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和政古動物化石佔據了六項世界之最

和政古動物化石佔據了六項世界之最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pp958

和政古動物化石佔據了六項世界之最 標籤:六項精進 世界是平的 平凡的世界 悲慘世界

  甘肅和政位於臨夏回族自治州南部,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交匯地帶,位於臨夏盆地南部,古稱“寧河”。總面積960平方公里,正好是祖國版圖的萬分之一。自古以來就有“東依赤壁,西障太峙,北枕安遠,南限松岩”的描述。據有關專家考證,和政是遠古時代各種古脊椎動物繁衍生息的樂園,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今天彌足珍貴的古脊椎動物化石群。迄今為止,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館藏各類古動物化石三萬多件。並邀請中國最有權威的著名古哺乳動物學家邱占祥院士等一批文物專家,對館藏化石標本進行了全面系統的鑒定,這批館藏化石分屬新生代晚期的4個不同哺乳動物群,分別埋藏於和政地區四種岩性不同的地質層中:底部紅色砂礫岩中埋藏着距今3000萬年的巨犀動物群;下部河湖相地層中,埋藏着距今1300萬年前的鏟齒象動物群;中部以紅土為主,埋藏着距今1000萬年左右的三趾馬動物群;上部的黃土堆積中埋藏着200萬年前的真馬動物群。佔據了六項世界之最: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鏟齒象頭骨個體發育系列史;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化石產地;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世界上最大的鬣狗——巨鬣狗;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埃氏馬;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頭骨化石。其中一級品49多件,二級品250多件,三級品1003多件,同時專家確認:“和政發掘的化石,是舉世罕見的鏟齒象和三趾馬動物群化石,其數量遠遠大於整個歐亞大陸已知同時代的任何一個地點的採集數量,在全世界是少有的”,具有極高的科研、珍藏和展覽價值。

  世界上最豐富的鏟齒象化石產地

  鏟齒象是一類現已滅絕的古代象,其頰齒仍然為低冠齒,下頜特長,前端伸長變寬,一對門齒為長板狀,恰似一把大鐵鏟,所以有了這個名稱。古生物學家認為,鏟齒象適應於水邊的生活,它的鏟板就是用來從淺水中挖掘植物的。鏟齒象的長鼻應該跟現代的大象一樣,是圓筒狀的,並且相當靈活,可以用鏟板鏟取草類,再卷送到嘴中咀嚼。鏟齒象主要分佈於亞洲和歐洲東部,是中新世的主要代表性動物。鏟齒象的化石雖然在整箇舊大陸到處都有所發現,但最典型、最好的材料主要是在我國發現的,我國是鏟齒象動物群化石最豐富的國家,就出土的數量而言,和政地區的鏟齒象化石位居全國之首。和政地區所發現的比較完整的鏟齒象的頭骨和下頜約60件,這個數字超過了世界上任何一個鏟齒象動物群化石的出土地。和政博物館也因此擁有一套十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鏟齒象個體發育系列頭骨標本,鏟齒象頭骨標本從三四個月到40多歲以序排列,讓人們能夠看到十個年齡段鏟齒象頭骨化石的大小特徵。與鏟齒象共生的動物還有半熊、安琪馬、西班牙犀、庫班豬、土耳其羚、古麟等20幾種動物,它們都是生活於濕潤炎熱氣候條件下的動物,被稱作鏟齒象動物群。在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也能見到這些動物的化石標本。在距今1000多萬年前後的中新世時代,地球上出現了一種十分特殊的象類。它的下頜極度拉長,其前端並排長着一對扁平的下門齒,形狀恰似一個大鏟子,故得名鏟齒象。鏟齒象生活在河湖邊,用鏟齒切斷並鏟起淺水中的植物,再靠長鼻子幫助把食物推入嘴中。鏟齒象的鏟板被解釋是用來從淺水中挖植物的,因此鏟齒象適應於水邊的生活。鏟齒象的長鼻應該跟現代的大象一樣,是圓筒狀的,並且相當靈活,可以幫助鏟齒象用鏟板鏟取草類后再卷送到嘴中咀嚼。以鏟齒象為代表的長鼻類在中中新世動物群中佔據顯著位置,肉食類也成為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偶蹄類在多樣性上超過奇蹄類,成為動物群中最大的類群。和政鏟齒象動物群化石不僅在中國而且在歐亞大陸上也是最豐富的,其數量也超過了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和北京自然歷史博物館的館藏,這批化石形成於青藏高原隆升關鍵的晚新生代,是生物進化的實證,在我國是絕無僅有的,具有極高的科研、珍藏、展覽價值。

