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 最後的耍猴人讀後感

最後的耍猴人讀後感

手機:M版  分類:讀後感  編輯:得得9

最後的耍猴人讀後感 標籤:春晚觀后感

  最後的耍猴人讀後感(一)

  生執念

  電腦放着高峰欒雲平多年前致敬經典的相聲《買猴》,恰好從書架上抽出來一本《最後的耍猴人》。

  提到猴子,除了"孫悟空"之外,我最先能想起來的,便是街頭賣藝的耍猴人。還記得小時候,街頭上經常有操着外地口音的人們,帶着兩三隻猴子,揮着鞭子,讓猴子擺出各種造型表演着。

  小時候,我特別喜歡看猴子表演。其中有隻會和觀眾討要食物的猴子,是我最喜歡的。追了半條街去讓家長帶着我去看猴子,直到後來藝人帶着猴子離開,我還和猴子去"約"好明年再來。那時候小孩子心性,記不住事情,卻還是記着第二年看猴子。只可惜,我想不起來之前的小猴子是什麼樣子,更不記得耍猴人的模樣,所以等第二年再看的時候,應該是別的猴子。

  連續好幾年,總有耍猴的藝人在我們小鎮表演。其中有一位藝人還曾經路過我家,借用電話往老家打了電話。90年代,小鎮安裝電話的人家並不多,大多數人打電話是要去公共電話亭的。打長途不能直撥,話費也很高。那次打完電話,我爸爸拒絕了那人遞給的錢,還請他喝茶和吃東西。我在旁邊逗猴子玩。斷斷續續聽着,他和老鄉都是帶着猴子來的,大多數人看猴子表演是不給錢的,有些給幾毛錢或者能討點煙酒和其他的食物之類。

  那時候,我並不懂得"外地人"和"猴子"是從什麼地方來的?甚至於連"外地"這樣的概念都是模糊的。

  如今,翻看着這本記錄了馬宏傑耗費12年時間進行跟拍的《最後的耍猴人》。這本書是馬宏傑跟拍河南新野耍猴人在中國各地及中國邊境地區行走江湖的故事。整本書從漢代的耍猴歷史一直寫到中國最後的一代耍猴人,記錄了他們雲遊海外以及上當受騙的種種經歷。

  漸漸,與幼年那些記憶,重疊了起來。

  原來,我童年那隻小猴子要冒着頭頂高壓線的危險跟着他的主人違章扒火車;原來我童年那隻小猴子要在沒有頂棚的貨運車廂里逆風經歷幾天幾夜的風霜露宿;原來我童年那隻小猴子和"外地人"幾天幾夜只有幾塊干饃充饑;原來我童年那隻小猴子要睡在臨時搭建的窩棚中;原來我童年那隻小猴子隨時可能被街頭混混毆打。

  那隻小猴子,經歷全國四處遊走,扒火車賣藝,打地鋪睡覺,最後才出現在我的面前,帶給我歡樂……這都是耍猴人的生活狀態,然而,耍猴人有他們的道德標準和尊嚴,他們是耍猴賺錢絕不乞討,他們是扒火車但絕不偷盜——在這本書中都有真實的描述和照片的鑒證。

  看了這本書,我十分敬佩作者,他為"真實"照片的付出辛苦經歷。我很難用語言去評價這本書。

  如今,因為種種原因,街頭耍猴人越來越少。我很多年沒有再在街頭看到耍猴人,不知道多久以後,社會上還會不會再有耍猴人。但是,我對耍猴人的認知及尊敬,卻是不會改變的。

  最後的耍猴人讀後感(二)

  小的時候經常看到電視上又出現耍猴的情節,後來隨着時代的發展,這種表演出現的越來越少,心裡不免有絲遺憾。無意中在書店看見了馬宏傑的這本書,立刻被他的封面吸引,封面上一個佝僂的老人馱着一直猴子,面對鏡頭獃獃得望着,身後是茫茫的雪……《最後的耍猴人》就拉開了序幕。

  馬宏傑是一個攝影記者,耍猴人這個選題,他跟拍了12年。在此之前,西部招妻的選題他跟拍了30年。第一次跟拍耍猴人的時候,他跟着楊林貴他們一起扒火車去成都,時走時停的露天車廂里,裝的是隨時都像是會倒下來機器,沒有一個能躺的地方,人在角落裡歪歪斜斜的坐着,因為怕被警察發現,一句話不敢說。兩天兩夜的行程,吃的是饅頭,喝的是涼水。最難熬的是下雨的時候,露天的車廂,沒一塊兒能躲雨的地方,冬天的雨,即便在中國的南方也是徹骨的冷。火車哐哐噹噹的走着,從頭皮到腳底沒有一塊兒暖和的地方。

