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雜文隨筆 > 雜文 >  品《老子》第一章

 品《老子》第一章

手機:M版  分類:雜文  編輯:小景

 品《老子》第一章 標籤:開學第一課 守住第一次 新春第一課

  《小白集論》之

  品《老子》第一章

  《小白集論》之品《老子》第一章

  關於老莊學說,眾說紛紜。今現對《老子》一書仔細品閱。略有所得,現分享如下:

  原文:(標點用黑龍江美術出版社的《諸子集成卷》第二卷)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儌)。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之為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編者譯)

  道,之所以稱之為道,但是又非其道。名,之所謂稱之為名,但是又非其名。

  如果說無,是天地造化的開始。那麼有,卻是天地造化的後果。

  萬物因為有開始,所以求道的人觀察其未形的微妙。萬物造化的結果,求道人觀察其繁衍變化。

  有和無,都是互相轉化,互相對立的。不明白的人,會感覺其是玄妙而不可測的。但是其互相轉化的過程所顯示的真理,卻是萬物發明過程的原理之門。

  品閱:(編者按)

  學習本點章節,需要具備的一定的正確中國語言功底方可。第一句和第二句的連貫性,就有兩種因果關係,可以推敲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先提出道的名詞概念,即把自己發現的事物定義為叫道的東西。后而提出名的概念。如果兩句是前後因果句,那麼應該理解為:道,之所以稱之為道,但是又非其道。而叫做道(這個名詞),雖然稱之為名詞,但是也就只是(道這個)名詞罷了。前面的我的譯文,是將其按照另一種情況來定義的,就是按排比句來理解。那麼就變成了:道,之所以稱之為道,但是又非其道。名,之所謂稱之為名,但是又非其名。

  在後面的文章中,老子有意告訴我們這兩句應該按照因果句來理解。因為有:吾不知其名,曰道。但是僅此一句,不能成為佐證。如果依照我說的是排比句,那麼老子在開篇,就提出了道與名的關係。如果說道是事物的本體。那麼名就是事物的形象。有些類似佛家的體相學說。但是,老子提出了道,也提出了名,同時也否定了道。否定了名。這是為什麼呢?如果說僅為讓後人破除名字相問題,大約是不必如此廢周章的。而是在老子看來,他見到的道,只能用道來形容。卻不知是否可以有更加自信的稱謂。而名,更加具有一定的變化性。例如一個人回家變成了兒子,學校變成了學生。如果用因果關係來表述道和名之間的關係,應該是現有的道,而後有的名。因為出現老子,而發現了道,卻是可以反過來講。但是,有誰能一定的說:人人都是老子呢?

  三四句是老子探討有和無之間關係。無,在《老子》一書中,反覆出現。主要的表達作用,是老子密切關注無的作用。後文提到,杯子因為是空的,而發揮了杯子的實質性作用。房子是空的,從而發揮了房子的實質性作用。從而定義:無,往往是事物成就之關鍵,而有,往往卻只提供了便利。有和無的互相配合,互相作用。才成就了事物更完滿性。而在本章節,老子直接提出了無是萬物的起初形態,而有是萬物的直接造作結果。而從事物的發展規律我們知道:只要可以謂之有的事物,早晚有一天會毀滅的(霍金說包括空間)。那麼從無到有,從有到無。都是互相轉化,而又互相配合,卻有實實在在的互相對立的。如果談到這裡,很多人會以為,有和無,就恰好是道和名的關係。那是錯了,大錯特錯。道和名的關係是因果關係。並不是對立,配合,轉化關係。這一點,學者應求真。

  五句六句,說明了面對有和無,身為一名求道者應該怎麼樣去運用。談到了實質性的問題。因為道和名確實有些抽象,而且不易去理解。後人很多說自己見了道。可是殊不知,老子說的道,都非常道。你見的是雞毛,還是雞蛋呢?純粹一派胡言。那麼簡單些,在運用層面上,老子主張求道者應從有無的關係觀察開始。文中的觀字,是簡易動詞。也可以理解為,體會,領悟,理解,洞悉等。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微(儌)。如果面對無,我們要觀察,事物是怎麼從無到有的。其中的因果關係應該是如何辨證的。如果面對已經成形或者半成形的有,我們應該觀察其變化的重點,過程,變異到毀滅,又回歸到無的過程。如果細心的去觀察,對於任何一件事物的演變過程都了如指掌。那麼,這件事從此就不會迷惑求道者。人人都知道,善行為貴,卻經常犯錯,那是因為對於“善行為貴”這四個字的成名過程,未能很好的觀察領悟。導致後面的犯錯。這就是所謂的迷惑。

  最後一句,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之為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這一句實際上是帶有老子的個人感情色彩的。說它玄,是因為老子恐後人自大,而求道馬虎不真。到最後只求皮毛。後面的玄之又玄,是老子的個人體會。玄字,是中性的形容義。並不是很多事物加上玄字,就感覺很高尚,很了不起。是中性義的代表。我們中國人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喜歡花枝招展的東西。越是玄的,花俏的。就越受人追捧。這也是老子說這些句子,為什麼盡量用白話的原因。同時也說明老子本人的樸實。

  聯想:(編者按)

  任何的一部諸子百家的作品,基本都是在開篇提出該書的主題思想。而後面的論述基本圍繞於此。本章節將以道與名的關係,有和無的關係,其大約的作用。為理論基礎核心,後面展開老子對政治。社會。統治者。被統治者。戰爭。等依次論述。本章節分別用了三個排比句,一個轉折句形,加上三個追加肯定句形,來描述老子本人的學術思想。同時也佐證了,道名。有無。妙微。之間的邏輯辨證關係。是由深到淺的依次論述。後面的章節中,這種排比,比較,因果敘述占《老子》一書的大部分。

  提問:

  大道若能見,必為常道。大道若不見,萬物如何繁衍生息,毀滅匿形?

  如果無發揮作用,在作用中,還是作用后,成就的有?如果有提供便利,在同時又體現了無的作用,到底是無貴,還是有貴?

  這些問題,留給可愛的你們,如果可以品閱一二。想必對也不枉老子說出這些了。

  感謝:

  最後,再次感謝黑龍江美術出版社的《諸子集成卷》的工作人員,以及標點標記。

  小白原創,盜版必究,歡迎轉載傳閱

  小白

  2013年1月7日

您正在瀏覽:  品《老子》第一章
網友評論
 品《老子》第一章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