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感想隨筆 > 關於“自學-自教”嘗試的教學隨筆

關於“自學-自教”嘗試的教學隨筆

手機:M版  分類:感想隨筆  編輯:小景

關於“自學-自教”嘗試的教學隨筆 標籤:愛的教育 語文教學

  我快要失業了

  --關於“自學-自教”嘗試的教學隨筆

  1、學習態度決定學習習慣

  今天上《桃花源記》第一課時。

  抽查了一個學生,讓她在黑板上給生字注音,居然有好幾個不會寫。難道是因為她小學時候的拼音基礎差嗎?可是註釋里也標明了注音的,只要記住了就行的。

  更嚴重的問題在後面。學習文言文就得字字落實,這是最基本的要求。我讓學生解釋“尋向所志”中的“向”字,居然大多不知道。我說:註釋里不是有嗎?有學生說,註釋里只有整句話的意思:“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我問:你們就是這樣看註釋的?其實,每一個字的意思都已經包含在整個句子的解釋裡面了。尋,即尋找;向,即以前;所,一個代詞,不用譯也可以;志,即標記。這些學生的看書習慣就是不那麼認真,實在令人感到沮喪。

  要做到字字落實其實一點也不難,只要問一問自己每一個字的意思是什麼,如果不懂就去查證一下,是不難搞懂的。可是他們根本不去問,囫圇吞棗地看一遍解釋,大概的意思有點知道了,就此停止不前了。這說到底是態度問題,是不夠虛心的表現,也是不夠認真的表現。

  學習習慣是很重要的,學習習慣是直接由學習態度所帶來的。

  所以,如果要從根本上做起,就必須糾正學生不良的學習態度,這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有目標和計劃,才有意志力和行動力

  昨天上《桃花源記》,下課時為他們布置了兩個任務:一是把課文熟讀成誦,二是把全文翻譯到課堂作業本上。這兩個任務專門考驗他們課外學習的計劃性。並說好今天課堂上檢查。

  今天上課時,第一件事就是檢查昨天布置的兩個任務。結果是大部分同學都完成了,只有少數幾個(約五人左右)沒有完成。完成任務的同學,是怎麼完成的,沒有仔細詢問,但估計一定是花了一些課外時間的。不論他們是怎麼安排的,至少說明他們有明確的目標,並懂得安排時間去完成任務以達到目標了。這就培養了他們的自覺性和意志力。而只有那些學習目標不明確、意志力也比較薄弱的學生,未能完成任務。

  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有了目標,有了計劃,有了行動,就會有信心和勇氣。相信通過自己努力,完成了任務的同學,一定會覺得自己充滿了力量,對自己會更有信心。

  3、學習文言,一個字都馬虎不得

  今天的課堂上主要是檢查翻譯文句。老師基本上不講,只讓學生依次把文言句子口頭翻譯出來。對於有些字詞學生未能講清楚、講透徹的,老師不失時機地追問,以做到字字落實。

  發現的問題主要有:“緣溪行”中的“行”,沒有結合下文下“便舍船”來理解;“忽逢桃花林”的“逢”,有學生翻譯成“看到”,沒有依照直譯的原則,估計是參考資料上看來的。“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翻譯時過於拘泥,沒有根據實際的情況組詞擴句,給譯成“山上有小口,隱隱約約好像有光”,“小口”當為“小洞口”,“有光”當為“有光亮(透出)”。這反映出缺乏變通的能力。“其中往來種作”,有有學生譯成“這裡面來來往往的人在耕種勞作”,屬於隨意添詞,違反直譯原則。“的人”兩字不應該放在“往來”後面,“往來種作”都是動詞,是並列的關係,如此翻譯顯然造成了文意不順。“其中”的“其”是代詞,指“桃花源”,“中”則是“當中,裡面”,那麼原句可譯為“這(桃花源)里(人們)來來往往,耕種勞作”,“人們”作為主語,補充在“往來種作”之前為妥。“乃大驚”的“乃”,有的學生沒有記住它的意思,儘管以前已經學到過,可見積累文言詞語的習慣還沒有很好養成。類似的還有“不復出焉”的“焉”,“遂與外人間隔”的“遂”,“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的“自”、“雲”,“不足為外人道也”的“足”等。