  其中有一段特別觸動我,書中是這樣寫的"扒上火車去成都,楊林貴告訴作者:跟我扒火車的班子,是不允許拿車上任何東西的。有時候在車上看到電視機、冰箱以及整箱的香煙,我們都絕對不拿。而且我還給自己定了一個原則:不準乞討。我靠耍猴賺錢,不給任何人下跪,這是我的江湖規矩。"2003年1月11日,第一次跟拍結束,一共74天,楊林貴1000元,楊志800元,楊林志800元,做飯的人370元。

  耍猴人其實和其他職業一樣,都是靠着自己的手藝吃飯。但你說這是虐待動物,你說這是文化糟粕,你說這是我們對其他物種的奴役,以前的我也會這麼認為,就如現在街頭再也看不到耍猴人的身影。但是這是另一種生活,他們依靠着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手藝兢兢業業的生活。我們只看到他們為了錢財把繩索套在猴子身上,可是我們沒看到私底下的他們和猴子同吃同住,第一口飯都是留給小猴。於他們來說,這些猴子不是生財工具,更像處久了的家人。

  就像《新世紀周刊》評價他們是"無法用道德標準去評判的一群人",看到他們像流浪乞討那樣帶猴雜耍,會覺得邋遢低俗,有嫌惡;看到他們扒火車,睡橋底,啃臟饅頭,為了一分錢斤斤計較,這樣帶着不懼死亡地掙扎去卯足勁生存,又心生同情;看到他們不同於盜賊之流的高尚人格,於同伴於陌生人間的捨命相助,又異常感動敬仰。特別是,他們對於猴子之間的感情,會開懷得笑,會痛快得哭,會疼惜得抱,越來越明白其實人性是個很複雜的東西。無法用一面來評價一個人的好壞,裡面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因為貧窮苦難而掙扎。

  作者在書里還有這麼一段楊林貴這次外出遇到了兩個人,與他們的交談讓他感觸很深。在湖北,一個穿着得體的公務員對楊林貴說:"你干點什麼不好,非要干這下三流的事情。"楊林貴回答說:"我想當官,我知道我不會當,但是我肯定不會當貪官。"在景德鎮,一個16歲的女孩看完猴戲,對他說:"老爺爺,你這一生給多少人帶來了快樂啊!"楊林貴聽后,那天路上都很開心。

  公務員眼中,楊林貴的職業是下三流的,是帶着有色勢利的眼鏡去看。而楊林貴則說:肯定不會當貪官,語氣果斷,他覺得他和公務員之間你不高貴我不低賤,我們之間是一樣的。你眼中的是下三流,而我眼中的你也不是什麼好玩意兒。在景德鎮碰到的小姑娘則擊中了楊林貴的軟肋,這一生不被理解,委委屈屈過生活,不被周圍的人所認可。而小女孩的一句還能讓他明白,原來有人為因為我的職業而感到快樂,這是這一天,或者這一月,甚至這一年,予他最大的禮物吧。

  2014年9月,鮑風山等新野四位耍猴人因耍猴被法院判以"非法運輸珍貴野生動物罪".雖經過上訴,二審改判成無罪,但二審法院認為一審確認的違法事實存在,只是因為"情節輕微,可不認為是犯罪".鮑風山對馬宏傑說,自己被捕時,他帶的那隻叫阿丹的猴子護主心切,朝公安們直撲,被他拉住了。有位公安當場指着阿丹喊:"信不信我打死你。"拘捕期間,被帶走的6隻猴子里,這隻叫阿丹的公猴死了。

  書的最後一頁,馬宏傑放了兩張照片:一張是工作人員從冰櫃里拿出凍得僵硬的猴子阿丹的屍體。一張是,鮑風山抱着阿丹的頭坐在地上痛哭不已。

  "我想,中國是一個地域廣闊的國家,地區貧富差異至今還很大,我們每個人不能以自己生活的地區的生活方式去理解另一個地區人的生活方式。他們的很多生活方式是我們所看不到的。在一個貧窮的地方,一個人能找到一種不違反法律和倫理的方式生存下來,能自食其力,就很不容易了。這就像生活在當下的我們,不能去評價、指責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文明程度一樣。"這是柴靜給這本書寫的序。

  對啊,泱泱中國,我們有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地方習俗,連豆漿吃鹹的還是甜的,餃子蘸醋還是蘸醬油,都有着各種各樣的分歧。我們憑什麼以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就判定了另一個人有罪?人啊,活得越久想得越多,想得越多,就越覺得自己是個上帝,所有不合我的都是錯的,這或許是種悲哀吧。我為耍猴人的命運感到不幸,願他們今後一切安好,願他們能被大家所理解和認可!

