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教學反思 > 最後的姿勢教學反思

最後的姿勢教學反思

手機:M版  分類:教學反思  編輯:得得9

最後的姿勢教學反思 標籤:語文教學

  最後的姿勢教學反思(一)

  《最後的姿勢》這篇課文是根據20**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中的真實事件改寫的。課文以感人的筆觸,記敘了地震來臨的瞬間,譚千秋張開雙臂,用自己的身體守護四名學生的感人事迹,展現了他恪盡職守,一心為學生的無私大愛。

  “學貴有疑,學貴有法”,在教學中,我始終堅持讓學生自讀自悟。面對理解的難點,能及時提供學法的指導。整節課,我與學生共同品讀課文,從文中的語言文字特別是譚老師的語言與動作中體會感受“最後的姿勢”的內在含義,從而感受譚千秋老師對生命意義的追求和詮釋。比如:我在教學“譚老師立即將他們拉到課桌底下,雙手撐在課桌上,用自己的身體護住了四個學生。”這句中的動詞“撐”時,是這樣組織教學的,先讓學生自己演示這個動作,再讓學生說說從“撐”中體會到了什麼?“雙手撐”從力度上突出譚老師使出全身的勁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張開一把保護學生的保護傘,減輕碎裂的磚塊、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課桌造成的嚴重惡果。這時,學生真正明白了什麼是愛。是老師對學生的愛,這樣的愛是一種大愛,無私的愛。再次,抓住文中的環境與場景描寫對表現人物精神品質的作用,體會與學習側面烘託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話:“天氣陰沉沉的”讓學生反覆閱讀,感受環境描寫既當時自然景象的真實再現,也是那特定場景中悲劇即將發生的暗示。

  在教學時,我還抓住了“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最後的姿勢!”讓學生理解體會,這句話不僅記錄了他救護學生的那一瞬間的姿勢,同時透過這一姿勢,讓人們看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一位捨己救人的老師的形象。有了前面的鋪墊,學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涌動着對談老師的深深敬意。課堂上響起了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這節課的主要不足之處就是學生個性朗讀的機會太少,沒能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很是遺憾。其實,一堂課總會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充實完善的過程。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我會更加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彰顯學生的個性。

  最後的姿勢教學反思(二)

  三個月前我還坐在聊大的教室里聽老師上課,而三個月後的今天,我已站在了劉官營小學的講台上,台下是我的24名學生,更有教研員李道平老師、指導老師喬紅霞老師和其他的前輩教師們。

  站在講台上,我平復心緒,回憶昨天和其他支教大學生一起在八甲劉聯校聆聽的由喬老師執教的《黃鶴樓送別》一課,思考其中的授課方法、技巧,又在腦海中過了一遍昨晚修改後的教案,希望能夠順利的講完這節課。

  還沒有打上課鈴,我準備等一下,看着台下的老師和學生們,我沒有過於緊張。然而新近上任的班長卻似乎有些着急,他對着我張張口,又指指自己,詢問我是不是該喊起立了,然而,我卻誤解了他的意思以為他是在確認等下需要他來喊起立,我便沖他點了點頭。看到我點頭,他緊接着就喊了句讓我有些措手不及的“起立”,一堂課就此開始。

  課正式開始,根據喬老師的課前指導和對於示範課的學習,我首先帶領學生們一起書寫並朗讀課題,然後就課題提出問題:“什麼姿勢?”,“為什麼是最後的?”。接着讓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並標註自然段、生詞。讀完課文後,我先找了幾名學生朗讀生詞,緊接着板書了生字“凹”並拓展了生詞“凹凸不平”,在強調生字的筆順后,又找了兩名學生上黑板上練寫。最後由學生解讀課題,使用課文原文回答剛才提出的問題。

