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散文 > 優美散文 > 清明祭祖及家譜文化

清明祭祖及家譜文化

手機:M版  分類:優美散文  編輯:pp958

清明祭祖及家譜文化 標籤:文化苦旅

  清明祭祖是古習的延續,是人思祖敬先戀故人的親情體現。中國政府把清明定為法定假日,深得民心,因此,今年的第一個祭奠日更引人注目。清明為假日,本身就是對中華傳統的清明文化的肯定與恢復,也是對中國人文倫理道德敬老敬祖,乃至光大祖業既精神的弘揚。祭的是先祖,育的是後人。

  久長的祭祖活動,必然形成獨特韻味的清明文化,它的表現形式在廣闊的華夏大地上異彩奪目,各顯風韻。而且隨着時代的發展,也在微妙的變化着。如北方由單純的掃墓,填土,上香、燒紙錢,燒金銀紙寶,跪拜,逐步摻進了送鮮花,花籃,墓碑掛紅花,撒花瓣,照像,錄像等新的內容。相比之下,江南的清明文化更幽深,禮儀更繁雜,表現為放假、祭祖、上香、拜墓、念祭文、(個別地區還有族長訓詞)燃鞭炮、掃墓、填土、殺雞宰羊、擺酒肉果蔬尚饗供品等傳統習俗,也加進了送鮮花、撒花瓣、掛紅花、照像、錄像等現代內容。總體祭奠趨式,老式的規矩還在延續,新式的內容,卻不斷充實。迷信的內容正在減少,新文化的內容迅速增加。特別是網上祭祖,象電話拜年,短信拜年一樣誕生了。它必然以其自身的特點和韻味發展着。人們在祭祖時避免不了的要緬懷先人的業績及創業精神,其現實意義在與教育後代,培養後人的孝敬老人,尊來愛幼的美德,其效益必使社會得到穩定。

  在祭祖的同時,也使人聯想的另個問題,試問在祭祖的人群中,有多少人知道他們一百年,三百年,五百年……前的祖宗是誰?他們的業績及佳話故事又有那些呢?可以肯定的說,知道的寥寥無幾。難道不應該緬懷他們的事迹嗎?沒有祖宗那有我們,沒有祖業那有代代相傳的發家至富。這種對前輩了解甚少的狀況的產生,起因就是家庭傳統教育差,特別是沒有文字記載造成的。而這種記載的最好形式就是家譜。試問現代的家族中,有多少家有家譜呢,實在是鳳毛麟角。

  家譜屬民間文化,一部家譜,就是這個家族的家書,家史。家譜的歷史越久遠,其意義就越重大。孔家的家譜,它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決不局限於孔家,而是涉及到中華文化由來及影響的史冊。一部山西喬家的家譜,反映的確是山西的部分發展史和山西乃至中國的局部商業史。歷代的官宦鴻臣的家譜,都是哪個時代正史記錄的參照史。當然對絕大多數的家族和家庭來講,其作用沒有那麼大,那麼重要。但能反映局部狀況也是重要的,更重要的家族內部的傳統教育。由此看來,家譜的建立,是必要的。這不是政府的事。鄉鎮縣誌,乃至局級以上單位的大事記,到國家的日大事記,那是各級政府的事。家譜是百姓的事,現在隨着文化層次的提高,重視本家族家譜的修繕,及新家譜的建立的族群越來越多了。

  我家先祖是窮人,我的祖爺是1856年前後從山東攜妻筐里挑著兒子闖關東過來的,純屬要飯花子。約150年了,到我這一代是第五代,現是八代了,由於老輩無文化,無家譜記載,祖爺的名字都失傳了。當我們認識到這個問題后,在十年前,着手收集資料,走訪老輩親屬,對照歷史參考書,反覆核實,終於完成了十萬字的家譜,也是我們這普通人家的家史,家書。特別有價值的是發現了父親留下的從1891年(光緒十七年)到1953(土地合作化之前)年間,老輩置地,交賦稅,地畝稅,分家,置房的幾十份契約文書。當你展開117年前的民間的置地契約,看着那發黃的宣紙上清晰的墨跡時,既看到了先祖由要飯花子點滴積攢到買土地的奮鬥艱辛史,也體會到了這些契約在研究遼西發展史,演變史,隸屬史及中國民間土地交易史,物價史,銅幣,舊幣價值史,民間交易狀況史等史學研究中的重要的實物文物價值。

  如果在文化大發展的今後,中國的百姓都注重自己家譜的建立和續譜的話,可以斷言,百年千年後,在中國的民間將閃爍着億萬顆璀璨的民間文化的明珠。那時的清明節上的後人,仍哼着“清明時節雨紛紛……”這首唐朝杜牧的名詩,當問及到我們時,他們卻一無所知,你說怪誰呢?

您正在瀏覽: 清明祭祖及家譜文化
網友評論
清明祭祖及家譜文化 暫無評論