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範文大全 > 人生勵志 > 有得必有失:對人生持佔有的態度

有得必有失:對人生持佔有的態度

手機:M版  分類:人生勵志  編輯:小景

有得必有失:對人生持佔有的態度 標籤:人生不設限

  所謂對人生持佔有的態度,未必專指那種唯利是圖、貪得無厭的行徑。據我的理解.凡是過於看重人生的成敗、榮辱、福禍、得失,視成功和幸福為人生第一要義和至高目標者,即可歸入此列。因為這樣做實質上就是把人生看成了一種佔有物,必欲向之獲取最大效益而後快。

  但人生是佔有不了的。毋寧說,它是僥倖落到我們手上的一件暫時的禮物,我們遲早要把它交還。我們寧願懷着從容的心情玩味它,而不要讓過分急切的追求和得失之思佔有了我們.使我們不再有玩味的心情。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於一切成敗之上的豁達胸懷。在終極的意義上,人世間的成功和失敗,幸福和災難,都只是過眼姻雲.彼此並無實質的區別。

  當我們這樣想時,我們和我們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個距離.反而和我們的真實人生貼得更緊了,這真實人生就是一種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豐富的人生閱歷和體驗。

  一般來說.人的天性是習慣於得到,而不習慣於失去的。呱呱墜地.我們首先得到了生命。自此以後,我們不斷地得到:從父母得到衣食、玩具、愛和撫育,從社會得到職業的訓練和文化的培養。長大成人以後,我們靠着自然的傾向和自己的努力繼續得到:得到愛情、配偶和孩子,得到金錢、名譽、地位,得到事業的成功和社會的承認,如此等等。

  當然,有得必有失,我們在很到的過程中也確實不同程度地經歷了失去。但是,我們比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應該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應該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我們暗暗下決心要重新獲得,以補償所失。在我們心中的藍圖上,人生之路彷彿是由一系列的獲得勾畫出來的,而失去則是必須塗抹掉的筆誤。總之,不管失去是一種多麼頻繁的現象,我們對它反正不習慣。

  道理本來很簡單:失去當然也是人生的正常現象。整個人生是一個不斷地得而復失的過程,就其最終結果看,失去反比得到更為本質。我們遲早要失去人生員寶貴的贈禮——生命,隨之也就失去了在人生過程中得到的一切。有些失去似偶然,例如天災人禍造成的意外損失,但也是無所不包的人生的題中應有之義。“人有旦夕禍福”,既然生而為人,就得有承受旦夕禍福的精神淮備和勇氣。至於在社會上的挫折和失利,更是人生在世的尋常遭際了。由此可見,不習慣於失去,至少表明對人生尚欠覺悟。一個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於進取心,實際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後一蹶不振。

  為了習慣於失去,有時不妨主動地失去。東西方宗教都有布施一說。照我的理解,布施的本義是教人去掉貪鄙之心,由不執著於財物,進而不執着於一切身外之物,乃至於這塵世的生命。如此才可明白.佛教何以把布施列為“六度”之首,即從迷惑的此岸渡向覺梧的彼岸的第一座橋樑。俗眾借布施積善回報,寺廟布施放時致富,實在是小和尚念歪了老祖宗的經。我始終把佛教看作古今中外最透徹的人生哲學,對它後來不倫不類的演變深不以為然。說教主張“無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這回事了。無物屬於自己,連自己也不屬於自己,何況財物。明乎此理,人還會有什麼得失之忌呢 當然,佛教畢竟是一種太悲觀的哲學,不宜提倡。只是對於入世太深的人,它倒是一帖必要的清醒劑。我們在社會上盡可以積極進取,但是,內心深處一定要為自己保留一份超脫。有了這一份超脫,我們就能更加從容地品嘗人生的各種滋味,其中也包括失去的滋味。

  我們總是以為,已經到手的東西便是屬於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覺得蒙受了損失。其實,一切皆然,沒有一樣東西能真正佔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時又交出一切。不如在一生中不斷地得而復失,習以為常,也許能更為從容地面對死亡。

  另一方面,對於一顆有接受力的心靈來說,沒有一樣東西會真正失去。

  我失去了的東西,不能再得到了。我還能得到一些東西,但遲早還會失去。我最後註定要無可挽救地失去我自己。既然如此,我為什麼還要看重得與失呢 到手的一切,連同我的生命,我都可以拿它們來做試驗,至多不過是早一點失去罷了。

  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損失,包括名譽、地位、財產等等,只要不影響基本生存.實質上都不應該帶來痛苦。如果痛苦.只是因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傷不了。

  守財奴的快樂並非來自財產的使用價值,而是來自所有權。所有權帶來的心理滿足遠遠超過所有的本身提供的生理滿足。一件一心盼望獲得的東西,未必要真到手,如果它被放到月球上,只要宣布它屬於我了,就會產生一種愚蠢的歡樂。

  數學常識:當分母為無窮大時,不論分子為幾.其值均等於零。而你仍在子上精細,豈不可笑

  

您正在瀏覽: 有得必有失:對人生持佔有的態度
網友評論
有得必有失:對人生持佔有的態度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