、八德與社會主義榮辱觀在語文教材與教學中的體現與學習。
我國宋代就有了用以社會表彰的八種德行,即“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十年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和國家教育科學規劃,連續開展重點研究課題“大中小學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實驗研究”,鎖定的八個核心德目是:忠、孝、誠、信、禮、義、廉、恥,意在承接中華傳統美德,並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體現民族生命力的全新價值。課題組編寫出版了《大眾道德》叢書,分八個專題:《忠——盡己報國的責任》、《孝——生生不息的愛心》、《誠--求真務實的品質》、《信——立身興業的基點》、《禮——人際文明的規範》、《義——人間正道的嚮導》、《廉——清白正氣的根基》、《恥——人之為人的底線》,很好的概括了每個德目的不同功能。本人在現行課本與《讀本》篇目中儘可能挖掘“八德”,強化語文課的德育、美育功能。十分遺憾的是高中語文課本中有關“孝”的文章並不多,《我與地壇》中我與母親、《邊城》翠翠與爺爺,《讀本》中的《鄭伯克段於鄢》都讓人他們的孝行感動,更應好好反省自己。《記念劉和珍君》中“中國女子的勇毅”“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邊城》中的天保與儺送,都是華夏同胞、弟兄手足血脈相連的“悌”的精神的傳承。《五人墓碑記》中從賢士大夫、周公、民眾到五烈士乃至作者,無不以“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為已任;《滕王閣序》更以“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的精神鞭策着我們,有了他們的“忠”才有了世界上唯一一個幾千年沒有中斷歷史的中華民族。余秋雨寫《道士塔》就是寫了一個大大的“恥”字,有了“知恥而後勇”的專家們,才有“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的轉折。
“八榮八恥”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簡稱。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與“八德”也是相通的,在教學中也可給學生有意與有益的參考與提示。比如在講魯迅的《葯》時可適當對迷信與科學進行短小的討論。
3、慎終追遠的良好傳統的認識與培養。
《論語·學而》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也有“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的訓誡。屈原《離騷》(節選)要求背誦一二段,要讓學生明白屈原的祖先崇拜、貴族出身的優越感和責任感背後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良好傳統,激發學生成為炎黃子孫的自豪感與使命感。又如,《項脊軒志》中最動人心魄,催人淚下的一幕為祖母“持一象笏至”“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入朝”“令人長號不禁”,提示學生以家族使命意識。
4、從五倫入手分析小說人物形象。
人與人之間,不論貧富貴賤,都會自然產生五種關係:父子、君臣(領導與被領導之間)、夫婦、兄弟、朋友。這是人倫大道,人一生都離不開這五種關係。所以我在分析小說人物形象時引導學生從五倫入手,常常能有新的收穫。比如,《柳毅傳》龍女可以從女子、妻子、女兒、龍女幾個方面入手分析,洞庭君則可從父親、兄長入手分析。兩個家族各有各的問題,涇川次子家父母教子不嚴不僅禍及自身還牽連百姓與莊稼;龍女的父親洞庭君不僅“不能鑒聽,坐貽聾瞽,使閨窗孺弱,遠罹構害”,而且長兄如父卻教育弟弟不力。
5、課文主題之間的融通。
對比學習可以讓學生加深對課文主題的理解,在對比中可以將不同課文的主題感想融匯貫通起來。比如,《逍遙遊》中“至人無已,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與《愚溪詩序》中“超鴻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的物我不分,天人合一思想就是一致的,可以通過對比加深理解。
6、央視《百家講壇》可以成為教材最好的補充與注本。
央視《百家講壇》一貫堅持“讓專家、學者為百姓服務”的欄目宗旨,欄目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橋樑,從而達到普及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鮑鵬山的《孔子是怎樣煉成的》、曾仕強的《易經的奧秘》和《胡雪岩的啟示》、于丹的《論語心得》《莊子的智慧》、呂立新的《水墨齊白石》、錢文忠的《三字經》等等,都成有我課堂教學最好的補充。比如講到《逍遙遊》、《愚溪詩序》關於天人合一的理論時,就可以引用曾仕強教授《易經的奧秘》中對“亦一亦二”的解釋。
7、《語文讀本》使用從《讀書與寫作》單元入手,把其中的讀寫方法貫穿課堂教學中。
《語文讀本》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有益補充,其中《讀書與寫作》單元篇目的選擇指導性和實用性極強,亦可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展現給學生。從第一冊張志公的《怎樣過語文關》、朱德熙的《談談寫作》,到朱光潛的《談讀書》、張志公的《讀是寫的基礎》、朱自清的《文脈》,再到第三冊葉聖陶的《評〈讀和寫〉,兼論讀和寫的關係》,是學生最好的學法指導。比如,理清“文脈”已成我課堂教學與學生閱讀訓練的最主要的部分。又如,“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這兩句值得每個讀書人懸為座右銘的詩句,常常掛在我的嘴邊提醒學生。
8、智慧的符號,古文字教學。
為了傳承文明,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象形字,又發明了亘古不變的文言文,通過古文字的學習喚醒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強烈信心,激發他們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與領悟生命的智慧。比如,“孝”字,上面一個老,下面一個子;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一代綿延一代;下面一個子,代表下一代,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我們要承先啟後,我們跟祖宗、跟下一代是一體不可分。“利”字,旁邊一把刀;“錢”字,旁邊兩個“戈”,是兩把刀,時時告誡我們唯利是圖會傷人,金錢會引起爭鬥。“恥”字,一偏旁為止,告誡我們有些事情不能做,做了不該做的事要懂得羞恥。
9、可以適當做中西文化對比的小專題。
