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華寺記
手機:M版 分類:文化隨筆 編輯:pp958
鄂州華容,枕江抱湖,環山擁翠。舊稱神山永福之鄉,花容月貌之地。歷代高僧名道,慕其靈山秀水,往往振錫而游於此。故其名寺古剎,道場宮觀,皆遍佈於斯。惜歷史風塵,淹沒殆盡。然從“葛山”“神山”“廟嶺”“蒲團”之地名,亦可想見當年佛道之盛。歲月無情,盛事難再。寺觀之跡不存,邑民為之嘆息。
故覺華寺,華容之千年古剎也。舊名禪林寺,又名華容寺。華容今之地名,皆源於此。據傳,梁昭明太子蕭統英年早逝,其子蕭敕於大同三年(537年)封為武昌郡王。為超度其父,乃於大同六年(540年)修建華容寺。其叔父武陵王蕭紀為之撰寫《華容寺碑》。及唐貞觀年間,有高僧惠光修禪此寺。惠光聞知唐太宗李世民聖體不豫,采百靈藤為之療疾。太宗御札建寺,賜名“禪林”。《武昌記》載:“縣西五十里有華容寺,舊名禪林寺。唐貞觀中,庵前有一樹,樹上有藤,每見一病鼠無毛,沿樹而食。半月余,毛生。時文皇聖體不豫,惠光採取藤以進,曰“百靈藤”。帝服之,疾愈。惠光求歸,御札建寺以處,名曰‘禪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重修,改“禪林”為“華容”。重修時“殿中有石刻舊經及梁武陵王《華容寺碑》”。唐肅宗朝,禪宗八代傳人馬祖師亦再次重修,並在此聚徒說法,傳揚禪學,禪宗為之大盛。唐之時,華容寺宮殿雄偉,規模宏大。廟宇達四十八幢,僧侶達數百餘人。香火鼎盛,信眾如雲。
有宋一代,華容寺屢經兵焚,漸行衰落。宋王十朋《宿華容寺》詩曰:“古剎何年有,傳聞貞觀初。葯痊明主疾,鼠福梵王廬。帝賜衷嘉札,神留吉利書。殘僧三四輩,朝暮自鍾魚。”其“殘僧”之語,亦見其衰。元之季,又毀於兵,至明洪武年間由普銘重修,始漸具規模。其時亦有遊宦之士,訪禪於此。武昌知縣李有朋在《重宿華容寺有感》一詩中稱:“六年樊楚吏,五度宿禪林。僧識風塵面,佛憐冰櫱心。”廣陵張元芳《自黃江上走風至覺華寺宿題》詩曰:“兩度行旌到覺華,石尤何事滯星槎。指間未見孤輪月,舌底誰翻五色花。百二山河歸法界,三千禮樂證恆涯。勞臣欲向空中問,愁聽城南急暮笳。”袁福徵亦在《華容寺》一詩中感嘆:“昔日遷郊郢,多年識武昌。僧勤頻施食,家斷未齋裝。信美卑斯邑,吾衰習楚狂。東風仍未便,還似舊周郎。”張綖在《二月二日華容寺題》詩中寫道:“湖邊茅屋深蓬蒿,陌上車塵何太勞。禪林駐馬雲煙冷,野寺入門鐘鼓高。梅花顛倒舞斜日,草色微茫連斷橋。豈唯柳枝青裊裊,聞道新紅已破桃。”迨至清代,覺華寺曾屢建屢廢。厥後毀於何時,已無從考證。悲矣,千古禪林,蹤跡無存,其有待於興者乎?
時值改革開放之際,華容區委區政府為發展旅遊事業,擬重建覺華寺,一展古剎禪林之風采。此舉得到省民宗委支持批准,區民宗局秦君惠民,居士徐桂英,釋持覺,正悟等共襄其事,多方籌資,乃於二OO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動工重建。觀其規劃,規模甚巨。其在原址基礎上,征地達50餘畝,投資二千萬元。擬建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萬佛殿、五百羅漢堂、觀音殿、地藏殿、藥師殿、祖師殿、藏經閣、鐘鼓樓等寺廟若干幢,並依其舊制,精心構造。動工之日,籌委會熱誠邀吾參加奠基儀式,吾有緣此法界之盛事,感其覺華古寺之再興,心甚欣慰!特為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