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經典散文 > 最後的獵物

最後的獵物

手機:M版  分類:經典散文  編輯:pp958

  清代文學家張潮在《幽夢影》中寫了219條人生的領悟和自然的靜賞,用幽靜的態度去觀察人生與自然,如夢一般的迷離,如影一般的朦朧,享受那種藝術家對生活所擁有的感受和體驗----“讀經易冬,其神專也;讀史宜夏,其時久也;讀諸子宜秋,其致別也;讀諸集宜春,其機暢也。”就是說,讀書也需有天時地利人書合一之境地。而我,多年來卻喜歡隨心所欲的讀書。

  小的時候讀課本,總是在感到讀得不是太糟的同時,悄悄地去讀父親書架上那些厚的、薄的、大的、小的書。這時母親總會善意地提示“那書可以讓你考100分嗎?”,而父親則是一笑而過。我也無所謂,反正母親也不會從我手中把書搶走,她說她的,我看我的。長大了,少了母親的嘮叨,更是肆無忌憚了。緊迫的時候必須去讀一些應考之書,多半時間還是隨心所好----撿起一本散文集,在那一行行樸實卻不失華美的文字中擦拭自己粗糙的心。還喜歡讀戰爭題材和農村題材的小說,從中可以體會到生命來之不易和如何面對多變人生的哲理。

  最喜歡在夜裡讀書。春夜裡,暖暖風習習,草香瀰瀰;夏夜裡,月明星稀,斗轉星移;秋夜裡,桂香浮動,蟲鳴啾啾;冬夜裡,北風盡吹,爐火盎然。一書在手,一個人靜靜地與智者暢談,與朋友傾訴。忘卻了白日里的紛爭,遠離了塵囂的浮躁。笑看時空外,遊走生命間。人生際遇、得失榮辱,不過塵埃一粒,滄海一粟。最喜無風無雨的夜晚,靜品自然,靜通心意,靜享人世的浮華。也喜風急雨驟時,懷抱一書沉坐,觀自然的風雨變換,悟人生的詭秘莫測。這時,不是我在讀書,而是那書在陪我讀人生。

  中學畢業那年,家裡發生了一件改變我一生的事兒。那一年春天,我的年僅40歲的母親,因意外的醫療事故癱瘓在床上,與植物人不同的是,她不能動不能吃不能說話,但頭腦是清醒的,喜怒哀樂都能夠從她那雙美麗的大眼睛里反應出來,每當我給母親拂去眼角的淚水,內心就會升騰一種任何語言和文字都無法描繪的無助與悲傷。母親病後,我作為家裡的長子必須義無反顧地放棄高考,承擔起在醫院護理的責任----在那段灰色的日子裡,讀書成為我唯一的精神支柱。閑暇之餘,就是讀從新華書店租來的書。那時,盤山縣城就一個書店,書店裡的書還很貧乏,一本書的價格就是幾毛錢,但對一般的讀書人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支出。有新書往往都要先出租,押金是每本書每天2元至5元不等,租金是每本書每天2至5分錢。反映戰爭題材的有《桐柏英雄》、《鐵道游擊隊》、《敵後武工隊》等,反映農村生活的有《艷陽天》、《金光大道》、《創業史》等,還有描寫知青故事的《征途》、《分界線》、《我們這一代》等。想看到古典文學和外國名著是非常困難的,記得一次書店進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好不容易租來后愛不釋手,竟然不顧留下“竊賊”的罵名,更不顧及高額押金而給密了起來。當然,還要感謝那位負責租書且默默關注我的阿姨網開一面,那本書我一直珍藏……那一年,母親還是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同學們大多數都響應毛主席的號召上山下鄉了,我因“特困”而留城。後來,被分配到汽車修配廠成為一名響噹噹的工人階級,開始真正地面對多變生活的艱難。也就是從那時起,我“認識”了海明威,並如痴如迷地尋找拜讀他的那些“硬漢子”作品。

