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散文隨筆 > 三林浜瓜和上海方言

三林浜瓜和上海方言

手機:M版  分類:散文隨筆  編輯:得得9

  西瓜中的優良品種——三林浜瓜有望回歸市民餐桌的消息,經媒體報道后,大家充滿着期待。后因報紙把“浜瓜”寫成“崩瓜”,又引起了市民的質疑。

  報道說,三林浜瓜在清同治《上海縣誌》中就有記載。其實清同治《上海縣誌》原文是:西瓜出“三林塘者為上……俗稱雪瓤蝴蝶子,最佳。”沒有肯定它一定是“浜瓜”,且志書中也沒有出現“浜瓜”字樣。1980年代第一輪編修地方志時,時任《上海縣誌》編輯的朱士充老師是三林人,他考證后在《三林崩瓜》一文中也沒有把這“雪瓤瓜”和“浜瓜”合為一種,只是指出:“不久,又有味香更勝的崩瓜異軍突起,獨標一幟”。他把它寫成“崩瓜”,《上海縣誌》也是如此記載的。

  浜瓜種植區域可能很廣,1950年代初,上海西南農村就有好多家庭種植,我也吃過父親種植的浜瓜,至今還清楚地記得,這種西瓜個頭不大,黃瓤,極甜。它最大特點是瓜皮極薄脆,稍一震動即開裂。如遇響雷,也會被震裂,連點子粗的陣頭雨打在瓜皮上,也會開裂。這種開裂上海方言叫“浜”,“浜瓜”一詞很準確地反映了這種西瓜的特點。

  地方志中有沒有“浜瓜”的記載呢?有的。在筆者閱讀範圍里,至少看到過三處記載,其中兩處寫作“浜瓜”:一是修纂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的《青浦縣續志》:“又一種名浜瓜,形橢圓,皮甚薄脆,小者只一二斤。”二也是修纂於民國時的《楊行鄉志》(今屬寶山區):“又一種較小皮薄,曰浜瓜,又稱馬鈴瓜。”另一處寫作“弸瓜”,出自修纂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的《上海縣誌》:西瓜“又有弸瓜長如枕,均極甜。”

  這樣,這種西瓜就有了浜瓜、崩瓜、弸瓜不同的寫法。三種寫法都是記其發音而已,這是口語中有音有義的音節缺乏通用寫法造成的。上海方言中好多字詞能發出它的音,但無法寫出本字或根本沒有本字,只能用同音字或近音字代替(有的連近音字都無法找到),“浜瓜”運道好,還能用“河浜”的“浜”字替代。所以這樣說,因“河浜”的“浜”發四聲,而“浜瓜”的“浜”則發二聲,二者還是有些差別的。

  上海方言中的動詞與普通話相比,分工更細密、職責更明確,詞義更精確。凡現實生活中有一動作,方言中就會有一個相對應的動詞。而當你知道含義后,就會感到非它不可,無法替代。“浜”在普通話中可稱“裂”,但你能用“裂瓜”來代替“浜瓜”嗎?以前到了冬天,有的人(特別是小孩)臉上會因皴而開裂,裂開的細紋像網狀,這在方言中就叫“浜”或“浜坼”,因為沒有本字,就用“浜”來替代,“浜瓜”的“浜”字就是從這裡借來的,已與原詞義無關。

  上海方言中有一個“綳”字讀音與“浜”相同,但其詞義與裂開稍有不同,老地方志上所以沒有寫成“綳瓜”,其原因可能就在此吧。現在媒體上有寫作“崩瓜”的,但“崩”字音“奔”,它是不能用作“浜瓜”之“浜”字的。開裂在方言中還有一個動詞:guà,也是一個有音無字之字。它們現在上海方言中都屬老派方言了,但這些讀音和義項,至今還完整保存在松江府原住民的方言中。而“崩”、“弸”在上海方言中是念“奔”的,與“浜”音相去甚遠,市民的質疑不是沒有道理的。

您正在瀏覽: 三林浜瓜和上海方言
網友評論
三林浜瓜和上海方言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