  交流完課題和生字詞后,我們回到課文,從第一段開始細讀整篇課文、分析課文內容,並提出問題,如“第二段天氣描寫的作用?”,“第三段具體講譚老師課堂內容的作用?”。希望通過帶領學生逐段的分析課文,來達到引導學生理解全文並能自主總結全文的目的。課文分析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我看了下時間,猛然發覺我有些偏離了軌道,回想並對比喬老師的示範課,我這節課所剩的時間不足。那麼,應該就是前面的教學里出現了多餘、累贅的地方,但已經講到這一步了,只能繼續,壓縮各步驟時間,然而最後我還是未能避免拖堂的發生。

  下課後,喬老師告訴我先休息下,等下再對我的課進行點評。回到辦公室,我惴惴不安,回想課堂教學步驟:一、交流解讀課題;二、交流字詞;三、交流閱讀;四、交流閱讀體會;五、交流練筆。我在第一課時里進行了第二課時的內容,分析講解過多,使得第一課時的閱讀“縮水”,同時又因為時間太緊張,也沒能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將閱讀和分析兩部分同時進行,卻又都沒有進行完。

  短暫休息后,教研員李老師、指導老師喬老師和其他聽課老師一起對我的課進行了交流點評。首先,我簡要介紹了我的教學思路,然後我將我下課後所想的說出來:講解過多,朗讀不夠。

  我說完后,喬老師對我的課進行了點評,她先肯定了我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然後提出了她的看法意見。她認為在我的這節課中,有些教學內容本該屬於第二課時的,是多餘的。她具體指出,像“第二段天氣描寫的作用?”,“第三段具體講譚老師課堂內容的作用?”兩個問題,屬於第二課時的內容,完全可以去掉。第一課時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整體把握課文,而非具體講解,應以朗讀為主,並指出因為講解過多而使得時間緊張以致原本計劃的師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沒有進行。緊接着其他聽課老師依次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建議,他們從新型課堂教學的師生交流、朗讀、整體把握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張主任對比自己的數學教學,提出的關於明確教學目標的觀點。他在每冊數學教學前,會專門拿出一節課的時間分析每節課的課題,明確每一課、每一單元以及整本教科書的教學目標。而他在聽我的課時感覺我沒有明確教學目標。

  其他老師們點評結束后,教研員李道平老師進行了總結性的評價。李老師首先對我進行了鼓勵,他贊同了其他聽課老師的觀點,認為作為一名剛剛轉變身份的支教大學生,能“在講台上站得住”已經不錯了。這句鼓勵讓我原本忐忑的心裡有了些許的欣喜,但卻不敢有絲毫的放鬆。

  李老師首先說在我的教學中看到了“喬老師的影子”,無論是從我帶領學生一起書寫(用手比劃)並朗讀課題中,或是從讓學生通讀課文後找出並讀出生字所在的詞中,還是從我示範書寫並讓學生練寫生詞中都能看出喬老師的指導。但這又只是影子,因為我只學到了皮毛:在交流課題中,帶領學生一起比劃的同時還要注意放慢書寫速度;引出學生對於課題的思考的同時又要由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在交流生字中,示範書寫生字的同時需要挑出不同結構、類型的字示範書寫;找同學練寫生字的同時還要注意修改學生練寫的字,使其美觀。在交流生詞中,讓學生找出生字所在詞語的同時還要讀出所在句子。只有深入理解了交流解讀課題、交流字詞的細節,並能夠熟練地在課堂上運用后,才能呈現出新型語文課堂的教學之美。回想喬老師的示範課,再對比我的課,我在課題和字詞的交流確實有很多地方沒有做好,沒有學到五步教學法中交流解讀課題、交流字詞的精髓之處。

