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雜文 > 憶人自敘

憶人自敘

手機:M版  分類:雜文  編輯:pp958

  《憶人自敘》

  元宵節“扛三姑娘”顧憶人

  那年我十一歲,是1964年正月十五“元宵”夜。喧囂的“炭茅柴”聲已過,宅村裡那些十七、八歲的姑娘們承襲舊俗,要舉行請女神活動——俗稱“扛三姑娘”;她們選中我擔當請神的“童男”。當時,上海浦東的我家農村沒有通電,月光下,鄉村幽幽。

  這臨近深夜的月亮,在天空中猶如高高掛起的一面大圓鏡,灑向鄉村大地一片寒光。月光素裹着人字屋面的農舍——縱橫交叉的河浜、小橋——光禿禿的豎立在宅頭村邊的樹木,還有那被一層厚厚的河於泥澆蓋着麥苗的農田------整塊鄉村大地,冰凍寒冷、無風無聲、沒有人影,象凝固在浩大的、透明的玻璃或冰塊里似的。

  這時,在村外田埂上悄不言聲地行走着一行5人,其中有我走在中間,另外4人均是未婚的大姑娘,倆前倆后;最前面的一位提着紅燈籠,最後面兩位手抬着用“杭州飯籃”蓋正中穿插一根竹針、上面蓋着紅頭巾組成的“轎子”,前往農田請女神——“田角三姑娘”,要把她“扛”到宅子大客堂去作客。

  我們到了一壠三畝大的麥田,在西南角停下來,用火柴點上一柱香插在田角泥土上,先由我這位“童男”向田角跪拜三個響頭。緊接着是下面一段對話:

  姑娘甲:“一姑娘在嗎?”

  姑娘乙:“不在。”

  姑娘甲:“二姑娘在嗎?”

  姑娘乙:“不在。”

  姑娘甲:“三姑娘在嗎?”

  姑娘乙:“在喲!你要找她做啥?”

  姑娘甲:“我要請她吃喜酒和看紅燈。喜酒就要散了,紅燈就要息了,請三姑娘快快上轎!”

  眾人合:“喜酒就要散了,紅燈就要息了,請三姑娘快快上轎!”

  於是,燈籠開道,兩位姑娘抬起“轎子”緊跟其後,我和另一位姑娘在後押陣,急步疾走,不準說話,直奔宅村大客堂。那裡早有一群男女老少等候着。

  走過宅東的木橋,穿過宅子的“牆門間”,越過天井,進入了徐宅東房大客堂。一盞汽油燈高高掛起,發出輕微的“噝噝”響聲,白熾通亮;屋中央放着一張紅漆“八仙桌”,桌上有一個竹編的鋪滿着雪白糥米粉的“團箕”;周圍擠滿着人。大家見我們進來紛紛讓道。抬“轎”的兩位姑娘一東、一西,相對而立在“八仙桌”兩旁,各伸出一隻手,用食指掂着“轎”的相對兩邊緣,讓“轎”正中的竹針底觸在“團箕”里的糯米粉中間。

  這時,有人問:“三姑娘,今年的棉花收成怎麼樣?”於是,“轎子”在兩位姑娘手指的對掂下,順其自然地左右移動,在糯米粉上畫出了一朵碩大棉花;又問稻子怎麼樣?“她”畫出了一枝稻穗;然後,又畫出了麥穗、高梁穗、玉米棒、花草樹木等等,問啥畫啥、逼真好看。最後,有人按着我的肩膀問:“三姑娘,這位向您跪拜,請您到這裡來的男孩叫什麼名字?”只見“轎子”左右前後移動,在“團箕”里的糯米粉上寫出了三個空心連筆大字:顧憶人。龍飛鳳舞的字體引發人群發出驚呼聲,人人贊奇。現在想來,可能是兩位掂“轎”姑娘的心理暗示起的作用。但如此秀美絕妙的字跡,應不是兩位農村姑娘能夠模擬的。

  子夜已過,該把“三姑娘”送回去啦!仍是我們5人,提着燈籠抬着“轎”,把“三姑娘” 送回了原地。

  此後,發生了“四清”、“文革”運動,說“扛三姑娘”是封建迷信;從此停止了該項活動。時間過去了50年,至今無人問津。  2013-04-13

  童年時的夏夜

  顧憶人

  我的童年時期(1953年生),上海浦東農村的天空湛藍湛藍,朵朵白雲在藍天里悠哉游哉;大片的農田一塊又一塊地錯落有致,河浜、水塘特別多,真是縱橫交錯,水鄉澤國;農田裡沒有拖拉機,只見耕牛在吃草、或犁地。