  特別喜歡海明威的《老人與海》:老漁夫桑提亞哥在海上連續84天沒有捕到魚。起初,有一個叫曼諾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過了40天還沒有釣到魚,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條船上去了,因為他們認為孩子跟着老頭不會交好運。第85天,老頭兒一清早就把船劃出很遠,他出乎意料地釣到了一條比船還大的馬林魚。老頭兒和這條魚周旋了兩天,終於叉中了它。但受傷的魚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蹤,引來無數鯊魚的爭搶,老人奮力與鯊魚搏鬥,但回到海港時,馬林魚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盡地一頭栽倒在陸地上。孩子來看老頭兒,他認為桑地亞哥沒有被打敗。那天下午,聖地亞哥在茅棚中睡著了,夢中他見到了獅子----“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是桑提亞哥的生活信念,也是海明威要表明的思想。通過桑提亞哥的形象,熱情地讚頌了人類面對艱難困苦時所顯示的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

  還喜歡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那是“迷惘的一代”文學的最好作品。小說的主人公亨利是個美國青年,他自願來到意大利戰場參戰,在負傷期間,他愛上了英籍女護士凱瑟琳。亨利努力工作,但在一次撤退時竟被誤認為是德國間諜而險些被槍斃,他只好跳河逃跑,並決定脫離戰爭。為擺脫憲兵的追捕,亨利和凱瑟琳逃到了中立國瑞士。在那裡,他們度過了一段幸福而寧靜的生活。但不久,凱瑟琳死於難產,嬰兒也窒息而亡。亨利一個人被孤獨地留在世界上,他悲痛欲絕,欲哭無淚……小說在戰爭的背景下描寫了享利和凱瑟琳的愛情,深刻地指出了他們的幸福和愛情是被戰爭推向毀滅的深淵。

  從喜歡海明威的作品而產生要了解他的傳奇人生,透過那些神秘而優美的文字柵欄,朦朦朧朧地去看他的身影----海明威出生在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樹園鎮一個醫生的家庭。他的父親酷愛打獵、釣魚等戶外活動,他的母親喜愛文學,這一切都對海明威日後的生活和創作產生了不少的影響。中學畢業后,海明威在美國西南的堪薩斯《星報》當了9個月的實習記者,受到了良好的訓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海明威懷着要親臨戰場領略感受戰爭的熱切願望,加入美國紅十字會戰場服務隊,投身意大利戰場。大戰結束后,海明威被意大利政府授予十字軍功獎章、銀質獎章和勇敢獎章,獲得了中尉軍銜。但是,伴隨着榮譽的還有他身上237處的傷痕和趕不走的惡魔般的戰爭記憶----戰爭給人們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傷害,他們非常空虛、苦惱和憂鬱。他們想有所作為,但戰爭使他們精神迷惘,爾虞我詐的社會又使他們非常反感,他們只能在沉淪中度日……令許多人無法理解的是,海明威曾經詛咒過自殺的父親是懦夫。若干年後,當他自己什麼都有了,名譽、地位、金錢、朋友、女人,甚至諾貝爾文學獎,卻還是步上了父親的後塵----1961年7月2日清晨,海明威身穿睡褲浴衣,進入地下室。他拿出了獵槍和一盒子彈,然後裝進了兩發子彈,慢慢張開嘴巴,把槍頭塞進去,輕輕扣動了扳機……這位20世紀富有傳奇色彩的作家就這麼倒在了自己的槍下,海明威那一槍,不僅打飛了自己大半個天靈蓋,而且把整個美國甚至全世界都給打懵了。獵人的最後一個獵物竟是他自己!

  海明威一生奉行的至理名言是:人可以被毀滅,但絕不能被打敗。也許,是他擔心自己被打敗,而毀滅了自己。眾所周知他自殺前飽受着病體和精神的雙重壓力,曾無奈地說過:“一個人關心的是什麼?身體健康,好好工作,與朋友同吃同喝,在床上享受人生,可我啥都沾不上了。”言下之意,除了自殺的自由,他就一無所剩了----我們無需去評價海明威更多,其實人生本來就是變幻而神秘的,也許什麼都可以有,也許什麼都沒有。

  我還是想說讀書,誰不知道“人的一生沒有書會非常痛苦”?讀書真的可以讓人生在有限的長度內,寬廣遼遠,波瀾壯闊,奔騰洶湧,浩蕩激越,也許讀書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讓人生永不聽任命運的擺布,把握自己,執着地走向夢想的極地。不論出身高貴與卑賤,都可以通過讀書改變人生的坐標和軌跡,奏響人生的樂章。

  在人生的旅途上,每一個人都是匆匆的過客,如果我們把自己當做獵人,那麼最後一個獵物是什麼呢?

  2014年6月14日

您正在瀏覽: 最後的獵物
網友評論
最後的獵物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