  世界上最大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產地

  三趾馬動物群研究是中國古脊椎動物學誕生的標誌,長期以來備受關注。和政古動物化石數量之大,世界罕見。其中三趾馬化石儲量及已採集的頭骨化石標本數量為歐亞大陸之首,這一數量不但超過了中國山西保德和陝西府谷地區的發現,而且超過了世界上三趾馬動物群化石的最經典發現地———希臘的皮克米和薩摩斯。之所以稱為三趾馬,是因為蹄子上有三個腳趾。和政三趾馬的四肢和牙齒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變化相當大。它的兩個側趾在正常行走和奔跑時脫離地面,沒有支撐作用,適應於在不是特別干硬的草原上生活,而現代的馬只有兩趾。這也說明馬的肢骨由最早的前肢四趾、後肢三趾逐漸地向現代馬類單蹄的方向發展。除了馬蹄,三趾馬的牙齒也很有特點,頰齒由低的丘形齒向高的嵴形齒進化,前臼齒臼齒化。在1200萬年前,三趾馬以啃食樹葉為生,它的牙齒顆粒比原本以食草為生的現代馬堅硬,而且長年累月的磨損在其牙齒表面留下了斑駁的花紋,憑這些特殊的“年輪”,專家們就能斷定它的年齡。馬化石一直被作為生物進化最典型的例子,因為馬科在5800萬年的地質歷史中保留了豐富的化石記錄,這個記錄一直延續到人們熟知的現生真馬。三趾馬動物群是哺乳動物演化歷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動物群,不但化石的數量和種類極其豐富,而且是由古老類型向現生面貌轉變的過渡型動物群。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和政羊化石

  和政羊四肢骨很粗壯,通常無側趾。雖然在個體大小和體態上與現在的羊很接近,但其頭骨的構造、角心的形態和頸部的特徵卻與現在僅生存於北美阿拉斯加的麝牛更接近,是麝牛類早期的祖先類型。和政羊是最近在和政地區新發現的一種牛科動物,它具有短而粗的角心,其橫切面呈三角形,左、右角心的基部在頭骨上非常靠近甚至癒合,這是麝牛類的重要特點之一。這表明麝牛這類動物的起源地應該是亞洲,只是後來才遷徙至北美的。和政地區所發現的這類動物的化石非常多,僅頭骨就有700多個,居各類動物之首。甘肅和政地區是這種動物化石在全世界惟一的產地,所以被命名為“和政羊”。和政羊是本地區最有特色的動物之一,到目前為止,這類動物僅在本地區發現,是和政地區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一種動物。和政羊實際上是一種麝牛,而在今天的世界上麝牛隻分佈於北美地區。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首次訪華時,決定要送一樣最具美國特色的禮物給中國,在動了無數腦筋后,最後選中了麝牛,而中國回贈的也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大熊貓。和政羊是和政地區三趾馬動物群中最有代表性的動物之一,數量非常豐富,它就是以在和政發現的標本作為正型首次在世界上記述的一個麝牛亞科中的新屬新種,被命名為布氏和政羊,種名用以紀念對中國的麝牛化石研究作出過重大貢獻的瑞典古生物學家布林博士。和政羊的個體中等大小,小於現生的北美麝牛,它具有短而粗的角心,其橫切面呈三角形,左右角心的基部在頭骨上非常靠近甚至癒合,這是麝牛亞科的重要特點之一。和政羊是麝牛類早期的祖先類型。和政羊的發現表明,麝牛的起源應該是在亞洲,後來才通過白令陸橋(現白令海峽)遷徙到了北美地區。