  這堂課的主要收穫是,讓學生明白,文言翻譯的每一個字都馬虎不得,一定要做到,沒有哪一個字的意思是含混不清的。這對於養成他們認真細緻的學習習慣,是很有必要的。

  4、自訂計劃,培養自主學習意識

  上星期花了幾節課的時間,對學生的學習觀念、學習態度及學習方法進行了一些教育,主要是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教給他們制訂學習計劃的方法。

  總的計劃表上要有總目標及任務總量,要有方法措施,要有大致的時間安排。

  每周計劃表上要有每天的課節安排,要有每個時段的可用時間,要有具體的目標和任務,要有計劃執行情況反饋。

  要讓學生自己先設計,我最後提供計劃處方給他們作參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不是一日兩日的事情,也不是一張計劃表所能解決的,而是通過他們自己主動去設計,達到培養他們自主學習意識的目的。

  還是從易到難吧。先讓他們設計某一天的學習計劃,然後試行,體驗一下;然後再設計一周的學習計劃,再到一個中遠期的總體性規劃。

  5、自學有成就,可自當小老師

  昨天上《陋室銘》。學生對這篇文章可能比較感興趣,事先已經看得比較仔細了,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把文章背下來了。所以課堂上表現得很熱鬧,每提一個問題,都有一陣嘈雜的回答,這種表現欲在以前是很少見的。課上得很順利,理解完了文章的主旨及寫作特點之後,就當堂完成默寫了。

  課後感到有點遺憾的是,既然學生的表現欲那麼強,當時就應該趁熱打鐵,叫幾個學生來分析串解文意,讓他們自己當一回小老師--感覺到失過了一個教育契機。

  但從這篇文章的教學中,也感受到,只要學生學得主動,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教師其實是可以教得很省力的。基本的東西學生自己都解決了,教師所需要做的,就是解疑、挖掘、加深和拓展,這就進入了另外一個境界。

  6、聯繫社會現實,有助於突破難點,理解文中象徵意義

  今天上《愛蓮說》。不出所料,許多學生已經事先預習得很充分了,有近半學生已經能夠背誦了。在剛上課時,他們就忍不住要表現一下,把文章集體背誦了一遍。

  既然如此,那麼可以節省一些讀和背的時間,而把理解文意的時間安排得充分點。在重點講了幾個字的讀音和書寫並作了檢查后,我把核心問題拋出來:本文是托物言志的文章,那麼首先要找到所託之物,並找出描繪所託之物形象特徵的有關語句,說說是怎樣運用象徵的,你從哪些描寫中感受領悟到的。

  學生很快找到“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然後展開聯想,紛紛表達自己的理解。

  關於“出淤泥而不染”、 “亭亭凈植”、“香遠益清”、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學生的理解都還是比較到位的,比如說“潔身自好”啦,“不與污濁的世俗同流合污”啦,“正直”啦,“美德遠播”啦,“端莊穩重”、“自尊自愛”啦,都還不錯。

  關於“濯清漣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學生的理解有點困難了。

  我作了如下一些指點:跟前一句聯繫起來看,“清漣”與“淤泥”都是蓮的生長環境, “淤泥”的“臟”是不好的,可以理解為逆境,那麼 “清漣”似乎就可以理解為“順境”,兩句話連在一起,就更好理解了:一個君子,即具有高尚德操的人,應該如何看待自身所處環境的問題。不管處於什麼樣的環境,都能保持自己的節操,不會因為環境的或順或逆而有所改變,這就是君子之風。

  聯繫到實際生活,也許就更容易理解一些了。一般的人總是隨大流的,也就是一個成語所形容的:隨波逐流。從商,難免染上商人的習氣,比如說斤斤計較,工於算計,甚至有欺詐行為;從政做官,難免沾染上官場習氣,比如說吹拍奉迎,圓滑世故,甚至貪污賄賂……如果社會風氣好,也許這樣的人和事就少;但如果社會風氣已經不怎麼好了,那麼要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就實在是太難得了。

  “中通外直”,關鍵是理解“通”字,“通”者,通達也,無所掛礙,心胸坦蕩,通情達理,虛懷若谷。那麼作為君子,就是目光高遠,處事豁達,不會為生活小事斤斤計較,不會為個人得失而患得患失,悶悶不樂。立身處事,遵道從理,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煩惱憂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您正在瀏覽: 關於“自學-自教”嘗試的教學隨筆
網友評論
關於“自學-自教”嘗試的教學隨筆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