  那時農村沒有通電,故沒有電燈、電扇等家用電器。到了晚上,家家戶戶點亮了幽暗的煤油燈,燈火隨微風而擺動,使照映在牆壁上的放大了的物影搖晃不定。

  我喜愛夏天裡的夜晚,整個宅村每家的老少全都聚在屋前場地上納涼。當然,也有串門走戶的。大家有的坐在竹椅上,有的躺在由二條長凳擱着的木門板上,手搖着蒲扇趕蚊子,談說著鄉村趣事。蟋蟀等昆蟲的鳴叫和蛙鳴聲猶如歌唱、倍感悠雅。半夜裡有時會聽到“噓噓嘩嘩”的“鬼”叫聲,它們有的來自河岸邊,有的來自天空,由遠而近、又由近而遠地逝去,聽到時怕得毛骨悚然,其實都是魚類、鳥類的嘶鳴聲。使我難忘的是聽那些“背娘舅”“黑罩、白罩”“狐仙搬財”“蛇精”“棺材里伸手”“鬼打牆”等故事。特別喜歡聽,聽后卻怕得不敢單身進自家屋。宅村裡有一位五十多歲的喬爺爺,他說得有聲有色最好聽。例如“蛇精”的故事:

  上海城裡來了一個外地山區的雜技團。有一位漂亮姑娘“軟功”了不得,表演節目精妙絕倫。國家雜技團看中了她,為重用她一個人而收並了她那整團人馬。國家雜技團要出國訪向演出,故全體人員須做體檢。醫生在給姑娘胸透時發現她沒有人體的心、肺、肝、胃等臟器,卻只是直腸一根。經動物學專家會診,她的內臟類同於蛇的內臟。於是派人到姑娘老家調查其出身,姑娘的父母說她不是親生,是當初在山路里撿到的嬰兒。於是,懷疑她是蛇精所變,將她關進了特殊的牢房。姑娘的男友悲痛欲絕,偷偷前往探望時說穿真情。姑娘原先對自己的遭遇莫名其妙,現經男友說破身世后,恍悟自己是蛇類所變而返歸原形,實是一條金色大蟒蛇。金蛇從窗格里串出去向南逃去,到了“金山衛”海邊見“追兵”漸近,就跳入海中游到了“大金山”孤島棲居至今。現每當八月中秋夜,駐島官兵會見到一條金色大蟒蛇,盤伏在高高的燈塔上眺望着北方。“她”是在思念、牽挂着雜技團里的戀人啊!

  喬爺爺又說,如果一個男人在田頭場角看到雌雄兩條蛇交媾--這叫“蛇相聯”,這時拿一塊手帕蓋在它們身上,於是這塊手帕就會有魔力,你拿着這手帕對你喜歡的姑娘揮舞一下,她就會對你笑。還說,夜裡在室外黑喑中不能直呼人名,更不能聽到呼叫自己的名字而回答。否則,將有“鬼”附身,被“鬼”吸吮精氣而致死亡等。

  有一夜,我在屋前場地上,躺在用二條長木凳擱着木門板的臨時“床”鋪上,仰臉看着宇宙星空。哎呀!繁星點點,有三顆星排列一線的“扁擔星”,有象勺一樣的“七斗星”,有閃亮着劃過長空即逝去的流星;看那銀河星群,橫空、寬寬一長條,在夜空中顯得最密、最亮,使我想到了“牛郎織女”和七月初七的“鵲橋相會”。突然,我的腳邊有東西在悄悄地爬上來,我以為是小貓而驚恐地抬腿伸了出去,隨着那東西的落地傳來了我四歲弟弟的哭聲。我忙翻身下地抱起弟弟,心疼得不得了。

  那時期的夜晚,熒火蟲非常多,一閃一閃地在眼前發光飛舞着。我用蒲扇拍下它裝在一個玻璃的小瓶里,滿滿的真亮、真好看。到了夏末秋初之時,我們一群兒童還經常相約在生產隊的倉庫場上,在場地中心劃一條分界線,全體孩童分為兩隊,在月光下玩那“沖那窩摸那蛋”的遊戲。

  金色的童年,無憂無慮;童年的夏夜,我思戀難忘!

  2013-01-03

  心軟的女稅務

  顧憶人

  二十多年前,我經營着電器修理部。有一次,我到川沙縣稅務局購買發票簿。

  走進縣城北門稅務所的那個小院,在二樓購置發票的辦公室里,只有一位35歲左右、戴眼鏡的女稅務員接待了我;她身材高挑,說話和善。

  她看了看我說:“看你的樣子好象是當老師的,怎麼要買個體工商發票簿?”

  我說:“我原本是國營鑄鋼廠的車間主任,現辭職當個體戶了。”

  她問:“為什麼辭職當個體戶呢?”

  我說:“因為生養了一個‘小腦癱瘓’的兒子,我們夫妻倆抱著兒子走遍了上海的各大醫院求醫,單靠那微薄的工資,車費都不夠。在負債纍纍的情況下,我只得辭職幹個體戶。”

  她又問:“現在你兒子怎麼樣了?”

  我回答:“我要日隔日地帶著兒子到醫院做針灸治療。我外出時,妻子守店接下修理業務,晚上我回家后開夜工掙錢還債。醫生說我兒子的病是很難康復的。”

  女稅務員對我同情地說:“你們這麼辛苦。這個兒子長期下去怎麼辦啊?”

