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記事散文 > 第一次參加下鄉農業勞動

第一次參加下鄉農業勞動

手機:M版  分類:記事散文  編輯:pp958

第一次參加下鄉農業勞動 標籤:守住第一次 開學第一課 新春第一課

  (1957年秋,13歲)

  我第一次參加下鄉勞動,是在初二上學期的半期考之後。

  半期考最後一科在星期六上午,下午學校讓學生回家。班主任交代:回去要帶足下鄉期間及之後的生活費用等必需品,星期日返校,下星期一下鄉勞動。

  星期一上午,我們初二(乙)班四十多個學生,挑着被席、衣物、米袋和一部分商品菜,在班主任胡育忠和兩個隨班的老師的帶領下,朝龍門村方向出發。

  龍門村,背靠圓頭山,分為上龍門和下龍門,分別接納着從圓頭山發源的兩條溪流,從兩個方向出口注入永定河。兩條溪流之間有一道山樑隔開。山樑後面就是一個叫“隔背”的小山村,那兒離縣城15里,是我們下鄉的目的地,我們的任務是幫助農民秋收。

  我們從下龍門的西南進村,朝北前行,左邊是溪流,溪流的西邊盡頭就是下龍門的出口,口外有個七八十米高的瀑布。北邊過橋是山,轉向東行,沿溪從村中穿過。前行里許,可見溪流從右邊的南山谷里奔涌而來。我們繼續東行,進入一個山窩,上緩坡,過隘口,下緩坡,出窩口,來到一個小盆地,這兒就是叫“隔背”。

  村中有個往東流的山坑,在村東頭與源自上龍門、流經瑤前(地名)的小溪匯合,再往北注入永定河。我們不知道附近有多麼偏僻,僅在隔背這地方,四處所見都是茂密的山林。走在前面的人只要往路旁的林子里一閃,後面十幾米的人可能就找不到他的影子了。

  隔背是個偏僻的山村,住着十來戶人家,總共才四五十口人。七八十畝農田,大多分佈在山前山後的山窩裡,村子里看得見的才十幾畝田。

  當地農業社的負責人接待了我們。他跟班主任說:“因為村子太小,房屋本來就不多,加上解放前國民黨軍隊來了以後,放火燒了幾回,能住的房間就更少了。只能委屈大家了。”話雖這樣說,因為事先知道我們會來,他還是設法安排了我們的住處。班主任把女同學安排在兩個小房間里,老師跟男同學一起住在兩個闊口廳里。地上鋪了些干稻草,師生們把席子往上一攤,就成了簡陋的床鋪。另外,還為我們師生準備了一個專門的廚房、一套炊具和充足的柴火。

  住處安定之後,四個專門負責炊事的學生,立刻生火做午飯。師生們都用帶來的飯缽放米蒸飯,午餐大家就用帶來的商品菜配飯(事前已經約好,各人自己放米,統一收錢買菜)。下午,農業社幹部送來了許多蔬菜,這都是從群眾那裡收集來的。這裡的土質肥沃,灌溉方便,蔬菜栽下去就有收成,所以,家家都有各種各樣的蔬菜。

  下午,社幹部給我們介紹了這個村子的一些情況。我們從他的介紹中了解到:這個山村是個革命基點村,家家都是革命接頭戶,村子里人口不多,勞力不足,生產也很落後。現在成立了農業社,大家團結互助,力量才更大一點。這裡的農田大部分在山溝里,陽光普遍不足,稻子成熟較慢。在我們到來之前,社員們已經收割了一部分成熟了的稻子。接着,社裡幹部說,我們走了半天路,辛苦了,下午先休息,明天再分組割稻子。

  當天晚上,雖然天氣有點冷,但是睡覺時我總覺得有好多蚊子,不能入睡。後來乾脆用單衫蒙住頭臉,才漸漸睡去。

  第二天早飯後,冷濕的霧氣還沒有消散,我們就按照班主任的安排,把留下作炊事以外的同學分成兩組,每組約20個人,分別跟着社員們出發了。我這一組有七八個社員,他們挑着打穀用的粘板、絞棍和谷笪、谷籮、谷篩等工具以及十幾把鐮刀。到了一處山隴田邊,社員們就先在一丘排干水的田裡割開一大塊空地,攤開谷笪,用來作打穀場。用鐮刀的同學負責割稻子,沒鐮刀的就把割下的稻子運送到打穀場,社員們就專門負責打穀子。

  窩口的稻子已經成熟,又不會倒伏,大部分的田都排幹了水,割起來很順手。割稻子的和運稻子的同學都很賣力,進展相當快。霧氣散盡之後,太陽照在身上暖烘烘的,許多同學脫下外衣大幹。中間,有的同學還自動調換工種,提高效率。到十一點鐘了,社員們叫我們停止收割。我們都感到有些詫異。社員們說,割下的稻子還有好些沒有打完,叫我們先回去休息,下午再回來繼續割;他們要把割下的稻子打完才收工。我們不願意空手回去,就和幾個社員把打下的穀子,篩凈,裝籮,幾個較大的同學爭着挑穀子。這樣,我們就比社員們先回去了。

