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散文隨筆 > 關於“我的路”

關於“我的路”

手機:M版  分類:散文隨筆  編輯:小景

關於“我的路” 標籤:我的中國夢

  如果按現代的標籤,我們這一代屬於“50后”。如果按時髦說法,我們稱為“紅旗下的一代”。

  我一生既沒幹成什麼大事或讀多少書,但卻走過了萬里路。由於業務的原因,有幸走遍了全國東南西北中,領略了各地風土人情,成為了我一生不可缺少的精神財富。並以此為自豪。我很早就有個心愿,自己整理老照片,按年份排列,貫穿成一條人生軌跡——我的路。

  整理老照片的過程,感覺是美好的,彷彿又帶我回到了那個特定的年代和那個年代發生的故事。它是那樣的親切又是那樣地不可思議。那時候出門帶錢是不夠的,需要一張有效的證明書,寫明出行路線和事由,另一就是全程所需的全國糧票。每到一個陌生的城市應先找“旅社介紹所”,由它介紹到具體的旅店,如果介紹所經辦人員心情不好,住地下室或澡堂之類的地方就成了家常便飯。住澡堂要到晚上九時后才能入住,等洗澡的人走後在大廳上鋪上鐵床。一般情況下是今夜無人入眠。一方水土養成了一方人一點不假,接觸多了你會發現地域不同,人的性格、心態、辦事方式各有不同。譬如上海人對外地人那種高高在上,大上海的優越感,業務的精明又帶着幾分的心眼。北京人那種皇城情結、耿直的性格。東北人那粗狂的身軀、豪爽的氣質又帶些許的野橫。九頭鳥精明又帶着幾分的狡猾。西北人的樸實、憨厚等等。八十年代初到西北我會驚奇地發現,電影《燎原》中的情景這裡比比皆是。半山腰到處是用石片砌起的礦工住房,一陣大風刮過,大地會揚起兩丈多高的黃塵土,生活條件如此艱苦確實難以想象。因此,我理解了西北畫家筆下的毛驢和紅得帶血的山。

  我發現很多地方我並沒有留下照片,那時擁有一部照相機是不可想象的。多數是由景點國營照相點照的,交了幾毛錢,填寫了自己地址的信封,由他們寄到家裡。每個景點都照相是花不起的。回家後有時候並沒有收到照片,或收到的不是自己的照片也是常事。我珍惜每張發黃的老照片,哪怕是那樣地模糊。它記錄了那個特定時代的瞬間。63年工人文化宮落成,老師帶我們幾個同學去照相,那時我們都光着腳丫子。最可笑的是我的同學穿的是跟我借的白襯衣,看起來是那樣地不合身,幾十年後我們還老提起這件事。

  我奇怪地發現,幾百張的照片分成了黑白和彩色的兩段,各有三十年。回想起“黑白”的那一段,雖然家裡孩子多,平均生活費也就8塊錢。從懂事的那天起就感到老吃不飽。物質奇缺,但每個家庭都是一樣的。沒有貧富之分,沒有可比性。兒時玩的東西和方式大都就地取材,土裡來土裡去,我們感到童年也是快樂的。彩色的那一段,物質豐富了,電器化進入了家庭,生活逐漸發生了變化。可是每個人的壓力卻越來越大了。貧富之間出現了天壤之別。整天都正尋思孩子進什麼學校……,大學……,就業……,買房……等等。社會雖然進步了,可是什麼黃賭毒、搶劫、腐敗、陷阱短信等每天都充斥着日常生活,挑動着每個人的神經。難怪部分人會不時想起“毛時代”。

  我珍惜着每張發黃的老照片,當你凝視住相片中的每個人,發現有些人已經不在了,走完了他的那一段路。有些人正在他的康庄大道上狂奔着。有些人還在他的路上掙扎着,或許還沒找到他的路。那一句“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的路是不存在的,因為每個人都應該有屬於他的路,每條路是不可複製的。

您正在瀏覽: 關於“我的路”
網友評論
關於“我的路”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