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小學作文 > 一年級作文 > 讀後感的寫法指導 1650字作文 ( 手機版 )

讀後感的寫法指導_1650字

分類:一年級作文  字數:1650字  編輯:pp958

一、讀後感寫法指導的意義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閱讀了一篇文章、一本書、一首詩……而後將自己的感受、心得、體會寫下來形成文字,就是讀後感。讀後感,顧名思義,要先有“讀”,而後才有“感”可言,它將閱讀與寫作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二、讀後感的結構模式 

  讀後感也離不開“讀”——對原文的引述、概括、評價等等,離不開“感”——自己的感想、觀點、看法,“讀”與“感”之間,還要有“感點”前後勾聯。因此,讀後感的一般結構模式可以如下圖所示: 

  述讀(前提) 

  發感(論證) 

  感點(橋樑) 

  結感(升華) 

  在這個結構模式中,“感點”是關鍵,沒有了感點,讀後感也就失去了靈魂,也就無所謂“讀後感”。在整篇文章中,感點在“述讀”與“發感”之間起着橋樑的作用,是結構全文的紐帶。“感點”承接“述讀”。讀後感的寫作,必須是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讀”是“感”的前提和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結果 。“感點”也領起“發感”,它是發感的依據。發感必須圍繞感點展開論述,對感點發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以議論為主,突出一個“感”字。“結感”收束全篇,升華感點,是“感”的歸宿。 

  三、讀後感的寫作步驟 

  這種結構模式,與一般議論文“引——議——聯——結”的作文模式的一脈相承的。 

  所以,讀後感的寫作可以分為下面連貫的四個步驟: 

  第一步:述讀——引 

  在通常情況下,讀後感的第一部分一般會是圍繞感點,引述材料。這個“感”是由特定的“讀”生髮的,“引”是“感”的根源,“感”是“引”的目的。所謂“引”就是指圍繞感點,有的放矢地簡述原文相關內容。寫這部分內容就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 

  在述讀這一部分,引述原文要精簡,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籍、文章的具體內容,假如要寫一篇關於《紅樓夢》的讀後感,開頭就用三五萬字來敘述《紅樓夢》的故事情節,那麼又應該用多少的篇幅來論證感點呢?所以,對於原文的述讀,材料精短的,可以全文引述,篇幅較長的,只能夠是簡述與感點有直接關係的部分,而與感點無關緊要的部分只能是忍痛割愛了。“述讀”材料要精簡、準確、有針對性,這是讀後感寫作的一個規則。 

  第二步:感點——議 

  緊承“述讀”所引述的材料,針對材料進行評析,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對寓意深的材料更要深入剖析,然後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點,也就是中心論點。 

  感點的提出,要有與之相關的所讀材料。如果沒有述讀的這部分材料,感點就是無源之水,流而不遠;感點也只能是空發議論,泛泛而談。所以,不管述讀在感點之前,還是在感點之後,首先要有述讀的存在,其後才能有感點的成立。很多學生往往忽略了這一點,讀完文章后,沒有述讀,只抓住感點進行說理論證。這樣的文章,並不能夠算是完整意義上的“讀後感”。 

  第三步:發感——聯 

  “發感”就是對“感點”——中心論點——進行論證。這一部分是讀後感的主體部分,是對感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感點的正確性,或正面論、反面證證明感點的合理性。需要強調的是,所擺的事實、所講的道理都要圍繞感點來展開,而不能遊離於感點之外。否則,就會不知所云,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發感還要聯繫實際,深入論證。聯繫實際,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聯繫現實生活中相類似的現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聯繫現實生活中的相反的種種問題,有時候還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聯繫實際,要有針對性,必須緊扣感點,而不能泛泛而談,不能脫離感點隨意聯想,不着邊際。 

  第四步:結感——結 

  結感是收束全文,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但不管這樣結尾,都要與前面的幾個部分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不能是橫空出世;也要結得自然,順理成章收束全篇。

您正在瀏覽: 讀後感的寫法指導1650字作文
網友評論
讀後感的寫法指導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