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抒情散文 > 過端午

過端午

手機:M版  分類:抒情散文  編輯:小景

  三月里采來做過粑粑的艾草,已經長得老高老高,過了人頭了。清香不減,碎鐮砍折回來,曬陽台上灰的綠的一片。淺澤里、幽澗邊青翠的菖蒲,一半嫩長一半韌,淡紅的葉初、瓷白的須,還有幽青的根莖,每一寸都散發著蒼野氣息,令人愛不釋手,也晾曬在陽台上。等得它們初失了水分,擷兩根老艾三莖菖蒲紮成小把,屋裡外門楣上階檻前或插或倚,順暢呼吸也可趨避蟲邪。剩餘的長艾折短成半尺,小手臂粗一把,韌蒲腰束,過幾個烈日,好好收藏着。秋冬時節,若是傷風寒感了冒,取一小把煮水熱浴,發汗即痊癒,免葯傷身,算得上是居家一寶。

  雄黃也不可缺。現如今唯有鄉村集市偶見,鄉里人覷市場工商管理人員不注意時展露於地攤。見之如寶,買回拳頭大一塊,錘碎了懸籃暗藏。到端陽正午時,小碗盛滿五十二度桂林三花,投下指頭大小一塊,用帶須的菖蒲根塊碾磨攪拌,分撒窗欞牆角門隙,輕點妻兒眉心腳踝,念之“蟲邪遠遁”,儘管濕熱與日漸增,心裡仍有了一點清靜與安寧。點罷斷想,雄黃酒也是不能再喝的了,不說含砷毒,要是酒顯神威,恍惚中不經意發覺家裡娶的是一蛇娘,要親歷“許白”千年等一回的遭遇,平白生出曲折經歷,怕是自己沒有那份執著與堅定。於是這雄黃酒,灑點就算了。許白事迹,報以瞻望嗟嘆。

  看賽龍舟是最嚮往的事情了,今年聽聞桂林龍舟大賽繁盛事,咱船民手工的“得道老烏龍王”幾欲與解放長龍齊飛,驚嘆並着遺憾。其實在桂江上扒龍船已經是多年前曾經有過的風光了,熱線上偶然看到落霞《老爸的舊照片》中有三張那年龍船賽的照片,激動得差點涕流滿面。那該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和照片中不可細數的白點點樣的人們一般,我也是穿着自己覺得精神抖擻的白襯衣,邀朋喚友,努力爬上臨江飯店的后樓面,望江呼號幾少年!江水初長,江面寬闊,遼望細長龍舟你追我趕,奮勇爭先,由遠駛進,心情特激動。鼓鑼聲聲,心旌搖蕩,極其嚮往成為搏浪斗勇揮汗飛槳的雄健兒郎。可惜自身腰臂瘦弱,縛雞尚可,穿浪興嘆了,至今耿耿於懷。此後經年,在沙子河也看過一回龍舟賽,情景也差不多。晴朗,和十里八鄉的人們一樣聚往沙子,有助陣念頭,有鼓噪想法,有湊興心思……更重要的,是去感受端午佳節的氣氛。擠在沙子大橋上,遠望江闊天空,古風參差的樓檐在綠樹叢間起伏,神思飄忽。遙想春秋楚壤,三閭大夫,峨冠袖憂,行吟澤畔,世濁獨清,世醉獨醒,長息掩泣,哀民多艱,憤脫塵蛻,投身涉江……高山仰止,感慨凝思。據稱划龍舟分游江、招魂、競渡、回舟四個程序,其中競渡雖然熱烈,但招魂最為感人。此情此景,人們多是看熱鬧的,我若反覆陳述憂詞,便成幽游酸生,如不及時以清香粽子果腹,清心滋神,何異壇角酸蟲。

  無粽子不算端午。粽子古稱“角黍”,包法以屈子家鄉很具有代表性,他們選用上好的糯米,寬寬的蓼葉,把粽子包得有稜有角,然後再纏上細細的五色絲線。最特別的是在糯米中間放顆紅棗。稜角分明的外形,象徵著屈原剛直不阿的品格;雪白的糯米,意味着屈原廉潔清貧的一生;那顆紅棗既是屈原對楚國也是鄉親們對屈原的一顆火熱的心。屈原故里還流傳着《粽子歌》:“有稜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潔白,半世熬煎。”看起來我們多是承襲了包粽子的形式,粽子的意義早已任水遠流了。不過在水邊居住的人家,卻依然延續着古風前俗,拋江魚祭有之,客過分嘗盛之,厚道淳樸。早年曾在一個小學校為師,師生不多,情誼卻是深長。端午初近,周邊村居的同事便帶來許多粽子讓大傢伙分享。學生也乖,家裡包得如許,總惦記着帶些個給師尊嘗嘗。今我明他,吃粽子天居然延續月余。投桃報李,母親特意給我包的粽子也不私藏,分與眾近臨辨滋味,大家竟評價首味。二年端午未至,就已經叨念等着吃我帶的粽子了,還大咧咧叫嚷着預定個數,倍令我不敢怠慢,猶似對待收蛇吏般唯唯諾諾、小心翼翼,直至時日笑着呈上母親手藝,令吃眾翹指,心底方卸下大石。日前母親忽有所思,問道今年要不要定數,笑着應早不了。笑罷憫默,離鄉事諸遠,舊時鶯歌燕舞,今留誰家?沒了純真雅俗,先賢切勿怪我辱沒佳節、濫對粽子事事才好。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佳節快當,想挽留時半點也捉捏不住。只知道雄黃酒味依舊、菖蒲艾草香存,粽子甜爽猶在、龍舟鼓鑼聲稀。以十七熒屏為窗,汶川痛在中星已升;借百餘鍵粒為言,嘔啞嘲哳未幾能聽。不求寂寞身後事,但願今宵得安寧吧。

  戊子端午

您正在瀏覽: 過端午
網友評論
過端午 暫無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