  我頓了頓對她說:“我們全家對兒子都很好。曾經,有一位老人對我們說,你們一定要對這個患‘腦癱’的兒子特別地疼愛,要加倍地愛護他。因為,你們全家人的災難呀,全都被他一個人承擔了啊!”

  說到這裡,我有點眼潤。這時候,女稅務員低下了頭,只見她用手背擦着眼晴。我慌忙細看,她已是眼水漣漣、淚流滿面,併發出了些微的抽泣聲。當時,我不知所措,連說“對不起”。

  過了約半分鐘,她緩緩地抬起頭對我說:“你這個兒子,是你們全家人的福星啊!”

  時間過去了二十多年,真給她說中了,我的這位大兒子,身體雖沒有完全康復,但生活能自理;我的家庭因有這個兒子罩着,故能家人平安、健康,生意興隆、順利,掙撐了好多家產。

  這位女稅務員是多麼的富有同情心;是多麼的善良、心軟啊!祝福她:一生平安、幸福!

  2013.-01-02

  農 民 的 兒 子

  顧憶人

  那時是一九七八年秋天。在上海浦東川沙縣人民醫院婦產科產婦房內,兩張床鋪上躺着兩位27歲和28歲的產婦。27歲的是位農村婦女,家住東海邊的“白龍港”;28歲的是軍嫂,丈夫是部隊營長,駐地在川沙城東小營房。農婦第一胎已生養了一個女兒、現4歲,故希望這胎生個兒子,卻偏又生了一個女兒;軍官夫人第一胎已生養了一個兒子、現3歲,故希望這胎生個女兒,偏卻又生了一個兒子。這兩對夫婦都感到很遺憾。特別是那農婦,因為農村裡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較嚴重,故怕公、婆責怪她生不來男孩——難傳香火。還是那對軍官夫婦“善解人意”,向農民夫婦提議把兩家的孩子對調一下,農民夫婦欣然接受。就這樣,雙方向婦產科的護士長打招呼、說人情,做好了“瞞天過海”的手續以後,各自抱着調換后的孩子回家;他(她)們對外隱瞞了一切真相,可謂是高高興興、各得所愛。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時間一晃過去了十八年,這兩個孩子各在養父母家裡備受疼愛,健康成長。軍官家的女孩取姓名方小花,生得如花似玉、美麗大方;農民家的男孩取姓名劉英俊,生得俊朗聰慧、英俊瀟洒。不料,橫生禍端,軍官家那20歲的大兒子因駕駛着小轎車出遊,慘遭車禍身亡。真是如雷擊頂,全家悲痛欲絕。農民夫婦看着軍官夫婦如此傷悲,私下裡對養兒說明真情,要把英俊兒歸還軍官家。誰知英俊出人意料地不肯離開農民父母,儘管親生父母家境富貴榮華,他卻只願跟着養父母過那辛勞的農家日子,真是感情深沉。為這事,軍官夫妻倆近十年常到農民家,快把腿都跑斷了,而劉英俊僅節假日在農民父母陪同下,一起去拜望親生父、母親,並從不肯留宿一夜。

  劉英俊二十八歲了,他在上海大學畢業后自己創業辦公司,開張了一個打字、印文的複印社,已經有三年了。今天,劉英俊結婚啦!新娘子是那位如花似玉、美麗大方的方小花。他(她)們是在雙方父母的撮合下,相敬如賓地戀愛了三年,現終成婚。但是,劉英俊再三重申:“小花必須是嫁過來的。結婚後,決不能離開農民父、母親的家。”真正是農家那憨實的氣質;農民教育出來的兒子啊!

  這則感人故事,我是數年前,有一天在黃樓至川沙的公交汽車上,聽到兩位四十多歲的婦女嘮嗑時說的。說這事的婦女是那農民夫婦的親戚,她們全家今天乘車就是到東海邊的農民家喝劉英俊、方小花結婚喜酒的。這則故事,我不是瞎編的,那天那輛公交汽車上的好多乘客都聽到了,他們可以給我作證。

  2013-03-30

  天 下 父 母 心

  顧憶人

  這件事情,是昨天我到岳母家吃“清明飯”時,我大姨姐的女婿,把近日發生在他家附近的此事說給我聽,我稍作整理,是有根有據的。現記錄下來留作閑談。

  上海浦東郊區有個民豐村。十二年前,村民張富根夫婦的獨生兒子張大偉,大學畢業后再三“跳槽”找工作,這山望着那山高,跳來跳去沒有一份好工作,月薪僅兩千元多一點。但他血氣方剛,花錢大方,妻子林蓉就因他的出手不凡,在她身上肯花錢,故而情投意合地嫁給了他。兩家相距五里路。

  林蓉下有一位弟弟,父母是農民,家境一般;她本人是小學校的老師,婚後和大偉一起常住娘家。當年,在她懷孕八月即將生產時,張富根夫婦身為公婆專程來到親家處,送來燕窩等營養品給兒媳進補,又遞給兒子一萬元錢備作林蓉體檢、生產住院之需。大偉、林蓉欣然接受,但感謝的話卻沒有。張富根在回家路上向老婆嘀咕:兩位孩子不懂事。大偉娘說:現在的孩子都這樣,我們“若要好老做小”吧!