可以從吃穿住用行以及文化傳統等方面進行中西文化對比,以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的認同。比如,《項鏈》第一部分有對西方高雅奢華生活的描寫,就可以成為中西文化比較的一個切入點。又如,本人比較喜歡《讀本》中老舍的《想北平》中這樣的文字,“論說巴黎的布置已比倫敦羅馬勻調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還差點事兒。北平在人為之中顯出自然,幾乎是什麼地方既不擠得慌,又不太僻靜;最小的衚衕里的房子也有院子與樹;最空曠的地方也離買賣街與住宅不遠。這種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經驗中——天下第一了。”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於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語文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既是語文教師行為的結果,又是後續行為的動因,它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後天培養而獲得的。在教學中不斷反思,在不斷反思中教學,每個語文教師都可以成為研究者,逐步成為學者型教師。
篇二:高二語文教學反思
最近一段時間,我發現體育委員李圓上語文課時總是趴在課桌上,顯得很懶散,多次提醒他要注意,可效果卻不是特別明顯,但他也不是班上的學困生。留心觀察之後我發現:還有好多的學生聽講時的狀態也不是很好,回答問題很被動。批閱學生的周記,我讀到這樣一段文字: “ 老師,您不要生氣,我總覺得進入高二以來,語文課上得沉悶了些,總想睡覺。雖說語文課上您也讓我們暢所欲言,可您不覺得那些課文離我們太遙遠了嗎?與其讓我們對那些遙遠的事件發表意見,倒不如把時間放在一些更有價值的事情上,希望老師考慮。 ” 說實話,讀了這段話,想到出現的這些情況。我有些悲哀,也有些埋怨,但我也在思考:我們的語文課是不是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發展了沒有?為什麼有些學生,讀書時間越久,語文學習的熱情越低,而表現出種種消極心理?然而,這些問題卻往往被我們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我在講解古典詩歌的藝術創作手法時,《詩經》里 “ 賦 ” 與 “ 興 ” 手法的運用往往成為學生理解的難點。朱熹關於 “ 賦 ”“ 比 ”“ 興 ” 的定義雖然準確簡潔,但老師如果照本宣科,學生會感到既難以理解,又枯燥無味。怎樣才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形象,化枯燥為生動?我在講 “ 賦 ” 和 “ 興 ” 時引入了同學們喜歡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講 “ 賦 ” 時,在解釋了 “ 賦 ” 的含義實際上就是直接進行敘述或描寫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詞: “ 村裡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美麗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 ” 指明這種從多方面進行描寫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古代所說的 “ 賦 ” 。講 “ 興 ” 時,我引了《縴夫的愛》的歌詞: “ 天不颳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妹不開口妹不說話妹心怎麼想 ” ,講清了 “ 先言它物以引起所詠之辭 ” 的含義。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這節課中,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接受知識的效果也較好。
這個案例說明:教師一定要具備課堂開發的意識與能力,善於把握和調控課堂氣氛,增加課本知識容量和密度,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從而讓語文教學走向生活,走向實踐,走向智慧。孔子曰: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可見,愛好和興趣以及生活經驗在學習活動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教學實踐中,雖然我不善於創設誘人的情境,但我感到應該朝這方面努力。因為這樣做,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我想,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 “ 壓力 ” 為 “ 魅力 ” ,讓 “ 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 ” ,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只有具備了這種意識與能力,以往那些被我們忽視的生活場景與生活體驗,才會被拿來當作語文教學的材料,從而為語文教學開闢出一片新天地。
同時,我認為語文學習既是一種學生個性化的活動,也是一種學生創造性的活動。因此,教師要善於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的需求,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離開了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效果當然不會很理想。作為教師不僅要珍惜學生的感悟、體驗,更要保護他們的智慧火花。這樣更有利於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能。認真備課,把握重、難點,完成教學任務固然很重要,但我認為更重要的是把語文教 “ 活 ” 、讓學生 “ 活 ” 好,讓學生學得聰明一點、靈氣一點,讓學生課堂所獲得的各項語文能力、語文知識,在綜合實踐中整合起來,並加以積澱,成為一種綜合素養。這才是語文學習的靈魂。如果教師死守教案,那麼最好的教案也會成為束縛教學的桎梏。活生生的學生也會變成課本的奴隸。課堂靈活地放開一些,反而更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能活躍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以上是我近來思考的問題,或許在正確理解新課標之後這些問題會迎刃而解。不可否認,這也正是解決問題的源泉所在,源活則水清,只有深刻地吃透新課標精神,才能解決好語文教學中教師教無成就、學生學無興趣的問題。
篇三:高二語文教學反思
