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十月的秋》後記

《十月的秋》後記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pp958

《十月的秋》後記 標籤:十月圍城

  《十月的秋》後記

  我的散文集《十月的秋》即將付梓,此時我的心中有一種收穫的喜悅。是的,她是我二十年多來的辛勤汗水的結晶,也是我多年的心愿有了一個了結。當然,在這裡我最想提起的還是我的妻子。沒有她數十年如一日的支持和在困境中她給我的希望支撐,《十月的秋》的問世是不可想像的。所以我要感謝我的愛人,是她與我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是她給了我那麼多的精神食糧和快樂。感謝我的女兒,是她讓我享有天倫之樂,是她給予我生活的希望和力量……

  早在讀中學時,我就想“寫”,想寫我的生活,寫我的情感。直至參加工作后,我才有自己的寫作計劃,雖然工作后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被工作佔用,但我沒有放棄我的計劃,我利用一切空餘時間來寫作。為給自己充電,1980年我參加了“北京語言文學自修大學”學習。後來,我更鼓起勇氣參加“成人高考”,被“安大”錄取為“函授專科”學習三年。我一邊工作一邊學習,起初是給單位寫一些新聞稿件,後來就參加一些徵文活動。《我的老師》就是我參加《滁州報》徵文活動的第一篇獲獎作品。《我的老師》一文是真實的,假如當時沒有孫老師兩元錢的救助,我很可能就輟學了,也很可能意味着改變我的人生之路。這次徵文獲獎是給我寫作上巨大的褒獎,給我日後寫作帶來希望。

  我幼年生活的環境較苦,對一些事的記憶十分深刻。如《媽,您在那邊還好嗎》、《一碗山芋干》和《無法忘卻的記憶》以及《打草根》等文章都是我幼年的記憶和生活體驗。那是苦難生活在我的生命中留下的深深烙印。散文集《十月的秋》是我在半個世紀的人生歲月長河中的印痕。《十月的秋》共收錄散文90餘篇,約12萬多字。每一篇文章都記錄著我的人生感悟。

  隨着時代的發展,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的生活也走進了新的時代。我的思想情感也受到了新的感染,看着家鄉的變化,看着日新月異的城市新貌,我由衷的興奮。我用《外婆家的路》、《逛逛咱的新來城》、《金禾迎春》、《小李莊上最美的人》、《夢圓家鄉話曲陽》等文字把他們一一記錄。還有,《北大荒的秋天》、《久仰的白帝城》、《延安的“炕”》、《 初游西塘》、《蘇州行》和《初拜令狐山》等文章是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描寫。至於《梅,我好想你》、《眷戀》、《但願有來生》、《痴情的愛》、《我們為什麼相遇》、《鷺島戀情》、《心怡》和《遲到的早餐》等文章,或是是我個人的情感記錄,或是我虛擬的想象,不一定真實的事例。表現真實情感的有《說朋友》、《趙姐魯皖》、《老王退休》、《四舅“走”了》、《他給媽媽洗澡》、《他給媽媽裝新房》、《嘆,三十年工商》、《吃雞蛋的故事》等文字。這些故事都是我親身的經歷。此外,《五十歲的感悟》、《做事先做人》等幾篇文章是我人生的感悟。當然,每一篇文章都是的我的思想和感情的表述,這裡就不一一做贅敘。

  散文集《十月的秋》的成就不是我一人汗水,它還凝聚着許多人的汗水。比如安徽省作協主席許輝於百忙之中親自為《十月的秋》作《序》;《安徽文學》編輯部主任李國彬;來安文聯主席孔祥華、副主席尹永森、楊兵,來安縣著名書法家王子俊先生、周志廣先生,來安縣著名職業畫家呂雪冰先生、葛躍東先生等,或給我精神鼓勵或給我作文字指導。比如,書名由尹永林先生撰寫,扉頁的字畫是王子俊先生、呂雪冰先生的傑作。《十月的秋》付梓整理校對工作都是《滁州廣電報》編輯吳家凡先生和來安縣第三中學教師崔通寶先生的辛勤勞動。

  創作的經歷是艱難的,有了這次的經歷,無論是對自己的人生,對自己的寫作資質,無疑都是一次升華。這是我在撰寫《十月的秋》的過程體會和感悟到的。我在撰寫《十月的秋》的過程中,面對寫作的具體困難,受到了我們縣文聯孔祥華主席和崔通寶老師的鼓勵;還受到了滁州市九洲印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董彥先生、滁州市九源包裝設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士強先生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滁州廣播電視報》的編輯吳家凡先生為我與出版社的牽線搭橋,為我創造了良好的平台。在此深表感謝,沒有他們的鼓勵和支持,《十月的秋》的作品很難按時付梓。

  人生有盡頭,寫作無止境。我不會沾沾自喜地滿足於微微的成績。面對人生,清清爽爽;面對寫作,乾乾脆脆,一切將需要自己努力地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回報社會,回報給予我鼓勵和支持的親人和師友們。

  在此,魏來安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是為後記。

  魏來安 2014年5月11日。

您正在瀏覽: 《十月的秋》後記
網友評論
《十月的秋》後記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