  張富根夫妻倆是民豐村集貿市場蔬菜攤的業主,五十多歲,個體經營近二十個年頭了。他(她)們每天起早摸黑、披星戴月、風裡來、雨里去地辛勤操勞,每年平均可有存款約五萬餘元。近年來,夫妻倆蓋新房、給兒辦婚事花掉約六十萬元,存款還有四十餘萬元。但張富根夫婦對外說,沒有多餘的錢再補貼給兒子、兒媳買車或出外旅遊的花費了。

  林蓉生養下了一個胖頭兒子,大家歡天喜地;張富根夫婦倆把林蓉母子從醫院接回家中,給孫兒取姓名:張林。並積極張羅滿月酒宴。張富根對大偉和林蓉說:“你們成家立業做父母啦!應承擔作為父母的責任。這次小寶寶的滿月酒宴,計劃費用八萬元,親戚、朋友的賀喜紅包約有八萬元,紅包全部歸你們收取。但是,為了表明這是你們的責任,酒宴費你們出一半四萬元;我們當爺爺、奶奶的也拿出一半四萬元,作為給你們的幫助。”

  不料,林蓉頂撞公爹說:“您說這樣的話,被人家笑都笑死了。我的那些小姐妹生孩子都是凈拿紅包,一切開銷都是公爹、婆媽掏錢的。”張富根說:“人家是人家的事,我家就是我家。”林蓉變本加歷地說:“您們張家沒錢辦不起酒宴,那就到我娘家去辦;小寶寶的姓也改姓“林”吧!”林蓉的這一席話直氣得張富根夫婦渾身發抖、差一點翻白眼。

  張富根為人樸實,是一名連續多年光榮評為“文明”、“先進”的個體工商戶,他可丟不起這份臉,咽不下這口氣啊!他真想破口大罵林蓉是“狼心狗肺的惡媳婦”、“忘恩負義的黑心女”!特別是他從小養大的兒子大偉,竟然處處護短林蓉,和妻子一個鼻孔出氣,數落着父母這個不好、那樣不對。張富根正要發作,老婆——大偉的娘拖着他往自己房間里走,說道:“小孩子年輕不懂事,我們做大人的遷就點算了。您一發火、一鬧場,豈不家反宅亂,被人恥笑!”張富根想想老婆說得在理:“當爺爺的,主要的責任應該是維護好整個大家庭的平安和幸福!這口氣必須忍啊!”

  小寶寶張林的滿月酒在大酒店如期宴請,風光體面。當然,一切開銷全由張富根買單。只是他在祝酒致詞時語重心長地說道:“一個人只有在子女結婚成家、自己當爺爺之後,才會深切體會到,天底下只有父母對待子女才最無私;父母呵護子女的舔犢之情才最深啊!大偉和林蓉呀,你們當上了新爸爸和新媽媽,你們肩上的擔子加重了。但是,我們長輩是你們的堅強後盾,只要做人善良、正直、肯吃虧,幸福就會永遠伴隨着你們和我們!”可是,年青人聽不懂,聽懂了也不當一回事;或者說年青人根本不喜歡聽。

  林蓉產假期過,要回校任教,故提出要婆媽專職撫養寶寶小張林。張富根提出要她每月支付2000元撫養費,否則另請他人。林蓉與大偉核計后,儘管心存不滿,卻也無可奈何地答應了。但在背地裡盡說張富根壞話,說他小氣、摳門、是“笑面虎”;有時,背地裡辱罵張富根夫婦是“棺材里伸手”,不顧子媳的“老太婆、臭老頭”等。張富根老夫妻倆面對孫兒,不動聲色。私下裡卻對已懂事的張林說:“你爸爸小時候,因爺爺、奶奶忙於生意,沒有很好地教他做人的道理。你長大后要懂得,長輩把你們撫養長大,又竭盡所能地幫助你們成家立業,只圖能得到你們小輩的尊重;長輩的嘮叨或摳門,是希望你們能懂事而得到幸福。所以,當長輩嘮叨時不要頂撞。小輩頂撞長輩的結果是長輩吃氣、小輩吃虧。長輩一吃氣,下挫了關助小輩的積極性,吃虧的豈不是你們小輩啊!”小張林在爺爺、奶奶的帶領撫養下非常懂事,使老夫妻倆甚感欣慰。就這樣,時間過去了十二個春秋。

  在這十二個春秋里,張大偉自知得不到父母的濟助,故在公司里勤奮工作;林蓉仍在那個小學當老師。但是,小張林在張富根夫婦帶領撫養下長大了,現考取了靠近市區的重點中學。為了提高生活水準,能使張林更好、更專心地讀書,大偉、林蓉決定,用向親友借錢和銀行貸款的方式,在張林就讀的學校附近買套住房。也可算是一舉多得吧!