  世界上最大的巨鬣狗化石

  巨鬣狗頭骨以犬齒大於其他牙齒,上牙的第四前臼齒和下牙的第一臼齒組成一對可以切割皮肉的刃狀裂齒。鬣狗是以啃咬骨頭為主的食肉類動物,它啃咬骨頭的習性,使其前臼齒不但不退化,反而變得越來越粗壯,同時咬肌的發育使頭骨的矢狀嵴變得高聳,下頜變得越加厚實。由巨鬣狗頭骨化石的大小可以推算,生存於1200——900萬年前巨鬣狗的體重達210多公斤,是現代最大的非洲斑鬣狗的四倍,比現代非洲獅還重六七十公斤。這樣大的食肉類動物在任何時代都不常見,在鬣狗中則是絕無僅有的。巨鬣狗生活的時代,是一個環境逐漸變化的時期,隨着氣候逐漸變冷變干,植被也普遍從森林向草原轉化,與開闊草原相適應的食草動物逐漸傾向於向奔跑型方向演化。現代食肉類動物中,個體越大的種類就越容易搶佔別家的獵物,所以依仗其體重來搶掠其他動物的獵物,很可能是導致巨鬣狗變大的主因。和政地區的鬣狗類化石很豐富,其中的巨鬣狗是食肉目中最大的動物之一,也是本地區最具特色的古動物化石之一。在1200萬年前,臨夏盆地又一種巨大的食肉動物———巨鬣狗,它擁有一對像匕首一樣的巨大犬齒。根據測算,巨鬣狗體重接近400公斤,它的頭骨看上去像鐵鎚一樣粗壯而有力。在它的面前,劍齒虎的張牙舞爪似乎顯得有些裝腔作勢。不過考古學家發現,這種足以稱霸臨夏盆地的史前巨獸卻面臨著食物短缺的危機。

  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埃氏馬

  埃氏馬是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它的頭骨長度達到0。73米,同時它的臉部無論從絕對還是相對兩個方面來說在馬類中都是最長的,也就是說,它具有世界上最長的馬臉。埃氏馬頭骨化石是在和政地區250萬年前的黃土地層中發現的一種新真馬化石,從巨大的體型也可以想象它可能是生活在一個寒冷的高纖維硬草植被環境中,更長的臉部能夠容納更長的頰齒列,以便更有效地咀嚼和研磨乾旱環境中少汁的草本植物。埃氏馬當時生活的環境中食肉類動物豐富,其中大型的劍齒虎、獵豹和鬣狗等顯然都是其潛在的捕獵者。埃氏馬長臉的特點還有助於它們在取食時使眼睛不至於深陷草叢中,隨時保持對周圍情況的觀察,防範兇猛動物的襲擊。埃氏馬與現代的馬已經非常相像,四肢四足都僅僅有一個腳趾,其餘的腳趾已全部退化。埃氏馬是最近在和政地區的早更新世黃土地層中發現的一種新的真馬化石,是用法國著名的研究馬化石的古生物學家埃森曼的名字為其命名的。埃氏馬是世界上最大的真馬,它的頭骨長度達到0。73米,同時它的臉部無論從絕對還是相對兩個方面來說在馬類中都是最長的,也就是說,它具有世界上最長的馬臉。