  然後,李老師說,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為整體把握課文,應以朗讀為主,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通過多讀課文來達到整體感知課文的目的。在我進行的第一課時中,加入了過多的講解分析,它們佔用了大量時間,使得閱讀時間不足。而且過於細緻的逐段講解將課文拆散,使得課文內容支離破碎,不利於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和感知,與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相悖。仔細思考課上學生的反映,我也感覺我的引導分析確實過於詳細,對於我提出的關於分析課文的問題,學生們較難回答。這讓我想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三個層次的理論:學生們理解能力較弱,“看山是山”,只能整體感知課文;我的分析能力較學生要強,“看山不是山”,能對課文內容進行細緻的劃分;而李老師他們則進入了“看山還是山”的第三個層次,他們能夠分析課文,並且能夠在細緻分析後進行重新整合,最後再將完整的課文展現給學生。這是缺乏教學經驗的我還沒有掌握而且也較為複雜的教學技巧,幸運的是在老師們的指導下,我發現並認識了這個教學方法,這將幫助我更快的融入角色,更好的進行教學活動。

  最後,李老師說,應注意教學中的細節之美。在喬老師的示範課上,處處體現了新課堂的細節之美:書寫課題時放慢速度,並講解課題中字的筆順、筆劃;在交流生字詞時,教學生如何修改,使得字體美觀;在學生朗讀課文時,站在學生身邊,糾正他們讀錯的字音,鼓勵他們多讀幾遍,從讀錯到讀對再到讀通、讀順;在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時,走到學生身邊與學生交流等等。又指出我教學中的不恰當之處:指名讀課文時不宜點名讀,應給予學生同等的關照,如按照一定的座次順序讓學生依次讀,避免“挑肥揀瘦”;在交流閱讀中,應與學生一起朗讀,不只要評價學生的朗讀情況,還要范讀課文並由學生評價老師的朗讀情況,真正達到師生間交流閱讀;在分析、總結課文時,不必做特定詞語的引導,不應明確答案,應肯定學生的答案。還具體舉例指出在對於課文四至六自然段的分析時,因為我在課前的總結是“地震過程”,便沒有明確肯定一名學生所總結的“地震開始到結束”,而是繼續引導學生說出“過程”一詞。李老師說,想到“過程”一詞的學生並不一定比想到“開始到結束”的學生思考了更多,而我僅僅肯定了說出“過程”一詞的學生是不合適的。

  聆聽了各位老師的聽課感受以及李老師的總結評價,我受益良多,心中十分感激各位老師能夠無私的給予意見和建議,同時我也被各位前輩老師們完善的教學方法、豐富的教學經驗所折服,他們對教學手法理解深刻、應用嫻熟,對於教學中不穩定因素所引發的突發情況處理起來得心應手。

  這次評課交流讓我認識到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的明確十分重要,讓我的教學思路也更加清晰。由衷地感謝李道平老師、喬紅霞老師以及其他老師們,他們在這次聽課評課中給予我的悉心指導讓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模式,我將盡最大努力去實踐這種新型語文課堂教學方法,相信在諸位老師的指導下,我會儘快成長為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

  最後的姿勢教學反思(三)

  在教學時,我還抓住了“ 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最後的姿勢!” 讓學生理解體會,這句話不僅記錄了他救護學生的那一瞬間的姿勢,同時透過這一姿勢,讓人們看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一位捨己救人的老師的形象。我讓學生結合前面當地震來臨時,譚老師正在給學生們上課的內容進行研究,譚老師給學生講人生的價值,那譚老師人生的價值是什麼?那就是為國家,為他人。譚老師最後的姿勢是他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姿勢,是詮釋愛與責任師德靈魂的姿勢。這時,再讓學生說說課文為什麼以“ 最後的姿勢” 為題時,學生都能滔滔不絕說上半天。

  總的來說,我的課堂是抓住一字(撐)、一詞(詮釋)、一句(張開雙臂,護住學生,成了他生命最後的姿勢!)組織教學,這樣一來,沒有重點強調“ 愛與責任” ,這是教學中的不足之處,還有就是在教學中對三位人物的側面描寫強調沒有,也抓住人物的話讓學生理解體會譚老師的精神了,但沒有特意強調這就是側面描寫,對習作的指導不夠。

您正在瀏覽: 最後的姿勢教學反思
網友評論
最後的姿勢教學反思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