  張大偉夫妻沒有對父母說購房的事,因為他(她)們認為:父、母親帶孫子都要向子、媳拿“工資”,不可能支持購房的。張富根夫婦原先不知道購房事,是親戚問張富根夫婦:“大偉小夫妻倆要借錢購房,你們老夫妻是否支持?”這時才知道的。

  購房簽約的這一天,張富根夫婦急急趕到了現場。林蓉在售樓大廳見公、婆進門,慌忙拉着大偉躲避,卻躲避不及、碰個正着。這時候,張富根夫婦交給大偉夫妻倆一個信封,對他們說:“你們不用銀行貸款了。信封里是銀行存摺,共有六十萬元錢,你們全部拿去買房吧!”林蓉聽后傻了眼,嘴中喃喃自語着:“不會吧!不會吧!”

  是晚,大偉帶着妻兒到父母房間里,帶着千絲萬縷的心情,愧疚感激的表情,向父、母親檢討了已往對父母的誤解和過錯。張富根夫婦笑逐顏開地說道:“父母的心都是永遠系著子女的。只有社會好、家庭好、子孫才會更好啊!”

  從此,兒媳攜護着婆媽走,一家人老小和睦、其樂融融、合家幸福!

  2013-04-01

  凄 美 的“傳 說”

  有一個美麗的姑娘,在網絡上發現了殘疾青年顧穀旦(我的大兒子)的筆名“我是好人”,於是就聊上了。2011年4月26日,她從遙遠的雲南邊陲來到了身居上海的顧穀旦身邊,歷時七天。

  顧穀旦是一名個體工商戶。他在浦東新區黃樓集鎮經營着一個“憶子苑旅館”。他從小患有“小腦癱瘓症”。在2009 年春節前夕,顧穀旦寫了一張紙條,送到個協黃樓工委辦公室。寫道:“我當個體工商戶已有兩年了。多年來,我受到了政府的關愛,每年送給了殘疾人生活補助金;我的店鋪開張時政府又送給了開業補助費;個體協會也邀請我參加象棋比賽、電腦操作比賽等各項活動。雖然,我是一名行動不便的殘疾人,但我不要永遠躺在父母的懷抱里享受生活,虛度人生;我要自食其力,自己開店當老闆。現在,我的願望實現了。今年,我要拿出盈餘的500元錢來回報社會。請你們幫我聯繫需要幫助的困難家庭。”後來,個體協會通過黃樓社區辦公室,把顧穀旦的500元捐款落實給了趙行村的一個貧困小學生。

  顧穀旦在黃樓小學讀書時,曾有兩次撿到叄佰多元錢交給了老師,被評為“學雷鋒先進學生”;他刻苦鑽研,自學電腦的操作、維修,經常無償地為街坊、鄰居修理電腦和安裝軟件;他操持的旅店在2010年被浦東新區公安局評為“旅館業治安管理先進單位”。

  這位眉清目秀、五官端正、身材姣好的姑娘,認準了顧穀旦真的是好人之後,於6月22日再次來到顧穀旦身邊,留下來照顧、幫助着這個患腦癱的年輕人。有人問姑娘:“為什麼願意留在殘疾人身邊呢?”姑娘低垂着頭說:“因為,我待在顧穀旦身邊感到踏實、有安全感……”她說著說著流下了眼淚。

  原來,三年前,姑娘已經和家鄉的男友訂立婚約,就在距結婚僅一個月時,她發現男友另有女人。於是,她和他解除了婚約,閉門不交男友。一年後,她在網絡上發現了筆名“我是好人”的顧穀旦,經過近兩年的心靈溝通,姑娘出於同情來到了顧穀旦身邊。他(她)們倆形影不離、卿卿我我、買菜煮飯、歡聲笑語、共同打理着旅店。幸福降臨給了顧穀旦及我們全家。大家珍惜着這位善良和富有同情心的姑娘。

  可是,令人揪心的事發生了,有人議論姑娘是“女騙子”;也有人勸告我們不要“癩蛤蟆想吃天鵝肉”。2011年10月7日那天,姑娘終以家中有事為由,含淚向顧穀旦告別而去。儘管我們做家長的予以挽留,卻因有一種“鮮花插在牛糞上”的感覺而不忍再三挽留。顧穀旦因此病倒了,過了半年才拐彎。雖然姑娘走了,但她給顧穀旦及我們全家人,留下了一段永遠美好、惋惜的記憶!姍姍來遲的愛,硬生生被世俗之情所拆散。是我們這些做長輩的積德、修善還不夠啊!