  最後的耍猴人讀後感(三)

  讀完這本書,感受很深,尤其是對於以前生活一個算是比較小的城鎮的這樣的孩子,現在在城市裡生活久了回到農村,城鄉之間的巨大差異會讓自己有更大的觸動,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在教育上。

  這時候想起了小時候的自己以及生活的那個小城鎮,自己小時候還算生活得比較優渥,那時候很多同學的生活也是艱苦的,每天要走至少幾公里的路來到學校,早上天微亮就會在路上看到小小的的身影馱着一個大大的書包朝着學校前進,這是一種改變命運的追求,但是很多孩子還是上了初中就因為各種原因沒有繼續上學,然後外出打工,就像書里楊林貴的孩子們,然後繼續生活在社會的底層,過着艱苦的生活,重複着上一輩人的命運,影響着下一代生命,但是從中我們也能看到他們對命運的不屈,以前在城鎮給孩子們上課的時候會看到孩子們的求知慾,因為希望能通過這種方式改變自己的命運,或許這是他們在那個年齡能想到的改變命運的唯一方法了;而與之形成對比的城裡的孩子吃喝不愁,他們完全不會擔憂自己的將來,也完全不知道生活的艱辛與不易,他們生活的世界是圍着自己轉的一個世界,沒有壓力沒有憂愁,所以也沒有一種動力為了自己的生活而努力;

  在人們的觀念來說,這種差異從一開始就是埋在我們的生命當中不能改變,但是站在一名教師的立場,我希望通過教育來縮小人們思想上的差距,以及不同生活層次的人對彼此生活的感受與理解;我們至少要做到,永遠不能站在我們的立場上去評價別人的生活,因為我們沒有生活在那個環境,我們不能用我們的眼光看待生活在底層的人的生活方式,他們用一種不違背道德和法律的方式來生活,應該是值得我們尊重的。

  當然現在人們的生活已經改變了很多,那時候人們的那種艱苦現在的人估計沒有幾個能夠忍受,他們過着那種饑寒交迫,吃了上一頓沒有下一頓的日子,每天的生活的意義就是在於怎麼能夠讓一家老小能夠更好地活下去,那種堅持,那種對命運的掙扎在現在的社會已經不復存在了,當然當代人有當代人的壓力,只是不再是吃飽飯的問題,這些問題也是我們我們不可忽視的,這是時代賦予我們不同的生活。

  在書中還看到的就是貧苦人對貧苦人的熱心,那種情感是讓人感動的,他們的那種善意更讓我更多地地反思現在人的冷漠,以及現在我們所存在的一些道德淪陷的問題,現在社會的價值觀太過於功利主義,大多數人都是對利益趨之若鶩,為了金錢為了權利,不惜犧牲人們的生命,安全等等;還有就是弱勢群體的保護,我們國家的法律體系的完善,傳統文化到底應該怎麼走,這些問題都讓我們陷入深深的思考中,現在的中國人路在何方?

  《最後的耍猴人》是《中國國家地理》攝影師馬宏傑用12年時間,跟拍了中國最後一代民間耍猴藝人在全國及邊境地區行走江湖的故事。

  作者跟着耍猴人一起四處遊走,一起扒火車,一起賣藝,和猴子一起打地鋪露宿,記錄了耍猴人這個特殊群體的家庭生活,記錄了耍猴人云游海外,以及上當受騙、傾家蕩產,被刑拘的各種離奇遭遇,從一個特殊的群體反映了當代中國的現狀與變化。在作者的鏡頭和文字里,猴子和人同吃一鍋飯,同睡一張床,結一輩子的伴,行走江湖, 賺錢養家,猴子和人養育各自的兒女,他們一起生活,一起老去,一起消逝於這個時代。

  這是一期的讀書活動,書友們讀罷之後的感悟,之前也有推薦過一篇,若是想看其他關於書的讀後感,課關注下方的二維碼,或者直接點開下方的鏈接可讀。

您正在瀏覽: 最後的耍猴人讀後感
網友評論
最後的耍猴人讀後感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