  下午,我們回到原來的地方,割山隴上半部分的稻子。這裡因為日照較短,又是浸冬田,稻子還沒有完全成熟,略顯青黃,稻穗也較短。社員們說,“八黃十收”,趁着天氣好,人又多,就把它一起收起來。因為田裡有水,割稻子和運稻子的速度都比上午慢,打的穀子也沒上午多。等我們收工回到住處,太陽才剛剛下山。同學們照着社裡幹部的吩咐,分散到各家各戶去挑水,燒水,洗澡,到山坑裡洗衣服。辛苦了一天,晚上,我們都很早就進入了夢鄉,連蚊子叮咬也不覺得了。

  第三天,上午天氣還不錯。我們又跟着社員們到另外的山窩去收割稻子。下午天氣轉陰。

  第四天,天氣變得陰冷,還下起了小雨。社裡幹部說,今天不用割稻子了,好好休息。上午,班主任跟社裡幹部聯繫,請來了一位老人,向我們講述過去發生在村裡的革命故事。老人告訴我們,隔背村處在一個特殊的地理位置上:從隔背向東前進,就是瑤前和上龍門,從上龍門向北翻山就是湖雷地界,向南翻山就到列市境內,向東翻山就往陳東一帶,這圓頭山跟著名的金豐大山緊緊地連在一起。在過去的革命戰爭年代里,這方圓一百多里的地方,是紅軍游擊隊的天堂,是國民黨軍隊的地獄,所以,被國民黨視為眼中釘,他們的軍隊每次進村,都會進行一番摧殘和報復,但是,革命群眾不會屈服,敵人一走,他們又照樣支持革命,支持游擊隊。下午,天不見晴,還是不能收割,大家自由活動。班主任提議,我們是否可以利用時間醞釀一些小節目,準備在離開之前,對群眾進行一次慰問演出。班裡的文藝委員和幾個文藝活躍分子,立即行動起來。

  第五天,雨下得更大了。下午,雨勢稍減,但還是不能收割。社裡幹部把我們帶到一所較大的房子,那裡有上廳和下廳,中間隔着一個小天井。我們就在那裡和社員們聯歡。我們在上廳表演,社員們在下廳觀看。村裡得大人小孩基本上都來了,節目雖然不多,也演得很粗糙,但是,社員們還是很高興,因為他們還是頭一回看見有人來這裡演戲,有的人還是第一回看戲。傍晚,我們回到住處時,發現廚房裡很熱鬧。原來社員們備了些豬肉、鴨肉和當地的特產,還有兩三個大人給我們煮食,準備給我們師生加餐。

  第六天是星期六,天又晴了。社員們要去割稻子,他們知道我們今天要回校了,沒有給我們安排任務。但是同學們熱情都很高,再三要求要再幫忙半天。社裡幹部拗不過,最後答應臨時安排了一下。於是,我們又繼續勞動了半天。

  午飯後,我們收拾東西,跟社員們告別,高高興興的挑着行李回學校去。社員們紛紛出來送行,當我們將要走進山窩時,我回頭看了一眼,他們還站在那裡朝我們揮手呢!

  附記:此後,永定一中每學期都要組織學生到農村去支援農業生產,上半年參加春耕插秧,下半年參加秋收。我班所到的村子依次是:

  1958年春,初二下期,到西溪鄉蕭地村羅屋,離城20里,春耕插秧;

  1958年秋,初三上期,到城郊鄉龍門村大畲里,離城20離,秋收;

  1959年春,初三下期,到金沙鄉古木督上村,離城20離,春耕插秧;

  1959年秋,高一上期,到合溪鄉調虞村,離城50里,耘田、種番薯。

  學生下鄉參加勞動,在臨結束的前一天,當地干群都會設法給師生加餐一次。雖然出發前學校一再強調“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但是,當地幹部群眾總會以各種理由慰問學生,甚至說:“當年紅軍都敢吃我們的東西,難道你們比紅軍更偉大?”搞得帶隊老師相當為難,最後吃了還想付錢,也都被一一拒絕。由此可見,革命戰爭年代里,這些革命基點村裡群眾的覺悟有多高!

  1960年開始,因糧食飢荒,取消集體下鄉,改為農忙假回鄉參加生產隊勞動。每個學生髮給一本《勞動手冊》,要當地生產隊記工,隊長蓋章,返校時交班主任驗收。直到“困難時期”結束,1964年,永定一中又恢復農忙假集體下鄉參加勞動的制度。那時,我還參加過三次下鄉,分別到蕭地、大興村和赤寨。不過,當時我已經是永定一中的代課老師,是以跟班老師的身份參加的了。

  2010-11-21

您正在瀏覽: 第一次參加下鄉農業勞動
網友評論
第一次參加下鄉農業勞動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