  這位美麗的姑娘姓名:陳姍姍。我們期盼她再次到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2011年12月30日

  附 顧穀旦寄語

  離別時刻淚泣泣,我患殘疾情凄凄;年年苦想終是空,您定已是他人妻。

  祝 福

  我想,無論什麼東西,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來了。就象過去的昨天一去不返,她只能留在記憶里。現在,我要祝福她幸福快樂!不管她現在何方、和誰在一起,我都祝福她。

  該罵、被罵、不罵

  顧憶人

  近年來,我因有數次被誤解、受辱罵,故夢寐縈懷地思索着“罵”這個命題。現有感而發:

  一個人做了錯事而被人罵,這是該罵,被罵之後認個錯就無事了;猶如犯罪者被判刑,須受牢獄之苦才能扯平。但是,一個人沒有做錯事而被人罵怎麼說?——這是罵人者無知,他用“自我糟蹋”的途徑給無辜被罵者“添福”。

  記得數年前,有一位街坊大嫂受人挑撥,氣呼呼地衝到我家開口就罵——責問我們為何在背後罵她“老太婆”?當時,我先請坐后對她說:“我們的家,是有‘三個特殊’的家庭。一、是一個黨員幹部的家庭,應做好榜樣;二、是一個經商做生意的家庭,懂得‘和氣生財’之道理;三、是一個有殘疾人的家庭,我們已經生養了一個‘腦癱’的兒子,必須多做好事、才能修子修孫啊!”這位大嫂聽我解釋后流下了眼淚。從此,和我們信任相待着。然而,那個挑撥者卻經常與人發生吵鬧;不久她騎車外出,自己摔傷昏死過去,進醫院搶救,臉腫得變形,累及了家人。用唯心的說法這是“報應”;用唯物的說法是“心術不正精神差,做事容易出事故”。所以,無辜被罵后千萬別生氣,更別去回罵人,只要把事由說清楚就行了;被罵者有了這個心態,必定能“添福增壽”。

  如果發覺自己罵錯了人,必須儘快去賠禮道歉,否則將“遭殃”自己。因此,最好還是別罵人,就是罵人也要罵得恰到好處,不能太過。其實,原諒他人的過錯,就是對自己最大的“添福增壽”。 所謂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生活中要做到寬容。

  原諒別人、不罵人,必是“修己、修子、修孫”的善行。因此,要做到不罵人。

  2012-12-30

  讀楊佩華文後感

  顧憶人

  “笑的內函”……文章讀後感

  有幸拜讀新區政協辦公室楊佩華的六篇文章,受益匪淺。

  看了“與富春山居圖相識”后,方曉得她知識面真廣;“村嫂”篇她歌頌了改革開放;“三雅”文她向讀者介紹了那裡的人文地理;“夜宿平遙”的可讀性真強;“由美國郵票想到的”更是抒發了她的愛國情懷;而 “笑的內涵”透現了她待人處世的內涵:笑待人生。

  我閱讀她文章之第一直感是:文筆流暢,文盡意不盡。真是:陽春白雪,文如其人!感謝她讓我增長了知識!

  2012-01-29

  “富了的中國人”......文章讀後感

  昨天,看到了浦東新區政協楊佩華所寫“富了的中國人”等五篇文章,反覆拜讀後感慨萬千:

  一,“富了的中國人”是多麼的需要補充文化啊!我想大慨是她等與政協同仁做到了“講到不白講”,故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吹響了邁向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進軍號角。

  二,品讀“心境如此不同”的上半篇時, 感覺心曠神怡,如同飲着瓊漿玉液;讀了下半篇后,使我感到應驗了對服務行業的評議:生意一好、態度不好。

  三,“巴黎的厚實”肯定是值得學習。

  四,“塞納河邊的鐵皮箱” 這篇美文里 儲藏着她樸素、善良、關助貧民的情懷。

  五,“生命的意義”是她為民請命,抽向那些貪官污吏、政界和工商界陋習的鞭子。

  她的這五篇文章的題名,恰似在對人說:“富了的中國人”,“心境如此不同”,有人如“巴黎的厚實”,亦有人似“塞納河邊的鐵皮箱”,各自演繹着“生命的意義”。

  感謝她把這麼好的文章寄給我!期盼更好、更多的作品讓我拜讀。

  2012-02-04

  華章美文呈真知

  讀着楊佩華寫的文章,朦朧中見一位秀美女子,亭亭玉立在寬敞明亮的大廳中央,人們稱呼她楊老師。傍人告訴我,她是浦東新區政協的正處級幹部。只見她臉帶微笑,笑得非常好看、非常自然地端立到書案前,她的光彩照耀着硯台墨池;她胸中佩藏良文,揮動着手中筆桿疾書,好一個英姿颯爽!她寫出的文章都是金玉良言,一篇連着一篇的美文呈現了她的真知灼見。

  真是:

  楊子嫣然煜墨池,佩文揮筆好英姿;

  華章篇篇獻玉言,文美連連呈真知。

  我豁然醒覺,書桌上翻開着《楊佩華文集》合訂本。果真是------楊佩華文美連連呈真知啊!

