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記事散文 > 閑話“佛性、私德和雷鋒精神”

閑話“佛性、私德和雷鋒精神”

手機:M版  分類:記事散文  編輯:pp958

閑話“佛性、私德和雷鋒精神” 標籤:會議精神

  長江、黃河都有源頭。雷鋒精神的源頭在何處呢?

  鴉片戰爭后,中華民族飽受帝國主義侵略和蹂躪。熱血青年和革命志士奮起反抗,屢屢失敗,終於認清了反帝必反腐敗的清政府。孫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卻發生了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如何救中國?五四運動標誌着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傳來了馬列主義。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迎來了勝利曙光。孫中山先生也認識到“三民主義”必須“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中國共產黨經過若干年的實踐,終於產生了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

  毛澤東思想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思想等等方方面面。《為人民服務》中,提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紀念白求恩》中提倡“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精神;《愚公移山》中提倡“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精神。

  雷鋒生在舊社會,長在紅旗下。原來是個鞍鋼工人,後來入伍成為解放軍戰士。他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把革命理論牢記在腦海里,融化在血液里,落實在行動上,產生了偉大的雷鋒精神。所以,雷鋒精神的源頭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是歷史事實。

  1963年3月5日,毛澤東親筆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形成了全國人民(注意:不是“全國公民”)學雷鋒的熱潮。現在重新提倡雷鋒精神,“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是社會生活的需要,可是有些人卻繞開雷鋒精神的源頭,甚至胡說八道,把雷鋒精神歸源於佛性和傳統文化。這是為什麼?

  2012.3.5.《新聞晨報》A13版復旦大學哲學系王德峰教授《學雷鋒也可以是一種時尚》中說:“對普通人毫不猶豫伸出援手,這是中國人所說的‘佛性’、‘良知’的體現,雷鋒精神不是被硬生生打造出來的,在中華民族精神中,這種精神一直就沒有斷過。”

  佛教主張“無生”,認為現實對一切來說都是苦海。對現實,人們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須放棄各種慾望,把希望寄托在來世上,要追求超脫生死輪迴的“苦海”而進入涅般木(無苦的極樂世界)。佛性就是普度眾生,要求信徒發善心、做好事、積功德,以求死後不下地獄,來世投胎不受苦。這是雷鋒精神嗎?

  “良知”是人的一種天賦的道德觀念,就是孟子所說的“不慮而知”,王陽明所說的“不假外求”,是生而知之,而且是“被聖靈充滿”的優良之知。王德峰說“雷鋒精神不是被硬生生打造出來的,在中華民族精神中,這種精神一直就沒有斷過”,也就是說雷鋒精神是“天賦的”,是“生而知之”的,而且是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中歷來就有的。這不滑稽嗎?

  王德峰說:“什麼是‘學雷鋒’?我認為,只要是一個普通人在幫助另一個本無私交的普通人,就是‘學雷鋒’。在中國傳統社會裡,‘私德’向來重於‘公德’。幫助他人,很多時候是在‘私德’範圍里的。”

  一個佛教信徒為了“來世超脫生死輪迴”而幫助另一個本無私交的普通人,也是“學雷鋒”嗎?那些“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者也是“學雷鋒”嗎?

  社會公德(簡稱“公德”)是指在人類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要求每個社會公民在履行社會義務或涉及社會公眾利益的活動中應當遵循的道德準則。在本質上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一個群體,在歷史長河中、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積澱下來的道德準則、文化觀念和思想傳統。它對維繫社會公共生活和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具有重要作用。而“私德”則指個人品德、作風、習慣以及個人私生活中的道德。被毛澤東譽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說:“私德為立身之本,公德為服務社會國家之本。”雷鋒精神是“公德”,還是“私德”呢?

  王德峰說:“市場經濟毫無疑問是承認個人利益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在今天的經濟領域裡並不現實。但是,市場和資本並不是社會生活的全部。在市場的邊界處,正是生活世界開始的地方。生活世界是一個展現人類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的世界,在此世界中,不能沒有千千萬萬個雷鋒。”學雷鋒就要犧牲個人利益,“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既然“並不現實”,那麼學雷鋒就是“主觀為自己,客觀為他人”了。雷鋒同志犧牲個人利益幫助他人,究竟是為了什麼呢?學雷鋒只能在“市場的邊界處”那個“生活世界開始的地方”。可是,市場經濟佔領着整個社會,那個“市場的邊界處”在哪裡呢?王德峰說:“這些場合本身要求拒絕資本邏輯和市場原則。”這些場合在哪裡呢?

  王德峰說到,現在不是想不想學雷鋒,而是敢不敢學雷鋒。“這種考慮的出現,是人與人之間互不信任的結果。多年來,在市場競爭的許多領域,屢屢出現突破道德底線的現象,在這樣的社會狀況下,學習雷鋒是需要勇氣的。”這大概就是現在重新提倡雷鋒精神,“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的原因。

  王德峰說:“當然,現在我們也關注到了雷鋒更多的一面,他穿皮夾克,也是個很新潮的小夥子,這讓大家看到更加活生生、親切的雷鋒,也更加能夠給當代的年輕人以共鳴,學雷鋒也可以是一種時尚。”雷鋒生活在寒冷的東北,冬天冰封雪飄,有時大雪厚達1米多。在鞍鋼工作期間,個人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穿皮夾克並不是“新潮”。入伍后因為軍隊的制度和風氣,雷鋒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工作和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方面,並且形成了偉大的雷鋒精神。我們學雷鋒與穿不穿皮夾克是風牛馬不相及,不知王德峰為何大談穿皮夾克之事?雷鋒穿皮夾克“更加能夠給當代的年輕人以共鳴”十分荒唐,把道德建設與“時尚”混為一談更加荒唐。

  什麼叫“時尚”?就是流行或者時髦。結伴遠遊、西裝革履、叼個煙斗、品味咖啡、跳迪斯科、聽聽古典音樂、打高爾夫球、甚至飆車、擺闊、狂賭、包二奶......也可流行或者時髦。流行就要追求嗎?就是好東西嗎?流行性感冒也“時髦”嗎?對於新時代的流行風,馬爾塞庫說過:“我們成了‘物’的奴隸。”盲目地追求時尚,會使自己變得很膚淺的。我們不得不承認:時尚是離不開充滿銅臭的金錢的。把學雷鋒搞成一種“時尚”,與學雷鋒搞成一種“形式”同樣令人反感。《新聞晨報》記者調查,有46%的人認為不參加學雷鋒活動乃因厭倦“形式主義”。所以,把學雷鋒搞成一種“時尚”,實際上是一種誤導,會把“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引入歧途。

您正在瀏覽: 閑話“佛性、私德和雷鋒精神”
網友評論
閑話“佛性、私德和雷鋒精神”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