  世界上最早的披毛犀化石

  在和政動物群化石中,有一個帶下頜骨的完整披毛犀頭骨和一個具乳齒列的幼年頭骨,通過古地磁年齡測定認為,這是目前世界上年代最為久遠的披毛犀完整頭骨化石,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披毛犀遺存。專家稱,以往發現的披毛犀化石大都在距今50萬年左右,在中國境內只有少量材料記錄可以追到170萬年以前,而和政地區發現的披毛犀化石卻在距今250——210萬年,使披毛犀的歷史向前推進了約80萬年。從目前發現的頭骨化石可以推知,披毛犀具有非常粗壯的骨架、厚重的皮毛和巨大的前後角,它們特殊的皮毛可以抵禦北極圈的寒冷。披毛犀起源於中國的華北地區,在更新世時期廣泛地擴散到歐亞大陸北部,是已經滅絕的最著名的冰期動物之一。和政地區的披毛犀化石發現於代表乾冷氣候條件的黃土中,應是大冰期出現和青藏高原隆升的結果。顧名思義,披毛犀就是披有禦寒長毛的一種犀類動物。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鄧濤在2002年第十期《地質通報》上對和政地區發現的披毛犀化石作了披露:“披毛犀是已絕滅的最著名的冰期動物之一。然而,披毛犀的早期記錄只有少量材料來自幾個約距今170萬年前的中國地點。從甘肅臨夏盆地最早的黃土沉積中發現一個帶下頜骨的完整披毛犀頭骨和一個具乳齒列的幼年頭骨,古地磁年齡測定約為距今250萬年,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披毛犀遺存。這些化石發現於代表乾冷氣候條件的黃土中,應是大冰期出現和青藏高原隆升所引起的結果。披毛犀起源於華北地區,在更新世時期廣泛地擴散到歐亞大陸北部。”高寒氣候環境中生命力較強的動物多為“龐然大物”,披毛犀即是其中的一種。披毛犀頭骨長而且大,頭部和頸部向下低垂,額上和鼻上各長有一支犀角,鼻角尤其長大,向前傾斜伸出。它的臼齒齒冠很高;釉質層厚,有許多褶皺;齒凹內充填了緻密的白堊,適合於咀嚼質地乾燥地的草本植物。披毛犀曾是舊石器時代人類的狩獵對象。根據在西伯利亞發現的披毛犀凍屍、在波蘭發現的浸泡在瀝青沉積中的屍體,以及法國舊石器時代洞穴中的壁畫,現代人得知披毛犀體表披有禦寒的長毛和濃密的絨毛。和政發現披毛犀化石,是這裡曾經歷極度寒冷的冰川期的一個有力的佐證。

  在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館藏化石中,相當完整、比較完整的標本中,完整率達97。3%,它們全系已滅絕動物遺存。和政地區的化石在地層中的分佈是完全清晰的,根據目前掌握的材料來判斷,和政地區有可能包含多個動物群的層位,甚至有比三趾馬動物群更早的層位。和政地區富含化石地層的岩性與其他地區也不盡相同,是一種很接近黃土的土狀堆積,這些都表明在晚中新世時和政地區的古地貌和古氣候條件已經和黃河中下游有所區別,而青藏高原的隆升對我國地貌和氣候的改造,以至對全球氣候格局的影響。如此豐富的古動物化石,特別是如此大量的三趾馬動物群化石,使我們有可能對晚新近紀的哺乳動物群的演變進行比較系統和深入的研究,這些富含哺乳動物化石的連續剖面是反映青藏高原隆升歷史的不可多得的證據,他的潛在的尚待發掘的價值絕不遜色於聞名與世的珠峰南坡的西瓦利克,具有世界意義。和政化石被譽為古動物學界的“東方瑰寶”、“高原史書”。它的出土與發現,掀起了青藏高原隆升變遷的神秘面紗,打開了人類窺視黃河古老文明的窗口,引起了國內外古動物學界的廣泛關注。

您正在瀏覽: 和政古動物化石佔據了六項世界之最
網友評論
和政古動物化石佔據了六項世界之最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