  2013-2-10

  游川沙古城牆抒懷

  顧憶人

  這一輪紅艷艷、光輝燦爛的朝陽,熬過了連日陰雨的天氣,猶如一位深居簡出,苦研經倫后脫穎而出的俊朗少男,雄姿英發地從東方冉冉升起;朝陽照亮了神州大地,照醒了聳立在祖國東大門海邊不遠處川沙新鎮的古城牆;陽光下,古城牆蒼勁厚實、堅如磐石。我迎着朝陽,順着新川路由西往東,來到了心儀已久的川沙古城牆。

  川沙古城牆座落於新川路東首的“川沙古城牆公園”內。園牆門頭飛檐斗栱,她東靠護城河,西傍“觀瀾小學”、“ 內史第”。“觀瀾小學”歷代聞名,“內史第”更是新中國老一輩國家領導人黃炎培的故居,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名譽主席宋慶齡的誕生地。

  進入“古城牆公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段南北向高約九米、址闊十米的古城牆。據記載,明嘉靖年間,我國沿海倭患四起,故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為抵禦倭寇侵擾,舉人喬鏜帶領川沙人民壘築了此城牆。當時,川沙城牆周長四里,城頭雉堞三百七十二垛,炮台十二座。現古城牆只存數十米。2010年,政府撥款修繕,建成“川沙古城牆公園”向社會開放。

  拾級登上古城牆,方正大氣的“岳碑亭”高高地立於古城牆上,因亭內有岳飛手跡石碑而得名。碑上鐫刻着民族英雄岳飛的手書:“學士高僧醉似泥,玉山頹倒瓮頭低;酒杯不是功名具,入手緣何只自迷。”

  古城牆南端有一精巧玲瓏的“魁星閣”。記載說: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川沙廳士何士祁(觀瀾小學的前身觀瀾書院之捐建人),在古城牆東南角上建造了魁星閣,期望魁宿能光顧川沙,保佑書院世代學子學有所成。魁星閣三層塔形,傍邊生長着一棵百年以上的絲棉木古樹,環境優美,給人以一種求真、求實的古樸之風。

  我蹲在古城牆腳下,背向護城河,面對着灰褐色、長滿青苔的古磚牆,四百多年的歷史創傷浮現眼前。彷彿身置古代,猶見鐵馬秋風、劍戟森森、刀光劍影、血濺城牆……

  我站立在古城牆上,居高臨下望去,恍惚見倭寇猙獰地揮刀攻城,文弱書生喬鏜帶領着抗倭軍民浴血奮戰,古城牆東南角炮台上的土炮向強盜發射着復仇的怒火,硝煙滾滾……

  四百多年滄桑已過,雄關漫道真如鐵,川沙人民用自己的英雄氣概打敗了日本侵略者;用自己的勤勞智慧,把家園建設得優美似畫、換了人間——川沙古城牆見證了這一切。

  古城牆護衛着川沙城廂這塊寶地,使之孕育出了宋慶齡、黃炎培、黃竟武等數代英雄偉人,還有千千萬萬的人民大眾。

  古城牆聳立在風景如畫的花園中,印記着川沙古城數百年來的築城史、建縣史、革命史、發展史;驗證了人類文明、光輝燦爛的進步。

  追尋悠悠歷史,我為古城牆煥發青春而歡呼,被現在的崢嶸歲月所鼓舞。川沙古城牆給人美感,發人深思。

  2013-04-16

  我 的 夢 想

  顧憶人

  這天清晨,我到“三甲港”觀海,一輪紅艷艷、光輝燦爛的朝陽,驅散了漫漫長夜,好似一位豐滿端莊、美貌絕倫的少女,英姿煥發地從東海面冉冉升起;剎那間,海面上波光粼粼、光彩熠熠,只見那海鳥飛翔、漁船揚帆;遠處的“長興島”,晨光下萬物初醒、祥雲紅霞、一片光彩。我感慨萬千,置身在夢想的意境里,心中想道:每個人的“心海”里也都有座“寶島”,我要闖入我的“心海”里,去追尋那有益社會的“寶藏”,這“寶藏”就是人生經驗的積累。我要寫一本書,寫出我的感悟和夢想,來為建設一個愛滿人間的“美麗中國”盡一份力。這是我的又一個夢想,文化興邦——我的“中國夢”。

  回顧往事,記憶猶新:

  五十年代,我剛受啟蒙時就有好多夢想。我夢想長大后能吃飽飯、穿新衣、住樓房,還想能有輛自行車。但現實生活中,我十四歲開始在農村務農二十多年,出苦力、勤勞動,生活仍然是半飢半飽、破衣舊屋,所有夢想都實現不了。八十年代,我結婚生子后重拾夢想:我要讓兒子能吃飽飯、穿新衣、住樓房、上大學。在黨的政策指引下,我和妻子艱苦創業數十年,現在的我們,竟然每天吃細糧、穿新衣,家住樓房十數間,父子各有小轎車,醫病養老全都有保障。家鄉的青年人多數是大學生,我也電大畢業成了大專生。全村人不再“臉向黃土背朝天”地干農活了,大家都在工廠、企業工作,農田被改造成了農藝大觀園和綠蔥蔥的樹林。我家周圍的環境是道路寬敞,寶車頻頻;樹高葉盛,別墅連連;荷塘蓮池,鳥語花香;藍天白雲,綠草如茵。現實超越了我的夢想,我們正象黨中央描繪的藍圖那樣,向小康社會邁進。

  為什麼我童年時的夢想不能實現,而現在的夢想都能成真了呢?