1.抓住關鍵,從教師教學入手,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誘人的情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採用學生感興趣的,熟悉的形式巧妙的引入課堂。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習興趣,激活課堂氣氛。比如,講解詩歌鑒賞課時,我先從分析《東風破》,《菊花台》這些流行歌曲的美妙之處開始,引起學生的嚮往,再講解詩歌鑒賞知識,學生學習的效果便很好。這種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學中顯得輕鬆風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複習語文的興趣。“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語文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真的能化“壓力”為“魅力”,讓“學生喜歡你教的東西”,學生學習語文的消極心理就可逐漸消除,而走向積極。
2. 必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挖掘學生的潛力,激發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有自主的學習與思考的時間與空間,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比如每節課在課堂上我都讓一兩個學生上台發言演講,然後再請一兩個學生上台針對同學演講發言,發表評價。還有在自讀課文的教學中,盡量以問題形式讓學生充分討論,共同解決。這樣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有主體參與的感覺,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充滿着活躍的氣氛,個個踴躍討論,積極發言。但在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要領,改變舊的學習狀態,不是被動地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掌握和運用知識。3.培養學生的幾個小習慣。
其一,記的習慣。掌握科學的記憶習慣。科學的記憶方式,無論是聯想法,還是其他,記住一條,適合自己就是最好的,把記憶和時間聯繫起來,考試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其實生命的基本單位不是時間嗎?一定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繫起來,而且要及時複習,語文不是短時間能出成績的,但是不要以為一次的好成績,就忘乎所以。
其二,愛讀書的習慣。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不要以為名著就是買來放在那裡看封面的,而偉人傳記,則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特點,舊時的說法文以載道是之。培養健全的人格,而且學生那個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學生與大師為伍、與偉人為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從應試來說,也有其現實意義。
其三,動手的習慣:就是寫的習慣。很多的學生背誦了不少,口中的話滔滔不絕如綿綿的江水,可是寫得時候卻如擠牙膏一般,那麼平常就寫寫日記,有話則長,無話則短,通過日記可以看出一個學生很多方面的問題。不要以為大作家都了不起,其實還不是都寫出來的。
其四,向別人學習的習慣: 善於向別人學,甚至要會“偷”學啊,三人行,必有我師。終身學習的好習慣也要有的,現今的競爭,讓我們不再有“鐵飯碗”了,而從實際來說也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其五,懷疑,好問的習慣。改編一個笑話,為什麼嘴在耳朵前面啊,就是讓你問的,讓耳朵在後面好好聽的。
4. 注重語文的漸進性,通過設置階段目標,帶給學生成功的喜悅。信心是人們完成任何一項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信心對於高中學生更為重要。高中考試頻繁,情緒波動大,一旦哪門學科有兩次考試“滑坡”,馬上就自暴自棄,這時,幫助他們樹立信心、改善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從簡單問題開始,如注音、改錯別字、找反義成語、名句默寫等,容易得分,甚至容易得滿分,使學生的自信心得到極大的增強。再逐步過渡到現代文閱讀、詩歌鑒賞、作文等難點上。使大部分學生排除了畏懼心理,從而,提高成績。這樣學生在階段學習中有了收穫感、成就感,嘗到了學習的甜頭,他們學習語文的胃口就會增加。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我認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生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方法,才能融會貫通,終身受益。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變被動為主動的學習方式,是提高高中學生語文素質的基礎。
相關範文
- ·初二語文教學反思
- ·高二語文期中考試質量分析
-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複述課文教學
- ·作文教學心得反思:作文教學之我見
- ·小學語文教師教學反思及論文
- ·語文教學反思範文
- ·初三語文教學反思
- ·高三語文教學反思
-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 ·三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 ·八上語文教學反思
- ·二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 ·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 ·高一語文教學反思
-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 ·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 ·八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
- ·小學語文教學反思
- ·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 ·高中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 ·初一語文教學反思
- ·七年級語文教學反思
- ·中學語文教學反思
- ·初中語文教學反思案例
- ·初中語文教育教學反思
- ·四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 ·中考語文教學反思
- ·五年級語文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