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家鄉農諺

家鄉農諺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pp958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傳說《二十四節歌》最早起始於我們家鄉,逐漸廣傳於黃河流域,後來成為家喻戶曉的農家歌謠了。 勤勞的家鄉人按照莊稼生長播種的時令,總結出農作經驗,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彙集成了通俗易懂的家鄉農諺。

  一年之計在於春,過了大年初一,“破”了初五。新的一年就開始了。隨着天氣的轉暖,勤勞的家鄉人開始了備耕。“穀雨前後種瓜種豆兒”,到了穀雨時節,就開始培育秧苗,準備種瓜菜,秧種西紅柿秧兒、黃瓜秧兒、茄子秧兒、辣椒秧兒等各種秧苗兒,育種北瓜、南瓜、西瓜、豆角等蔬菜。

  “蛤蟆打哇哇,六十日吃疙瘩”,天氣一天天變暖,冬眠的動物酣睡了一冬從洞里爬出來,抓一縷陽光,聞一聞春的香。蛤蟆的高亢歡歌喚醒了沉睡中的生靈,從蛤蟆開始唱歌起,數過六十天,小麥就到了收穫的時候了。

  “雁來不過三月三,雁走不過九月九”,“梨兒見梨兒一灘泥兒”,去南方越冬的候鳥又飛回了北方。春暖花開,果樹都趕趟兒似地相繼開花掛果了,杏花梨花桃花爭芳鬥豔。往年的梨和蘋果如果不儲存好的話,就要腐爛了。世間萬物都開始生長了,人們的生活空間成了綠的世界,花的海洋。

  “四月芒種麥熟早,五月芒種麥熟遲”,按照日曆,告訴人們如果是四月芒種,麥子會早早成熟,若是五月芒種麥子就要熟的晚一點兒了。

  “立夏麥色黃”,“泥里秀谷,火里秀麥還要曬”,立夏時節麥子成熟的季節就到了。天氣越來越熱,小麥要成熟,就需要陽光暴晒的好天氣,只有這樣的天氣,麥子的成色,質品才好。

  “夏爭日,秋爭時,”正如白居易老先生的《觀刈麥》,“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勤勞的農家人全家老少全出動不分晝夜不辭辛苦的勞作,因為夏季到了雨季就來了,天氣炎熱,正是夏播玉米穀物生長的最佳時節。耽擱一天,莊稼就晚收穫一天,而且耽誤收成。“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日,不是天氣預報有“桑拿天”一說嗎。“六月六看谷秀”、“大暑小暑灌死老鼠”、“泥里秀谷”的時節到了,雨季來臨,大雨瓢潑,莊稼要經受住嚴厲的天氣考驗,如果熬過了防汛時節,那將是一個豐收年。

  “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過來種蕎麥”,頭伏天,就到了種蘿蔔的時候了;二伏一到,就到了種白菜的時候了;三伏到,蕎麥夏秋播開花早,生育期短,經過雨的滋潤、霧的飄拂后,收穫豐碩的果實。蕎麥麵用來做河漏、餄餎,是很稀罕的食物,很是好吃,讓人垂涎欲滴;那蕎麥皮用來裝枕頭,枕在上面很是安逸舒適。“立秋頂手心,處暑不露頭割了餵了牛。”立秋時節到了,這時最晚的穀苗,把五個手指豎著架在穀苗上,必須能夠讓穀苗尖兒頂住手心才能夠收穫。如果把握不好種植時日,當年秋季就收不了了,那晚苗只能夠割下來喂牛吃了,就會把地荒廢一秋。“七月十五棗紅圈,八月十五打一桿”,甜甜的棗兒,經過一春一夏的洗禮,迎來了收穫的時日。孩子們覬覦着樹上的棗兒,在他們渴求的目光中,棗終於熟了;同時也告訴人們一年已過去一大半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稀谷稠麥半苗子花”(花是指的棉花),天氣逐漸變涼,冬天的腳步不遠了。金秋十月是必須抓緊收穫的時日。因為冬天就要來了,小麥晚播一天是要費麥種的,過了霜降,到了立冬再種的麥子就要在土裡“捂”一冬了,今冬就出不來苗了,明年的收成也就收不好了。 “小雪砍白菜”,“大雪不封地,不過三兩日”,凜冽的寒風夾雜着小雪刮起來了。大白菜豐收的時節到了,大白菜陸續的進入百姓人家。農家人把田間的收成儲備進家,準備過冬了。“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遙凌走,五九半凌水散,春打六九頭,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這是每年家鄉人勞作必須遵循的自然規律。“大寒小寒殺豬過年”,隨着大寒小寒的到來,一年即將結束,新的一年馬上到來。人們吃了過年的餃子,又要長一歲了,又要開始一年的輪迴了。

  現在農家人的日子越來越好了,不再拘泥於“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了”,黨的富民政策讓老百姓富了起來,公路上各樣的汽車川流不息,田野里拖拉機奔跑着撒歡,收割機眨眼顆粒歸倉。村莊里的大瓦房、小樓兒、別墅一處處、一幢幢、一層層,農民朋友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然那動聽的農諺永遠是伴家鄉人奔向美好生活的不變協奏曲,永遠的鐫刻在家鄉人的心裡。

您正在瀏覽: 家鄉農諺
網友評論
家鄉農諺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