  我思前想後,得出結論:我童年時連謹小的夢想都不能實現,是因為與那時代的“天時、地利、人和”不相適應的原因。而現在的夢想都能成真,是因為黨的政策好啊!是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了改革開放,實幹興邦,才使中國人民富強了起來!所以,只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我們的明天才會更加美好,夢想才能早日成真啊!

  因此,在社會實踐中我認識到:

  一、夢想必須符合自身條件等當前實際情況。

  二、有了夢想必須勤奮努力,夢想不是空想,必須實幹、巧幹。

  三、夢想成真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更需要黨和政府的英明領導。

  近日,我那夢想實現了。我自費寫作出版了一本書名《顧憶人文稿》的書,內容有個體工商戶中的好人好事、拉家常、理財方法、人生感悟等。

  這本書全文九十餘頁、五十餘篇文章。我用切身經歷之真實事例,以散文、詩歌和自傳的形式圖文並茂地謳歌了個體勞動者的光彩之路,歌頌了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和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可謂:真情實意寫覺悟,感恩之情溢書外。

  習近平主席說:“實現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習主席提出的夢想,真正是令人振奮而神往的“中國夢”,是我們的理想、抱負和藍圖;我們的每一個夢想,都應該圍繞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一主題,實幹興邦;我們要為實現這一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2013-06-26

  讀“十一封信” 及“長痛詩” 后感

  顧憶人

  閱讀了“十一封信” 及 “長痛詩” 文章后,會感到作者很“傻” 很 “痴”, 是“作賤自己”。 這就是作者我希望的效果,因為在將來的某一天,當類似的感情糾葛發生時,讀過本文的讀者定能理性應對,不會如作者那樣地“傻” 和“痴”了。

  2013-01-01

  傳 說

  顧憶人

  傳說,地下有一條黃泉路,相連着一條忘川河,河上有一座橋叫奈何橋,走過奈何橋有一個土台叫望鄉台,邊上有個叫孟婆的老婦人在賣黃湯(涼茶),讓人剛死後的靈魂喝了那黃湯后忘掉人世間的一切恩怨情仇;忘川河邊有一塊石頭叫三生石,上面如現代的“電腦”似的記載着每一個人前世今生的善行、惡事;走過奈何橋,在望鄉台上看最後一眼人間,喝一碗用忘川水煮的孟婆湯,那些愛過的人,那些放不下的事,那些在滾滾紅塵中數不清、理還亂的悲歡離合,都將化為雲煙,一切全都忘然。

  如果真如此,人活着就應該瀟瀟洒灑,多做善事、好事。該孝敬的孝敬,該施捨的施捨,留個好口碑,做個一身正氣之人,自然不言自威;惡狗見了不敢吠,惡人見了也會把頭低,就是真的到了冥王府,地獄里的獄卒也會熱情接待當貴賓。哎呀!歷代帝王數千位,他們的子孫後代繼承到了多少遺產呢?如果做事處處不肯吃專,死糾百纏佔便宜,不該罵時亂罵人,不該打時亂打人,日子久了,眾人吐口唾沫也會把他淹死。既然如此,何不做個堂堂正正、樂善好施、顧人憶人的人呢?!

  2013-06-15

  寫 文 心 得

  顧憶人

  寫文章要寫出一片真心、一段至情,要儘力寫得如大詩人杜甫所說“語不驚人死不休”,賈島所說“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這樣的美文。兒時在劇場里,看着、聽着古裝戲中金釵玉佩的閃爍和琴瑟絲音時,我會感受到那種祥和、如鵝絨觸心般的美感!故寫文時,我會刻意去捕捉那份相似的感受。粗淺體會如下:

  懷念故鄉——要寫得:意趣溢然、婉轉纏綿、心愿難了;

  身在美景——要寫得:心曠神怡、悅目賞心、依依惜別;

  境遇變異——要寫得:憤世嫉俗、傷感時世、蕩氣迴腸;

  玩賞珍愛——要寫得:細數精美、如痴似醉、妙句紛呈;

  緬懷摯友——要寫得:生離死別、至真善美、心緒萬千。

  然而最要緊的還是要語句簡練、文不贅述,字句少而精,內容懸卻實;把構思出的精妙字句安排在最好的段落,使讀者一看就深受感動而不舍。現寫下心得,僅作自勉。

  2013-03-01

您正在瀏覽: 憶人自敘
網友評論
憶人自敘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